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刘仙洲传(1890-1975)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机械工程学家、中国机械史研究的开拓者刘仙洲先生的传记。刘仙洲先生是一位爱国的、先进的科学家,一生胸怀坦荡,严于律己,严谨治学,堪称学界楷模。本书以生动的记述、翔实的资料、珍贵的图片,展现了刘仙洲先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追求真理,最终成为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一生;讲述了他数十年如一日从事工程教育和机械工程史研究的勤奋笃实,以及为我国教育事业、科学事业作出的非凡贡献。
全书由十八章及附录组成。第一章至第十四章,讲述刘仙洲先生一生的经历;第十五章至第十八章,讲述他在工程教育、机械史、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中国农业机械化方面的贡献。本书的读者对象包括教育工作者,机械行业、机械史、教育史工作者,大中学生等。
作者简介
王向田,女,1968年出生。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副研究员。1989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1996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6年8月至今在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工作,从事清华大学党史、校史的研究工作。编著有《清华大学史料选编》《清华革命先驱》《长夜星火》等书籍。
目录
第一章 早年的求学经历
艰辛的童年
在私塾读书
在高小读书
第二章 辛亥革命中的热血青年
投考保定崇实中学
加入同盟会、到育德中学读书
投身辛亥革命
第三章 步入大学
在北大预科
在香港大学
第四章 执教育德
回报母校 执教育德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留法预备班
刘仙洲与刘少奇的师生缘
第五章 执掌北洋大学
北洋大学
受命于危难之际
为造就“东方麻省理工学院”而努力
聘用中国教师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教育理念
“大学区制”的实行与刘仙洲离开北洋
第六章 赴东北大学任教
第七章 抗战前在清华大学
第八章 抗日烽火中在西南联合大学
第九章 赴美考察
第十章 迎来解放 焕发青春
回到清华园
迎来解放
解放初期思想认识的转变
焕发青春 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第十一章 加入中国共产党
光荣入党
榜样的力量
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
第十二章 老骥伏枥
学习苏联先进经验
为多科性工业大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坚持“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又红又专’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干部”
广泛参与社会工作
研究工作进入活跃时期
开展清华大学校史工作
第十三章 朴素的生活 浓厚的亲情
第十四章 晚年
身处逆境
最后的岁月
第十五章 工程教育当先驱
造就人才,服务社会,提倡“工读协作制”
学术独立
严谨的教学作风
为祖国培养“又红又专的高质量的科学技术干部”
第十六章 中国机械史奠基人
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的奠基人
严谨治学
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研究工作的继续
第十七章 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的拓荒者
第十八章 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先驱者
新中国成立前的工作
积极投身新中国农机建设事业
绘制我国农机科技发展蓝图
附录
刘仙洲生平活动年表
刘仙洲主要论著目录
刘仙洲代表性著述节选
序言
刘仙洲,我国著名教育
家、机械工程学家、中国机
械史研究的开拓者。原名鹤
,又名振华,字仙洲(后以
字行)。1890年1月27日出
生于河北完县(今河北顺平
县)。先后就读于保定崇实
中学、育德中学。1913年
入北京大学预科,次年考取
河北省公费生,入香港大学
机械系就读。1918年毕业
,曾在育德中学附设留法勤
工俭学高等工艺预备班、保
定甲种工业学校及河北大学
等任教。1924-1928年出任
北洋大学校长,后执教于东
北大学和唐山交通大学工学
院。1932年8月起,执教于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此
后四十多年一直在清华大学
(抗战期间在西南联合大学
)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历
任京津高等院校调整清华大
学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清
华大学副校长和第一副校长
,卓有成效地协助蒋南翔校
长领导清华大学工作,对清
华大学和新中国高等教育事
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955年荣膺中国科学院首
批学部委员。还曾担任中国
机械工程学会副会长(副理
事长)、中国农业机械学会
理事长等学术职务,河北省
人民政府委员、华北行政委
员会委员、第一届至第四届
全国人大代表等社会职务。
1975年10月16日在北京逝
世。
刘仙洲是一位爱国的、
先进的科学家。早年1908
年加入同盟会,曾参加山西
太原倒袁运动等。1955年
,他以65岁高龄加入中国共
产党,是解放初期最早入党
的知名老教授之一,在国内
外引起强烈反响。从同盟会
员到共产党员,他强烈的爱
国主义精神随着时代的进步
而升华。
刘仙洲曾用六个字概括
自己的一生:读书、教书、
写书。他立志“教育救国”“
科学救国”,怀着强烈的使
命感和责任感改进和发展中
国工程教育。当他认定“工
读协作制”是适合中国国情
的理想工程教育模式后,就
满怀热情,不遗余力地积极
倡导。虽多次受挫,仍无怨
无悔。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中
,他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无论是带头编写中文教材,
统一机械工程名词,还是研
究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都饱
含了他热烈的爱国思想与富
国强民的良苦用心。他生平
著述约三百万字,编写了十
余种大学和中等专业学校的
教科书。其中,《机械原理
》《经验计划》《热工学》
等,是我国最早自己编写的
一批工科大学中文教科书。
他编订的《英汉对照机械工
程名词》,促进了我国机械
工程名词的逐步统一。他还
结合国情研究农业机械,参
与主持制订我国农业机械化
电气化的长远规划。作为中
国机械史、农业机械史研究
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其研究
活动和成果影响深远。
刘仙洲是一代教育名家
,执教五十多年,治学严谨
,教学严格,桃李满天下。
他以严格认真的作风,培养
、影响了中国几代机械工程
人才。
科学家取得的成就可能
会被后人超越,他的爱国情
怀、科学精神却历久弥新。
2020年是刘仙洲先生诞辰
130周年,2021年是他服务
多年的清华大学建校110周
年。值此,特以此传记梳理
他一生的事迹和贡献,以示
纪念。
刘仙洲先生德高望重,
成就卓著。由于他多方面的
巨大贡献和深远影响,多年
来有关宣传、研究和纪念从
未间断,报刊刊载多篇、各
类文章,1990年清华大学
出版社出版了《刘仙洲纪念
文集》。本书是刘仙洲先生
的传记,完整记述了刘仙洲
先生的一生经历及贡献,全
书由十八章及附录组成。第
一章至第十四章,讲述刘仙
洲先生的一生经历;第十五
章至第十八章,讲述他在工
程教育、机械史、中国古代
农业机械发明史、中国农业
机械化方面的贡献。本书的
附录,由刘仙洲生平活动年
表、主要论著目录、代表性
著述节选组成。其中,代表
性著述节选收录了他自20世
纪20年代《我国工业教育当
酌采工读协作制意见书》到
五六十年代《清华大学
1958年科学研究工作的总
结》等十篇文章,涉及工程
教育、机械发明史、加入中
国共产党、学校教育工作等
各个方面。
在刘仙洲先生近七十年
的教育和学术生涯中,除去
抗战期间远赴昆明西南联大
执教及1946-1947年赴美考
察之外,他在清华园工作、
生活了约三十三年。自
1932年到清华执教至1975
年去世,他与清华大学的渊
源超过四十年。他为清华大
学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多年
的心血。为他作传,作为清
华大学校史工作者,责无旁
贷;随着工作的深入,更多
地领略到先生的高情远致和
独特人格魅力,写作过程充
满了乐趣。
本书大多是在日常工作
之外的业余时间完成的,刘
仙洲先生经历了从清末、民
国到社会主义新中国三个历
史时期,一生坎坷曲折,他
涉猎广博,学术造诣深厚。
限于作者的才疏学浅、时间
的仓促、资料收集的不尽完
整,本书难免存在不足甚至
错误,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在收集资料过程中
,得到了清华大学校史研究
室、清华大学档案馆、清华
大学图书馆、中国第二历史
档案馆等单位诸多同仁在资
料方面的热情帮助。
本书是在清华大学校史
研究室田芊教授、徐振明研
究员、范宝龙研究员、金富
军副研究员的支持和不断鼓
励下写作并完成的,2006
年完成初稿,2019
导语
刘仙洲是一位爱国的、先进的科学家。早年1908年加入同盟会,曾参加山西太原倒袁运动等。1955年,他以65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解放初期最早入党的知名老教授之一,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从同盟会员到共产党员,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升华。
本书大多是在日常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完成的,刘仙洲先生经历了从清末、民国到社会主义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一生坎坷曲折,他涉猎广博,学术造诣深厚。
精彩页
艰辛的童年
刘仙洲,原名鹤,又名振华,字仙舟,又字仙洲(后以此字行),1890年1月27日出生于河北完县唐行店村的一户农家(完县即今河北顺平县),其父刘秉钧。唐行店是完县东北部比较偏远的一个小村落,东距保定城四十里,东北距满城县十八里,西南距完县县城三十里。
刘仙洲长到四五岁时,和大多数孩童一样,最喜欢听人讲故事。慈祥的祖母很疼爱这个天真可爱的小孙子,常常满足他的要求。祖母最经常讲的、给刘仙洲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的是刘家经历的艰难往事:
刘仙洲的曾祖是一位秀才(刘仙洲长大后,在本村的寺院里见到了曾祖写的碑,曾祖的身份是儒学增广生员),学问很好,在本村教私塾多年。那时家里有七十多亩地,尚可温饱度日。有一年,华北大旱,庄稼几乎颗粒无收,饥民啮草啖土,饿殍载道。刘家也遭受了沉重打击,日子困窘不堪。曾祖连饿带病卧床不起,病中只有稀薄得照得见影子的小米粥可吃,他对家人感叹:“我们几时才能够吃上把筷子插上去不倒下来的粥啊!?”病中卧床的老人尚且感到饥肠辘辘,终日劳作的精壮劳力更是备受煎熬。曾祖身体虚弱,嘴里没有味道,想吃一点点咸菜,家里都没有。刘仙洲的祖母拿个碗到邻家讨,走了几家,赔着小心,最后才讨到几根腌的倭瓜茎,老人家很满意,说:“吃着很好。”祖母一阵心酸,几乎掉下泪来。
曾祖去世时,因为是读书人家,丧葬按习俗要办得体面一些,不得已,家里卖了七十来亩地。灾荒年间,地价极低,每亩地买主只肯出一千八百文,还附带了苛刻的条件:一定要卖死契。这件事过后,家里只剩了祖母的体己地六七亩没有卖掉,全家陷入了极其艰苦的日子。
刘仙洲的祖父是个克勤克俭、善于持家的人,他下定决心重整家业,带领全家起早贪黑,努力劳作。在祖父的统一调度下,一家人就像辛勤的蜜蜂一样终日忙碌,男耕女织,一年到头很少有空闲的工夫。男人们农忙时到田间劳动,农闲时到外村打短工。刘仙洲的祖母、姑母、母亲、叔母都纺纱织布,母亲还用蓝靛替人染蓝布,得些工资。
辛勤劳作之外,还加以极度的节俭:只有干重活的男子才能吃得好一点;冬季一般不买白菜,或到人家的菜园拾点废弃的菜帮、菜叶,或帮菜农装车,换取几棵菜带回家过年。祖母告诉小仙洲:“我们的日子是从牙床上刮下来的。”在全家近三十年的刻苦努力下,到刘仙洲七八岁时,家境已渐有起色,陆续购置田地一百二三十亩,还使上了两只牲口。
长期艰苦的日子使祖父的性格受了很大影响,他非常节俭。刘仙洲晚年回忆,幼年时曾跟着祖父赶集,卖棉花或卖白薯,清晨上路,下午四五点钟才能回家。中午在集上祖父只让花很少的钱买两个烧饼或一碗“饴铬”④充饥,说:“不太饿就行,家去再吃。”他终身勤劳和俭朴,最恨吃闲饭的人,在83岁临终前不久,还常到地里劳作,最后一次由地里回家时,背上还背着一个筐。 惨痛的生活经历使祖父重视生产劳动,非常不情愿拿出钱来培养子女学文化受教育。他经常以曾祖为例教育小仙洲,说曾祖“念书念得不错,到老了落个饿死!念书有什么用?!不如好好地学习做活”。在那个时代,祖父身为一家之主,对家里大小事情说一不二,他轻视读书的态度自然给刘仙洲后来的求学造成了不少困难,拿出几十甚至几百元送孙子到外边学校念书,他无疑是舍不得的。
刘仙洲的童年,就是在这样一个勤劳简朴的农家度过的。
在私塾读书
1897年刘仙洲7周岁时,入了本村田家办的私塾读书。先生思想陈旧,教学方法老套,信奉“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从不给学生们讲解文章含义,只要求会认字写字,能背诵。如此三年下来,刘仙洲识了不少字,“念了一些《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类”,但对文章含义却只是似懂非懂、模模糊糊。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即庚子年,义和团起事,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古老神州风雨飘摇。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进一步瓜分中国,洋教恃帝国主义势力,欺压中国人民。清朝政府惧洋压民,又遇光绪二十五年大旱,百姓无衣无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保定地区村村学拳,迎师立场,红巾黄带,千百成群,往来游荡,无处不有。八国联军从塘沽登陆后,一路烧杀抢掠,逼近北京。7月,北京失陷,西太后、光绪皇帝西逃,守卫京、津的清军和义和团多集于保定周围。直隶总督李鸿章命直隶各军遇洋兵切勿开仗。由天津出发的法军,于闰8月19日抵保定。由北京向保定进发的英、法、德、意四国军队,23日到达保定。侵略联军所到之处,奸淫烧杀、肆意抢掠,大肆搜捕、屠杀“拳民”,被诬陷者甚众。侵略军逮捕了布政使廷雍、城守尉奎恒、淮军统领王占奎,以廷雍等三人纵拳杀西人、烧洋房为罪名,将其押至南城外凤凰台(义和团杀英、美传教士处)枭首示众。至清政府和侵略联军订立了“辛丑条约”后,侵略军方撤离保定。
这年9月,刘仙洲跟随家人到离家十八里的辛庄村亲戚家避乱。辛庄村坐落在山里,相对安全一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3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