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边走边想/慈溪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沈伟恒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边走边想/慈溪文丛》编著者沈伟恒。

我浅浅的足迹,始终走不出自己的故乡,走不远自己的童年,我的笔端常不由自主地流泻着这里的山水和人物。

内容推荐

《边走边想/慈溪文丛》编著者沈伟恒。

书名“边走边想”,是因为我在行走的过程中,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我把这些记录下来,在漫长的岁月中,留住了一些回忆。

目录

做一个宽阔的写作者

——《慈溪文丛》总序

自序

第一辑 浅浅足迹

鸣鹤

沈师桥

白洋湖畔

寂寞上林湖

锦堂故居

藏云溪随想

一座山庄的秘密

栲栳寻梦

夜逛鸣鹤

长城

昭君墓

梨风起处

金华双龙洞

葫芦岛品酒

新昌琐记

秋之湿地

苍茫观海卫

慈城

第二辑 恬淡生活

想起了甬江

难忘宁大

想起了小人书

我与篮球

耳机

老人的心

杨梅随想

又见马兰

童心

好一个“送”字

蒋老师

跌倒不哭

麻雀

炊烟

停电的日子

白玉兰

瓜农

买菜

自己人

秋天的田野

温情五月

我的门板乒乓

第三辑 细言碎语

灯火

从瞎子点灯说起

一棵老樟树

康熙与容妃

家住四楼

旧物恋情

不再遥远

桥城桥事

灯火万家

钓趣无限

从柳树说起

四季_

负担

抢包

两枚铁钉

北京烤鸭

80岁的爱情

蚯蚓

鱼和水

公平与体罚

停车是一种素质

一屋子的幸福

报上名来

长者

文章内外

第四辑文人书话

感觉余秋雨

大雨磅礴见苗莉

儒雅银舫

豪情遐女

率真墨兄

挥兄

千乘楼主励双杰

秋雨随想

家乡的味道 ——读《慈溪余秋雨研究》

思想的远行 ——读方柏令《独自远行》

岁月留痕——读胡遐女士《又见梨花开》

寓言人生——读一挥《一挥寓言故事集》

一部涤荡人心的小说——读吴珍艳小说《温暖》

别样的调侃——读易中天文集《高高的树上》

吐纳古今,气贯长虹——读朱菁的《华芝春秋》

一场文气浓郁的争夺——读励双杰小说《阳谋》

和谐是一种诗性追求——读朱菁的《履痕》

在囚禁中飞翔——读张巧慧散文《与一只鸟生活在屋檐下》

我的阅读

后记

试读章节

谜底的揭开反而平添了几许心酸。为什么叶种德堂会被胡庆余堂所并?是经营不善吗?是守业者的安逸吗?这一切我都不得而知了。小镇的衰落在药铺的合并中已隐约可见了。

而老街对孩子的吸引远不只是遥远的传说,老街的魅力在于各种点心铺和糕点铺。烧饼油条,三步一店,特色糕点,五步一铺。大饼油条我们还能奢侈地享受。那是浙东地区经典的早点,一毛钱一副。但就这一毛钱的早点费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有的,更多的时候早餐便是开水泡饭。米是自家种的,饭是昨晚剩下的,至于小菜,也都是自家腌制的榨菜。吃上大饼与油条成了孩子的一种奢望。点心店却整天开着,点心师傅下午也劳作。油黑的柴油桶做的炉子,炉子的中间堆着一堆烧得正旺的煤球。大饼师傅熟练地扯下一团和好的面粉,碾扁,刷上水,撒上芝麻,粘贴在火光灼射的火炉肚子里。不一会儿,酥黄的大饼就出炉了。老街的香味就这样整日不断。我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黄昏时刻,肚子也特别会饿,加上那诱人的大饼味,很少有人能抵挡住。口袋里虽然没钱,但是奇怪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在下午的课间,总有同学在吃烧饼,而且吃的人群逐日增加。有时他们的口袋里还能掏出更为诱人的麦芽糖彼此分着吃,今天吃你的,明天吃我的。我不懂,他们哪来的零钱?

起先,他们都守口如瓶,但秘密在孩子的口中根本守不住。我们的午饭是在学校里吃的,学校食堂唯一的作用是蒸饭,米和菜是自己带来的。秘密就在这里。从家里带多少米,大人是不管的,于是早上来学校的时候带上一饭盒沉沉的大米,不知谁先知道了一个交换原则,米可以换烧饼,米也可以换麦芽糖。这一交换原则一下子在我们中间传开了。交换是否等价我们不管了,只记得那些日子我们过得特别滋润。秘密终于也被家长知道了,大饼与油条又成了我们的奢望。路过点心店时,大饼师傅偶尔会问:“今天带米了吗?”我们都无言以对,在到处弥漫的烧饼香味中落荒而逃。

至于糕点铺里的三北豆酥糖、连环糕,那更是诱人了。每逢节假日,豆酥糖是馈赠老人的佳品。记忆中那是母亲去外婆家时才购买的。十几小包扎成一大包。我在高高的柜台前踮起脚,眼看着伙计把豆酥糖一包包扎好,再在最外层贴上一张红纸,交给母亲。这时,我多么希望母亲会多买一包解我的馋嘴,可细心的母亲却总是没能发现我的心思。年长之后,我才悟到母亲的为难。母亲真的没能察觉我的心思吗?不会。但母亲要操持一个家庭真的也不容易。母亲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能让我意识到母亲已经察觉了我的心思。我比较听话,母亲不说我也不提,但我的听话恰恰让母亲增添了一丝内疚。好在外婆总舍不得吃,最终那些糕点还是入了我的肚子。街上糕点终年飘香,我常在猜测,那么多的糕点最后都人了谁的口中?那时还全然不知道鸣鹤这条老街繁华的商贸。

沿老街深入到了运河桥,那里才是真正的小镇中心。高耸的运河桥栏上总是坐满了闲聊的人群,桥在乡村的功能在我看来更在于为村民提供了一个休息与闲聊的场所,它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种闲聊中变得亲切了。他们的话题经常是杨梅的收成、年糕的生意等。杨梅与年糕是小镇的特产,在集体经济时代,这些特产也就成了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每当冬至前后,忙完了农事,人们就开始了年糕的制作。他们把新收的稻米浸在水中,发胀后磨成粉,再把米粉装在布袋中加上重物把水分榨干,这便可以蒸年糕团了。低矮的房子里热气腾腾。做年糕是个体力活。蒸好的年糕团是不能直接搓成年糕的,因为韧性不够。年糕团必须在石臼中历经捶打,捶打的过程要两人密切地配合,一人翻动年糕团,一人舞动大木槌,你翻,我捶,在高高的吆喝声中年糕团变得非常柔韧了。室外寒风呼啸,室内的人们却只穿一件单衣,雾气蒸腾间早已汗流浃背了。这个季节最快乐的还是孩子。放晚学的时候,顺便从邻居家的年糕坊里讨得一小团年糕,回家后裹上榨菜便玩去了。玩得兴起常常忘了晚饭时间,但已不觉得饿了。年糕特别耐饥,一小块就行。

老街的尽头,有个叫盐仓山的地方,据说那里曾经是盐的仓库,但盐为什么要放在这个小镇呢?老人们说,这里曾经是海。证据呢?证据就是小镇东西两侧的东埠头和西埠头,那是大海的埠头。那大海呢?大海早已退却到了几十里以外。

盐仓山我没去过,我甚至弄不清盐仓山到底是盐仓如山还是山因盐仓而得名,但盐业却已经随着大海的退却而消失了。那些富足的盐商也一定随着现代盐业的兴起而改行了,或许安逸地过剩下的日子去了,也或许继续在外打拼。他们就这样离开了小镇,而小镇却无法作出任何选择。我无法想象盐业的衰落给小镇带来的创伤,我只能这样猜测:也许国药的兴起正是缘于盐业的没落。

盐业的衰落与国药的兴起其实是一种必然的更替,兴衰总有起伏,只是都过于遥远了。这一切已无法在我的脑海里真实起来。我所能理解的是一座富足与悠闲的小镇在清香四溢的点心摊上,在热气蒸腾的年糕店里真的没落了,优雅地没落了。

小巷的深处有扇残败的大门,门环锈迹斑斑,前朝的故事已经开始和门环一起腐烂了。小镇失落已久。佛家常说轮回,小镇也终将兴起,或许几年,或许更久。P5-P7

序言

好些年前,自诩能写文章,同事不信,于是打赌,看能不能在《慈溪日报》发表。其实心中没底,偷偷地寄了两篇过去,心想,这样概率大一点。我很快就把这事给忘了。没想到一个星期后我的文章发表了,而且还是两篇。我比同事还要惊讶,原来我的文章还真能发表。

此后几年,我陆陆续续地记录了一些身边发生的小事,偶尔也投递几篇,由此认识了许多师友,还让我混进了市作家协会。几年下来,不知不觉竟让我积累了几十万的文字,但不敢拿出去见人,我把它们放在自己的博客里,没几个人会看到。

想起了自己的文学梦,最初接触到的文学,大多是父辈讲的一些故事和传说。当我把这些故事转述给小伙伴听的时候,他们崇拜地看着我,这极大地满足了我的虚荣心。转述故事很好地培养了我的语感。上了小学,我的写作优势体现出来了,老师说我的作文思路清晰,语句流畅。课堂上,每每老师朗读我的作文时,我总有种晕眩的幸福感,我喜欢看同学们齐刷刷地把目光会聚在我身上。虚荣可以是种动力。

中学时代,语文老师在我的一篇作文后这么写道:相信不久后的将来,定有佳作问世。我不知道,这不久后的将来到底会多久,而他的话语却在我的心底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学生时代,有那么几年,豪情万丈,以为自己真能走上这条文学的道路。

别人以为,能写文章一定读过许多书,其实,我少读书,更少藏书。房子装修时,友人建议书房大些,书柜多些。我没听他们的,手上也就那么几十本书,而且这些书大多还是文友送的。

终于感到难为情了,我收了人家那么多书,而我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回送。赠书是件高雅的事情,唯一能够礼尚往来的只有拿出自己的作品来。我纠结了很久,终于鼓起了勇气,这便有了文集——《边走边想》。

既然像模像样地成书了,总该有篇序言,本想麻烦一下身边的朋友,稍一转念,还是自己写算了。他人作序,大凡都是一些溢美之言,我固然喜欢听好话,却也知道自己的分量,况且我脸皮子薄,打打闹闹倒也罢了,倘若隆隆重重地写成文字,怕是接受不了。

好在自序亦无不可。

书名“边走边想”,是因为我在行走的过程中,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我把这些记录下来,在漫长的岁月中,留住了一些回忆。

是为序,为自序。

后记

写作于我,只是一种自娱自乐。最初的想法是,能间或在当地的报刊上发表几篇文章,赚几块稿费,妻一开心,便给我多添一盘下酒好菜。后来觉得很奇怪,许多认识我的人都以为我是语文老师。作家协会的胡遐秘书长在一次QQ聊天中笑我,你这个语文老师打字的速度真慢。我笑着回答:“不好意思,我不是语文老师。”她惊讶。此后,她在替我引荐时,总不忘加上一句:“这是一位物理老师。”我的心里便有了小小的得意。其实,我知道,写作与专业无关。

我知道自己的水平,从没想过能出文集。我能坚持写下去已经是个奇迹了。这得感谢身边的许多师友。先是我素未谋面的《慈溪日报》的纪莽原编辑。那是我第一次投稿,没想到居然被采用了。此后,我几乎每星期都投寄一篇过去,大多能被采用,这样持续了一年多时间。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始终没见过纪莽原编辑,哪怕是通个电话。但她的那个“七彩贝”栏目却为我开启了一扇文学之窗。

再是陆建立先生。我清晰地记得那一天,校长打电话给我,说有人找我。我不知道他是谁,之前我们没见过面,也没有听说过他,我不知道他找我有什么事。他却省略了初次见面时的所有步骤,没有自我介绍,也没有客套地问候。他拿出了一份表格,让我填写。这是一份申请加入镇作家协会的表格,没等我细想,他就指导着我填写了,似乎在完成一件早就商量好了的事情。我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加入了镇作协。

在之后的日子里,建立兄不断地引荐我认识更多的文友。我幸运地结识了童银舫先生,我的文章开始出现在他编辑的《浙东》刊物上;认识了《慈溪日报》的俞强先生,他也一如既往地刊发我寄给他的文章。在这期间,我加入了市作家协会,陈墨先生、胡遐女士都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帮助。他们的热情与真诚让我由衷地感动。回想这几年走过的道路,自己一直觉得很是幸运。一挥兄见面喊我“小老弟”,墨兄说我是他的“好朋友”,双杰兄喊我“伟恒同学”,单听这样的称呼就让人觉得心里暖暖的。

几年前,建立兄对我说,让我整理一下自己的文字,争取出一本文集。我一笑而过。细细阅读了自己的文章,很少有自己满意的。2009年,童银舫先生告诉我让我整理三万字左右的文字想出一套《上林文丛》时,我就惶恐不已。我在后记中这么写道:庆幸的是前面有几位大家替我挡着,我也终于鼓起勇气选了十来篇短文,起名“边走边想”。

这次值慈溪文联计划出版一套《慈溪文丛》之际,我把我这些年写过的文章整理出来并报了上去。其实,我心里并没有抱多大希望,不料却人选了。我这些青涩的文字有了一个很好的归宿。

对于文友的馈赠,我也终于有了回赠的礼物,只是,太亏了他们。如若他们有兴致,饭后茶余翻阅一下我的文章,觉得其中有几篇还真有点意思,那是我的荣幸。

我为自己散文集的出版而高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0: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