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创新争先--宁夏优秀科技工作者纪实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出版社 阳光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四十多位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感人故事。他们中有的聚焦国家重大需求,自主创新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有的积极投身临床一线,践行“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初心;有的毕生致力于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有的积极投身科普事业,为青少年点亮科学梦想……  他们以实际行动,矢志践行科技报国之志,生动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真谛,展现了宁夏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风貌。  本书的出版对推动全社会建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的价值导向具有积极意义。
目录
何季麟:宁夏首位工程院院士的钽途
马玉山:世间多良法 独爱创新经
梁玉斌:兢兢业业做好农民的孩子
杨正军:扎根基层也能天广地阔
白静:陶乐镇农情农事的活地图
孙涛:赤脚医生的蝶变
田军仓:最幸福的是科研成果落地
曹有龙:为了枸杞红遍大江南北
鲁玮:牵引中国高铁三刷世界纪录
翟文:让矿山实现科技范儿
王小宁:小企业勇做大国枕梁
王振海:在神经系统疾病领域前进了一小步
刘轶:我和铸造3D打印的十年
刘庆华:做一名技术人员最满足
刘志远:善于解决技术难题的创新达人
孙兆军:为生病的大地找到丰收的希望
李永华:不安分的育苗路
张蓉:追随虫、草的三十五年
张军翔:耕土耕人 酿酒酿心
张秀霞:写下有勇有韧的创新故事
郑亚莉:用爱为患者护航
胡蓉:生殖医学是我毕生的事业
袁炜:在宁东,我能发挥更大价值
夏鹤春:毕生救死扶伤 只为八字誓言
蔡进军:二十一年只干了一件事
杨晓军:在病人的生命边缘拉一把
赵巍:甘坐基础科学研究冷板凳
姚敏:从卖炭翁到卖油翁
彭凡:为铸造业转型升级贡献共享力量
程炳文:小杂粮做出大文章
刘炜:心怀种子梦 愿做育种人
刘诤:与中国志愿医生行动一路走来
李秀广:甘当电力塔上的螺丝钉
李海波:通过科研抵达广阔天地
冷晓红:这位老师是个多面手
张锋: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陈彦云:一位大学教授的扶贫情结
陈解放:寒来暑往三十载 此生无悔兽医人
金政伟:我为第二故乡绘蓝图
屈文慧:医路向前唯爱有光
姜怡邓:深耕基础医学 十年磨成一剑
曹云娥:所有热情献给那片沃土
韩凤兰:用科技力量变废为宝
遇旻:在校园里播下科技的种子
魏亦勤:人勤了,庄稼才不会懒
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
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培
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
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
长远发展大计。”五年来
,宁夏科协深入学习贯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
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
批示精神,始终坚持科技
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
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主动肩负起把各方面优
秀科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
民事业中来的时代重任。
通过强化政治引领、加大
人才培养、涵养创新文化
、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等措
施,持续做好宁夏各类人
才举荐、培养和选树激励
以及宣传等工作,团结引
领新宁夏广大科技工作者
自立自强、创新争先,为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
新宁夏积极贡献科技力量

五年来,宁夏广大科
技工作者坚定不移听党话
、跟党走,坚持“四个面
向”,矢志不渝默默耕耘
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
前沿探索、成果转化、科
学普及等工作一线,为宁
夏科研攻关实现重大突破
、脱贫攻坚夺取全面胜利
、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果
做出突出贡献。一批批科
技创新团队和优秀科技工
作者脱颖而出,为宁夏广
大科技工作者树立了标杆
。推荐吴忠仪表有限责任
公司董事长、宁夏回族自
治区科协副主席马玉山同
志,使其成功当选中国工
程院院士,实现宁夏院士
评选工作的历史性突破。
中卫市柔远镇农技站站长
、镇科协副主席梁玉斌获
得全国创新争先奖,成为
宁夏获此奖项第一人。
在宁夏科协第九次代
表大会召开之际,特将中
国工程院何季麟、马玉山
院士,宁夏全国创新争先
奖、全国科协系统优秀“
三长”获得者,全国优秀
科技志愿者先进典型,以
及宁夏创新争先奖获得者
的先进事迹编纂成册。他
们都是来自宁夏科研生产
一线的优秀科技工作者,
有的积极促进科技、经济
融合,用科学技术服务民
生;有的坚持走自主创新
之路,将核心技术牢牢掌
握在自己手里;有的以青
春之志扎根基层,长期坚
守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主阵地;有的奋战在抗击
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线,舍
生忘死筑起阻击病毒的钢
铁长城……他们的事迹感
人至深,他们在科技创新
和科学普及实践中创造的
宝贵精神财富,值得宁夏
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传承

本书坚持以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为指导,旨在团结引领
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学习
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
力弘扬“爱国、创新、求
实、奉献、协同、育人”
的科学家精神,生动展现
宁夏科技工作者自立自强
、创新争先的精神风貌,
力争讲好宁夏科技工作者
牢记领袖嘱托、担当时代
使命的“好故事”,积极营
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
厚氛围,激励引领宁夏广
大科技工作者坚定创新自
信、勇攀科技高峰,奋力
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美丽新宁夏的崭新篇
章。
本书在编辑出版过程
中,得到有关单位的大力
支持,在此深表感谢。疏
漏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导语
本书大力弘扬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生动展现宁夏科技工作者自立自强、创新争先的精神风貌。
本书旨在激励宁夏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定创新自信、勇攀科技高峰,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的崭新篇章。
精彩页
何季麟:宁夏首位工程院院士的钽途
很少有人知道,远在西北内陆的宁夏有着世界领先的钽金属技术。而这—局面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季麟的贡献。
何季麟是宁夏第一个工程院院士。
几十年来,他为我国钽铌由小到大、由军到民、由内到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带动我国钽铌行业和电子工业发展,中国钽铌工业技术水平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行甚至部分领跑的转变。
贺兰山下抛洒青春
1965年,从事稀有金属材料研究、开发、生产与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型企业905厂,诞生在寸草不长、荒无人烟的贺兰山下。
那一年,我国进行产业化和工业布局调整,国家选择了一批用量不大,但涉及国防军工需求且战略地位重要的金属材料研究单位进行整体搬迁。原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的200多名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响应“三线”建设需要,背井离乡,来到满目荒凉的贺兰山脚下。
尽管当时宁夏无资源、无市场,仅有几栋冶金部的选煤厂房,但考察组还是将中国钽铌铍产业的终身锁定在此。
1965—1970年,一批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钢铁学院、中南矿业学院等名牌高校的热血青年,怀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带着荣誉感和使命感,义无反顾地来到贺兰山下这片戈壁荒滩。
1970年,25岁的何季麟从北京钢铁学院毕业,怀着赤子情怀,主动申请来到宁夏,开启了稀有金属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的漫长征程。
回忆起最初来到宁夏的那段往事,何季麟浅笑之下难掩辛酸与无奈。
无奈是因为石嘴山市不但没有公司生产所需的钽、铌、铍3种稀有金属资源,而且工作环境极其恶劣,漠风劲吹、沙飞石走,晚上睡觉都得戴口罩。“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设备再简陋,条件再艰苦,也阻挡不了工人们奉献青春才智的爱国之心。”何季麟如是说。
眼看厂子的发展稍有起色,谁承想,随着“军转民”战略的实施,中色东方的军工任务量急剧下降。
“1981年,我们仅拿到250克钽粉的订单。你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吗?半斤钽粉,要养活全厂1000多人。我们一下从荣誉的顶峰跌入谷底,300多名技术人员流失,大批干部申请调离。那几年,我们一直在倒闭的边缘艰难生存。”
38岁那年,何季麟临危受命,成为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主管科研和技术工作的副厂长。
临危受命攻克难关
经过认真分析,何季麟认为,钽铌产品的国内市场十分有限,要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铸辉煌,只有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然而,当时国内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国际的差距非常大。很快,他们受到了国际市场最严厉的打击。 何季麟回忆,中国有色工业总公司领导带着技术人员去美国考察访问,一家公司为了防止中色东方学习技术,竟然在生产线外30米处画了一道警戒线。不仅如此,一些外国客商在商务交谈时拒绝看中色东方的产品,更有甚者,不屑接他们递过去的名片。当时美国钽制品三大巨头公司在听完中色东方提出的技术引进要求后,只是淡淡地说了句,“我们绝不会在世界的东方培植一个竞争对手!”
对方的傲慢让何季麟深刻认识到,必须攻克技术难关,拿出中国人自己的产品,才能在国际上扬眉吐气。
“外援这条路走不通,逼得我们只能自主创新。”于是,何季麟带着课题组一头钻进简陋的实验室,同时展开超高比容钽粉、钽铌湿法冶炼、钽电容器阳极引线用钽丝3个国家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研发。
从拟定项目建议书、进行可行性研究、聘请专家论证、申报立项、工程设计、考察设备、安装,到竣工验收、投料试车,何季麟事必躬亲,甚至许多报告都是他提笔撰写的。
不知道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历时大半年,他们终于成功研制出17000~23000μfv/g高比容钽粉,并一次性通过国外客户检验,当年出口额达1万磅,实现了中国钽粉出口零的突破。
技术人员也紧随其后,研制出先进的钽丝生产连续拉拔工艺,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钽丝零出口的空白。企业销售额连续以45%以上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开足了发展的马达,但国际市场对中色东方依然陌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