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南京(我的1949)/城市红色记忆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南京(我的1949)》分四个章节介绍了国民党崩溃前的黑暗统治、中共地下党的斗争、渡江战役以及我党进驻南京、接管南京等方面的情况,充分展示了人民军队为了解放南京不怕流血牺牲、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英雄气概,以及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的探索历程。本书所选文章均来源于全国政协及地方文史资料,是研究这段历史的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目录 第一章 崩溃前夜:夜幕沉沉的南京城 覃异之:解放前夕,南京危机重重 作者时为首都卫戍副总司令兼江北指挥所主任 蒋介石黯然离开南京 李宗仁上台后积极谋和 震惊京沪的暴动案 在南京的最后日子 周家让:金融市场动荡,民不聊生 作者时为邮政储金汇业局员工 局长办公室成了留守处 金圆券泛滥成灾 大白天里的大黑市 老百姓见了“青天” 金融史上没有的新鲜事 沈安娜:国民党在南京的最后几次“中常会” 作者时为国民党中央党部作速记员 “最后的晚餐” “国军”大败,蒋介石心急如焚 “中常会”气氛凝重,人心惶惶 王端骧、沈良骅、任国常:南京五厂拒迁台湾 王端骧,时为中央无线电厂厂长;沈良骅,时为南京电照厂厂长;任国 常,时为南京电瓷厂总经理 蒋介石令南京五厂拆迁台湾 五厂拒迁台湾 汤恩伯一再催迁五厂 停迁后立即恢复生产 刘敬坤:惨遭镇压的南京学生运动 作者时为中央大学学生 反对内战,爱国学子决定游行示威 游行前的几场风波 总统府门前的流血惨案 第二章 秘密行动:没有硝烟的战斗 沈世猷:我是如何从汤恩伯江防司令部获取情报的 作者时为国防部一厅中校参谋,中共地下党员 打入汤恩伯江防最高指挥部 密取江防军用地图 义旗纷举,敌人众叛亲离 白皮红心的地下联络点 时间紧急,不冒点风险,岂能成大事? 地下情报起了大作用 陈修良:南京地下党的斗争 作者时为中共南京地下市委书记 南京地下党的形势 里应外合,多次成功起义 迎接解放,胜利会师 章师明:我所参与的农工党在南京的革命活动 作者时为农工民主党南京市支部委员 农工党在南京做了大量工作 接收吴子培为皖南地区特派员 支持吴钟祺率部起义 说服关堃垕弃暗投明 夏琫瑛:“民革”内部的反蒋斗争 作者时为国民党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妇女福利科总干事 加入“民革”地下组织 秘密筹划“南京暴动” 被捕入狱,屡次被审 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今天 刘海亭:轰动一时的南京国民党警察罢岗事件 作者时为国民党首都警察厅北区警察局局长 “天机”泄露 巧设圈套,将计就计 警察罢岗,局面失控 董谋先:南京公务员工运动始末 作者时为国民党财政部职员 一呼百应的“敌后游击战” 疏散费由 2000 元增至 20000 元 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共产党雪中送炭 周镜泉:一个“民盟”小组的地下活动 作者时为民盟盟员 和谈破裂,“民盟”被迫转入地下 在斗争中求生存 王晏清:亲历南京首都警卫师起义 作者时为首都警备部队第九十七师师长 蒋介石任命我为第九十七师师长 第九十七师的任务是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 了解了中共的政策后,我决定率队起义 机密泄露,我被软禁 起义成功,我们走上了光明之路 阙晓钟:我参与了国民党第二舰队的起义 作者时为国民党海防第二舰队轮机长 秘密约见联络员 林遵和我分头策反六艘军舰 不记名投票,决定去留 南京江面上的壮举 易元方:“美盛”军舰起义纪实 作者时为“美盛”舰舰长 混乱中驶离南京 林遵宣告起义 不费一兵一卒,和平起义 罗贤朴:战斗在 431 电台 时为 431 电台台长 奉命成立 431 电台 彻底粉碎敌人搞破坏的阴谋 第三章 兵临城下:打过长江去,解放南京城 陈士榘:我率领第八兵团参加渡江作战的经过 作者时为第八兵团司令员 调离华东野战军,组建第八兵团 拔除多处敌前哨据点,积极备战 千帆竞渡,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进攻“三浦”,直取南京 喜迎解放军,欢庆南京解放 罗晴涛:回忆解放南京的战斗岁月 作者时为三十五军一〇四师三一〇团政治委员 “打不开江浦,我死也要死在这里!” 占领“三浦”,直奔南京 蒋介石叫嚣“要不惜一切牺牲,与共党周旋到底” 千方百计寻船,终于顺利渡江 刘金山:江浦激战 作者时为一〇三师三〇七团团长 主攻与佯攻相结合的作战策略 找准突破口,提前行动 攻占江浦,打赢了这场硬仗 李子亮、邹彬:京沪地区国民党军的江防守备及崩溃实况 李子亮时为国民党第四军副军长,邹彬时为国民党第八十八军第三一三师 副师长 国民党军守备长江的企图 京沪地区的作战准备 京沪杭警备区所辖部队概况 江防序战 江阴地区守备战 荻港地区守备战 浦口地区守备战 江防总撤退 胡念恭、李祥麟:江宁要塞溃散纪实 胡念恭,时为江宁要塞第一台上尉台长;李祥麟,时为江宁要塞守备总队 第一大队副大队长 全面崩溃之前的徒劳挣扎 中共地下党打入江宁要塞内部 盲目发射八发炮弹后,迅速溃散 戴戎光:长江江防总崩溃中的江阴要塞 作者时为江阴要塞司令 国民党将领各怀鬼胎 江阴要塞堪称军事要地 蒋介石任命我为江阴要塞司令 “迷魂阵”里,不战而败 喻天鉴:守卫南京的第 序言 (一)本套丛书旨在纪念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及 重要城市解放70周年,将视 线重点投向新中国成立前后 八个具有代表性的大城市的 解放过程,通过亲历者的回 忆,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的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赞 颂为建立新中国牺牲奉献的 无数英雄儿女。 (二)丛书秉持“亲历、亲 见、亲闻”原则,依托全国 各级政协文史资料及有关党 史、军史的亲历者回忆文章 ,全景呈现了70多年前城市 解放重获新生的历史场景。 (三)鉴于原始资料来源纷 杂,为增强丛书的可读性与 连贯性,并统一全书体例, 在编辑过程中对部分选文的 标题、内容作了删减和修改 ,均在文中以注释方式作了 说明。 (四)城市解放主题图书涉 及内容广泛而复杂,由于编 者水平、资料掌握情况和时 间所限,难免存在不足之处 ,还望广大读者多批评指正 。 编者 2019年9月 导语 一座座饱经沧桑的城市,千百万渴望和平的人们。重拾历史见证者的回忆,再现黎明前的决胜时刻! 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七十周年,我社精心策划编辑了“城市红色记忆”丛书。本册《南京:我的1949》是丛书的一册,全书汇编30余篇亲历者回忆文章。 书评(媒体评论) 4月23日,国民党海军第 二舰队司令林遵率所属舰艇 25艘,在南京东北的笆斗山 江面宣告起义。逃往汤山地 区的国民党残敌第四师也向 我军投诚。蒋介石22年的反 动统治,至此正式宣告灭亡 ! ——何克希(时为第三野 战军第三十五军政治委员) 从4月23日起,南京市人 民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 ,以各种方式来欢迎自己的 队伍,庆祝南京的解放。在 通往下关的主要街道上,几 乎贴满了欢迎的大标语。24 日清晨,凡是我军所到之处 ,都有夹道欢迎的人群和热 烈的掌声,他们有工人、店 员、学生、市民,男女老幼 ,手执自制的红旗和各色彩 旗,组成了旗的海洋。 ——陈士渠(时为第三野 战军第八兵团司令员) 经过努力,在保护人民 财产方面,大家做出了应有 的贡献,敌人没有能够达到 破坏的目的。除下关车站和 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都被敌人 临走时火烧了一部分外,其 余机关均完整地保护下来。 ——陈修良(时为中共南 京地下市委书记) 精彩页 覃异之:解放前夕,南京危机重重 蒋介石黯然离开南京 蒋介石于1949年元旦发表“求和”声明被毛泽东主席发表文章加以揭穿后,不得不于1月21日下午4时10分乘专机黯然离开了南京。 蒋介石临走的那一天,前往东郊拜谒了中山陵。陪同蒋介石谒陵的有党政军部分高级人员。我当时担任南京卫戍总司令部副总司令。我和张耀明、陈沛等南京卫戌总司令部的官员还同蒋合了影。蒋介石对我们讲了话,他说:“今天我们在军事上虽然失败了,但是只要我们知耻,发奋图强,前途还是大有可为的。因为我们还有长江以南及西南广大地区,比在黄埔革命时的基础好得多。” 我们送走了蒋介石后,心里都不是滋味。我还写了一首诗:“隔江烽火逼京都,立马中原负霸图(蒋介石客厅里挂有于右任写的对联,其中有‘立马定中原’一句)、惆怅秦淮拼一醉,自来难得是糊涂。” 但蒋介石在下台的前三日(1月18日),就把京沪警备总司令部扩大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并发表汤恩伯专任总司令(撤销衢州绥靖公署),实际是要汤恩伯统一指挥苏浙皖及赣东地区的军事,积极布置湖口至上海的长江防务。同时蒋介石又派朱绍良为福州绥靖公署主任,张群为重庆绥靖公署主任,余汉谋为广州绥靖公署主任,陈诚兼台湾警备司令。在这样的布置之下,蒋介石表面上虽然下野了,实际仍能以国民党总裁的地位,在幕后操纵一切。 李宗仁上台后积极谋和 李宗仁上台后,即于1月22日发表声明,愿意在中共提出的八项条件基础上进行和平谈判。李宗仁急于同中共方面直接联系,考虑首先要同距南京最近的三野陈毅部联系,于是决定派李明扬到江北找陈毅。 当时扬州已经解放,长江已经封锁,必须持有卫戍总部的通行证才能过江。李宗仁派程思远两次找到我说:“德公(李宗仁)派李明扬过江找陈毅,接洽直接谈判,请你大力协助。”我即以派情报人员过江为由,两次取得通行证交给程思远。当时发通行证也很严,必须填发证人和发证原因。因我是副总司令,这当然不会有问题。 在这期间,李宗仁曾约我几次长谈,主要说明他的“民主”“和平”政纲,委婉地批评了蒋介石独裁带来的危机,并了解江防情况。我表示拥护李的“和谈”主张,并说:“徐蚌会战失败后,不仅兵力大大削弱,士气也很低落,要想持久固守南京是不可能的。” 一次,李宗仁在与我谈话时提到“和谈”进行中的种种困难,首先是安全问题。他曾打算从安徽李品仙部抽来一个师担任南京的警卫,结果仅调来一个团的兵力。我告诉他:“守备南京的四十五军有一个师,是我的老部下,师长叫钟迺彤,他手下有一团长叫张荣儒,是随我多年的参谋。这支部队我能掌握。”李宗仁要我立即部署一下。于是,我把张荣儒团调进城作为机动部队,配备有几十辆汽车,随时可以应急行动。李宗仁对此十分满意。 李宗仁还试图通过民主人士与中共方面取得联系。他上台不久,就曾派总统府秘书长邱昌渭暗中与罗隆基接洽。当时,罗隆基的好友、名记者浦熙修女士被南京卫戍总部扣押,罗正在设法营救。邱为了与罗搞好关系,暗中找我,请我设法释放浦熙修。他直言不讳地说:“这是代总统的意见。”对此我当然执行不误。 李宗仁又通过甘介侯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挂钩。很显然,李当时一手抓“和谈”,一手抓美援。在军事方面,李积极拉拢黄埔学生。他曾当面夸奖关麟征为中国少有的优秀将领,并打算以关代替顾祝同为参谋总长。关亦认为李恢宏大度,礼贤下士,可以共事。后来关到溪口面见蒋介石,把李的意见向蒋介石谈了。蒋对关说:“这是别人对我们挑拨离间,不要上当。你是带兵的人,我已通知国防部要你担任陆军总司令。”关到南京见了顾祝同,顾对关说:“行政院孙院长在广州,未经国防部的同意,竟直接发表张发奎为陆军总司令,这是从来没有的做法。你暂任陆军副总司令吧,一两个月后,把张调开再由你担任。”不久,张被调为战略委员会委员,关麟征接任了陆军总司令。由于李宗仁的一番话,蒋介石才松了口,关从此即更加靠拢李宗仁。 李宗仁为配合他的“和谈”主张,做出了一些姿态。1月24日,他命令行政院办理下列各事:(一)把各地“剿匪”总部改为军政长官公署;(二)取消全国戒严令;(三)裁撤“戡乱”建国总队;(四)释放政治犯;(五)启封一切在“戡乱”期间因抵触“戡乱”法令而被封闭的报馆杂志;(六)撤销特种刑事法庭,废止该庭审判条例;(七)通令停止特务活动,对人民非依法不得逮捕。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