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以家和亲情为主题的名家散文合集,收录了沈从文、汪曾祺、梁实秋、丰子恺、茅盾、蒋勋、周国平、苏童、冯骥才、史铁生、宗璞等16位知名作家回忆父亲母亲、回顾成长经历的经典作品。 全书按内容分为两部分: 辑一为父亲。在名家们的回忆中,是父亲的坚毅宽厚锻造了他们的性格,使他们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父亲为他们做的每件小事,平凡却伟大,都让他们记忆深刻,影响他们走过漫漫人生。 辑二为母亲。在名家们的回忆中,是母亲的温良恭俭让培育了他们的品格,让他们变得柔韧而坚强。母亲对他们的每一次关爱,说的每一句话,都让他们感动终生。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无不享受着伟大的父爱母爱,是父亲和母亲陪伴我们度过了快乐的童年,为我们遮风挡雨,引领我们茁壮成长。 后来,我们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如同浮萍,漂泊无依。然而,不管我们身在何方,不管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收获多少鲜花与荣耀,不管我们经历多少风雨,父母都在家门口守候我们,在万家灯火中等待我们归来。一想到他们,我们就会感到温暖而安定,因为,那就是我们内心的归处。 本书里的文章不仅是对父母的回忆,也是亲情的共振、教育的分享,更是家的价值传承,至今读来依然感人至深,令人泪下。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生于北京,初中毕业后去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在某街道工厂做工七年。之后居家以写作为生。先后有中短篇小说、散文、长篇小说等出版。1997年底尿毒症加剧,开始靠透析生存。之后又有小说、随笔、散文、长篇小说出版。2010年12月突发脑溢血去世。 主要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记忆与印象》《我的丁一之旅》等。 目录 辑一 父亲:藏在岁月中的力量 父亲握着我的手书写的岁月/蒋勋 父亲的死/周国平 我的父亲/汪曾祺 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 中举人/丰子恺 爸爸的扇子/丰子恺 滕回生堂的今昔/沈从文 我的父亲/茅盾 父亲的记忆/孙犁 回忆父亲/冰心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林海音 父爱/苏童 父亲的姓名/毕飞宇 空屋/冯骥才 心的嘱托/宗璞 辑二 母亲:生命中难以忘怀的感动 感谢母亲陪我做了那么多无聊的事/蒋勋 恒久的滋味/蒋勋 用什么来报答母爱/周国平 合欢树/史铁生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我与地坛/史铁生 我的母亲/汪曾祺 想我的母亲/梁实秋 我的母亲/丰子恺 我的家庭/沈从文 我的母亲/茅盾 母亲的记忆/孙犁 寄小读者·通讯十/冰心 我的曾祖母、祖母与母亲/林海音 母亲的秘密/林海音 一袭旧衣/简媜 我从来不敢夸耀童年的幸福/苏童 我母亲一生中最忙碌的日子/苏童 老母为我“扎红带”/冯骥才 母亲百岁记/冯骥才 花朝节的纪念/宗璞 导语 史铁生《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丰子恺《爸爸的扇子》、冯骥才《母亲百岁记》、周国平《父亲的死》《用什么来报答母爱》、蒋勋《父亲握着我的手书写的岁月》《恒久的滋味》、简媜《一袭旧衣》、宗璞《心的嘱托》、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等经典文章,讲述生命体悟、人生回溯、亲情点滴、爱的呵护! 不仅是对父母的回忆,也是亲情的共振、教育的分享,更是家的价值传承,至今读来依然感人至深,令人泪下。 央视《朗读者》第二季感动推荐!作家阿乙深情朗诵史铁生《我与地坛》,催人泪下! 特别采用丰子恺温馨的插画设计封面,与本书主题相得益彰,为本书锦上添花! 点滴感动,汇聚成我们内心的大海;点滴温暖,凝聚成我们前行的力量。 书评(媒体评论) 我记忆很深,父亲很大 的手掌包覆着我小小的手。 毛笔笔锋,事实上是在父亲 有力的大手控制下移动。我 看着毛笔的黑墨,一点一滴 ,一笔一画,慢慢渗透填满 红色双钩围成的轮廓。 ——蒋勋 《父亲握着我 的手书写的岁月》 我放下书,想,这么大 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 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 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 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 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 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 印。 ——史铁生 《我与地坛 》 人生很奇特。你小时候 ,母亲照料你保护你,每当 有外人敲门,母亲便会起身 去开门,决不会叫你去。可 是等到你成长起来,母亲老 了,再有外人敲门时,去开 门的一定是你,该轮到你来 呵护母亲了。人间的角色自 然而然地发生转变,这就是 美好的人伦与人伦的美好。 ——冯骥才 《母亲百岁 记》 精彩页 父亲握着我的手书写的岁月① /蒋勋 汉字书法的练习,大概在许多华人心中都保有很深刻的记忆。 以我自己为例,童年时期跟兄弟姐妹在一起相处的时光,除了游玩嬉戏,竟然有一大部分时间是围坐在同一张桌子写毛笔字。 写毛笔字从几岁开始?回想起来不十分清楚了。好像从懂事之初,三四岁开始,就正襟危坐,开始练字了。 “上”“大”“人”,一些简单的汉字,用双钩红线描摹在九宫格的练习簿上。我小小的手,笔还拿不稳。父亲端来一把高凳,坐在我后面,用他的手握着我的手。 我记忆很深,父亲很大的手掌包覆着我小小的手。毛笔笔锋,事实上是在父亲有力的大手控制下移动。我看着毛笔的黑墨,一点一滴,一笔一画,慢慢渗透填满红色双钩围成的轮廓。 父亲的手非常有力气,非常稳定。 我偷偷感觉着父亲手掌心的温度,感觉着父亲在我脑后均匀平稳的呼吸。好像我最初书法课最深的记忆,并不只是写字,而是与父亲如此亲近的身体接触。 一直有一个红线框成的界线存在,垂直与水平红线平均分割的九宫格,红色细线围成的字的轮廓。红色像一种“界限”,我手中毛笔的黑墨不能随性逾越红线轮廓的范围,九宫格使我学习“界限”“纪律”“规矩”。 童年的书写,是最早对“规矩”的学习。“规”是曲线,“矩”是直线;“规”是圆,“矩”是方。 大概只有汉字的书写学习里,包含了一生做人处世漫长的“规矩”的学习吧! 学习直线的耿直,也学习曲线的婉转;学习“方”的端正,也学习“圆”的包容。 东亚文化的核心价值,其实一直在汉字的书写中。 最早的汉字书写学习,通常都包含着自己的名字。 很慎重地,拿着笔,在纸上,一笔一画,写自己的名字。仿佛在写自己一生的命运,凝神屏息,不敢有一点大意。一笔写坏了,歪了、抖了,就要懊恼不已。 我不知道为什么“蒋”这个字上面有“艹”。父亲说“蒋”是茭白,是植物,是草本,所以上面有“艹”。 “勳”(简体字为“勋”)的笔画繁杂,我很羡慕别人姓名笔画少、笔画简单。当时有个广播名人叫“丁一”,我羡慕了很久。 羡慕别人名字的笔画少,自己写“勳”的时候就特别不耐烦,上面写成了“動”,下面四点就忘了写。老师发卷子,常常笑着指我“蒋動”。 老师说:那四点是“火”,没有那四点,怎么“動”起来? 我记得了,那四点是“火”,以后没有再忘了写,但是“勳”写得特别大。在格子里写的时候,常常觉得写不下去,笔画要满出来了,那四点就点到格子外去了。 长大以后写晋人的“爨宝子碑”,原来西南地方还有姓“爨”的,真是庆幸自己只是忘了四点“火”。如果姓“爨”,肯定连“火”带“大”带“林”一起忘了写。 写“爨宝子碑”写久了,很佩服书写的人,“爨”笔画这么多,不觉得大,不觉得繁杂;“子”笔画这么少,这么简单,也不觉得空疏。两个笔画差这么多的字,并放在一起,都占一个方格,都饱满,都有一种存在的自信。 名字的汉字书写,使学龄儿童学习了“不可抖”的慎重,学习了“不可歪”的端正,学习了自己作为自己“不可取代”的自信。那时候忽然想起名字叫“丁一”的人,不知道他在儿时书写自己的名字,是否也有困扰,因为少到只有一根线,那是多么困难的书写;少到只有一根线,没有可以遗忘的笔画。 P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