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面向海内外读者,从《周易》《尚书》《论语》《礼记》《孟子》等典籍中,精选了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思想的100余条典文,对其进行节选、注释、翻译和解析,赋予其新的涵义,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当代中国的价值,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中国方案。 天命性情,天地流转,天生人成,下学上达,构成了我们的世界元亨利贞、保合太和的美好境界,确定了我们感恩、敬畏、责任、奉献的基础,以及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前提。只有身心一致的人,才有可能诚信与和乐相互依存,幸福与成功彼此激发。人伦关系是天人关系与身心关系的继续,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切价值观念、道德修养、事业功德的最后落脚点,更是锤炼我们的信仰、挖掘我们的潜质、培养我们的能力、提升我们的情操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自我与社会、个体与社群都在这里切磋琢磨。这不仅仅是自强不息之后的自然激发,更是我们每一个人成就自我的最后归宿,像大海一样汪洋恣肆,上善若水;像山脉一样层峦叠嶂,滋养万物。 作者简介 欧阳祯人,哲学博士,湖北省建始县人。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阳明学研究》杂志执行主编。现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陆九渊研究委员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周易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王阳明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曾子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周易》研究学会副会长、副理事长。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贵州省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委员。已经出版学术专著13部、其他相关论著20部,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70多篇。主持完成国家重大攻关项目、省部级重大攻关项目十多项。 目录 引言 第一篇 天人 第二篇 身心 第三篇 人伦 序言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 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 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 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 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 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 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 示:“关于道法自然、天人 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 、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 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 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 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 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 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 、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 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 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 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 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 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 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 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 ,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 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 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 、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 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习 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高屋建 瓴,视野宏大,思想深邃, 深刻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 供的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 提供的有益启示,为道德建 设提供的有益启发,对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 长远的根本的指导意义。 为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 平主席这一重要讲话精神进 一步引向深入,国际儒学联 合会与人民出版社共同策划 了“典亮世界丛书”。丛书面 向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海内 外读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结合新时代中国的治国理 政实践,由在中华传统文化 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担纲编 写,从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 中精选与这十五个重要启示 密切相关的典文,对其进行 节选、注释、翻译和解析, 赋予其新的涵义,以帮助读 者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之于当代中国的价值, 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 提供中国方案,让中国优秀 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 化一道造福人类! 我们应秉持历史照鉴未 来的理念,传承创新包括儒 学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把 那些跨越时空、超越国度、 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 扬起来,倡导求同存异,消 弭隔阂,增进互信,促进文 明和谐共生,弘扬和平、发 展、公平、正义、民主、自 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共 创后疫情时代美好世界、推 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 力。 国际儒学联合会、人民 出版社 2022年4月 导语 本书着重对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进行了阐发。“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核心思想是“诚信”。“仁爱”“诚信”是儒学的核心价值观,是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核心的道德价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且是有生命力的价值理念,是当下与今后较长的时期我国社会生活中最需要的道德价值。 全书从众多中国古代典籍中,选取100余条经典名篇、名段、名句原文,对其进行准确精练的注释、通俗易懂的译文以及富有时代意义的解析。 精彩页 儒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上强调,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是先秦儒家圣贤,在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下述作了具有本原意义、根源意义的儒家元典。这些先秦儒学元典为我们了解儒家文明的历史起源、明确原始儒学的时代内涵、诠释新时代儒学的思想价值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者爱人”的“仁”学。在以六经、四书为核心的道德教化体系中“孝”“悌”“礼”“义”“德”“智”“诚”“信”“圣”等核心价值概念多次以不同形式被论及、类比,且多与“仁”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概念总的来讲都属于儒家哲学的范畴体系,如果要拎出一条主线来进行概括,笔者以为,以“仁学”二字概言较为合适。孔、孟、荀等先秦诸儒(包括儒分为八的历史局面下的儒者)都有各自的哲学思想体系,甚至分歧较大,但如果用一个字归纳他们的思想共同之处,那就是“仁”。儒家言“仁者,人也”(《礼记·中庸》),其仁学传统是围绕“人”与“仁”关系来展开的学问,这个“仁”并不仅仅是孔子的“仁”学本义,孔门后学的“仁”学具有多面性和多样性,丰富了孑L子仁学的意义世界。这也就是使用“仁学”概括的原因。汉代经学家刘歆言:“周室既微,而礼乐不正,道之难全也如此”,面对周文疲敝,礼乐不正,先秦儒家提出了以“仁”为思想内核的仁学来重塑社会礼乐秩序。先秦儒家仁学的精神特质是什么?如何把握?如何从儒家仁学的角度出发,辐射先秦儒家元典,进而探讨“待人以诚,讲信修睦”这一道德理念?便是本书的学术路径。 从本原意义上讲,先秦儒家的仁学来自上古的苍茫,赤诚于天、地、人。文化的产生往往是深刻、复杂而又漫长的,我们不能仅仅从孔子创发“仁学”后的角度考量这个事情,在“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的前轴心时代,从《尚书》《诗经》《周易》等文本的内容里可以隐微反映出“仁”的精神特质,这都为孔门创造性地阐发“仁学”起到奠基作用。孟子倡“良知”“仁政”,荀子重“仁义”“礼法”,回归到孔子,其思想是以“与命与仁”为奠基的仁学。孔子的仁学是即心性即政治、即内圣即外王、即道德即秩序的,是圣之时者也。以往我们认识“仁”,多以“从人,从二”为基本解释,侧重于解释“仁”在人伦日常中的作用,但郭店楚竹书的“仁”字隶定为“□(特殊字符)”,即上身下心,身心合一的结构,这为我们认识“仁”的丰富内涵提供了重要视角,即应将“仁”当做基于身心一体基础上生命的学问,学问的生命,仁学不再仅仅是人伦日用,更是贯通身心,进而冥合天人。由此,再结合“与命与仁”的儒家仁学架构,便启示我们:从“天命靡常”到“天命之谓性”“性自命出,命自天降”“天降大常,以理人伦”,都离不开一个“诚者,天之道也”的形而上本体。 “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核心思想是“诚信”。郭齐勇先生认为,“仁爱”“诚信”是儒学的核心价值观,是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核心的道德价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且是有生命力的价值理念,是当下与今后较长的时期我国社会生活中最需要的道德价值。笔者受此启发,进而关注“仁爱”与“诚信”如何会通?如何在儒家元典中体现出两者的深刻关系?《论语》载:“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里的“与”作“从”讲,动词。也就是说,孔子很少谈名利,多是依从天道与仁道言语。我们进而思考,这里将仁道与天道并举,两者的桥梁是什么?“仁者,人也”和“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将我们把目光放在“诚”上,诚作为天道的本体和功夫,无声无息,道心惟微。从仁道出发的人道,其稠适上遂必然通过“诚”与天道相贯通,或者说“仁”的实现过程必然需要“诚”的全程参与,先秦儒家仁学的彰显也必然依赖于“诚”,这样的过程笔者姑且概之为“守仁与诚”。 《管子·枢言》载:“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这里的“结”意为“关键”。《说文解字》释“诚”为“信”、释“信”为“诚”,两者是一体两面的关系。阐发儒学的“诚信”思想,从儒家仁学的形而上角度看就是阐发“诚”道,以“诚”道统摄“信”道,以“信”道彰显“诚”道。《广雅》注“诚”为“敬也”。《增韵》注“诚”为“纯也,无伪也,真实也”。从广义上看,“诚”道实则通天人、贯身心、成人伦,是我们每个人安身立命不可缺少的宝贵品质。由此,“守仁与诚”的儒家仁学也得以展现在我们面前。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