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物质文化史料丛编(共39册)(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所收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反映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发展的各类著作,第二辑为文房专辑,包括文房总论、笔、墨、纸、砚五大部分,按成书年代排序,梳理了各类物质文化史料,方便读者利用。每部著作前都有专门为该书撰写的提要,包括作者生平、版本特点、主要内容等。。内容从制笔材料种类、制墨匠人、墨图纹案到砚台造型、砚质材料、砚文篆刻,以及纸的种类等均有收集。“二辑”所收内容,不仅时间跨度大、内容涵盖广,而且具有文物价值,如,用汉晋时期砖制砚;具有历史文献价值,如墨上记有制墨人及家人身世信息;还具有广泛的艺术价值,纸墨笔砚各以不同的表现方式反映着它们不同时期的社会审美和文化意识。 目录 目录: 食 第壹册 膳夫经手录一卷 (唐)杨晔撰 清抄本 颐堂先生糖霜谱一卷 (宋)王灼撰 明抄本 菌谱一卷 (宋)陈仁玉撰 清宣统元年刻本 本心斋疏食谱 (宋)陈达叟编 清嘉庆虞山张海鹏刻借月山房汇抄本 饮膳正要三卷 (元)忽思慧撰 明景泰七年内府刻本 第贰册 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一卷 (元)倪瓒撰 清宣统元年本 宋氏养生部六卷 (明)宋诩撰 明刻本 第叁册 食品集二卷附录一卷 (明)吴禄辑 民国间抄本 饮食考一卷 (明)杨慎撰 (清)郑宝琛纂辑 清光绪八年刻本 新刻养生食忌一卷 (明)胡文焕 民国抄本 第肆册 饮馔服食笺三卷 (明)高濂编 明万历间刻明末重印本 第伍册 第陆册 第柒册 野菜博录四卷 (明)鲍山撰 清乌丝栏抄本 第捌册 艺林汇考饮食篇七卷 (清)沈自南辑 清康熙刻本 饭有十二合说一卷 (清)張英撰 清道光刻本 广粥谱不分卷 (清)黄云鹄纂辑 清光绪七年刻本 第玖册 食宪鸿秘二卷附录一卷 (清)朱彝尊撰 清雍正刻本 随息居饮食谱一卷 (清)王士雄撰 民国上海锦章图书局石印本 寿康食谱初集 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第拾册 醒园录一卷 (清)李化楠辑 清刻本 饮食须知不分卷 (清)朱本中纂 清康熙刻本 第拾壹册 食物小录二卷 (清)李文培撰 清乾隆四十三年刻本 随园食单不分卷 (清)袁枚撰 清乾隆五十七年刻本 第拾贰册 饮食大全一卷 (清)明辨居士撰 清光绪十八年石印本 传家宝初集·饮食部一卷 (清)石成金撰 清光绪二十一年上海书局石印本 毗陵食品拾遗一卷 (清)管榦珍撰 清刻本 家常典记一卷 (清)李兰台编 清道光三年刻本 蔫谱三卷 (清)单学傅辑 清咸丰八年刻本 第拾叁册 北砚食单 佚名 民国抄本 第拾肆册 第拾伍册 调疾饮食辩六卷卷末一卷 (清)章穆撰 清道光三年刻本 第拾陆册 美味求真二卷 (清)红杏主人编 清光绪间刻本 中馈录一卷 (清)曾懿撰 清光绪三十三年朱丝栏抄本 盐梅新俎一卷 梅溪氏撰 清光绪三十二年朱丝栏抄本 烹调度针一卷 佚名 清抄本 第拾柒册 觉觉庵笔记一卷 佚名 清刻本 菜性浅说 吕堃撰 民国间活字本 食物相反说明图 屠锦才辑 民国理善会石印本 家事科烹饪讲义 佚名 民国间油印本 烹饪学 佚名 民国间油印本 酒 第拾捌册 醉乡日月 (唐)皇甫嵩撰 民国十六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麹本草 (宋)田锡撰 清顺治刻清重修说郛本 熙宁酒课一卷 (宋)赵珣撰 清顺治刻重修说郛本 觥记注一卷 (宋)郑獬撰 清顺治刻重修说郛本 东坡酒经一卷 (宋)苏轼撰 民国四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罚爵典故一卷 (宋)李廌撰 清顺治刻重修说郛本 酒谱一卷 (宋)窦苹撰 清抄得榭楼杂录本 北山酒经三卷 (宋)朱肱撰 清光绪八年岭南芸林仙馆刻本 桂海酒志一卷 (宋)范成大撰 明刻唐宋丛书本 觞政述一卷 (宋)赵与时撰 清顺治刻重修说郛本 酒尔雅一卷 (宋)何剡撰 清顺治刻重修说郛本 新丰酒法一卷 (宋)林洪撰 清顺治刻重修说郛本 酒名记一卷 (宋)张能臣撰 清顺治刻重修说郛本 读北山酒经一篇 (宋)李保撰 民国十九年商务印书馆铅印再版本 酒小史一卷 (元)宋伯仁撰 清顺治刻重修说郛本 酒乘一卷 (元)韦孟撰 清顺治刻重修说郛本 安雅堂觥律 (明)曹继善造 (明)陶宗仪定 民国铅印本 酒经一卷 (明)朱有燉撰 清刻本 酒缘一卷 (明)吴从先撰 清康熙间刻本 精辑时兴酒令二卷 (明)陈继儒辑 清辽西青藜阁刻本 第拾玖册 酒概四卷 (明)沈沈撰 明刻本 第贰拾册 酒颠二卷 (明)夏树芳撰 民国二年上海国学扶轮社铅印本 酒颠补三卷 (明)陈继儒辑 清道光咸丰间刻本 居家必备·醖造品一卷 (明)高濂撰 清刻本 酒史六卷 (明)冯时化撰 明隆庆四年独醒居士刻本 第贰拾壹册 狂夫酒语二卷 (明)周履靖撰 民国二十九年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小酒令一卷 (明)田艺蘅撰 清顺治刻重修说郛本 唐宋元明酒词二卷 (明)周履靖编撰 明万历二十五年金陵荆山书林刻本 觞政 (明)袁宏道撰 清刻本 颂酒杂约一卷 (明)华淑撰 清刻名人小说本 酒考一卷 (明)华淑撰 明刻闲情小品本 状元酒筹一卷 佚名撰 明刻本 第贰拾贰册 牙牌酒令一卷 佚名撰 明刻本 烛夜仙酒法一卷 题上清仙客传 清初钱曾述古堂抄本 酒律一卷 (清)卓水月编 清康熙刻本 酒史续编六卷 题午桥钓叟辑 清康熙刻本 酒警一卷 (清)程弘毅撰 清康熙刻本 饮中八仙令一卷 (清)张潮撰 清康熙刻本 觞政五十则一卷 (清)沈中楹撰 清康熙刻本 快乐酒令一卷 (清)石成金撰 清刻本 酒社刍言一卷 (清)黄周星撰 清乾隆刻本 第贰拾叁册 酒箴一卷 (清)金昭鉴撰 清光绪三年仁和葛元煦啸园刻本 畅叙谱一卷 (清)沈德潜撰 清光绪刻本 下酒物二卷 (清)张山来辑 序言 《中国物质文化史料丛编》序 孙机 四个自信是中国人民的基本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 出发点,是立身和处事的底蕴。而其中的文化自信,正 如习主席所说:“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作为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在历史上留下了丰厚的文化 积淀。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不仅要在这 个基础上继续开拓发扬,而且应在更高的层面上使之成 为更强大的推动力。历史上的文化积累有精神方面的, 有物质方面的;两相比较,物质文化成就给人的感受更 直观、更具体、更真切。本书就是一部有关中国历代物 质文化成就之各种论述的总汇。 为什么说物质文化成就容易打动人,因为它看得见 、摸得着,有根有据。考古工作在这方面提供的大量实 物与图像,更是千真万确的物证。没有这类史料,纵然 传说中将某人某事渲染得活灵活现,人们也将信将疑。 可是话又说回来,出土文物中有的看来颇眼生,名称和 用途很难一语点破。何况还有些残件,就更不容易解释 了。所以必须找到有关记载,让文献出面助阵喊话。在 没有方便查找的史料集成之前,这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 。研究者得广泛阅读、鉴别、拣选、排比,最后搜寻到 正对口的那几段文字。于是,问题一下子豁然开朗,物 证与书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读者也乐于信服。如果 这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发明创造,则不仅加深了文化 自信,更使人引以为豪,成为点燃爱国主义热情的火种 。 我国在物质文化方面有诸多成就,有些长项曾长期 领先世界。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文化不外衣食住行,让我 们举几个这方面的例子。民以食为天,这里先说食。要 吃粮食须先耕田,耕田用犁。我国古代的犁在西汉时就 装上犁壁。由犁铧和犁壁形成的连续曲面,能将耕起的 土块破碎和翻转过去,使之接触到阳光空气,从生土变 成熟土。研究犁制的演变,唐·陆龟蒙的《耒耜经》是 不可不读之书。而古代西方的犁却没有犁壁这个部件, 后来欧洲农民在犁上安装了木制的“泥土翻板”,远不 及中国的铁犁壁适用。可是11世纪之前此物在欧洲还鲜 为人知。耕田是为了种粮食,我国是粟和稻、即小米和 大米的故乡。到汉代,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所谓五谷或九 谷。宋代有了双季稻。明代又有了间作双季稻,将双季 稻种在麦田里,一年可以三熟。在这方面,从班固的《 汉书·食货志》到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以至明· 谢肇淛的《五杂俎》等书,都提供了较详实的解说。白 薯原产美洲,我国于16世纪末自吕宋引进,过程很曲折 。欲知其详,就得看明·陈世元的《金薯传习录》。我 国的烹饪技术举世驰名。俗话说“好吃莫若饺子”,山 东滕州官桥镇春秋薛国墓出土的一件铜簠中,就盛满了 这种食品。可是这时它不叫饺子,而叫馄饨。后来在重 庆忠县涂井蜀汉墓出土庖厨俑所用之陶案上,才清楚地 摆着做成“偃月形”的饺子。要了解这个过程,就得查 看隋代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再比如酒,关于酿造粮 食酒的情况,可读《释名·释饮食》乃至唐·皇甫嵩《 醉乡日月》等书。而关于蒸馏酒(今称烧酒或白酒)在 我国的出现,则元·勿思慧《饮膳正要》、明·叶子奇 《草木子》等书不可不读。 制衣须先纺织出布料,纺车和踏蹑提综织机我国西 汉时都有了,元·王祯《农书》、元·薛景石《梓人遗 制》对此均有所论及。而单锭纺车在欧洲的出现不早于 13世纪,踏蹑提综技术的发明则不早于6世纪。 在住的方面,版筑即打夯土,是了解中国上古建筑 的一把钥匙。版筑和木构梁架相结合,即所谓土木建筑 。而同一时期的西亚和北非,却只有泥砖,没有夯筑。 夯筑就地取材,最省工料。西周筑灵台,《诗·大雅· 灵台》说:“庶民攻之,不日成之。”一座大建筑不几 天就完工了。而古代西方却走上另一极端,这里推重石 构建筑。比如埃及基萨大金字塔,通体用巨石砌成,总 重达六百万吨。据希罗多德记载,仅是为了铺设运石材 的道路,就用了十万人,花了十年。建金字塔,又用了 十万人,花了三十年的时间。建筑奇迹是用这些人的痛 苦换来的。假如没有古埃及拥有的大规模奴隶劳动,没 有极度的宗教狂热,这种大建筑是修建不起来的;而我 国古代却恰恰不具备这两项条件。我国讲古建筑的文献 很多,宋·李诫《营造法式》是最著名、最权威之集大 成的著作。 行的方面,我国古车的性能太优越了。将秦始皇陵 出土铜车与《左传》、《考工记》等文献记载对照起来 考查,可知我国古车采用的是“轭靷式系驾法”。这种 古车轮子大、车箱小、车体轻,由四匹气管全然不受压 迫的马曳引,可以达到很高的速度,而且御者控纵自如 。从而中国古代的车战是在奔跑着的车与车之间进行的 ,双方的战士站在各自的战车上挥戈勾击。而西方古车 采用的是“颈带式系驾法”,马用脖子拉车,跑得越快 马越喘不上气来,所以西方虽有战车,却不能进行车战 。西方之小轮子的战车一般只用于奔袭,接近敌人时, 武士还得跳下车来步战。所以尽管西方的车出现的时间 比中国早,西元前3000年代美索不 导语 1.主编赵连赏先生师从沈从文先生,长年从事物质文化史研究,学养深厚。顾问孙机、杨泓、李致忠等先生分别为物质文化、文物考古、版本鉴定领域的专家,为本丛编的质量提供了保证。 2.从整个物质文化的角度着眼,进行分类和选目,具有很高的学术性,这是以往出版物所不具备的特点。 3.依托国家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注重版本的选择,收录版本大部分未曾出版,且多为善本、抄本等。 4.每种影印文献都撰有提要,考证版本、作者,介绍内容、研究现状,重要图书予以点评。 5.本丛编所选底本精良,图片清晰,图片处理质量高。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