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普朗特传--回忆和信札中的普朗特(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德)乔汉娜·沃格尔-普朗特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路德维希·普朗特(Ludwig Prandtl)是德国哥廷根大学应用力学学派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应用力学之父”,他也是钱学森的导师——冯·卡门的导师。本书由普朗特教授的女儿乔汉娜·沃格尔-普朗特(Johanna Vogel-Prandtl)女士撰写,作者希望从女儿的角度介绍一位可亲可爱的慈父。书中引用了许多当时的报纸、文章、信件、照片等珍贵的历史资料,展现了一位真实的、光芒四射的普朗特,而不仅仅是作为科学家的普朗特。本书由南非科学院院士孙博华教授与其七位研究生合作翻译。黄克智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海岩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长)和郑晓静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特别为中文版作序。本书是一部全面了解普朗特教授生平的佳作,适合热爱科学的公众阅读和科学史研究者参考。 目录 黄克智院士序 胡海岩院士序 郑晓静院士序 孙博华院士序 穆勒序 作者前言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童年 第三章 学徒、学生、工程师、教授时代 第四章 订婚和婚姻 第五章 1911-1918年事业生涯 第六章 家庭生活 第七章 滑翔机飞行 第八章 慕尼黑教授职位的邀请 第九章 建立研究所和新项目 第十章 新威廉皇帝研究所 第十一章 伦敦之旅 第十二章 日本之旅 第十三章 家庭日常生活 第十四章 假日旅行 第十五章 1933年 第十六章 剑桥与特隆赫姆的荣誉博士 第十七章 山庄 第十八章 对沃纳·海森伯事件的干预 第十九章 当时盛行的风气 第二十章 去美国参加会议 第二十一章 物理学家之间的意识形态争论 第二十二章 罗马尼亚之旅 第二十三章 战争最后的几年 第二十四章 战争结束 第二十五章 大学的新开始 第二十六章 战后初期 第二十七章 生命的最后几年 第二十八章 最后总评 第二十九章 附录 参考文献 人名译名对照表和索引 地名译名对照表和索引 序言 20世纪初,路德维希·普 朗特教授在德国哥廷根大学 创立应用力学学派,倡导理 论与实践、科学与技术、数 理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密切结 合,开启了力学发展史上的 一个重要时代。普朗特教授 善于从扑朔迷离的力学问题 中提取其基本特征、建立简 化模型并通过数学分析揭示 其内在规律,有力地推动了 航空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此 过程中,普朗特教授培育了 一批享誉世界的力学家,其 中最杰出者当属后来在美国 加州理工学院任教的西奥多 ·冯·卡门(Theodore von K ármán)教授。 中国力学事业的奠基者 大多与普朗特教授间有师承 关系。例如,钱学森教授、 郭永怀教授曾在冯·卡门教 授指导下获得加州理工学院 博士学位,周培源教授、钱 伟长教授曾分别作为访问学 者和博士后在冯·卡门教授 指导下从事研究,而陆土嘉 教授、刘先志教授曾在普朗 特教授指导下获得德国哥廷 根大学博士学位。因此,在 中国力学事业的创建和发展 中,哥廷根应用力学学派的 科学精神和治学理念产生了 重要影响。 21世纪以来,中国力学 界提出了建设世界力学强国 的奋斗目标。我们在思考中 国力学的未来发展时,有必 要以史为鉴,通过回顾百年 前普朗特教授的探索之路, 弘扬哥廷根应用力学学派的 科学精神和治学理念。 我欣喜得知,由孙博华 教授等翻译的《普朗特传》 即将问世。该传记由普朗特 教授的女儿乔汉娜·沃格尔- 普朗特(Johanna Vogel- Prandt)女士撰写,是读者 全面了解普朗特教授生活和 学术生涯的佳作。 孙博华教授长期从事力 学研究和教育工作,取得了 同行公认的丰硕成果, 2010年当选为南非科学院 院士。他早年在兰州大学攻 读博士学位时的导师叶开沅 教授、在清华大学从事博士 后研究时的导师张维教授, 也都是哥廷根应用力学学派 的传承者。因此,他基于对 哥廷根应用力学学派的深刻 理解和传承体会,带领助手 完成了该传记的翻译。 综上所述,我非常高兴 地向读者推荐《普朗特传》 中文版, 是为序。 导语 20世纪上半叶,路德维希·普朗特在应用力学以及流体、航空和气体动力学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并使这些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如果仅提到路德维希·普朗特的科学工作,而不谈及他的人格品质,那样的写照是不完整的。本书由乔汉娜·沃格尔-普朗特通过她对父亲的回忆和其他素材的展现,带领读者更接近真实的路德维希·普朗特。 精彩页 每当想起父亲,首先出现在我脑海中的是他温和的性情和谦逊的品质。我还记得他沉着、冷静的做事态度,外界的喧哗和浮躁并不能影响到他。我的脑海中一直闪现着一幅画面:一个一丝不苟的男人正在认真地处理手头上的事情。举个例子来说,如果父亲需要给他一贯保持精准的时钟上发条,那么他不仅会小心翼翼地用手托着,把已经落到最低点的摆锤升上去,还会仔细地听钟摆稳定地摆动一会儿,再轻轻地合上玻璃门。 父亲生活简朴,有着较强的节俭意识。家里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一直没有改变。在那个时代,人们更多地关注东西的物质用途,而不是进行现代化改进。习惯决定了事物的存在状态几乎一成不变。我真的不记得父亲曾表达过他对物质的奢望。实际上,我认为正是父亲这种谦逊的品质和简朴的生活方式,使得他在二战结束后贫瘠的岁月中,对一点小小的礼物都心怀感激。 我知道,如果父亲发现我在竭尽所能地为他写传记,他一定会感到意外。他估计会说,自己的生活以及我在书中分享给大家的回忆并不值得这份努力。 在尝试写我父亲的童年时,我只能给出一个不是太完整甚至是充满空白的叙述,因为没有人来帮助我完善那部分回忆。因此,我将根据祖父留下的笔记来拼凑父亲的童年,虽然祖父的笔记记载得很粗略,但也如实地记录了他的独子生活的点点滴滴。除此之外,我还通过父亲从前对他儿时故事的叙述,进一步完善那部分时光。在整理普朗特家族的历史时,我收集了一些关于家族的历史资料,这些资料由父亲的两个堂哥——威廉·普朗特(Wihelm Prandtl)教授和部长理事会成员卡尔·普朗特(Carl Prandtl)整理并保存了下来。1875年2月4日,星期四,晚上六点三刻,一个婴儿在其外婆玛丽亚·奥斯特曼(Maria Ostermann)家的三楼呱呱坠地,这便是我的父亲路德维希。小路德维希是弗莱辛(Freising)魏恩施蒂芬(Weihenstephan)的教授亚历山大·普朗特(Alexander Prandtl)和他妻子马格达莱纳·奥斯特曼(Magdalena Ostermann)的第一个孩子。父亲的外婆玛丽亚早年嫁给了一位商人,但在父亲出生时,父亲的外公已经去世,只剩下外婆一个人生活。豪普特(Haupt)街64号的房子已经被奥斯特曼(Ostermann)家族拥有了一百多年。1760年,先祖路德维希·奥斯特曼(LudwigOstermann)从奥地利移居到了德国。为了在弗莱辛开始新的生活,路德维希·奥斯特曼和他身为玻璃画家的兄弟弗朗兹(Franz)一同离开他们的家乡克兰比滕(Kranebitten)。当时建立的殖民地货物贸易商行紧邻一座叫维斯特(Veitstor)的城门,然而这个城门因破旧不堪,在1875年被拆除了。与此同时,也对商人的房子进行了修补。商人房子的西侧是马厩和几间低矮的小屋,属于客房。透过房子后面的窗户远远望去,一排排中世纪风格的山墙建筑和小房子尽收眼底。 亚历山大·普朗特向商人的遗孀玛丽亚·奥斯特曼租了一间位于豪普特街64号的房子。年仅29岁的他已经开始在位于弗莱辛市魏恩施蒂芬的农业大学任教。他来自慕尼黑,学习生涯也是从慕尼黑开始的。在理工学院学习完毕后,亚历山大·普朗特获得了文化工程师的资格,并在下巴伐利亚(Lower Bavaria)获得了联邦政府的任命。他随后又被任命为应用数学与土壤改良学的教授。魏恩施蒂芬的学校还开设了农业化学、农业设备制图和植物制图、家畜解剖学和生理学、林学、气象学等课程。学校还附带了一个用于科研的酿酒厂。亚历山大在乳品研究站的实验室里进行科学研究。在1870年至1875年间,他主要致力于建造一台连续运转的牛奶离心机。利用离心力研究奶油与牛奶分离的想法来自他的弟弟安东宁,他在11年前的理工学院学报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这个主题的文章。他最初是利用自己的化学知识来解决使牛奶浓缩这个实际问题。亚历山大成功地对他弟弟的发现进行了一些重大的改进,1875年,他在德国法兰克福的世界博览会上展示了他的奶油分离器。这台机器是世界上第一台连续运行的牛奶离心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为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同样的模型后来在德国博物馆的奶牛养殖部门展出。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开发了一种新设备:牛奶分离器,可以用来生产部分脱脂牛奶。此外,亚历山大在《魏恩施蒂芬牛奶学报》上发表了一些科学论文,出于完整性的原因,我想在此提及两篇论文的题目。1877年他发表了《离心力作用下乳脂分离的理论预期效果》,1879年发表了《加热或冷却牛奶引起的电流效应》。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