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心何以安人生意义/心何以安系列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作者:胡山林
出版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胡山林著的这本《心何以安人生意义》是一本关于人生反思的书籍,全书分为五个部分:一是言说意义,二是活出意义,三是思辨意义,四是创造意义,五是结语。旨在探讨人生意义的问题,并以此为理论背景阐释了人生意义的两种理论派别。
作者简介
胡山林,信阳学院教授,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
一生读书教书写书。
写作源于兴趣,兴趣在于从人生视角解读文学,借助文学透视人生。理想是让学术从大学课堂解放出来,走向大众,走进人生。
坚信文学是关乎灵魂的事业,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和灵魂归宿,文学永远与所有人心灵相通。
主要著作:《文艺欣赏心理学》《寻找灵魂的归宿》《文学艺术与终极关怀》《文学与人生》《极地之思》《文学欣赏导引》等。
目录
引言:人生意义是人生哲学的元问题
一 言说意义
A.无意义论
(一)叔本华:人生没有任何真正价值
(二)托尔斯泰:生命毫无意义
(三)毛姆:人生没有道理,人生没有意义
(四)韩某:我不知道人活着的意义
(五)黄某某:人生本无意义,看穿才是唯一的意义
B.有意义论
(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道家:保持赤子之心,不为世俗所累
(三)佛教:慈悲为怀,普度众生
(四)基督教:做上帝拯救之爱的中介
(五)陈独秀:创造幸福并惠及社会、他人
(六)胡适:生命意义是自己创造的
(七)梁漱溟:用心思去创造
(八)杨绛:修炼自己,完善自身
(九)王蒙:人生就是生命的一次燃烧
(十)季羡林:对人类发展尽承上启下的责任
(十一)汤一介:爱人类、爱国家、爱民族
(十二)梁晓声: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
(十三)罗素:渴望爱情,寻求知识,怜悯人类
(十四)卡莱尔:工作之中意义无穷
(十五)汤川秀树:怀抱崇高理想,竭尽全力去实现
(十六)爱因斯坦:满足人的需要,建立人间和谐美好的关系
(十七)阿德勒:生活的真正意义在于奉献
(十八)弗兰克尔:认真对待生活,恪尽人生责任
(十九)稻盛和夫:活着的时候为世界做出贡献
(二十)威尔·杜兰特:努力工作为包括我们自身的人类做贡献
二 活出意义
(一)张正祥:三十年艰苦卓绝保卫滇池的农民
(二)叶青:连续多年呼吁并上书“两会”促公车改革
(三)王顺友:几十年如一日行走在青藏高原大山中的邮递员
(四)李桂林、陆建芬:在彝族山寨撑起“天梯学校”的夫妇俩
(五)王万青:自愿离开上海到甘肃藏区当了一辈子医生
(六)谢延信:早年丧妻,无怨无悔伺候岳父、岳母和智障内弟几十年
(七)白芳礼:靠蹬三轮车捐资助学35万
(八)何碉:主动捐献器官的小女孩儿
(九)高淑珍:普通农村妇女多年坚持为残疾儿童免费办家庭课堂
(十)陈家顺:为了农民工,局长变身民工当“卧底”
(十一)周月华、艾起:“爬”遍青山送医上门
(十二)居马泰:牧区行医20年,免除诊费近10万
(十三)李前锋:身为病人却仍然志愿坚持在深山行医
(十四)钟晶:辞去城市医院工作自愿当山村医生的“80后”女孩
(十五)朱和平:一生高度敬业的垃圾清运工
(十六)杨皂:一生为乡亲义务修桥铺路的“当代愚公”
(十七)区少坤:多年与公车私用现象做斗争的广州老伯
(十八)邓卫星:帮助困难家庭孩子上学几十年
(十九)冯友兰:为中国哲学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二十)聂绀弩:至死苦恋文学事业
(二十一)孟二冬: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的完美融合
(二十二)汪侠:为了理想和信念,83岁第12次参加高考
(二十三)王广亚:一生在台湾和大陆独资创办十所学校奉献社会
(二十四)陈树菊:台湾卖菜大婶酱油拌饭捐千万
(二十五)特蕾莎修女:活着就是爱
(二十六)卡内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二十七)比尔·盖茨:世界首富将全部财产捐赠慈善事业
(二十八)卢安克:长期在中国偏远山区支教的德国志愿者
(二十九)谭妮:她没想过改变世界,但世界因她而改变
(三十)金能焕:韩国大法官退休后在夫人小超市“再就业”
三 思辨意义
(一)人生究竟有无意义
(二)人生意义的悖论
(三)意义悖论与人生智慧
四 创造意义
(一)人生意义的含义
(二)人生意义是各人自己创造出来的
(三)怎样创造人生意义
(四)在创造意义的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
结语:在为他人为社会释放正能量的过程中体验意义
附录:史铁生怎样看待人生意义
序言
引言:人生意义是人生哲学的元问题
人生意义问题,即人为什么而活着的问题,可以
说是人生哲学的元问题——第一问题,根本问题,基
础问题。因为它关系着人活着的理由、人生存的基本
根据,是人生其他问题的前提和背景,所以,自人类
自我意识觉醒以来,就开始了对人生意义问题的思考

人生意义问题的追问,说明人已经脱离了、超越
了为活着而活着——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是目的,
活着就是意义——的动物层面,说明人已经意识到除
了活着之外,还应该有一个高于活着本身的层面,这
,就是“为什么活”即人生的意义了。
然而,虽然自古以来人们都在思考这一问题,但
始终没有终极的结论。正如老子的“道”:道可道,
非常道——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道”,不等于本体的
“道”。也就是说“道”是不可言说的,或者说无论
你怎么言说也说不完全、说不准确、说不清楚、说不
透彻。“道”是全,任何人的言说都是“一”,即都
是其中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然而,“道”虽不可
“道”(言说),可是历来人们又都在言说,而“道”
也正是在人们的不断言说中一点点地展开其内核,人
们逐渐感悟到了它的本体,或者说不断在接近它的本
体。看来,言说还是必要的。对人生意义问题的思考
,亦可以作如是观。
永远在思考又永远没有最终结论,这正是人生意
义问题的魅力所在——永远没结论但永远有魅力,这
正是人文学科的特性。否则,如果有一个最终结论,
就像“速度乘以时间等于距离”“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80度”一样,试问,还有魅力吗?
永远在思考又永远没结论,这样的思考还有意义
吗?当然有!意义就在于,你(泛指每个人、所有人)的
追问和思考说明你超越了只为吃喝性的低层次人生,
说明你在追求一个超越生命本身的属于精神、灵魂的
东西,你有“精神家园”“灵魂归宿”的形而上需求
,这样无形中就提升了你的人生层次。否则,如果永
远没有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和思考,永远只是吃喝性,
活着只是活着,永远被一种盲目的意志所驱动,那样
的人生和一般动物何异?
所以,追问和思考人生意义,是人之为人的起码
标志,人之为人的必要的、必然的精神冲动。古今中
外上至圣哲贤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在不断地追问和
思考。追问和思考的人不可胜数,言说的观点众说纷
纭。人类正是在不断追问、思考、言说中纵向加深着
、横向拓展着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正是在思考和言说
中凝聚着、引领着自己的精神生活,一步步走在迈向
文明高地的路途中。
导语
胡山林著的这本《心何以安人生意义》围绕“人生意义”展开论述,先引出话题——人生意义是人生哲学的元问题,然后从言说意义、活出意义、思辨意义、创造意义四个方面,通过正反对比,论述了古今中外对“人生意义”这一问题的言论和实践,最后得出结论:在为他人为社会释放正能量的过程中体验意义。附录部分写了史铁生怎样看待人生意义。
后记
结语:在为他人为社会释放正能量的过程中体验
意义
听过十几位圣哲贤人和普通大众关于人生意义的
言说,看过几十位普通百姓怎样现实地活出了自己的
人生意义,进行过智力游戏般抽象而快乐的哲学思辨
,最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笔者不知道你的感受,反正我自己感觉像是从虚
无缥缈的天上逐渐降到了踏实沉着的地上,从玄之又
玄的“形而上”回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而下”,
从纯理论的迷宫回到了鲜活的生活现实,用当下流行
语表述即“接了地气”。
是的,从宇宙看,从终极看,人生短暂而渺小,
无论做了什么,在宇宙中都不可能留下痕迹,从这个
意义上看,人生当然可以说没有意义。但是,我们毕
竟不是生活于恒星上、宇宙中,而是生活于地球上、
社会中啊!生活于社会中就需要从社会角度看问题,从
社会角度把握人生的意义。
诚然,在科学家眼里,人只是一束分子、原子、
中子或质子,只是肌肉、骨骼和神经的松散组合,只
是会生病、会疼痛的一个红色肉块,只是饥饿和性欲
控制下的一系列条件反射。但是,科学家看到的只是
人的物质属性、生理属性、自然属性,而没有看到人
的精神属性、价值属性、社会属性。而人之所以为人
,不在于他的物质属性、生理属性、自然属性,而恰
恰在于他的精神属性、价值属性和社会属性。所以,
用科学眼光看人生意义恰如盲人摸象,摸到一面便妄
下结论;又如用尺子量重量,拿错了工具,用错了地
方。
人生意义问题,一直被人们说得无比玄妙、异常
复杂,但是,通过本书的大致梳理可以发现,它其实
是既玄又不玄,既复杂又不复杂。走出神秘和玄奥,
别想那么多,回归社会,回归现实,尽好你的多种人
生责任,踏踏实实做好你手中的事吧!能做多少做多少
(量),能做多好是多好(质)。做,就是意义;做好了
,为他人为社会释放了正能量,让他人因为你的存在
生活得更美好,就是你人生的意义。别再为此一味地
苦恼、困惑、追问、探寻,永远在玄思却一事无成,
浪费了生命,空耗了能量,太可惜了!在人生意义问题
上,重要的不是想,也不是说,而是行动,是如何做

当然,我们这样说,也是因为我们穷尽脑汁地想
过了。想过了,作为过来人,才有上面的劝告。人生
问题不能包办,不能复制粘贴,必须亲自思考过。你
要是没认真想过,已经有的现成道理并不真正属于你
。从这个意义上说,笔者绝不反对人们对人生意义的
思考和探寻,而是说不要永远停留于空喊层面,最好
积极借鉴前人的思考成果,快快地走出玄思,进入创
造。正如胡适先生所说,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
,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这样一来,你活一
日便有一日的意义,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
穷,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
精彩页
生存之所以空虚,在以下几点中都能很明显地表现出来:第一,在生存的全形式中,“时”与“处”本身是无限的,而个人所拥有的极其有限;第二,现实唯一的生存方式,只是所谓“刹那的现在”的现象;第三,一切事物都是相关联、相依凭的,个体不能单独存在;第四,世上没有“常驻”的东西,一切都在不停地流转、变化;第五,人类的欲望是得陇而望蜀,永远无法餍足;第六,人类的努力经常遭遇障碍,人类为了克服它,必须与之战斗,予以剪除。
在“时”与“时”之中,或是由于“时”而发生的万物的转变,只不过是形式而已,在此形式之下,恒久不灭的“生存的意志”所表示的是,一切的努力都归于空零。“时”以它的力量,使所有的东西在我们的手中化为乌有,万物为此而丧失了真价值。
曾经存在的东西,如今已经不复存在。现在不存在的,恰和曾经不存在的东西一样。然而现在所有的存在,在转瞬间,又成了“曾经”存在。所以,“现存”尽管是如何的稀松平常,也总优于过去的最高价值,因为前者是现实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同“有”之对于“无”。
我们的一生中虽然做了许多事情,但所拥“有”的,只不过是一瞬间而已,过后,就非以“曾经有过”这句话来表示不可了。午夜思维,我们难免感叹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贫乏,因而心里隐藏一种意识:如果那取之不尽的源泉属于我们所有,我们不就可在其中得到新的生命之“时”?这是蕴藏在我们的本质最深处的意识,如果它不存在的话,我们眼看着我们短暂的生命时间,一刻刻地过去,恐怕会急得发疯吧!
以这观察为基底,的确可以建立如下的论说:只有“现在”才是真实的,其他的一切不过是思想的游戏,所以,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最大真理是及时行乐。但这种见解,也是最愚蠢的见解,因为在其次的瞬间就不复存在,如梦幻般完全消失,这样的收获,绝不值得我们费偌大的苦心和劳力去争取。
个人的意志(欲望)又是永不知足的,满足一个愿望,接着又产生更新的愿望,如此衍生不息,永无尽期。这个意志本身以为它是世界的主宰者,万事万物都隶属它的管辖,所以,意志所感满足的,不是“部分”,它非要“全体”不可,而“全体”是无限的——在各个现象的表现中,这个世界的主宰者(指“意志”)又获得了几何?实在少得可怜,大概仅仅能维持个人的肉体存在而已,看到这儿,实不禁令人兴起同情之念。人类的可悲,即缘此而来。
所谓“人体”这个极巧妙错综的机关,最能完全显现“生存意志”的个体,最后也不得不归于一杯黄土,其全存在、全努力,很明显的最后也委之于灭绝之手,这是永远真实、正直的“自然”,以坦白的方法向我们陈述意志的全努力毕竟也是空虚,它也并不果敢。如果“生”的本身中有任何的价值,有绝对性的物质的话,当不会以“无”为目的。 人,经常需要养料,由物质不断地流入和流出来维持我们的生存,由这现象,更可确证:“人体对物自体只不过是现象。”人类可比之于炊烟、火焰或者瀑布,如果没有从他处而来的流入,立刻就会衰竭、停止。
我们可以说“生存的意志”的最后终结是“虚无”,而表现在纯粹“现象”之中,同时,此虚无又是停止在“生存意志”的内部,而在“意志”之上放置其基础。但这里还有若干不明之点——
放眼世界,任何时刻、任何地点所目睹的景象,不外是人类面对一切威胁的危险和灾殃,为维护自己的生命和存在,鼓起肉体和精神的全力,而不绝地战斗、猛烈地力争——蜗牛角上争何事?生命和存在到底有何价值?我们若能考虑这些,当可发现脱离痛苦生存的若干空隙。但,这空虚立刻又被无聊和烦恼所袭,为了新的欲求,很快地变得狭隘。
生物愈高等,意志现象愈完全,智力愈发达,烦恼痛苦也就愈显著。如此,欲望、烦恼循序接踵而来,人生没有任何真正价值,只是由“需求”和“迷幻”所支使的活动。这种运动一旦停止,生存的绝对荒芜和空虚便表现了出来。
任谁也不认为自己“现在”是非常的幸福,若做如是之想,那他是完全被它所醺醉了。P4-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14: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