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物与无--物化逻辑与虚无主义/人民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逻辑学 |
作者 | 刘森林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作为哲学问题的现代“虚无主义”诞生于德国古典哲学的伊始,在黑格尔学派解体中内爆,尔后一直延续到尼采、海德格尔,自然也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全过程。本书以虚无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为中心,对从德国、俄国到中国的虚无主义话语言说的基本问题和主要人物,特别是施蒂纳、马克思、屠格涅夫、尼采、海德格尔、朱谦之等,作出自己的思考。马克思关于虚无问题的两次思考(第一次指责施蒂纳的“无”是“虚”的,第二次则指出资本的运作势必荡除一切崇高与神圣),以及他关于物化(Verdinglichung)、物象化(versachlichung)及其与虚无关系的思考,构成本书的核心。 作者简介 刘森林,1965年生,山东昌乐人,山东大学哲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近年来主要从事虚无主义、主体性、物化、启蒙等问题的研究,出版《物与无》《历史唯物主义:现代性的多层反思》《追寻主体》《实践的逻辑》《辩证法的社会空间》《发展哲学引论》等著作。曾获全国百优博士论文奖、研究类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第三、五、六、七、八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第三届山东省、广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目录 作者的话 导言 为什么要关注虚无主义与物化问题 一、虚无主义:贯穿于自德国古典哲学至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始终 二、虚无主义:哲学话语背后的文化质疑与文化追求 三、虚无主义:从德国、俄国到中国 四、物化与虚无 第一部分 物与意义:虚无主义的意蕴 第一章 虚无主义:语境与意蕴 一、三个语境、四个类别 二、第四类虚无主义:尼采虚无主义的再解释 三、虚无主义与现代性:作为现代性命运的“虚无” 四、小结 第二章 以存在替代价值:海德格尔的虚无主义分析 一、存在者作为无:对价值之思的批评 二、存在作为无 三、无:从“畏”之启示到“死”之启示 四、多义的“无” 五、结论 第三章 物与意义:虚无主义意蕴中隐含着的两个世界 一、虚无主义的现代诞生:主体性哲学中蕴含着虚无主义的种子 二、现代“物”的发生:主体性 三、物世界对意义世界的奠基:乌托邦的现实化 四、“物质的反叛”:物世界的延展及其与人的世界的关系 五、物的世界衍生何种虚无:兼论虚无主义的层次 第四章 马克思与屠格涅夫:谁来判定虚无主义 一、屠格涅夫:贵族气息面向“新人”资产阶级 二、虚无主义:阶级论的与文明论的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与虚无主义 第五章 虚无主义与马克思的两种关联 一、马克思与灵知主义的关联 二、内在性、形而上维度的保留与虚无主义的遏制 第六章 “无”的虚化与实化: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评 一、引言 二、问题的提出 三、施蒂纳的路向 四、马克思的批评之一:小资产阶级自我的表达,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五、普遍性的另一维度:超验理想性 六、“现实的人”与价值内在性 七、“无”之“虚”与“实”:施蒂纳的意义与马克思的改造 第七章 资本与虚无:虚无主义的塑造与超越 一、资本消解神圣:从主体性到上帝之死 二、物的眩晕:经验神圣的虚无化 三、无产阶级与虚无主义 四、四个结论 第八章 实践、辩证法与虚无主义 一、浪漫派、费尔巴哈、施蒂纳的思想实验 二、拒斥上帝,维持辩证法 三、辨证法与虚无主义 四、结论:实践、辩证法与虚无主义的遏制 第三部分物化、虚无与形上学重建 第九章 “物”的意蕴:一种历史唯物主义分析 一、物自身的逐渐丧失:从主体性到社会性的不断彰显 二、作为特殊“物”的身体:如何看待重视身体的费尔巴哈与重视社会的马克思 三、“物”的社会性秘密 四、物象化:对物的关注对准物背后的社会性奥秘 五、物象化之后:符号化与社会分化 第十章 物象化与物化:马克思物化逻辑的再思考 一、引言 二、“物化”:从泛论到细分 三、区分“物象化”与“物化”的三种立场 四、“物象化”与“物化”的根本区别:反思与未反思 五、物象化的第一种含义:人被物纠缠住,个性的丧失 六、物象化的第二种含义:促进效率,促进主体的实现 七、物象化社会关系的评价 八、对马克思的双向推延:韦伯与卢卡奇 九、简要结论 第十一章 从物化到虚无:关联与重思 一、事化、物象化是切入问题之关键 二、物化、事化:从技术、制度到认知方式 三、从着眼于具体的在到追问“无” 第十二章 虚无主义与形而上学:文明论意义上的思考 一、虚无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内在关联 二、重新理解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三、从文明论的角度来看待西方意义上的形而上学 四、立足于中华文明的复兴来建构一种中国化的新形而上学 五、与中华文明相适应的“形而上学” 六、中国化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 附录 物化通向虚无吗 主要参考文献 再版后记 序言 “物”与“无”是中国传统思 想的重要概念;“物化”与“ 虚无”则是现代社会批判理 论以至现代哲学的核心范畴 。本书使用的“物”与“无”系 指现代社会批判理论的“物 化”与“虚无”。在作者看来 ,对它们的解释隐匿着一个 文明论的背景。从文明论的 角度来看,传统深厚、晚外 发现代化的大国,在追索现 代文明的哲学基础时,往往 产生“虚无主义”话语,怀疑 现代文明中蕴含着一种虚无 主义的本质与后果。现代“ 虚无主义”话语先后在德国 (以哲学形式)、俄国(以 文学政治形式)产生并绵延 不断,20世纪初传人中国, 明显凸显了这一点。在现代 化的始发地英国,即使出现 类似情况,人们也没有用“ 虚无主义”指称之。不过, 比德国、俄国现代化更晚, 离始发国更远从而显得似乎 更“外”的中国,其虚无主义 话语明显没有德、俄两国那 么浓重。雅各比对康德、费 希特启蒙哲学势必陷入虚无 主义的担忧,在中国对应的 是启蒙的尚嫌不足;《父与 子》中俄国贵族巴威尔对唯 科学主义是虚无主义的指责 ,在中国对应的是科玄论战 中科学对玄学的明显优势。 相比之下,中国的虚无主义 话语是以另类的形式出现的 。但是,随着中国现代化水 平的不断提高,长期困扰传 统深厚、晚外发现代化的德 国和俄国的问题:现代文明 的哲学基础是不是虚无主义 ,现代社会的物化倾向是不 是必然导向虚无,现代文明 的发展前景如何,晚外发现 代化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以 后能否以及如何创建一种更 好的新文明,等等,却无法 使我们无动于衷了。对于现 代性日益明显、力图创建中 华新文明的我们来说,上述 问题是绕不过的。总结、梳 理、重思德、俄两国的虚无 主义话语,吸取两国的经验 教训,是思考中华灭明复兴 问题之必需。 作为哲学问题的现代“虚 无主义”诞生于德国古典哲 学的伊始,在黑格尔学派解 体中内爆,尔后一直延续到 尼采、海德格尔,自然也贯 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 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 )全过程。本书以虚无主义 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为中 心,对从德国、俄国到中国 的虚无主义话语言说的基本 问题和主要人物,特别是施 蒂纳、马克思、屠格涅夫、 尼采、海德格尔、朱谦之等 ,作出自己的思考。马克思 关于虚无问题的两次思考( 第一次指责施蒂纳的“无”是 “虚”的,第二次则指出资本 的运作势必荡除一切崇高与 神圣),以及他关于物化( Verdinglichung)、物象化 (versachlichung)及其与 虚无关系的思考,构成本书 的核心。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