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史学史举要(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史学理论
作者 瞿林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面向社会公众尤其是史学爱好者的介绍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历程的普及读物。凡九章,从史学的兴起、“正史”的创建、史学的多途发展、史学发展的新转折、通史撰述和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多民族史学演进的深入、史学走向社会深层、史学的总结与嬗变、史学在社会大变动中的分化九个方面阐述了自先秦至20世纪初年中国史学发展的过程及其在各发展阶段上的面貌与特征,内容翔实、丰赡,尤其对中国史学之理论成就的发掘与阐释,用力甚多,特色鲜明。全书结构严谨、新颖,于横向上把握历史发展与史学发展的关系,于纵向上揭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史学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表现,二者紧密结合,风格卓尔不群,脉络井然有序,凸现出各相关历史时段之史学的独特风貌与发展趋势。本书新意颇多,文风平实,叙述流畅,高屋建瓴,深入浅出,便于读者阅读和埋解,对全面认识中国史学面貌与继续探索这个领域多有启迪和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瞿林东,男,汉族,1937年12月生,安徽肥东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1967年以中国史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于该系。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史学理论与中国史学史研究。著有影响力深广的论文、评论200余篇。代表性著作有《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2005)、《中国简明史学史》(2005)、六卷本《中国史学史》 第三卷(2006)、《中华大典·历史典·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分典》(2007)、《20世纪中国史学散论》(2009)、《中国史学史纲》(2010 第二版) 等。
目录
第一章 史学的兴起(先秦时期)
第一节 史学的源头
第二节 史学萌芽于官府
第三节 私人历史撰述的出现
第二章 “正史”的创建(秦汉时期)
第一节 政治大一统造就了新的史学
第二节 司马迁《史记》—中国史学的奠基石
第三节 《汉书》——“正史”格局的形成
第四节 史学的多方面成就和《汉纪》的继出
第三章 史学的多途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节 史学发展的面貌
第二节 “正史”撰述的新发展
第三节 地方史、民族史和关于域外情况的记述
第四节 家史、谱牒和别传
第四章 史学发展的新转折(隋唐五代时期)
第一节 官修史书的成就
第二节 刘知幾《史通》—划时代的史学批评著作
第三节 杜佑《通典》—第一部典章制度史的创立
第四节 通史著作、历史笔记和其他史学成就
第五章 通史撰述和历史文献学的发展(两宋时期)
第一节 司马光《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巨著
第二节 郑樵《通志》——纪传体通史的发展
第三节 正史和会要的发展
第四节 当朝史撰述的发达
第五节 历史文献学的多方面成就
第六章 多民族史学演进的深入(辽夏金元时期)
第一节 史学及其与政治、文化的关系
第二节 史学及其与文明进程的关系
第三节 《蒙古秘史》及其他
第四节 政书和实录
第五节 元修辽、金、宋三朝正史
第六节 《通鉴》学的发展和《通鉴》胡注的成就
第七节 马端临《文献通考》——典制体通史范围的扩大
第七章 史学走向社会深层(明时期)
第一节 实录和其他官修史书
第二节 方志和稗史
第三节 经济史著作
第四节 史学的通俗形式和历史教育
第五节 晚明史学的崛起
第八章 古代史学的总结与嬗变(清前期)
第一节 官修史书的成就
第二节 历史批判精神和经世致用史学思想的发展
第三节 历史考证的辉煌成果
第四节 章学诚和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
第五节 阮元和龚自珍
第九章 史学在社会大变动中的分化(清后期)
第一节 史学的分化
第二节 边疆史地研究的兴起
第三节 关于外国史地研究的新局面
第四节 梁启超和章太炎的史学
后记
序言
20世纪80年代末,北京
学术界的一些中青年学者倡
议编纂一部综合性的大型《
中华文明史》,得到许多学
者、专家的关注与支持,于
是响应之风,沛然而起。
1989年10月,《中华文明
史》第一卷在河北教育出版
社出版;1994年,十卷本
《中华文明史》在该社全部
出版,全书约一千一二百万
字。
《中华文明史》的宗旨
是:“欲将横贯九州方夷、
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灿然
著在简册,克备一家之史。
”其主要特点是:“首先,‘中
华文明’是指整个中华民族
文化与社会生活的主要形态
、主体脉络及其总体水平,
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
大范畴,以及二者兼有的自
然生存环境。其次,《中华
文明史》以描述和分析广义
的文化景观为重点,以构成
中华文明的各个文化学科为
基本研究单位,而不局限于
区域性文化的介绍。”(《
中华文明史·前言》)《中
华文明史》在内容上包含二
十一个学科史,在撰述与编
纂要求上是纵向贯通撰写,
横向断代编纂,全书凡十卷
,即史前、先秦、秦汉、魏
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
夏金、元、明、清代前期、
清代后期。
我有幸参与这项大型文
化工程,承担中国史学史的
撰写。这是我第一次独力撰
述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全过
程,按《中华文明史》分卷
的体例要求,共写出九章,
每章三四万字,分别编入《
中华文明史》的第二至第十
卷。各章标目依次为:史学
的兴起、“正史”的创建、史
学的多途发展、史学发展的
新转折、通史撰述和历史文
献学的发展、成果丰硕的史
学、史学走向社会深层、史
学的总结与嬗变、史学在社
会大变动中的分化。由于《
中华文明史》包含二十多个
学科的发展史,故各章标目
都应突出学科的本色,所以
我撰写的中国史学史每章标
目都有“史学”或与史学相关
的字样,以显示史学在全书
中的位置和特色。
我之所以提起这件事,
是因为它同我后来的研究与
撰述有密切的联系。1996
年,我在撰写上述《中华文
明史》中的“中国史学史”基
础上,着手撰写《中国史学
史纲》一书,并于1999年
在北京出版社出版。此书较
之于前者,一是增写了包含
六节的长篇导论;二是在正
文部分增写了有关历史思想
、史学思想、史学批评以及
与史家主体意识发展相关联
的忧患意识、近代意识与世
界意识等;三是附了两篇笔
者评论20世纪中国史学的论
文。此书的《自序》中有这
样一段话:“从80年代末至
今,我写这本书,断断续续
经历了十年。一则是因为常
常有别的事情而把它搁置下
来,二则是因为有许多困扰
需要进一步去读书和思考。
其间,一部分撰述所得虽以
不同形式陆续发表,但我始
终不能忘怀的却是一部完整
的中国史学史著作。这已成
了我对于这门专史、这门学
科的极其虔诚的夙愿。”(
《中国史学史纲》,第2页
)这段话表明,从《中华文
明史》中的“中国史学史”撰
述,到《中国史学史纲》一
书,是著者在十年中学习、
研究、撰述中国史学史的两
个阶段。从二者总的面貌来
看,后者在理论上和认识上
有了进一步深入。
《中国史学史纲》在北
京出版社印刷了三次;
2010年改由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出版,并增写了第十
章“史学的深刻变革—近百
年来中国史学发展主要趋势
”,至今印刷了六次。2002
年,台湾地区的五南图书出
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了繁体
版。海峡两岸有十多所高校
历史专业将其用作中国史学
史课程的教材或中国史学史
专业博士生参考用书。作为
博士生学习、研究参考用书
,当是可供选择的著作,但
作为本科教材,大多认为部
帙略嫌重了些。
近来,因查阅《中华文
明史》,不经意想到,可否
把其中的“中国史学史”部分
辑出,使之成为一本独立的
“中国史学史讲话”或“中国
史学史举要”?我将这一想
法提出来向商务印书馆丁波
先生请教,得到他的赞同和
支持,认为将之以“中国史
学史举要”命名出版,与《
中国史学史纲》既有学术上
的联系,又各有自身的主要
阅读对象,前者面向社会公
众尤其是史学爱好者,后者
则面向史学专业工作者。丁
波先生的意见,打消了我思
想上的一些顾虑,于是决定
把二十多年前收在《中华文
明史》中的这部分文稿汇辑
起来予以出版,定名为《中
国史学史举要》。全书在内
容、体例、文字表述上一仍
其旧,只有一处在编次上略
有调整,即原与宋代史学同
属一章的辽、金史学,现将
其与元代史学合为一章,以
彰显民族史学演进的深入。
以上关于本书与《中华
文明史》中的“中国史学史”
部分的关系,以及它与《中
国史学史纲》的历史联系,
其来龙去脉,大抵如此。
本书所述内容,在经历
了二十多年后,有机会作为
一个独立整体奉献给读者,
是其之所幸,是作者之所幸
。我衷心感谢商务印书馆的
厚爱,感谢丁波先生的宝贵
意见和热情支持!
是为序。
瞿林东
2020年8月18日序于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
与史学史研究中心
导语
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史学史的发展历程,语言简明流畅,兼具学术性和普及性,适合社会大众尤其是史学爱好者阅读。作者从史学的兴起、“正史”的创建、史学的多途发展、史学发展的新转折、通史撰述和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多民族史学演进的深入、史学走向社会深层、史学的总结与嬗变、史学在社会大变动中的分化等多个方面,阐述了自先秦至20世纪初中国史学发展的过程及其在各发展阶段上的面貌与特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4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