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是马兰人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讲述为我国的两弹事业投身大漠,奋斗在新疆马兰基地的众多平凡而伟大的人物的故事。他们为民族、为国家国防事业的奋斗终身,他们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在创造东方巨响的伟大事业中,创造了“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这种精神,作为“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内容,载入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他们的这种精神,能给当下广大少年儿童的成长以力量,他们更是广大少年儿童要学习的精神榜样。 作者简介 汪成农,曾任马兰基地研究所政治部主任,大校军衔。主编《中国核试验亲历记》《拥抱太阳——中国核试验基地风采录》《太阳里的诗行》等。 目录 有个地方叫马兰 创业 西出阳关 从上甘岭到罗布泊 基地初建者 模范气象站 罗布泊的守井老兵 原子世家 大漠的眼睛 扁担书店 戈壁滩的豆腐 主动请缨的艺兵 家属队的“领头雁” 地窖小学 攀登 没有理由失败 梦魂西去北山下 传奇院士 巡逻小分队 冲向核爆心 “核大姐” 戈壁滩上“花木兰” 头顶氢弹睡觉 一块银圆和一个梦想 辉煌与内疚 彝族雄鹰展翅罗布泊 无畏的科学家 夫妻将军科技报国 刻苦钻研的欧阳博士 唤出一片蓝天 奉献 大山英雄营 荒原英雄团 开山凿洞“双钻将” 小战士大专家 青春的旗帜 赤子忠魂 祖国的好儿子 艰险的井下作业 无法偿还的人生欠条 井底排险 戈壁“拓荒牛” 设备制造“土专家” 不谢的马兰花 退休之后再献身 生命的最后八天 永远的牵挂 最后的宿营地 后记 序言 有个地方叫马兰 “有一个地方名叫马兰 ,你要寻找她,请西出阳 关。丹心照大漠,血汗写 艰难,放出那银星,舞起 那长剑,撑起了艳阳高照 晴朗朗的天……” 20世纪80年代末,随 着歌曲《马兰谣》的传唱 ,马兰这个名字才逐渐被 人们所知悉。马兰,这个 曾经荒无人烟、在地图上 无从查寻的地方,才开始 进入人们的视野。 1949年10月1日,毛泽 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 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刚刚站立起来的新中 国,面对的并非全是鲜花 和掌声,还有西方帝国主 义挥舞的核大棒和时常发 出的核威慑。 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为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 ,党和国家做出了发展“ 两弹一星”的战略抉择。 1958年,一支神秘的 部队秘密开赴罗布泊。官 兵们听从祖国的召唤,远 赴大漠,扎根戈壁,喝碱 水、住帐篷、战风沙、斗 寒暑,献了青春献终身。 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智慧 和汗水,在共和国的历史 画卷上书写了一页辉煌灿 烂的篇章,谱写了一曲深 沉雄壮的历史交响乐。 建设者们在那片荒原 规划蓝图的时候,正值马 兰花盛开。蓝莹莹的马兰 花沿着水沟竞相怒放,还 散发着浓郁的香味,让人 陶醉。这是一种在最严酷 的环境中生长的植物。它 们深深扎根于戈壁大漠, 坚韧不拔、宁折不伏。于 是,这里的生活区就有了 一个美丽的名字——马兰 ;于是,这里的人就拥有 了一个自豪的称呼——马 兰人。这批特殊的创业者 就像马兰花一样,以顽强 的生命力扎根戈壁,为祖 国的和平与安宁、为实现 国防现代化而不屈不挠、 拼搏奋进。 1964年10月16日15时 ,我国西北大漠深处的罗 布泊传来一声惊雷般的巨 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 炸成功。从那以后,便不 断有试验成功的好消息从 那里传出,让国人振奋, 令世界瞩目。 一代代马兰人怀着对 祖国和人民的赤诚之心, 牢记嘱托、不辱使命、集 智攻关、艰苦创业,逐步 建成了我国唯一的核试验 基地。在这里,他们成功 地进行了许多次不同方式 、不同型号、不同威力的 试验,闯出了一条中国特 色核试验技术发展道路。 他们用世界上最少的试验 次数和最高的成功率、最 低的费效比,建起了中国 精干有效的核自卫力量, 为实现国防现代化、维护 世界和平,立下了不朽的 历史功勋。 如今,罗布泊上空的 蘑菇云早已消失。生活在 和平岁月中的人们已经很 少有人知道那段历史,更 鲜有人知道那些曾经奋斗 在那里的人和他们的故事 。可正是那段历史和那些 奋斗在那里的人,为我们 中华民族筑起了一道强大 的屏障。 马兰人在创造辉煌业 绩的同时,也创造了“艰 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 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 马兰精神。这种精神,是 一种奋斗的精神,一种奉 献的精神,一种创新的精 神,一种向上的精神,更 是一种需要继承和延续、 需要不断注入和创新的精 神。这种精神,作为“两 弹一星”精神的重要内容 ,载入了中国共产党的精 神谱系。 导语 不管是已被人们熟知的著名科学家邓稼先、程开甲、林俊德等人,还是众多不为人知但为两弹的研发、为蘑菇云的升起而甘愿默默奉献的人,他们身上都有着灿烂的光辉和感人的故事。 作者用真实的笔触记录这些人物鲜为人知的事迹,图文结合,配以音频,以感人、生动的人物故事向广大青少年讲述这些英雄们的光辉事迹。 后记 马兰是祖国的一方热 土,也是参加中国核试验 伟大事业的人们共有的精 神家园。 中国的核试验事业无 疑是辉煌的事业,参加祖 国核试验是每一个有志者 的荣幸和自豪。罗布泊的 每一次成功,都凝聚着千 百万人的奋斗和创造。他 们的成就震撼了世界,而 他们自己却甘愿一直默默 无闻;他们结出了丰硕的 果实,却从不炫耀自己的 花朵;他们参与了伟大的 事业,却只觉得是做了自 己该做的事情。一切仿佛 都很自然,没有选择也无 须选择。每个人都在这项 伟大的事业中找到了人生 坐标,让他们受益终身。 正是在一次次圆满成 功的试验任务中,他们挥 洒了心血和汗水,奉献了 青春和年华,刻下了抹不 去的美好记忆,有了割舍 不断的特殊感情。马兰, 融入了他们的血液,成了 他们这辈子魂牵梦绕的第 二故乡。不论身在何处, 马兰永远在他们心中;不 管走向何方,他们都是永 不褪色的马兰人。 精彩页 西出阳关 这地方,最可看的风景是太阳、月亮和地平线。丝绸之路被风沙吞没了,楼兰王国梦幻般地消失了,时间和空间、生命和声音似乎都停止了、凝固了。在罗布泊的建设者到来之前,人类历史已在这里中断了千年。 新的历史从那个秋天的早晨开始。 1958年8月15日清晨,在原子靶场勘察大队大队长张志善率领下,一列混合小型专列,驰过嘉峪关,缓缓开进了敦煌附近的峡东车站(今甘肃酒泉柳园站)。 这列专列是5天前从河南商丘发出的,经过几天的长途旅行,人们虽有些疲惫,但仍被塞外的风光所吸引。一路上,他们途经八朝古都开封、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曾八水绕城的西安,再过青铜器之乡宝鸡、黄河明珠兰州、敦煌艺术的故乡酒泉,出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 这是一个少有的好天气,晴空万里,轻风徐徐,一轮火红的朝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刚过立秋节气,从戈壁滩吹来的晨风让人感觉挺凉爽的。大家走出车厢,在站台上活动着身躯,观赏着塞外风光,而心里都有些忐忑不安。 从商丘出发时,部队进行了动员,规定了保密纪律,给亲人写信只能说是到外地出差。此时即使下了火车,大家心中仍然疑惑不解。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里的石窟、壁画名扬中外。这座坐落在戈壁沙漠中的城不算大,古城的街道也很狭窄,但市面整齐,商品琳琅满目;街道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大部队住下后,常勇、张志善去各个驻地看望同志们,大家都在忙着整理床铺。 “不再走了吧?何时交代新任务啊?”同志们热切地问领导。一个冒冒失失的小伙子甚至还发问:“不会是叫我们来开垦‘西大荒’的吧?” 此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就是最早叩响中国核试验城大门的人。罗布泊将听到这响亮的叩门声。6年后,整个民族、整个人类将受到以这声音为先导的中国核爆炸的强烈震动。 就在这个月底,在敦煌一座新落成的电影院里,部队领导向大家揭开了谜底:为我国的核试验场选址。刹那问,礼堂里沸腾了,千百人如梦初醒。 从此,大家不再议论什么了。祖国的需要、人民的嘱托,变成了官兵的冲天干劲。人人精神振奋,天天早出晚归,同时间赛跑。 在戈壁滩上勘察,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行路难”。茫茫戈壁,沟壑纵横、沙丘遍布,很多地方从来就没有路。在指挥部前方40公里的地方,横躺着一条巨大的沙梁,车辆过不去。为了翻过这条“沙龙”,勘察队沿着“沙龙”侦察了两天,终于发现了一个可以通过的缺口。于是,勘察队员欣喜地在那里插上红旗作为标志。可当第二天数十台勘察车开过来时,缺口却不见了。原来昨晚一场大风,黄沙又堵住了缺口。最后,还是调来两辆装甲车作为牵引车,才把汽车一辆一辆地拖过了沙梁。 在戈壁滩上,水就是生命。这里每年降水量只有十几毫米,上百公里内都很难找到一处水源,好不容易找到一点水,常常是先洗脸,后洗脚,再洗衣服,舍不得浪费一星半点。随着勘察工作的推进,勘察队离大本营越来越远。等到了100公里外,给勘察队的水就只能两天送一次了。整个大队就两台送水车,所送的水仅能勉强解决勘察队必要的饮水问题。由于长时间不洗漱,队员们一个个都成了大花脸。离大本营400公里后,送水显然是不可能了,只能在勘察时自己找水源,有时几天也找不到水,就相互匀一匀存水,维持最低的生理需要。 戈壁滩上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因为物资运输距离长,道路情况极差,车辆又少,生活给养供应不上。大家主食吃的是当地的面粉和小米,都带沙子,小米又无水淘洗,沙子更多。副食供应难上加难:新鲜蔬菜送到生活点,已成了干菜和烂菜,肉食只有很少量的咸肉供应,此外就只有榨菜和葱头。不少同志出现了流鼻血、烂嘴巴、夜盲等症状,但能用的药物又很少,基地领导好不容易才托人从兰州买了点鱼肝油丸给大家补充营养。 八九月的戈壁滩,烈日炎炎,地表温度高达五六十摄氏度。大家在野外测量、打桩、竖三脚架、钻探、刨石头、挖地坑,每天一千就是10来个小时。后勤部门的同志看到大家没有东西遮阳,便买来草帽,可戈壁滩风大,草帽没法戴。于是后勤部门的同志又特地从兰州定做了一批小白布帽。大家戴着感觉挺好,就编了首打油诗:“安全帽,遮阳帽,既挡风,又挡尘,戴头上,快活人。” 这首从心底唱出的打油诗,唱出了大家的乐观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