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画传(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石磊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他是第一位投身豫剧事业的知识分子。为戏而生,以戏为命;以“重大担负者,舍我其谁”自任,矢志不移,九死不悔。
他是第一位集编剧、导演于一身的全能艺术家。一生编导60余部剧目,传唱至今,人称“樊戏”。
他第一个建起专业剧院——豫声剧院,第一个对豫剧进行服装、化装、全方位改革,完成了豫剧都市化的华丽转身,豫剧由跑高台的小剧种,一跃成为堪与京剧、昆曲、秦腔、川剧等比肩争衡的大剧种,于20世纪30年代缔造了豫剧第一个黄金时代,使豫剧发生巨大“窑变”,成就空前辉煌。
他是教育家,为第一任豫剧戏校校长,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豫剧“名角”,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他是现代豫剧的奠基人、开拓者,是豫剧诞生近三百年来最伟大的戏剧家,堪称“现代豫剧之父”。
本书由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会长王全书作序。书中收有数百幅珍贵图片,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与时代价值。
作者简介
石磊,1944年生于河南开封。郑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理论研究生班,受教于张庚、郭汉城、阿甲门下。为河南省艺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一生致力于戏曲新古典主义艺术理念的创立。
主要作品有戏曲论著《中国豫剧第一批创作剧目——樊戏研究》《海峡两岸豫剧艺术交流的历史与现状》《二十世纪中国戏曲改革启示录》《程式思维论》,传记文学《陈素真画传》《感悟常香玉与陈素真》,剧作《女贞花开》《秦少游与苏小妹》《三娘》《芦花记》《寻儿记》《义烈女》等,以及《石磊文集》5卷。
曾荣获第二届中国戏剧田汉文学论文奖,河南省第三、四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河南省戏剧大赛编剧、导演及音乐作曲诸多奖项。应台湾国光豫剧团之邀,曾五次赴台导戏、讲学,被誉为“大陆鬼才编导”和“学者型戏剧家”。2013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河南省剧协、河南省艺术研究院联合在北京召开了“石磊戏曲理论暨作品学术研讨会”。
目录
序言 彪炳梨园光耀华夏/王全书
前言 “中国大百科”中的人物
第一章 中州大学里的“梅兰芳”
第二章 热衷民众教育的“樊主任”
第三章 “我就是唐庄王”
第四章 经典剧目“樊七出”
豫剧第一部原创剧目——《凌云志》
大悲剧——《义烈风》
《三拂袖》为陈素真赢得“豫剧皇后”美誉
一出歇工戏——《柳绿云》
惊世骇俗、赚人眼泪的《霄壤恨》
《涤耻血》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得意之作”与“拿手好戏”——《女贞花》
第五章 八个月流亡的日子
第六章 醒狮怒吼声震中原
第七章 筚路蓝缕玉汝于成
第八章 黄金搭档与黄金时代——樊粹庭与陈素真
第九章 浴火重生的狮吼儿童剧团——樊粹庭与韩盛岫
第十章 情同父女——樊粹庭与关灵凤
第十一章 肝胆相照——樊粹庭与易俗社
第十二章 被捕入狱生死之交——樊粹庭与赵望云
第十三章 “以工换工”——樊粹庭与常香玉
第十四章 洛阳邀“角儿”——樊粹庭与崔兰田
第十五章 “他对一切总是热情的”
第十六章 河南批“樊戏”揭秘
第十七章 以戏为命的最后日子
第十八章 词章悬日月名迹满江湖
附录
芳雅笺:1937年北平观剧日记
樊粹庭剧本创作年表
樊粹庭生平年表
序言
彪炳梨园光耀华夏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教科
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河南省政协原主席
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会

王全书
2005年,河南大学出版
社推出了《豫剧名旦六大家
画传》。当初的书名是《豫
剧六大名旦画传》,为便于
和人们耳熟能详的“豫剧五
大名旦”的提法相衔接,我
建议将书名改为《豫剧名旦
六大家》。我在为《画传》
所作的序言中说:“为六位
艺术家出传记,这不仅是彰
显她们不朽的艺术成就和叙
说她们走过的极其不平坦的
人生之路,其意义更在于让
我们重新感悟她们苦为艺术
、情系人民、心向祖国的高
尚情操和无私奉献的爱国主
义精神。激励我们要勤于事
业,报效祖国,对得起百姓
。”
现在,河南文艺出版社
又要为被世人誉为“现代豫
剧之父”的樊粹庭先生出画
传,又邀我作序,我欣然应
诺。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
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
灵;地不在大,有人则兴。
那些老艺术家,可算是我们
中州菊坛上的人尖、精英。
他们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
,或跑乡村野台,或占都市
戏楼,度过了近一个世纪的
粉墨春秋;或在某一剧种独
树一帜,或为某一流派创世
奠基,或对某一行当有开启
之功,或对某一剧目另辟蹊
径……他们是豫剧天地中的
璀璨明星,曾开创过令我们
中原戏曲人为之骄傲的时代

纵观百年中原文化,樊
粹庭先生堪称一位颇具献身
精神的佼佼者。一个出身于
书香门第、殷实富家的子弟
,留学欧美预备班的大学生
和河南大学第一个文科硕士
生,为了把他所热爱的乡土
民间艺术推向城市,推向中
华文化的艺术长廊,甘愿放
弃省教育厅的官职,混迹于
穷苦艺人群中,变卖了家产
,担着忤逆不孝的罪名,遭
受父亲脱离关系、家庭分崩
、社会不容的打击,矢志不
移地建剧院、组剧团、办科
班、写剧本、培演员,把一
生献给了豫剧的改革和发展
。豫剧在他手里完成了由乡
村草台到城市剧院的转变,
完成了文场、武场音乐的定
型,确立了豫剧经典剧目,
培养出了陈素真等一大批影
响深远的豫剧艺术家,成为
第一位投身豫剧艺术的高级
知识分子,第一位给豫剧写
本子的职业剧作家,第一位
豫剧艺术的导演,还是开创
豫剧戏校的第一任校长,是
推动河南戏曲文化转型的当
之无愧的主要推手。
2012—2013年,我们中
华豫剧文化促进会参与了《
樊粹庭文集》(下称《文集
》)的出版工作,作为《文
集》编纂指导委员会主任,
我在《文集》出版座谈会上
作了中心发言,并接受了《
人民政协报》记者的专访。
今借《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
画传》(下称《画传》)出
版之机,我也不揣浅陋,试
对樊粹庭其人其事作一解读

解读之一:一位豫剧改
革先驱的动态展示,一尊“
现代豫剧祖师”的不朽雕像

《画传》以翔实的文献
史料,丰富珍贵的图片,生
动展示了一位豫剧改革家胸
怀大志、百折不挠的人生历
程,塑造出一尊温文尔雅、
节操刚毅的“现代豫剧祖师”
的不朽雕像。如果说,学生
时代的他喜爱京剧和新兴话
剧是出于天性和偏好,那么
,1934年秋,在结束了长
达两年的全省性戏曲调研,
毅然辞去河南省教育厅社会
教育推广部主任之职,顶着
亲友歧视、家庭破裂的重重
压力,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豫
剧改革事业,历尽坎坷艰辛
而无怨无悔,则是他经过一
番痛苦的思想斗争和理性考
量后的自觉行动!这一重大
抉择,不仅体现出他对本土
戏剧的钟爱和执着,对豫剧
所承载的中华民族文化巨大
感召力的认知和理解,而且
也包蕴着他对当时甚嚣尘上
的民族虚无主义的否定与超
越。正是这位身负“改革之
任”崇高使命和献身精神的
人,促进成就了中华豫剧的
空前辉煌。
历史的变迁,使许多显
赫一时的东西烟消云散;时
光的流逝,使许多喧嚣一时
的东西归于沉寂。而樊粹庭
终其一生所从事的中华豫剧
改革和“樊戏”,却与广大人
民群众犹如不离不弃的患难
弟兄那样相依相伴、休戚与
共,始终没有停歇其内容与
形式发展创新的步伐,并最
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
、以极强的生命力长留民间
。感悟之一也。
解读之二:“樊戏”以三
维互动式的编演机制,提高
了豫剧的文化品格。
“樊戏”改写了豫剧诞生
三百年来向无原创剧本的尴
尬局面,奠定了樊粹庭先生
在中华豫剧发展史上首位编
剧、首位导演和现代豫剧奠
基人、开拓者的不争地位。
“樊戏”的创作还原了20世纪
30年代豫剧第一批自创自导
自演剧目的庐山真面目。
……
序言的末了,我想援引
几位已故著名戏剧艺术家对
樊先生的崇高评价,重温名
家大师对樊粹庭先生的高度
共识:
杨兰春说:“他是豫剧导
演的开拓者”,“是豫剧第一
改革家”,“纪念他,既有历
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常香玉说:“粹庭在豫剧
事业方面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他的经验在当前艺术表
演团体的改革当中,也是很
值得借鉴的”。
陈素真说:“樊先生功绩
昭著。他是豫剧改革史上的
一位大功臣。”
崔兰田说:
导语
樊粹庭(1906—1966年),河南遂平人,192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因热爱戏剧,弃政从艺,创建豫声剧院,对豫剧的表演、音乐、服饰、化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他一生先后创作、改编了60余部古典剧和现代戏,并培养出“豫剧皇后”陈素真等一代豫剧表演人才,创造了豫剧第一次繁荣发展的高峰,对豫剧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以画传的形式,图文并茂,用简洁的文字,配以百余幅老照片,生动地讲述樊粹庭顛沛流离而充满传奇的风雨人生,展示这位豫剧改革家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人生历程。本书对整理河南文化历史、光大豫剧艺术将有积极而显著的社会效益。
精彩页
每个人一生所走过的路都会留下一条无形的轨迹,只不过“大人物”的人生轨迹往往能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而所谓“小人物”的轨迹每每为人们所遗忘而已。如果把一个人的人生经历用一幅坐标图来表示,你就会明显地看到。它是一条用许多长短不等的小直线构成的曲折线。在这条曲折线上,小直线与小直线的交接处,往往是该人人生命运路口的转折点。构成这个坐标系的两条长轴:一为其生命进程的“年岁轴”,一为其对社会所做贡献的“价值轴”。当然这还仅仅是平面的图像。人是生活在立体的空间的,应该用所谓“三维”的方式来研究他。那么,构成这人生轨迹的立体坐标系的另一条轴线,理所当然地应该以历史的时代背景来充任,权且称之为“时代轴”吧。
樊粹庭人生坐标图“年岁轴”的零点是1906年农历二月初二,其人生轨迹的终点是1966年1月1日。那么,樊先生所生活过的六十年间之“时代轴”上都刻录着些什么呢?——1911年的辛亥革命,1919年的五四运动,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宣告的成立,1937年7月7日卢沟桥响起的罪恶枪声……直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成立。就樊粹庭先生而言,从1911年,经1919年,一直到1940年,他组织“狮吼旅行剧团”最后落户到西安,其间历史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特别值得人们研究。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的时候,樊粹庭年仅六岁,是他人读私塾的前一年;即便以1919年五四学潮兴起的时候说,樊粹庭也只不过是个年方十四岁、甫自老家遂平县潘庄考入当时的河南省会开封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就读的农村孩子;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他才是该校二年级学生……但是,这些历史巨变在青少年时代的樊粹庭的脑海中、心灵里,有意无意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印象和影响,都会对樊粹庭以后人生观和戏曲观的确立起着巨大的作用。尤其在1935—1940年间,他对豫剧艺术所做的种种改革和贡献,已经确立了他在豫剧发展史上的位置。这是樊粹庭人生轨迹坐标图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樊粹庭原名樊郁,字萃亭,后更名粹庭,出生在河南省遂平县关王庙乡潘庄一个比较殷实的家庭。仲弟彬,比其小十岁,老三名灿。祖父是个中医,主持家庭事由,生性吝啬,节衣缩食,将平时行医积累的钱财都买了田地,买来买去把自己买成了一个地主。樊粹庭的父亲是个受封建礼教教育颇深、思想比较保守的旧知识分子,当樊粹庭刚刚降落人世时,他还在汝宁府读书,古文底子极好,后来又考到当时河南省会开封的优级师范,毕业后在开封当了好些年的教员,后返回老家,曾任过遂平县女子中学校长。
樊粹庭从小天资聪颖,活泼爱动,喜爱文体活动,尤喜戏曲。他七岁入私塾,十二岁高小毕业,十四岁便考入河南省立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专习英语,学制五年,相当于现在的高等职专。在该校就读学习成绩优异者,经校方荐举,可直接出国留学,校址就在今河南大学所在地。家庭对樊粹庭的求学抱有很大期望,寄望于他将来毕业后能步入仕途,继承家风,光宗耀祖。然而,这个天资聪慧之子,偏偏不喜读书,却与戏剧结下不解之缘。
樊粹庭在他的自传中讲到这段历史时说:“我在此中学五年期内,不爱读书,每学期期终总评均分数仅能及格(丙等),几乎退学,我把精力整个用到搞戏上,话剧我也演,京剧我也学,我曾拜过老京剧艺人贺桂福和云路卿为师,又和当时的名艺人樊荣卿、高绍程等为友,还在开封康乐社票房学唱,并登台演出《马前泼水》《张松献图》等明场戏。夜间不睡觉,在月下练习身段,自习不上,有时引吭高歌,所以同学们都不愿意和我一个屋子居住。师长厌烦,家庭责备,同学们叫我‘戏子’。”
与樊粹庭如亲兄弟一般的同窗吕宜园先生曾著文回忆,樊粹庭对京戏的痴迷程度在整个学校是出了名的。那个时候开封还很难见到留声机,只有相国寺里有个人用钻石针留声机在那里露天“卖唱”,即在院中放一张长案子,案子上放几个茶杯及几小本唱词,两旁放几条凳子,招徕很多人坐在那里品茶点唱,听罢随意给一两毛钱。每到星期日,樊粹庭和吕宜园及其他五六位同学常常去听,都渐渐对京剧产生了兴趣,虽说还不会唱,但戏词大多都能背上几段。光这样靠星期日短暂的时间听留声机,还是远远不能满足樊粹庭的戏瘾。不久,相国寺里那位玩留声机的收摊了,樊粹庭很为此事犯愁。这时有位同学告诉他,理化仪器室里有一部留声机,他听到后,高兴极了。有一天,他把锁着的理化仪器室的门弄开,偷出来一台用钻石针的旧留声机,并带有百代公司灌制的十几张唱片,都是谭鑫培、刘鸿声、汪笑侬、金秀山等名角的唱段。那时候留声机在开封还是一种很稀罕的东西。他拿到宿舍,在课余饭后总有十几位同学围着谛听。但光听唱片只能感受其腔调的美妙,而不解其唱词,甚感遗憾。过了段时间,不知樊粹庭从哪里弄到一个百代公司的唱词本,大家边看边听,非常高兴。五年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毕业后在中州大学时期,吕宜园又和樊粹庭分在一个班,住在学校东二斋的楼上。某学期樊在开课前就替吕占好了房子,一个房间只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8: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