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汉语与中国文化(修订本)/通识教育名校名师名课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申小龙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哲学和人类学思考入手,梳理了在这一领域古今中外的思想和学术探索,由此展开对汉语、汉字的文化特征和建构规律的研究。作者在中国语言学领域创造了一种将汉语、汉字结构和汉民族思维方式相互投射的“文化认同”的方法,以独特的文化视角感悟和把握汉语组织的格局,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很强的探索性的观点。过去被视为表达工具的汉语和汉字,在作者的论述中展示了其与中国哲学、文学、绘画、音乐、建筑等各种文化形式融为一体,与中国社会、历史相互塑造的生动、丰富的样态。本书十多年来作为复旦大学“语言与文化”公选课的讲义和教材,一直深受读者欢迎。 作者简介 申小龙,1952年9月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1978年2月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1988年2月获汉语史博士学位,毕业留校任教。1993评为教授。199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理论语言学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2007年任英国苏格兰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出版专著二十余部,发表论文四百余篇。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7年出版英文版文集Collected Essays of ShenXiaolong on Chinese Cultural Linguistics。 目录 新版前言 引言:语言的人文性与汉语的人文性 第一讲 欧洲文化的语言视界 语言是世界的尺度 思想史的语言转向 语言是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语言的灵魂是民族精神 第二讲 美洲文化的语言视界 人类学的语言视野 语言纲目与文化模型 语言分析的人文主义范型 人类认知的语言限度 语言与文化的结构通约 第三讲 中国文化的语言视界 本体论的语言观 实践论的语言观 语言哲学的民族本位 语文精神的文化反思 语言研究的功能主义 第四讲 汉语建构的文化精神 气的思维与气的语言 汉语语法的虚实建构 汉语语法的耦合建构 汉语语法的意合建构 汉语语法的弹性建构 汉语建构的艺术气质 第五讲 汉语交际的思维方式 汉语交际与直觉思维 汉语交际与整体思维 第六讲 汉字的文化内涵 汉字的文化定义 汉字的文化功能与文化形态 汉字结构形态的变异:历时与共时 汉字造型的认知框架 汉字造型的人文精神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序言 希腊语中有一个词: barbro,它既指野蛮人, 也指不会说话的人。在希 腊人眼里,语言是文明的 标志。 汉语中有一个字:仁 ,它用“二人”的结构表示 人的本质,所谓“人者, 仁也”(《孟子·尽心下》 ),表明人在与他人的关 系中存在;古人又说:“ 言谈者,仁之文也”(《 礼记正义·儒行》),表 明人的社会存在的表征是 语言,所以说“人之所以 为人者,言也”(《春秋 觳梁传》)。语言是所有 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 和人性的特点的,同时它 又直接塑造了人的文化心 理。 伽达默尔在《文化与 词》中曾经说过,动物依 靠自身的体气或撒下的便 溺来辨认自己的来路,人 却通过语言来辨认自己的 来路,一个人是这样,一 个社团、一个民族都是这 样。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就是人对环境认知的符号 化能力,动物只有环境, 而人却在对环境的符号化 认知中获得了一个世界。 正是这个符号世界使人类 得以超越其他动物,建构 文化模式,又使文化得以 在漫长的年代与广阔的地 理空间传播于人际和代际 。 语言与文化,是人类 思想史上一个古老而又年 轻的课题。在当代人文科 学研究中,语言的文化功 能正受到越来越广泛、深 入的关注。上个世纪80年 代,复旦大学的张世禄、 郭绍虞、陈望道等先生不 约而同提出了汉语研究的 民族文化属性的问题,紧 接着中国文化语言学在复 旦大学兴起,我们一些文 史哲的博士、硕士的研究 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强烈 的反响。我最近收到的一 本欧洲学者的德语专著, 书名就是《中文的中文性 研究——申小龙与文化语 言学》。而文化语言学的 课程也自90年代初进入复 旦的本科教学,开始是中 文系的课程,后来“语言 与文化”成为全校的公选 课。这门课在复旦大学已 经讲授了十年二十个学期 ,是复旦大学最受学生欢 迎的公共选修课之一。 《汉语与中国文化》 是“语言与文化”课的教材 。作为一门综合教育课程 ,这门课的教学采用了“ 两条腿走路”即理论探讨 与现象分析并举的方法, 理论探讨以本教材的阅读 为主,现象分析以课堂讲 授为主,沟通两者的是学 生们在课后大量的电子邮 件交流和课堂热烈的讨论 。多年的教学已经形成了 这样一个传统,即每次课 后都会有众多来自听课同 学的电子邮件,交流听课 和阅读教材的感想、心得 和疑问,这些邮件在课堂 上交流后,形成了同学之 间、师生之间充分的互动 。曾听一位同学说:“上 星期五我带了一个外校的 同学一起来听语言与文化 课,他对我们课上的 Email交流之热烈感到非 常惊讶,并称在他们学校 这样主动的师生交流几乎 是不可想象的。虽然他也 就读于沪上知名的大学, 却忍不住由衷地感叹两所 学校学习氛围的差异。我 想正是由于老师为我们这 堂课设置了一个轻松的、 平易近人的基调,没有令 人望而却步的理论灌输, 艰涩的专业术语,才使得 同学们能积极地表达自己 的真实想法。” 也就是通过这种形式 ,一届届复旦学生为这门 课补充了大量生动的材料 和观点,我也在编写大纲 和讲义时,从自己历年撰 写的有关文化语言学的论 文和著作中吸收适合讲授 的相关内容,并在讲课中 不断修改补充。因此,这 门课每个学期的内容都在 不断增删中,以致同一个 寝室先后选课的同学在课 后的议论中总会发现这门 课又有了新内容。不少听 过这门课的同学,会在新 的学期又来听课。 本书虽然是一本教材 ,但它的内容一定会使熟 悉汉语汉字研究、语言学 研究和人文科学研究的人 们感到新鲜。看过此教材 ,读者会对在语言文字尤 其是汉语汉字的问题上集 中了中西文化和学术的最 为根本的精神差异印象深 刻,但正如德国学者洪堡 特所说:“各种语言的确 把民族分割开来,但语言 之所以这样做,只是为了 以一种更深在、更美妙的 方式将各个民族重新更为 紧密地系结在一起。”也 就是说,当研究者置身于 充分对立的差异之中,又 用更高层次的统一性来理 解和融合这种差异,此时 ,“差异便是同一,分离 即是共有”。 一位同学告诉我:“第 一次上语言与文化的课前 ,就听到旁边的一位同学 对另一位同学说:‘这课 很好的!我宿舍有人上过 ,回来说无论最后给多少 分都值得来听!’”一位04 级的同学说:“人文学科 的魅力就在于此,它的吸 引对象是以思想的水平和 层次划分的,而不是按专 业划分的。无论是学什么 专业,只要有一颗感悟的 心,都不会认为这种‘温 暖的’探求与己无关。”语 言与文化的确是温暖的, 因为它无论在哪一个时空 中变异,都是我们的精神 家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