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试着想象一下,有一架飞机失事紧急降落,着陆后断成了三截。机舱里浓烟滚滚,飞机上的每个人都意识到:必须离开这里。那么接下来将会发生些什么呢? 在A星球上,乘客们纷纷询问邻座的人有没有受伤。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第壹时间被救出了飞机。人们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去救助他人,哪怕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人。 在B星球上,大家为了自身安全各自匆忙逃离。于是恐慌爆发,出现了推搡和踩踏现象。一些儿童、老人和残疾人被踩在了脚下。 现在的问题是:人类今天生活在哪个星球上? 在《人类的善意(精)》中,鲁特格尔·布雷格曼告诉我们,大约有97%的人认为我们生活在B星球上,然而真正的事实是,几乎在所有的情况下,我们都生活在A星球上。 作者简介 鲁特格尔·布雷格曼(Rutger Bregman),英国《记者》杂志记者,杰出的青年思想家,两次获得欧洲新闻奖。已出版关于历史、哲学、经济学的著作四部。《进步的历程》(History of Progress)为2013年畅销书,获比利时自由奖(Belgian Liberales)。 目录 推荐序一 绝大多数人在内心深处都是相当正派的吗 推荐序二 自然主义人性研究展示了惊人事实但道路漫长 推荐序三 承认善有多难 导论 人类共有的特质 第1章 新现实主义 一种激进的思想 安慰剂效应 为什么会相信人性本恶 新现实主义登场了 第2章 真实的“蝇王” 蝇王 寻找真实的“蝇王” 彼得船长的发现 6个男孩的荒岛求生 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PART 1 远离自然状态的文明时代 第3章 友好与合作 人类真的那么聪明吗 尼安德特人的灭绝 稚人的登场 友好的银狐 是什么让人类如此独一无二 第4章 不曾开枪的士兵 房间里的大象 高贵的野蛮人 不曾开枪的士兵 好战并不是我们的天性 第5章 文明的诅咒 狩猎采集者的生活 统治者的权力 利维坦 国家诞生了 文明与野蛮 文明的诅咒 第6章 复活节岛之谜 神秘的复活节岛 复活节岛的悲剧 并不悲剧的复活节岛 来自欧洲的船只 希望的源泉 PART 2 社会学实验背后的故事 第7章 津巴多的监狱实验 臭名昭著的监狱实验 罗伯斯山洞实验 被误解的孩子们 人性还是骗局 另一个监狱实验 第8章 米尔格拉姆的电击实验 平庸之恶 被导演的实验 一场闹剧 为什么我们总是相信人性本恶 暗黑之海中的灯塔 第9章 凯瑟琳·苏珊·吉诺维斯之死 我们不知道 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旁观者效应 我们并不孤单,我们拥有彼此 PART 3 为什么好人会变坏 第10章 同理心为什么使人盲目 士兵为何而战 天生的部落主义倾向 同理心的两面 为什么好人会变坏 第11章 权力是如何腐化的 马基雅维利的哲学 权力的悖论 寡头政治的铁律 第12章 启蒙运动错了吗 解除文明的诅咒 自私的人性 PART 4 新现实主义 第13章 内在动机的力量 新现实主义倡导者 激励与管理 内在驱动力 管理的简单与复杂 自我激励 第14章 游戏的人 不再游戏的孩子 消失的游戏文化 “垃圾”游乐场 归来吧,久违的“游戏的人”时代 第15章 民主的样子 真正的民主 参与式民主 共享 解救公地悲剧 公地的未来 一条全新的路 PART 5 对抗仇恨的最佳武器 第16章 反恐中的非互补行为 挪威的哈尔登监狱 监狱的样子 破窗理论的作用 送上另一边脸 人性化管理下的监狱 第17章 消除仇恨、不公正和偏见最好的方法 两兄弟的故事 接触理论的作用 南非历史性的时刻 曼德拉的超能力 消除偏见 第18章 当士兵们走出战壕 不能重回战壕 负向的宣传 哥伦比亚的和平进程 给予的越多,得到的越多 结语 赖以生存的10大准则 致谢 译者后记 注释 序言 今年34岁的布雷格曼, 被英国《卫报》誉为“荷兰 的新思想神童”。“神”在哪 里?说来简单,就是“承认 善”。用布雷格曼自己的话 说,就是相信“绝大多数人 在内心深处实际上都是十 分正派的”。 “人之初、性本善”,这 原本是远古初民遗留下来 的素朴信念,被称作人的“ 自然状态”。要是这件事仍 需要一位“85后”年轻人用 近30万字的篇幅来阐释, 可见“承认善”有多难。 重新理解、书写人类的 演化史,是过去30年来令 人瞩目的全球文化现象。 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马丁· 贝尔纳(Mart¨1BemaI) 从1987年始用时20年,撰 写了一部迄今为止仍饱受 争议的三卷本鸿篇巨制《 黑色雅典娜》,用最新的 分子考古学、人类学知识 ,来论证今天遍布全球的 人类都是5万~6万年前最 后一次走出非洲的黑人的 后裔。他想说什么?无非 想说一件事:从更大的尺 度看,人类“本是同根生”。 2010年,以色列“75后” 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 YuvalHarari)出版了一部 全球级畅销书《人类简史 》,其中赫然写道:“农业 社会是一个巨大的骗局。” 赫拉利的“骗局说”到底有几 分道理暂且不论,他试图 借此说明,定居之前人类 总体上处于“平等”的生存状 态,虽难以确证,但总是 能打动众多人的心灵。此 说其实与法国启蒙思想家 卢梭关于私有制起源的论 断一脉相承。 万年以来的人类历史, 充斥着灾难和屠戮,也充 斥着绵延不绝的拷问灵魂 的“善恶之论”。田园如画, 柔情似水的怜爱与良善、 敬虔与谦卑,似乎属于遥 远的“黄金时代”,而后的世 界便日渐“礼崩乐坏”,进入 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丧 伦败行的“黑铁时代”“末法 时代”。一部人类万年史, 几乎就是无休无止地“吵架” 和“打架”的历史。两河流域 、印度河谷、尼罗河三角 洲、中原大地,代复一代 的圣贤先哲们摩顶放踵、 奔走呼号,只是想求索一 个单纯的问题:同根同类 ,“相煎何急”? 汗牛充栋的历史篇章和 思想著作,将人性的善恶 本源的种种解释,已经穷 竭到学说林立、流派众多 的地步。但一个不容忽视 的现象,就是布雷格曼的 这部《人类的善意》,以“ 85后”的视角再次提出了这 样一个“扎心”的问题:为何 人们对人性持有如此负面 的看法? 年轻人,开始重新理解 、思考人类的演化史,重 新诠释人类的苦难、罪恶 与煎熬,重新诠释人性— —这样的勇气与担当,无 疑是未来的希望所在。但 掩卷长息,也不免令人想 起安徒生童话《皇帝新装 》中的那个率真的孩童。 …… 在经历了短暂的混乱后 ,孩子们开始重新让世界 变得有序。超新星的能量 使孩子们暂时拥有了无尽 的能源,孩子们克服了重 重困难,建立起超新星纪 元最初的新秩序。孩子们 一致通过了“建立好玩的国 家”的决议。 真正的游戏是生产性的 、建设性的,而不纯粹是 消耗性的。游戏应该是生 动的、活泼的,充满生命 气息的。美国纽约大学哲 学教授詹姆斯·卡斯在其 1986年出版的箴言体哲学 短篇《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中指出:“世上至少有两 种游戏。一种叫有限游戏 ,另一种叫无限游戏。有 限游戏以取胜为目的,而 无限游戏以延续游戏为的 目。”生命存在的意义,正 在于“让生命存续下去”,这 里所包涵的哲理,是以超 越“零和游戏”为指向的缠绵 与诗意,是对生命的赞叹 。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席勒 曾说:“只有当人是完全意 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 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 是人。”毛主席在1937年为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 学所题写的八字校训“团结 、紧张、严肃、活泼”,不 也正是这一思想的生动写 照吗? 未来学家们对未来有各 式各样的猜想,技术专家 们则描绘出了未来的万般 可能。但未来终究属于孩 子。让游戏这种天性重新 回归孩子的心灵,这才是 未来的希望所在。 2014年,时年.26岁的 布雷格曼出版了他激情四 溢的第三部著作《现实主 义者的乌托邦:如何构建 一个理想世界》,在这部 书中,他以乐观、激昂、 恢宏的笔调,畅想了奠基 于三大理念之上的富有成 效和公平的社会:普遍基 本收入、每周工作15小时 、所有国家的公民自由交 流。这三大理念并非布雷 格曼的首倡。秉持公平正 义、富有人情味的世界, 是人们代复一代的期盼。 乌托邦更是对“大同天下”“ 美好未来”的浪漫畅想。 100年前的英国经济学家凯 恩斯就曾畅想过21世纪的 人们每周只需要工作15个 小时…… 然而,这些美好愿望一 次又一次落空,一次又一 次被重新唤醒,除了提醒 人们开创美好生活的路途 依然艰难之外,也一再咏 赞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 不懈追求。正如德国诗人 荷尔德林所说:“虽充满劳 绩,但人依然诗意地栖居 在大地上。” 我们应该让新世代的孩 童振奋游戏的翅膀,绽放 快乐的笑容,虽前路充满 荆棘但别无选择。 游戏中所体现的生活态 度,既开朗又严肃,既积 极又友善。正在崛起的“00 后”和成长中的“10”后,已 经在用自己的方式,通过 对话、 导语 一部反潮流的大历史著作,在容易沮丧的年代召唤希望,对于人类的未来,我们或许应该抱有更大的信心! 陈嘉映、刘擎、段永朝、胡泳、周濂、刘华杰、尤瓦尔·赫拉利重磅推荐,“荷兰新思想神童”颠覆性力作,带你重新理解人类的苦难史、奋斗史,重拾对人性的信心,将面向未来的思想观念奠基在坚实的善的伦理基础之上! 本书帮助新生代青年人重新打开“理解人类文明史”之窗,帮助新生代的青年重新理解人类的苦难史、奋斗史,将面向未来的思想观念奠基在坚实的善的伦理基础之上。 后记 荷兰历史学家和作家鲁 特格尔·布雷格曼写作这本 书的目的,是解构“人的本 性是自私的”这个历史悠久 的传统观点。他从多学科 交叉的角度出发,以讲故 事的方式,重新解读了心 理学、人类学、考古学、 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证据 ,得出了一系列令人耳目 一新的关于人性的结论, 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定义了 (关于人性的)现实主义 。鲁特格尔指出,以往把 人的本性看得很坏的那种“ 现实主义”,只不过是一种“ 愤世嫉俗论”。例如,他认 为,人类并不是天生就有 暴力倾向的,相反,人类 天生觉得对他人施暴是一 件极其痛苦的事情。他还 强调,用最大的善意看待 他人,往往会带来最好的 结果。 鲁特格尔并不是一个盲 目的乐观主义者,他其实 是一个“可能主义者”。事实 上,他在书中一再表示, 他非常担心悲观主义者( 愤世嫉俗论者)的预言会 最终变成现实。为此,他 在本书的开篇就引用了契 诃夫的一句话:“让一个人 看清他自己的为人,他就 能变得更好。”我们拥有让 世界变得更好的能力,清 楚地认识自己,一切皆有 可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 本书写得很流畅。它的内 容讨喜,行文简洁生动, 使得我的翻译工作成了一 种享受。我希望自己的译 稿也能给读者带来很好的 阅读体验。 翻译本书,我首先要感 谢的是太太傅瑞蓉。人性 之美好,在她身上有着充 分的体现。她在翻译过程 中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和帮 助,还完成了译稿的初校 。感谢儿子贾岚晴,他的 纯真和善良,他的成长和 进步,令我在翻译时身心 舒畅。 感谢农夫山泉公司,感 谢钟啖啖,给了我在工作 之余读书、写作、译书的 空间。 译者水平所限,书中定 有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 评指正! 贾拥民 于杭州斋谷阁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凭什么该去相信某 一个所谓实验而不相信生 活经验教给我们的结论?新 闻和现实中的确有些事情 匪夷所思,但我们未必就 能由此出发来概括全世界 的现状。布雷格曼花费精 力去重新调查真相,站出 来高声质疑流行成见,值 得为之鼓呼。 ——陈嘉映 首都师范大 学哲学系教授 此书不是在传教,也不 是在忽悠他人行善,只是 希望人们对实际情况有恰 当的估计,使我们忠实于 自己的天性,光明正大地 做事。 ——刘华杰 北京大学哲 学系教授,博物学文化倡 导者 阅读布雷格曼这部著作 ,除了重新打开“理解人类 文明史”之窗的益处之外,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 :帮助新生代的青年重新 理解人类的苦难史、奋斗 史,帮助他们将面向未来 的思想观念奠基在坚实的 善的伦理基础之上。 ——段永朝 苇草智酷创 始合伙人 这是一部反潮流的大历 史著作,在容易沮丧的年 代召唤希望。才华横溢的 叙事贯穿着清晰有力的论 证,揭示出悲观主义“现实 感”的非现实性。作者没有 回避也无法清除种种灰暗 的疑云,但呈现了足以令 人深思的理由来开启新的 可能:对人类的希望或许 值得更多的信心。 ——刘擎 华东师范大 学政治哲学与思想史教授 旧式的“现实主义”立场 一直认为,文明只不过是 一层薄薄的外衣,一旦出 现危机,人类就会暴露出 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说, 我们都是自私的动物。让 我深为震动的是布雷格曼 在本书中为了扭转这种叙 述而做出的努力,他证实 ,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人 类实际上已经进化成为友 爱、体面和可信任的物种 。通过和这位非传统的历 史学家一起试图解开更多 的传统智慧,我们会意外 地发现,这些智慧可能建 立在不稳定的经验基础之 上。 ——胡泳 北京大学新闻 与传播学院教授 这是一本试图为人类“翻 案”的著作。布雷格曼就像 是学术界的福尔摩斯,面 对20世纪各种论证“人性沦 丧”的真实案例和心理实验 ,反复推敲,发掘真相, 劝慰世人:“在紧急情况下 ,人类是可以互相依赖的 。”读毕此书,也许你依旧 无法赢取对世道人心的信 心,但我确信你一定可以 收获新知的乐趣。 ——周濂 中国人民大 学哲学院教授 我非常喜欢《人类的善 意》这版书。它让我以一 个全新的角度看待人类, 并让我重新思考许多长久 存在的信念。我强烈推荐 这本书给所有读者,我相 信它将激发许多富有成果 的讨论。 ——尤瓦尔·赫拉利 历 史学家,《人类简史》作 者 精彩页 在A星球上,即便发生了历史上最深重的那种灾难也不会对人们的处事方式有太大的影响,比如“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如果你看过《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你可能会认为船上所有的人都被恐慌蒙蔽了双眼(除弦乐四重奏小组之外)。然而,事实上,“泰坦尼克号”的疏散行动是相当有序的。一位目击者后来回忆道:“那里完全没有任何恐慌或歇斯底里的迹象,没有人满怀恐惧地呼救,也没有人来来回回地盲目奔跑。”。 或者,再以2001年9月11日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为例。当纽约世贸双子塔燃烧起来后,成千上万的人平静有序地走下了楼梯,即便他们非常清楚自己的生命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他们还是把路让给了消防人员和受伤者。“人们实际上是在说‘不,不,请您先走’”一名幸存者后来回忆道,“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在这样的时刻,人们竟然还是会说‘不,不,请您先走’。这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人类历史上有一个经久不衰的神话,它说,人类是天生自私、好斗的,而且很容易惊慌失措。荷兰生物学家弗朗斯·德瓦尔喜欢把这种说法称为“饰面理论”(Veneei·Theory),也就是说,人类文明只不过是一层薄薄的“饰面”,一旦受到一丁点儿的冲击就会被撕裂。。但是事实恰恰相反。当危机来临时,当炸弹来袭或洪水泛滥时,人类才会成为最好的自己。 2005年8月29日,卡特里娜飓风横扫新奥尔良。原本用来保护城市的大堤和防洪堤转眼之间就被完全摧毁了。暴风雨过后,受灾地区80%的房屋都被淹了,至少有1836人在这次灾难性事故中丧生。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 在整整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报纸上充斥着关于新奥尔良各地发生强奸和枪击事件的新闻。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关于流动团伙趁乱打劫,以及有狙击手瞄准救援直升机等令人恐惧的报道。在这座城市最大的灾难避难所的超级穹顶内,大约有2.5万人挤在一起,没有电,也没有水。有记者报道称,两名婴儿的喉咙被割破了,还有一名7岁的儿童惨遭奸杀。 新奥尔良市警察局局长声称,这座城市陷入了无政府状态,路易斯安那州州长也表示了同样的担心。“最让我愤怒的是,”她说,“像这样的灾难往往会暴露出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 这个结论就像病毒一样四处扩散开来。在英国《卫报》上,曾经备受推崇的历史学家蒂莫西·加顿·艾什(Dimothy Garton Ash)发文阐述了许多人的想法。他这样写道:“当灾难剥夺了人类维持有组织的文明生活所需的必需品——食物、住所、饮用水、最低限度的个人安全,短短几个小时之后,我们就会回到霍布斯式的自然状态,这是一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少数人变成了临时性天使,大多数人则变回了猿类动物。” 再一次,所有的一切都被归结为饰面理论。加顿·艾什声称,新奥尔良已经在“我们所站立的薄薄地壳之上(这层地壳里面包裹着沸腾的天然岩浆,其中也包括人类的天性)”打开了一个小洞。 直到几个月后,当记者们离开现场,当洪水彻底消退,当专栏作家们的注意力开始转向其他的事件之后,研究人员才开始逐步发现新奥尔良在灾难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P1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