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淮河流域的灾害与治理,内容包括北宋之前淮河流域的风调雨顺的状况,宋代之民国时期淮河流域灾害频发、官民对灾害的应对与治理,新中国对灾害的治理等。
淮河既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缩影,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战天斗地大无畏精神的展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淮河流域灾害与治理/淮河历史文化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于文善 |
出版社 | 黄山书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介绍了淮河流域的灾害与治理,内容包括北宋之前淮河流域的风调雨顺的状况,宋代之民国时期淮河流域灾害频发、官民对灾害的应对与治理,新中国对灾害的治理等。 淮河既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缩影,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战天斗地大无畏精神的展现。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淮河流域自然地理和早期生态环境 一、淮河流域自然地理 二、早期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概况 第二章 十年倒有九年荒,淮河流域古代灾害概况 一、南宋以前淮河流域灾害一瞥 二、宋元以降淮北大地水、旱、蝗灾频繁交乘 第三章 近代淮河流域重大灾象 一、道光后期的河患 二、多灾多难的咸丰时期 三、丁戊奇荒影响下的“大祲奇灾” 四、淮域悲歌:1921年淮河流域大水灾 五、江淮同劫难:1931年淮河陆沉 六、人祸天灾:1938年花园口决堤 第四章 追根溯源:淮河流域灾因探讨 一、灾害发生的自然因素 二、灾害发生的社会因素 三、战争与灾害 第五章 官府应对灾害的措施及其弊端 一、灾害对时局的影响 二、灾害应对的官方措施 第六章 社会应对灾害的措施与成效 一、晚清以前社会应对灾害的措施 二、民间义赈的发展及社会近代化 第七章 淮河流域社会灾害面面观 一、祈神禳灾观念 二、祈雨与求神 三、祈神禳蝗 第八章 新社会、新景象 一、1954年: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 二、防汛与抗洪: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三、重建家园:灾区救济与自救 四、新中国治淮成就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淮河,是我国中原腹 地的一条古河流,自古就 与黄河、长江、济水并称 为“四渎”,在早期中国的 地位举足轻重,当代仍被 列为我国七大江河之一。 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兼容并包,影响深远” 来形容淮河文化,绝不为 过。淮河流域在我国数千 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始终 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淮 河流域不但在地形、降水 、气候上表现出明显的过 渡性质,而且具有相对封 闭又便于交流的地域形态 ,独流入海的淮河使得该 流域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 文化体系。淮河流域东部 面向大海,西部深入到中 原腹地,涵盖中原文化区 、海岱文化区,其南又有 宁镇文化区,正处在东、 西、南、北文化交汇之处 ,因此形成了十分复杂的 古文化面貌,表现出特有 的多元性、过渡性和开放 性。淮河流域在5000多 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孕育了 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这 些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不 仅代表了中华文明的卓越 成就,还彰显了淮河流域 在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 更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 了重要作用。 “说史自省,研古鉴今 。”研究传统文化是为了 更好地造就新文化、服务 新文化,为今天大力发展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本套丛书以淮河流域历史 文化为研究对象,以“淮 河文化的历史溯源”“淮河 历史文化的纵向传承与变 迁”“淮河历史文化的横向 内涵与外延”“淮河历史文 化的自身特征”为四个子 系统,运用“全息史观”理 论,多角度、全方位系统 考察淮河文化的历史发展 与演变,探讨淮河流域历 史文化的内涵、外延。同 时,通过与其他区域文化 的比较,细致研究淮河流 域历史文化的独到特征。 该研究可以进一步促进和 深化淮河历史文化的研究 ,拓展我国区域社会历史 文化研究的空间,丰富区 域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内容 ,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史 研究向前发展。 学术界对淮河流域历 史文化的研究取得了相当 不错的成绩。然而,今天 看来,淮河流域历史文化 研究还存在一些比较薄弱 的环节,主要表现在:其 一,淮河历史文化整体性 研究不足,研究深度有待 提高,系统性的资料挖掘 和整理还比较缺乏。其二 ,相对于经济史研究而言 ,淮河流域文化史研究有 待加强。一方面,各个时 期、各专题研究存在不平 衡的现象;另一方面,就 研究角度而言,对历史时 期淮河流域治乱兴衰与文 化传承间的关系研究涉及 较少,对淮河流域文化传 承与变迁的深层次原因等 问题研究不够深入。其三 ,研究成果资鉴性不明显 。淮河流域文化变迁史昭 示着中国文明的兴衰。淮 河流域文化传承与变迁是 一个漫长过程,而影响这 种变迁的因素又是至为复 杂和不断变化的。在种种 因素中寻找出某些有规律 性的现象,总结经验教训 ,找出症结所在,并为该 地区今后文化的可持续发 展提供历史借鉴,是既有 学术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 课题。其四,影响不足。 碎片化、个案化、“学术” 化较强,使得关心、关注 淮河流域的读者对之缺乏 整体性、连贯性、易接受 性的了解。 本套丛书共包括《淮 河流域早期文明》等八本 书,分别是: 《淮河流域早期文明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 部之中,气候温和,土地 肥沃,雨量适中,物产丰 富,人杰地灵,开发历史 悠久,是我国经济、文化 较早繁荣发达的地区之一 ,也是中华文明的早期起 源地之一。沂源人、许昌 人化石是我国较早的猿人 化石。该流域也以发达的 稻作农业和丰富的礼乐文 化而著称于世,从史前到 夏商周三代,都成为中华 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在 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中, 作为三大集团(华夏、东 夷、苗蛮)之一的东夷集 团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先秦时期东夷文化产生 、发展、繁荣直至融入华 夏文明的过程,其实质是 与中原华夏文明及其周边 诸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碰 撞、融合的过程。春秋时 期淮河流域就有了水利开 发的历史,而且还取得了 很大的成就。楚庄王时, 孙叔敖在淮河流域兴修水 利。吴王夫差开挖邗江, 沟通江淮。邗沟连同后来 修建的菏水、鸿沟运河, 都是中国早期运河。淮河 流域在先秦时期就处在政 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 位,史前时期的农业、手 工业、家畜饲养以及历史 遗存如聚落、建筑是其物 质文化的重要基础;文字 、音乐、思想等则是精神 层面的典型表现。淮河流 域还是中华思想的发源地 。孕育于淮河流域的这些 文化因素,不但起源时间 早,而且发展程度较高, 为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作 出了重要贡献。 《淮河流域民俗风情 》:淮河流域生产习俗是 民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 创造、享用的物质文化事 象。生产习俗具有周期性 、延续性、区域性特征。 迎春活动隆重,农业的禁 忌、祭祀多样。手工业尊 崇行业祖师爷,师徒关系 严格。商业开张敬财神、 重禁忌,庙会活动兴盛, 会馆与商会较多。淮河流 域服饰官民有别,贫富较 悬殊。日常米面同食,以 面食为主,日常菜肴贫富 有差异,饮酒在饮食中占 有重要地位。建房有禁忌 ,喜聚族而居。民众远行 多择吉日、晴日,出行的 禁忌风气较浓。淮河流域 有幼儿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