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0年开始,“中国最佳中篇小说”正式改名为“中国中篇小说精选”,但品质不变。
中篇小说的选本,较多地关注了反映普通人生存状态、心理冲突的作品。
二十四年的坚持与努力,都是为给当代文学历史寻找准确的精神坐标与刻度;为正在走向良性循环的中周文学发展留下坚实有力的见证;更是替未来文化史家提供值得阅读和关注的优质版本。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2021中国中篇小说精选/太阳鸟文学年选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辽宁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从2020年开始,“中国最佳中篇小说”正式改名为“中国中篇小说精选”,但品质不变。 中篇小说的选本,较多地关注了反映普通人生存状态、心理冲突的作品。 二十四年的坚持与努力,都是为给当代文学历史寻找准确的精神坐标与刻度;为正在走向良性循环的中周文学发展留下坚实有力的见证;更是替未来文化史家提供值得阅读和关注的优质版本。 目录 序 迁徙与寻找:2021年中篇小说观察 通往父亲之路 以鸟兽之名 森中有林 奇迹之年 序言 迁徙与寻找:2021年中 篇小说观察 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 做父亲》中曾以进化论为依 据驳斥中国根深蒂固的父本 位传统,“后起的生命,总 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 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 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 牲于他”。然而这种“一代更 比一代强”的信念终究只是 对人类前途的美好愿景,现 实反倒常常印证他笔下九斤 老太的“谶语”——“一代不如 一代”。不必说个人的成就 ,单是那份从动荡岁月中领 受的阅历,便已足够让在平 淡同质的生活中长大的子辈 们心生敬畏。当代文学因此 有了区别于现代文学“青春 崇拜”的“父辈崇拜”或日“历 史崇拜”。每一位以自我书 写起家的青年写作者,都免 不了自觉或被迫地进行一种 历史的回望,而这一回望的 落点便是父辈们的人生,似 乎他们的历史总是闪耀着迷 人的光辉,他们的人生才值 得动用文学来为之赋形。 叶兆言《通往父亲之路 》注目于这一关于父子关系 的命题,讲述一个生活在父 辈阴影下的子辈的心路,探 问父子之间这悬殊的落差因 何形成,身处这种落差中的 子辈如何理解父亲,又如何 成为一个父亲。小说以张希 夷和张左父子为中心,前后 涉及六代人,五对“父子”。 张左的曾祖父张济添是前清 进士,国内第一代甲骨文学 者,而外公魏仁是其入室弟 子。后来,魏仁又将这门学 问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张左的 父亲张希夷,为他日后成为 享誉学界的泰斗级人物奠定 了基础。可以说,在张左之 前的父子三代人都顺利地完 成了某种精神与教养的承续 ,彼此之间往来密切并且情 谊深厚。但这条脉络却在张 希夷与张左之间断裂了。在 “反右”运动中,张希夷与妻 子,也就是魏仁的女儿魏明 韦离婚,之后各自成家,有 了新的子女。在这一家庭变 故后,张左几乎被完全忽视 ,成为一个与外公外婆生活 在一起的多余人。“作为人 之子,张左也有母亲,张左 也有父亲,很多年里,有和 没有差不多,有跟没有一样 ,他觉得自己天生就是个孤 儿。” 在长久的分离中,他与 父亲如两条互不相犯的河流 ,各自成长、变化。张希夷 经历了诸多大起大落,再婚 、离婚、复婚、劳改、获聘 进入大学、成为博导进而成 为德高望重的学界泰斗。而 张左的轨迹完全不同,他中 学毕业后先是在副食品商店 做营业员,恢复高考后考入 金陵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 一所中学,成为一名普通的 化学老师。对于父亲生活中 种种大事,张左都曾听闻, 但他不知道这一切具体是如 何发生的。小说中,出现最 多的字眼是“张左不明白”, 他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会与再 婚的妻子分手,不明白他在 干校时都在看什么书、学什 么内容,更不明白他为什么 会有那么显赫的学术地位和 声誉。关于父亲的各种叙述 也让他感到迷惑,张希夷的 自述、继母吴姨的讲述、外 婆的讲述,每个人口中的张 希夷都有所出入,张左无法 分辨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张希夷晚年,张左亲身 参与到他的文集的编纂工作 中。这份工作前后持续了二 十年,他几乎成为张希夷的 秘书,生活围着他打转。然 而这不但没有增进父子之间 的了解,反而让张左心中的 父亲形象越发模糊。张希夷 身上的标签越来越多,甚至 成为一个现象、一门学问、 一尊神像,“父亲”是他最无 关紧要的一个身份。在他的 光辉之下黯然失色的张左无 可避免地被视作附属品。“ 张左现在只剩下一个身份, 这就是国学大师张希夷的儿 子。”但这种“联结”只让他 感到离父亲更加遥远。学生 、朋友、崇拜者,不同的人 经由不同的身份角色与他建 立起紧密的联系,唯独在张 左这个亲生儿子眼中,张希 夷“变得越来越神秘,越来 越高大,也越来越陌生”。 这种陌生一直持续到故事结 尾,直到张左自己成为父亲 、祖父,他也没有在这条通 往父亲的道路上找到方向。 无论是情感的联结还是事业 的承继,他都好像永远地被 阻滞在了这条路上。唯一继 承下来的似乎只有这种“断 裂”:张左也在人到中年之 时遭遇婚姻的破裂,唯一的 儿子也去往异国读书,几年 后在当地结婚生子。做了祖 父的张左因为语言不通,与 混血儿的孙子之间连日常的 沟通都无法进行。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 一代不如一代?科技在发展 ,人类在进步,我们在通往 父亲的道路上,又究竟是遭 遇到了什么?”对于这个问 题,作者并未在文中给出明 确的回应。最显在的原因是 时代的左右。比如造成张希 夷夫妇决裂的“反右”,破坏 了张希夷父子团聚计划的“ 文革”,或许还有更深层的 ,那一时代对个体情感模式 的改造。张左的同代人莫诩 曾将“缺爱”指认为这一代人 共同的问题,他指出,他们 的父辈在“舍小家,为大家” 的革命教育下成长,亲情观 念淡漠,而将全副身心投入 工作。加上频繁的政治运动 ,他们没有闲暇也没有意识 去照管子女,经营亲情。这 一点在张左的母亲魏明韦的 身上有典型表现。她年纪很 小便参加革命,因理念不同 先后与丈夫、父亲决裂,之 后又一直忙于为自己平反, 多年来始终对张左不闻不问 。从离婚到张左上大学 导语 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太阳鸟文学年选系列丛书,从1998年开始,已经连续出版了二十四年,期间经受了图书市场的检验,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同与好评。 2022年1月出版的六卷年选本,作为年度盘点的文学精选系列,仍将由著名学者王蒙出任主编,编委及各分卷主编皆为文学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他们不负读者厚望,将发表于2021年的原创作品精读、精选,力求将最优秀的作品完整、客观、公正地呈现给读者。 精彩页 通往父亲之路 ◎叶兆言 1.张左 张左这名字,是他妈魏明韦给取的。魏明韦生下张左不久,赶上“反右”运动,她是女共产党员,解放前就参加革命的地下党,心直口快愤世嫉俗,大大咧咧地给上级领导提意见,说了些什么,结果被打成右派,送到农村去劳改一年,用张左外公魏仁的话来说,共产党专门治病救人,这一年的劳动改造,还是挺管用,魏明韦显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开始改正错误,决心重新做人。但是张左的父亲张希夷,他的思想认识有问题,既不能谅解妻子犯的错误,觉得她不应该反党反社会主义,又在某些方面,仍然要比魏明韦的政治觉悟还要低,反正两个人经常说不到一起去,于是就离婚了。 魏明韦后来和一家军工厂的陆师傅结婚,婚后又生了三个孩子,两儿一女。这位陆师傅所在的工厂,“文革”前夕整体搬迁去四川,魏明韦带着她和陆师傅生的两个孩子也去了。张左自从懂事,到上大学,也就见过魏明韦三次,上小学前见过一次,外婆和外公过世,她赶过来奔丧,又各见过一次。他和母亲魏明韦的关系,完全可以用陌生来形容,她好像从来就不知道要关心这个儿子,对他的事不闻不问。张左对她也没什么印象,或者说没好感。 张左自小与外公外婆一起生活,自小他就知道,母亲和另外一位叔叔住在一起,父亲和另外一个阿姨住在一起。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感觉,母亲还有别的孩子,父亲也有别的孩子,他们都有他们自己的生活。和张左同学的父母不一样,张希夷和魏明韦都无暇顾及张左的生活,他们完全忽视了他的存在。张左知道自己和他那些同学家庭不一样,作为人之子,张左也有母亲,张左也有父亲,很多年里,有和没有差不多,有跟没有一样,他觉得自己天生就是个孤儿。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学校里写作文,让同学们把自己心里最想说的话,写出来,献给最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张左用心写了一篇作文,作文的题目是当时最流行的一首歌曲,《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张左写得非常投入,老师的批语是“情真意切,文字流畅”,给他打了一个全班的最高分。这篇作文也成为全年级的优秀范文,抄在黑板报上,张左因此大出风头,几乎可以用轰动来形容。其实大家能够叫好,不只是作文内容,还有张左的一手好字。 张左外公魏仁的书法在当地很有名气,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收藏名家书法变得时髦,魏仁的字陡然升值,突然行情大涨。南京一些书法家,谈起师承,都喜欢说自己受过张左外公影响,或标榜入门学生,或自称私淑弟子。然而这都是后话,事实上,在张左记忆中,过去的很多年里,并没太多的人来向外公请教毛笔字。外公喜欢教人写字,他一手好字无处发挥,便督促还是小学生的张左练字,让他每天必须临写颜真卿的《多宝塔》,开始一天一张,后来便是一天三张。当时这么做,也不是觉得未来有什么用,只是不想让张左出去闯祸,那段时间武斗很厉害,外面的世界太乱了。 能写毛笔字,用粉笔直接在黑板上写,自然也就可以写好。语文老师知道张左的字好,让他将自己那篇作文抄在学校的黑板报上。黑板报位于学校的大门口,非常显眼,每一期新黑板报出来,都会有很多同学围着看,尤其是女生,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站在黑板报前评头论足。张左仿佛听见她们在夸他,在夸他的作文写得好,夸他的字写得好。记忆中,那是张左小学时最光辉的日子,他那篇作文很长,将近五六米长的黑板都被写满了。 正好文教部门的军代表到学校视察工作,负责接待的工宣队曲师傅,笑容满面地领着军代表参观新挖好的防空洞。军代表皱着眉头看了,一言不发,然后去参观食堂,临走时,对校门口的黑板报产生了浓厚兴趣,看了又看,问曲师傅是谁写的。曲师傅说是同学的作文,军代表说知道这是作文,我问是谁写的,这个字谁写的,这字很不错。军代表是“文革”期间文教系统最高领导,工宣队差不多就是学校的最高领导,曲师傅是工宣队队长,一时回答不了,他也弄不清是谁写的,立刻派人去问。很快有了答案,五年级的张左的作文,黑板报上那粉笔字,也是他写的。 军代表提出要见见这个学生,于是把正在上课的张左叫了出来。军代表笑着问他,这是你写的?真是你写的?张左不明白这位穿着军装的人为什么会这样问自己,怯怯地点点头。军代表说我是说这字也是你写的,你竟然能写这么漂亮的粉笔字?张左又点点头,这时候有人递了一截粉笔给他,军代表还是有些不相信,说你再写几个字我看看。张左接过粉笔,想了想,见黑板报上没地方可写,便在水泥地上把那篇作文的题目,又写了一遍: “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 军代表据说还是个战斗英雄,抗美援朝时受过伤,一条腿被打折了,有块弹片镶在骨头里没取出来。他是个书法爱好者,平时最大的乐趣,就是临帖,对颜字尤其入迷。显然懂得字的好坏,说看不出你小小年纪,写这么一手好字,谁教你的?功夫挺深呀,你爸爸妈妈是干什么的?张左一时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曲师傅说问你话,为什么不回答。张左想了想,说跟我外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