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意做事,真心求学”
“懒惰为万恶之渊薮。人而懒惰,农则废其田畴,工则废其规
矩,商贾则废其所鬻,士则废其所学…国而懒惰,始则不进,
继而退步,继而衰弱,终则灭亡。可畏哉1”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读书极其勤苦。他失学在家时,白天在地里劳动,晚上帮助父亲记完账以后,还挤出时间看书。为了不使外面看见灯光,他就用蓝布被子堵住窗户,在小油灯下苦读,常常读到深夜。在中学读书时,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进行冷水浴或做体操,然后就朗读古文或外文。晚上同学们睡觉了,他还在灯下看书,一直到很晚才睡。据毛泽东的生前好友回忆,二十四史这部毛泽东爱不释手的史籍巨著,就是利用两个学期的晚上时间读完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他经常是手不离书。他觉得读书人要珍惜眼前的一时一刻的时间,否则,时问E逝,学而不成,追悔莫及。古人云:“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反悔读书迟”,毛泽东抱定青年韶华正是开拓思想,好好学习的好时光这种信念,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常常接连几个小时不休息,甚至夜以继日,疲而不舍,以致他的老师和同学都担心他把身体搞垮了。毛泽东这种苦读精神深深感动了他的老师杨昌济先生,连他也多次劝毛泽东多休息。
毛泽东也从自己的切身实践中认识到,要实现自己的宏伟志向,远大抱负,就必须勤奋,必须下苦功读书学习。古人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人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饱学之士,最大的敌人就是懒惰,如果懒惰,就会“废其所学”。他在《讲堂录》中记下了这样一段话来警戒自己:“懒惰为万恶之渊薮。人而懒惰,农则废其田畴,工则废其规矩,商贾则废其所鬻,士则废其所学……国而懒惰,始则不进,继而退步,继而衰弱,终则灭亡。可畏哉!',由此可知,懒惰本身不仅可以贻误一个人的前程,甚至可以葬送一个国家。既然懒惰如此可畏,那么勤劳、刻苦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实际上,毛泽东始终是把刻苦学习作为读书人的天职的,他对于历史上刻苦读书的人是特别推崇的,并时刻以他们作为自己的榜样。中国历史上就留传有“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矢志苦学的故事,这自然在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心里留有深刻的影响。宋朝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时贫困力学,《宋史》说他“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堪,仲淹不苦也”。青年毛泽东在笔记中记下范仲淹“励志苦学,三年衣不解带”的事迹,用来鞭策、鼓励自己,并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信条,推崇备至。对于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顾炎武,十七世纪伟大的唯物主义者王船山等人的思想和行为,毛泽东都仰慕不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出_『中国历史上仁人志士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道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气魄和胸襟,所有这些,深深感动了毛泽东。他主张“实意做事,真心求学”。他提倡奋斗精神,说“人情多耽安逸而惮劳苦,懒惰为万恶之源”。这些读书笔记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毛泽东这一时期的思想倾向。
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求学的生涯在毛泽东的生活篇章中是极具意义的,对此,他与美国记者斯诺交谈时有过述说。他说:“我在这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中发生了很多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也是在这里获得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的。”
(阿瑞)
“智囊”、“毛奇”
在与同学们分析讨论时事政治时,常常见解精辟,独到,被同学们誉为“时事通”。
同学们在人品、胆识和文学口才几方面把他作为学校的楷模,他赢得了同学们的爱戴,同学们称他为“智囊”,称他为“毛奇”。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毛泽东比较满意的一所学校。E师范学校除了免交学费、食宿便宜之外,主要是这所学校的教师比较开明,而且教师的职业在当时还是很有吸引力和地位的。当时的一师设备和条件都不错,学校的校训是:“从实践中寻求真理”。实际上这里的教学和建筑,师资都是中西兼顾,中西合璧。在一师的求学生涯中,毛泽东上午读中国历史,下午学德国哲学。通过从书本中汲取营养,毛泽东开始选择了人生的正确方向。当时,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接受的教育主要是品德哲学加报纸,毛泽东认为通过道德教化可以拯救这个国家,通过报纸可以通晓世事风云,从而把握住社会行动的脉搏与门径。在一师中,毛泽东个性鲜明突出,真正做到了见贤思齐,他不满意学校刻板的清规戒律和单调的学习生活。在一师,毛泽东特别讨厌绘画,其中有两则轶事为证。如在静物写生绘画考试时,他一笔在试卷上画个椭圆,题名“鸡蛋”,然后就离开了教室。在另一次考试中,他画了一条水平线,又在线的上边画了一个半圆,并赋以“半壁见海日”的意境。尽管最终毛泽东的绘画考试不及格,但从两个例证中可以看出毛泽东的想象力和他那种独立不羁的人格和个性。
在一师中,毛泽东最喜欢看的书是社会科学书籍,自然科学书籍偶尔也有所涉猎,他对于社会科学方面常常有独到的和惊人的见解。他抱定一种理想主义的态度,希望找到医治病态中国的药方,同时自己也以普罗米修斯式的反抗精神去面对需要更新的中国现实。为此,他抱定“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宗旨,刻苦学习。在学校中,除了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之外,他坚持自学,借助于学校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广泛涉猎占今中外的文学、史学、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书籍,以充实自己。与此同时,他对时事政治倾注了自己的激情,当时图书馆订有北京、上海和湖南等地一二十种流行的报刊,他是最积极的读者,并且认真地作读报摘记,积累资料。在与同学们分析讨论时事政治时,常常见解精辟,独到,被同学们誉为“时事通”。他关心社会,为工人办过夜校;深入农村调查过农民生活和风俗风情;组织了进步团体新民学会,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组织过学生活动,抗议军阀统治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侮辱。总之,在一师的读书生涯为毛泽东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影响极其深远。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5年,是毛泽东塑造自身的5年,他在一师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同学们在人品、胆识和文学口才几方面把他作为学校的楷模,他赢得了同学们的爱戴,同学们称他为“智囊”、“毛奇”。在一师求学过程中,毛泽东不断完善自身,在任何情况下,他都是把利刃,他挑战、探索、鉴别、反抗。他看到了中国的荣耀,他相信个人奋斗,他已抛弃了他以前心目中的英雄梁启超和康有为的改良主义。他感到,在惊心动魄的社会变迁中,必将有新的思想先驱和新的革命运动莅临出世。一师的求学生涯锻炼了他各方面的才华,为他后来成为中国革命的领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正如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所说,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是促使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成熟的温床。一师的求学生涯使他谙熟孔子、孟子和中国的伟大文学。他初通佛教和西方哲学。他学习了美国和欧洲的政治和地理。他吸取了中国古典的军事智慧和孙中山先生的改良思想。他能言善辩,是位诗人、爱国者,是位年轻但迅速成熟的哲学家。他熟悉中国的遗产,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了解其人民、农民,了解中国的问题,了解中国的特有的遗产和政治弊病。他知道,中国必须变革,他正在为领导这一变革做准备。
(阿瑞)P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