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鲁迅课文七讲
分类
作者 曹清华
出版社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生命力的“压抑”与“解放”的对照,是鲁迅作品意义生产的一个重要维度。本书从这个角度切入,揭示出鲁迅作品诸多被忽视的侧面。
本书照搬了朱自清的《读书指导》里的“精读指导举隅”的格式。文本印在了书里面,且为每一个自然段标了编号。同时作者的《鲁迅笔下的Joy》与《实体·学问·美育——蔡元培的教育理想》两篇短文里的主要思想,与本书正文所围绕的“压抑/解放的对照”的基本思路一脉相承,所以附在书后供读者参考。
作者简介
曹清华(1971—),湖南耒阳人。199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著有《中国左翼文学史稿(1921—1936)》(2008),《词语、表达与鲁迅的“思想”》(2009),《意义生产与出版活动——中国现代文学的两维》(2013),《中国现当代小说十讲》(2014)。
目录
导言压抑/解放:鲁迅作品的一组对照
第一讲 《雪》《风筝》《好的故事》
一、文本
二、讲稿
第二讲 《社戏》《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文本
二、讲稿
第三讲 《狂人日记》
一、文本
二、讲稿
第四讲 《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
一、文本
二、讲稿
第五讲《一件小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文本
二、讲稿
第六讲 《记念刘和珍君》
一、文本
二、讲稿
第七讲 《拿来主义》
一、文本
二、讲稿
附录
鲁迅笔下的Joy
实体·学问·美育——蔡元培的教育理想
朱自清《荷塘月色》精读
一、文本
二、讲稿
后记
序言
压抑/解放:鲁迅作
品的一组对照
差异与对照是符号的
意义生产得以可能的基本
条件。文学作品也不例外
。不少研究者取了对照的
方法探讨鲁迅作品的意义
。较早的有王富仁的“两
种观念意识的对话”的说
法。王富仁认为,在鲁迅
所处的时代,中国出现了
两种性质根本不相同的观
念意识。一种是封建的传
统观念意识,一种是现代
的民主观念意识。鲁迅作
品中这两种观念意识的对
话,构成了他的现实主义
创作方法的实质。钱理群
的“荒原”说也很有代表性
。他在概括鲁迅作品意义
的根源时说,“先驱者的‘
荒原’感,以及冲破‘荒原’
(荒原感)的希望,这两
者之间的撞击、交汇”,
构成了鲁迅全部小说的“
内在的潜流”。我以为,
生命力的“压抑”与“解放”
的对照,是鲁迅作品意义
生产的一个重要维度。从
这个角度切入,可以揭示
出鲁迅作品诸多被忽视的
侧面。
鲁迅的写景文便大多
取了生命力的“压抑”与“
解放”的对照的意义框架
。《野草》中的《雪》《
好的故事》《风筝》三篇
便是代表。这三篇里头,
“雨”/“雪”,“昏沉的夜”
/“好的故事”,“肃杀的
严冬”/“温和的春日”三
组对照,分别构成了每一
篇作品意义生产的基础。
《雪》一篇重点写“雪
”,“雨”只是背景。文中
的雪,包括江南的雪与朔
方的雪,展现出两种风格
迥异的生命形态。前者滋
润美艳,后者坚毅阔大,
都是解放的自由的生命力
的载体。作为对照,文章
的开头与结尾都写到“雨”
。雨与雪不同——雨乃庸
常之物,和普通人生相连
接;雪则意味着摆脱日常
约束,进入自由境界。所
以文章里写道,雨让人觉
得单调,自己也以为不幸
。而雪却是雨的浴后重生
,是日常人生的凤凰涅槃
,是生命力解放后的自由
奔放。在《好的故事》里
头,“昏沉的夜”与“好的
故事”的对比尤为鲜明。
这个“好的故事”,实际上
,就是源于记忆与想象的
一个幻境。它的底子便是
记忆中“我”在故乡的小河
里行船时所见到的景象。
无论是岸上的实物,还是
它们在水中的倒影,一切
都自然天成,变幻无常,
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而又
神奇幽远的境界。文章的
开头与结尾所强调的“昏
沉的夜”,一面指屋里灯
火的昏暗;更重要的,却
是经由“我”手里的《初学
记》,所暗示的“我”阅渎
与习作的沉闷心境。“我”
从“昏沉的夜”里逃出,最
后又坠人了“昏沉的夜”里
面,形成了一个清晰的“
压抑一解放一压抑”的故
事结构。《风筝》的主要
篇幅写“肃杀的严冬”,也
就是生命力的被压抑。文
章通过记叙一段往事,揭
示出“我”一度作为“肃杀
的严冬”的一部分,所承
担的“压抑”功能——“我”
绝不许“我”的小兄弟去放
风筝;他在后园的杂物间
里偷偷制作的一个蝴蝶风
筝,也被“我”捣毁了。当
到了中年“我”阅读了一本
外国的论儿童的书之后,
才知道那段往事,究其实
质,却是“对于精神的虐
杀”。与之相对照的,则
是春二月时节,伴随着沙
沙的风轮声.天上飘起了
孩子们五颜六色的风筝,
照应着地上的树木花草焕
发出的蓬勃生机,“打成
一片春日的温和”。
其他的景物描写占了
相当篇幅的作品,如《从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
戏》《故乡》都拥有一个
类似的“压抑/解放”的意
义框架。《从百草园到三
味书屋》是很分明的了。
《社戏》的前后两部分也
正好构成了一组“压抑”与
“解放”的对照。前一部分
的故事发生在首善之都北
京。其“压抑”来自戏台上
喧闹嘈杂的“冬冬喤喤”与
令人眼花缭乱的“红红绿
绿”,还有戏台下的拥挤
不堪所造成的“不适于生
存”。后一部分的故事,
则发生在遥远的故乡,也
就是“野外散漫的所在”。
夜幕下,“我”闻到了豆麦
和水草的清香,看到了朦
胧在水汽里的月色,听到
了宛转悠扬的横笛。这一
切交汇融合在一起,构成
了又一个“好的故事”,让
“我”沉静、陶醉,以至于
“自失起来”。《故乡》里
那个“解放”的开阔的世界
,也留存、活跃在记忆里
,与少年“闰土”相关联。
与之对照的,是眼前的闰
土的一声“老爷”,让“我”
立即堕入了“压抑”之中—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
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
身,使我非常气闷”。
……
鲁迅探寻和塑造承载
着“生命力解放”的人物形
象的努力,一面指向偏僻
的民间,一面则向历史的
深处掘进。《故事新编》
便展现了鲁迅这后一面的
写作实践的成绩。小说集
的第一篇《补天》写于
1922年11月,最后一篇
《起死》于1935年12月
完成。可以说,这一类小
说体裁的写作基本上贯穿
了鲁迅整个新文学创作生
涯的始终。小说集里的“
女娲”“禹”“黑色人”“墨子”
“汉子”等形象,便是从久
远时代的神话故事与历史
叙述中挖掘出来的一个人
物系列。他们都是绝不妥
协、永不懈怠的行动者,
又是坚毅卓绝的生命力的
载体。
面容瘦削,衣着破旧
,一身普通百姓的装扮,
是他们给读者的最初印象
。“女娲”披头散发,赤身
裸体,仍然是大自然的一
部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