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该共情的时候别讲道理
分类 经济金融-管理-公共关系
作者 (德)莫妮卡·海因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高情商的人用拥抱和无声的陪伴解决问题。
低情商的人面红耳赤、滔滔不绝地讲道理。
知乎上曾有人发起这样一个话题,内容是“最让人讨厌的沟通方式是什么?”众多答案中,“讲道理”排在了第一位。
仔细揣摩不难发现,大家之所以不喜欢讲道理这种沟通方式,大抵是因为,多数情况下我们和自己的爱人、朋友、亲人、同事有着类似的知识储备、经验背景,也就是说,这个圈层里的常识性道理和逻辑大家都懂,用不着谁来讲。
有句话说得好,安慰一个哭泣的人,最好的方式不是说“不要哭”,而是说“你一定很痛苦,想哭就哭吧”,或者“我陪你一起哭”。这就是“共情”。人类高级别的安慰,就是理解别人的痛苦,并陪伴他。
在本书中,莫妮卡博士为我们剖析了以往对共情的错误认知,列举了10种阻碍共情力的屏障,以及10个培养共情力、改善亲密关系的方法。她告诉我们,习得共情的能力,可以让你充满力量,给予所爱之人理解、支持、温暖、慰藉与疗愈,帮其战胜痛苦与绝望。
翻开本书吧,从此收获高质量亲密关系。
作者简介
莫妮卡·海因,语音学博士。德国知名培训师和情感教练,同时也是语言情感方面的专家。她在声音、语言和外在表现方面竭诚为各个行业的人提供培训。莫妮卡·海因通过共情沟通的方法,帮助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更好地感受到听众,以获得良好的反馈;使演员更好地感受自己要扮演的角色,并完美地进行诠释。
目录
第一章 同理心:同情心的映射
同理心可以习得吗?
人们的内心世界
斯里兰卡的故事
什么是同理心?
同理心的各种形式
有关同理心的研究
理解自己
对待他人的同理心
感觉及其产生的后果
想想你的感受
身体知道什么?
同理心的风险和副作用
第二章 被阻碍的屏障:十种阻碍同理心的枷锁
日常头脑电影
利己主义者还是自恋主义者?
对幸福不断追求
怀疑的魔咒
判决时刻
对比行为
追求完美的欲望
不信任和嫉妒
语言消除了同理心
农民不吃他不知道的东西:舒适区的生活
第三章 打开视野:同理心加速器
适当暂停
神奇的时刻
思想改变方向
宽恕
脆弱的时候
以同理心看待
以同理心倾听
以同理心表达
以同理心写作
以同理心阅读
以同理心去爱
同理心革命
致谢
序言
2016年夏天,我在基尔
附近的达里(Darry)举办
了一年一度的冥想活动,在
这里遇到一位相当特别的女
士。她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
容,询问我的颈伤是怎么回
事。这个颈伤折磨了
我好几年。在持续多天
的活动结束后,她通过一位
女性密友获得我的联系方式
,并带着自己年老的狗狗来
送我。我们再一次见面是在
汉堡“Yoga.Wasser.Klang”
①活动中,她在那里告诉了
我一个好消息。她为我在欧
洲最好的医院之一——汉堡
史蒂姆医院(Hamburge
Stimmklinik)预约了就诊。
这次会面让我认识到了
这位女士的独特之处。她不
仅拥有机智的头脑,而且擅
长感知他人情绪。她是一位
母亲,同时也是一位聪慧、
年轻而有创造力的女士,她
圆满完成了学术培训
并获得博士学位。她就
是这本书的作者莫妮卡·海
因博士(Dr.Monika Hein)

对于“同理心”这个词,
人们解读各异,但基本都表
达了人们想要消除他人苦难
和伤痛的愿望。每年我在周
游世界的时候,都会遇到很
多不同社会背景的人。我发
现,理解你的交流对象真的
至关重要。我们生活中的大
部分问题都源自误解。我们
不应该仓促地得出结论,或
者太快地做出决定或判断。
我们需要时间和经验去认识
一个人或者社会。
交流对于获得一段关系
至关重要。相比于交流目的
和方法,交流形式无足轻重
。在开始交流之前,我们应
该对自己要表达的内容有清
晰的了解,因此我们需要同
理心。我们必须先能够感知
他人情绪再开口说话。同理
心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体现:
一方面,这个词的基本定义
是理解他人感受和经历的能
力;另一方面,同理心也要
求我们在得出关于他人的结
论之前先审视自己。
人人都有生活目标,每
个人实现目标的方法可能不
同。但是,生活中大家都在
用各种方法追求幸福,这是
众生的共性。为了能够得到
幸福,我们应该小心谨慎地
对待自己的生活。这并不是
利己主义,我们应该是最了
解自己的人,对自己的生活
目标有深层次的理解。实现
幸福地生活着的目标,这样
我们才会更有动力去帮助他
人理解周围的事物,并且帮
助我们不去评判别人,而是
去理解他们。
好的心理状态是我们生
活幸福的基础。它通常会在
几秒钟内发生变化,就像天
空突然间阴云密布。究其原
因,一方面在于先前建立的
模式,另一方面在于无法预
料的遭遇。
理论上,我们的大脑从
正常状态转为攻击状态会经
过三个阶段。
1.随眠阶段(Anusaya)
:在这种状态下,大脑摆脱
了躁动,此时脑海中所有的
想法都陷入沉睡,对外面一
切动静毫无感知。
2.激进阶段(Pariyuttana
):在这种状态下,一旦有
想法冒出就会立刻打破平静
,这在头脑中是个非常微妙
的激进运动。
3.表达阶段
(Veethikkama):此时会
产生忧虑的想法,并设法通
过言语和行为进行表达,暴
力行为和粗暴、伤人的语言
是这个阶段的典型特征。
显然,我们处在清醒的
每一刻都处于这三个阶段中
的某一个阶段。我们知道自
己处于哪一个阶段时,就可
以思考一下给自己多少时间
和空间来理解事物。
在社会上,我们必须与
周围的人打交道,家庭生活
也会随着整个社会的参与而
逐渐变化。在所有这些关系
中,我们都应履行职责,这
是一种责任。在我们履行责
任之前,无法获得回报。
同理心意味着我们需要
保持头脑的专注,以理解这
些人际关系。理解他人不是
件容易的事,我们不可能完
全了解某人,因为人时时刻
刻都在变化。但是,如果我
们只注意其他人的变化而不
关注我们自己的变化,将导
致我们会因对方的改变而深
受伤害,进而我们将会设法
避免与他人接触甚至完全断
绝往来。
不了解持续变化的本质
,我们就难以维持健康的人
际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最
优秀的品质,理解人的不同
性格有助于我们真正地理解
关系。如果我们能清楚地意
识到这些,那么很多问题就
都能迎刃而解了。我们不能
期望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些,
因此同理心是必不可少的。
利用金钱以及多种不同
的社会方式持续性地权衡人
际关系,几乎使得各种社会
关系中的亲密性消失了。亲
密的友谊是建立在互动基础
上的,对于增强亲密度而言
,拥抱比金钱更重要。在这
个世界上没有谁是毫无错误
和弱点的完美之人,任何人
都不能只是因为他有错误和
弱点而被永远判为罪人。我
们应对这些有错误和弱点的
人的方式有以下三种供你选
择:
1.报复。
2.为社会树立反面典型

3.避免犯错者犯更多错
误,并为他指出正确的道路

在这里,第三种方式是
正确的。如果你爱的人犯错
了,应当对他表现出爱和同
情,报复只会导致仇恨和愤
怒,而第二种方式则会导致
不公平。
为了让脆弱的人际关系
重获生机,莫妮卡博士独辟
蹊径,提出“提高洞察力”这
个方法。在和她的对话中,
我描述了自己的经历,我们
一致认为,去指责而不是协
商,去抱怨而不是解释,只
会导致误解和不必要的关系
弱化。
导语
如果说《共情的力量》是教科书,那么这本《该共情的时候别讲道理》就是训练共情力的练习册。
书中有很多关于练就同理心的实践案例,都是真实生活的写照。如:作为销售,如何用同理心寻找客户需求;怎样听懂别人话里没有说出口的内容等。
《非暴力沟通》姊妹篇。作者莫妮卡·海因博士——国际知名情感教练,和我们一起聊聊亲密关系该如何不讲道理、只谈共情。
作者莫妮卡·海因是《非暴力沟通》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的密友,书中提到了很多关于《非暴力沟通》的内容,同理心是非暴力沟通的前提,建议这两本书可以搭配阅读。而且作者莫妮卡·海因博士是国际知名情感教练,是德国著名的语言情感专家,本书是她沉淀18年的心血之作,内容丰富,实用性强。
精彩页
同理心是一个美好的词语。在我们的想象中,富有同理心的人是热心而可爱的。我们乐于“沐浴”在同理心的“汤泉”中:所有人都彼此相爱,相处融洽,再加上香熏棒、草莓茶和冥想音乐,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不过我们还是无法准确地为它下定义:友好?善良?敏感?有灵性?温柔?平和?所有描述都是正确的,但同理心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它复杂而烦琐,有时还会让人感到疲惫。它在情感和理智上向我们发起挑战,甚至有时比起我们所想表达的,要求得更多。大部分时候,它并不是首个浮现在我们脑海中的想法,但却会向我们寻根究底。同理心使我们变得敢于冒险,敢于敞开心扉,却也因此而变得更加脆弱。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并让世界变得更好,它让我们更准确地看待自身感受,接受它们并和它们共处。所以,除了接受自己拥有同理心,我们别无二选。
为何我们如此追捧同理心和同情心?为什么对同理心的追问会成为大众话题?为什么我们认为它在当今社会重要?让我们把目光转向社会关系,现在同理心似乎成为一件稀有物品。世界纷繁复杂,处处建立起内部和外部“围墙”,我们彼此分离,成为“我们”和“他人”,似乎很少有人会在意他人的感受。
感觉
感觉无处不在,不管我们在什么环境下工作、生活和相爱,都在感知、表达、体验、享受它们,同时要忍受它们。但有时它们让人有些难以忍受,且常常会决定我们的行为,对我们的情绪和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产生深远影响。它们也经常会稍纵即逝。感觉就像自发到来的访客,我们可以邀请它们停留更长时间,也可以直接让其离开。
在这本书中我们不仅谈论自身感受,还会提到他人的感受。无论我们是否想要,它们都会影响我们。痛苦与快乐,悲伤与幸福,都是可见、可感知、可得到的,并且会对情绪和氛围产生影响。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会面对许多不同的感觉。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对待它们:主动接受它们,并给它们一些空间?
还是让自己被影响、被触动,或只是索性保持一个安全距离颇感兴趣地观望?我们与他人的感受有多接近?我们究竟想离他们多近?
这些问题不可避免地将我们指引到同情心这个话题上来。同情心是一门艺术,它被用来感知他人、体谅他人,以及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同时,察觉自身的感觉并一视同仁地接受它们也很重要。
处于顺境时,双方互相了解,我们彼此都会感觉良好,这样人们在直接交流的时候就不会再大声呼吁要更多同情了,对吗?因为当我们处于关系稳定、彼此团结的情况下,大多数时候我们是善解人意的,至少感觉上如此。如果不是处于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会轻易体谅对方,或者说这种体谅并非源自我们的同理心,而仅仅是我们对对方的同情。事实上,我们是彼此的镜像,彼此相似并且确认,之后我们又是什么样子呢?
如果人们离我们很远,我们就很难去理解他们。因为我们对越陌生的人关心越少。珍妮特·哈根(Jeannette Hagen)在《无生命的社会》一书中写到,战争场景、难民的照片、恶劣的条件、逃亡时挨饿的儿童,这些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小。我们过着平淡寻常的生活,关掉电视,舒服地上床睡觉,好像这些曾经几乎就在家门口发生的事情从未存在于这个世上一般。
事实上,如果我们时刻关心世界上所有的苦难,我们的生活将不再幸福,也无法再平和地面对日常生活。
我们每天都会在媒体上看到大量负面新闻事件,久而久之,我们的头脑越来越麻木,被如此多的苦难完全淹没了。然后,我们的同理心的意愿甚至能力会下降,我们不关心这些消息,将其推到远处,从而免受打扰或伤害,因为似乎很多时候是它们为我们带来了沉重的压抑感。
即使在小事上,我们对他人的感受也越来越匮乏了。不一定是在战争或极大的困境中,两个人开车去同一个停车场就足够体现。同理心在各处都缺失了。即使在生活中看似平凡的时刻,我们也可以练习,以更加富有同理心。
练习同理心
P2-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