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擎旗传薪--我是红色基因传承人/党建高质量创新发展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为上海大学2020级新生撰写的《从上海大学(1922-1927)走出来的英雄烈士》的读后感以及自身成长感悟的征文活动优秀作品集。1922年10月诞生的上海大学,办学时间虽然只有5年不到的时间,却从中走出来一大批为党的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烈士。 目录 一、致敬上大 百年英雄岂孤独——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血液里流淌的红色秘密 中华民族的“笔杆子” 英烈聚上大,星火传中华 溯源 我们永远是海上最前沿的红舟 淬英雄之心,铸青年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宣扬革命精神 忆风雨飘摇中的红色基因,悟新时代的家国责任 百年后的时空穿梭 一念山河成,一念百草生 红色学府,百年传承 小人物,大情怀 传承之星火 红色的流传 奔涌在同一条红河中 追溯,缅怀 二、珍惜当下 红色星火永流传 逆风执炬,星火相承 矮纸斜行闲作草,我与先辈话心得 百年飘摇红烛泪 红色学府薪火传,青年学子及后尘 铭记并践行 且将头颅击长空 以青春意气书时代华章 心系家国,殊深轸念 一片丹心,在今在朝 青年志于国家强 忆往昔英豪壮举,看今朝吾辈复征程 忆往昔峥嵘岁月 看今朝风流少年 以青春之我谱写时代篇章 上大英雄魂,我辈必传承 传承红色基因,发扬英雄风采 三、奋斗未来 山河无恙在我胸,英魂志气绕心中 英雄如斯,吾辈少年爱同亦如斯 传承红色血脉,献身民族复兴 用鲜红书写历史携印记走向未来 不忘身后来路,亦寻前途远方 且忆壮士挥热血,今朝持剑破长空 赓续红色精神,争做上大新人 全身心地投入“战斗” 我们的时代需要烟花 我们定会接好新时代的接力棒 赓续上大精神,吾辈且歌且行 品读红色经典,探寻人生意义 铭记英雄故事,传承红色精神 走在光荣的荆棘路上,我们不曾回头 传承红色基因,开创光明未来 序言 2021年,我们迎来中国 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奋 斗,圆梦正在今朝;千秋 伟业,百年只是序章。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 上海成立。“中国产生了共 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 事变。这一开天辟地的大 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 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 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 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 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 的趋势和格局。”1922年10 月23日,上海大学成立。 学校克服种种困难,艰难 办学,吸引四方热血青年 影从云集,为中国革命和 建设汇聚、培养了一大批 杰出人才,赢得了“文有上 大,武有黄埔”“北有五四时 期的北大,南有五卅时期 的上大”的美誉。上海大学 首开国内高校之先河,将 马克思主义理论引进课堂 、编进教材、武装学生。 以瞿秋白、邓中夏、蔡和 森、张太雷、恽代英、任 弼时、施存统、萧楚女、 沈雁冰、田汉、蒋光慈等 为代表的“红色教授”们积极 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使 上海大学成为革命青年向 往的“东南革命最高学府”。 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大学 践行着“养成建国人才,促 进文化事业”的办学宗旨, 成就瞩目,英才济济。杨 尚昆、王稼祥、秦邦宪、 关向应、李硕勋等都从这 里走出,在中国革命史和 教育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 的印迹。 红色基因,生生不息; 信念如磐,一脉相承。 1994年5月27日,在纪念 上海解放45周年的特殊日 子里,新上海大学合并组 建。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 、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为 上海大学题写校名,时任 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为学 校题词:“发扬光荣传统, 培育跨纪人才。”党和国家 领导人为学校“冠名上海”并 对学校寄予厚望。著名科 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 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资 深院士钱伟长先生担任首 任校长。作为与城市同名 的大学,上海大学赓续红 色.基因,秉承“自强不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的校训和“求实 创新”的校风,深入学习和 实践钱伟长教育思想,全 面提升在人才培养和科技 创新等方面的贡献能力, 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 人民城市建设,始终与国 家、民族以及城市发展同 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走进新时代,学校党委 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 指导,贯彻落实新时代党 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 的组织路线,坚持和加强 党的全面领导,扎根中国 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大学。学校坚持党的建 设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 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深度 融合。不断巩固和拓展“围 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 促中心、检验党建看发展” 的党建工作理念,以高质 量党建为引领,学校各项 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2019年6月,上海大学 获上海高校党组织“攀登”计 划“上海党建工作不范高校” 创建单位立项,按照“攀高 峰、登高原、强基础”的建 设思路,学校党委以政治 建设为统领,以提升组织 力为重点,扎实推进各项 创建工作。本丛书是学校 党委建设“上海党建工作示 范高校”的主要成果之一, 展示了上海大学党建创新 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展现 了上海大学一代代师生党 员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 心使命的精神风貌,在庆 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之际结集出版,希望广大 党员、干部能在感悟建党 百年光辉历程中,增强开 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在 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 本丛书共分为五卷,分 别是《红旗漫卷——上海 大学党建研究成果荟萃》 ,主要内容为近年来学校 各类获奖党建研究课题成 果;《旗映初心——上海 大学党建创新实践案例》 ,主要内容为近年来学校“ 基层党建好项目”成果及典 型案例;《旗聚先锋—— 新时代上海大学研究生党 建与思政工作理论和实践 探索》,主要内容为近年 来研究生党建与思政工作 创新理论与实践成果;《 旗印丹心——上海大学离 退休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纪 实》,主要内容为离退休 干部访谈录,以及离退休 干部“四史”学习教育宣讲团 的讲稿等;《擎旗传薪— —我是红色基因传承人》 ,主要内容为大一新生读 《从上海大学(1922-- 1927)走出来的英雄烈士》 的读后感。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 交汇点,上海大学将 始终 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一 流大学建设,努力在集聚 培养人才、助力科技创新 、完善大学治理体系上有 更大作为,在世界大学行 列中书写鲜明印记,在践 行上海城市品格中彰显上 大特质。学校党委将带领 全体师生以更加昂扬的精 神状态开辟学校事业发展 新篇章,以晨曦中的赶路 人和更上层楼的攀登者姿 态,努力把上海大学建设 成为世界一流、特色鲜明 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再出发,更壮阔的征程 已经开启;向前进,更伟 大的胜利还在前方! 是为总序。 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 红 2021年5月于泮池畔 导语 本书所记载的英雄烈士,他们中间,除了少数因病而倒在工作岗位上,绝大多数都慷慨就义于敌人的刑场上和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他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写下了不朽的颂歌,将他们的事迹结集出版,是希望能对年轻人在党史教育、红色基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方面起到绵薄作用。 精彩页 百年英雄岂孤独 ——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孔祥语 近百年前的20世纪20年代,一所由共产党人与国民党人合作创办的高等学府——上海大学(以下称老上海大学)横空出世。 “武有黄埔,文有上大;北有北大,南有上大。”然而,即便集众多美誉于一身,老上海大学依旧在战火的纷飞与反动派势力的封杀下落下了帷幕。那一群惊才绝艳的老上大人,或早早殒身于敌人的枪炮下,或在山河飘絮间孑然一身,随历史的轨迹烟消云散。 然,臧克家先生曾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鲁迅先生如此,他的挚友瞿秋白先生如此,无数在烈火焚烧中逝去的老上大人亦如此。任白驹过隙,时光荏苒,总有些鲜血染成的红色基因,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翻阅《从上海大学(1922—1927)走出来的英雄烈士》,首先触动我的是那一张张富有书生气、略显青涩的黑白照片。他们中有“中国马克思主义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安体诚,有“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理论家”蔡和森,有“坚持以笔为枪的学生斗士”崔小立,有“深受学生爱戴和欢迎的大学教授”张太雷…… 说说瞿秋白,老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最主要的传播者。从1923年6月到上大担任教职,到1924年10月10日“黄仁事件”后去职,他通过演讲传播革命道理,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学风,为老上海大学的办学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梁衡说:“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然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孔。”以他身躯内所含的文化价值,如果坚守书斋,完全可以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齐肩至顶。但是他没有,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我们的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在福建长汀被捕后,敌人采用各种手段对瞿秋白利诱劝降,劝他效法中国共产党的叛徒顾顺章。瞿秋白说:“我不是顾顺章,我是瞿秋白。你认为他这样做是识时务,我情愿做一个不识时务笨拙的人,不愿做一个出卖灵魂的识时务者。”刑前,秋白唱《国际歌》,唱红军歌曲,泰然自行至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7个字,盘腿席地而坐,令敌开枪。从被捕到就义,没有一点死的畏惧。 清朝黄景仁在诗中所言:“百无一用是书生。”但正是这些老上海大学的“文弱书生”,在祖国生死存亡间慷慨就义于敌人的刑场和硝烟弥漫的战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写下了一曲又一曲的颂歌。牺牲时,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31岁。 如果军阀混战,倭寇入侵是黑暗,那么老上海大学便是一轮冉冉升起的太阳。如果奋起反抗的同胞在黑暗中寻找光明,那么老上大的师生们便燃烧自身为火炬,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于是,王环心在敌人要他写“反省书”的纸上写下:“我生自有用,且将头颅击长空。” 于是,龚继飞在为革命奔波极度虚弱时说:“不问个人瘦,但祈天下肥。” 于是,刘晓浦在被捕后对花钱赎他出狱的二哥说:“只有自首才能出去,那是永远办不到的。” 于是,王步文在临刑前给妻子方启坤留下的遗书中写道:“复苏(复苏,方启坤化名)爱妻,我为革命而死了,你不要悲哀,不要难过,应抚养爱生,以继予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他们有的是红军情报线上的无名英雄,有的是敢于向康有为叫板的大学生,有的是文武双全的红军优秀指挥员,有的是从容就义于上海枫桥刑场的革命烈士。太史公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泰山之大,难言其重,烈士之死,重于泰山。而他们身上无私报国的红色基因,也恰如那屹立不倒的泰山,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近百年后的2l世纪20年代,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在与病毒抗争的战场,白衣天使从新年团聚的温馨中走出,离别亲爱的家人,奔赴恐惧弥漫的手术台,与死神争抢着一分一秒。那是拯救生命的逆行者,是和平年代的英雄,是我们学习的最好榜样。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这样没有硝烟的战场并不仅仅存在于与病毒抗争的路上。洪涝救灾,芯片研发,航天征程,扶贫工程的发展,经济复苏的启动,国际关系的突破……毋庸置疑,祖国的崛起仍需要不同领域的人才。 一个国,一座城,一所大学,一场革命。 如果战争年代的革命是拯救祖国于水火,那么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同样需要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那便是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就像习总书记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寄语中所说的那样: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强者,总是从挫折中不断奋起、永不气馁。只要青年都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充满活力、充满后劲、充满希望。 我想,阅读《从上海大学(1922一1927)走出来的英雄烈士》,不仅让我崇尚英雄、铭记英雄,它更是一遍又一遍地提醒着我,作为一名上海大学新生,我能为这场正在进行的中国“革命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