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且从诗句看青史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赵倚平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作者独具眼力,倾注心力与笔力,原始察终以走进历史的具体场景,条分缕析以疏解咏史诗具体内容,揆情度理以评价骚家史识与诗才,在集束性式考察与互文性辨析中论长较短、明事明理。视觉独特新颖,措意准确明晰,文字清通简练,历史画面与后人吟咏相得益彰,融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炉。
作者简介
赵倚平,原名赵平,笔名五味子、十平等。祖籍陕西蓝田。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深切市杂文学会副会长,深圳市罗湖区作协副主席。著有散文杂文集《漂泊心绪》(中国华侨出版社)'编著有《鲁迅论中国社会改造》(香港公元出版社)、《抚慰心灵的风——中国新诗255首》等。
目录

一富贵,就相忘
李将军是故将军
不问苍生问鬼神
筹笔驿前感慨多
至今思项羽,过不过江东
刘项原来不读书
矫情不顾驿书传
司马家儿是丈夫
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
只缘一曲后庭花
更请君王猎一围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懊恼孱王早罢兵
当时自怕中原复
好似周家七岁儿
畏向苍苔读旧碑
瓜豆之喻,椎心泣血
不从金舆惟寿王
此璧不献又如何?
埋骨在青山,题名在青史
盼乌头马角终相救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
谁为美人鸣不平
伤心岂独息夫人
若是等到所待人,易水本可另作歌
尚有绨袍赠,犹作布衣看
前度刘郎今又来
边塞诗——前线发回的简讯
皇帝金口开,诗人前程断

佳句在后的豹尾诗
打油亦有味
机智辞令解窘困
无限风光诗人占
流尽年光是此声——古人对时光的叹喟

追寻韩愈的足迹:从蓝关到韩山
特地通宵过钓台
寒溪夜涨,历史拐弯
永州新记
乐游原上望,秦川平如掌
诗景互映的王维辋川
从焚书堆到坑儒谷
后记:最是感慨动人心
序言
序:五味子散文的新收

散文家赵君倚平,笔名
五味子,陕西蓝田人,客居
南粤多年,公务之余,笔耕
不辍。新著《且从诗句看青
史》即将付梓,嘱不佞为之
弁言,予不可辞、不能辞,
然披览数过,竟迟迟不敢下
笔,何故?家中多事,赢体
有恙,精力不济,固是原因
,然更要紧的缘故,是赵君
之于我,乃一线朋友,故说
道其人其文,岂敢率尔?
我与赵君结识不过数年
,却肝膈相通。我年轻时有
交无类,各路朋友可谓夥矣
。中岁以后,重新掂量了交
游与生趣的关系,遂自疏了
不少泛泛之交,唯愿与文化
立场趋近者同勖互勉。倚平
兄与我远隔万水千山,但彼
此三观一致。无论平时的微
信互动,还是偶尔的把盏晏
谈,俱多三益之获。生逢斯
世,这样的友人难得多有,
其实也不必多有。我曾写过
一首绝句,是题赠书法家赵
熊先生的:“暌违翻酿想思
醇,尘市隐踪祈莫嗔。名士
东京俱识见,爱君不似那帮
人。”何谓“那帮人”?当今
乡愿是也。我觉得后二句转
呈倚平兄,也合适得很。
我也算得上赵君文章的
忠实读者了。多年以来,不
仅从报刊和网络上拜读过他
的若干随笔、杂文,还集中
品味过他两部选集——《五
味字》和《深夜记》。我很
认可杨争光先生和南翔先生
对他的评说:“已经一把年
纪的五味子,依然还是那种
心骛八极,胸有风雷之人,
或庙堂或江湖,都能牵动他
感应的神经。……随情遂性
,不拘大小,信笔拈来,可
都是用心的朴素的文字。”
(杨争光《(五味字)序》
)“倚平的集子,五彩斑斓
,五音错落,五味杂陈;既
有二三十年前的历史画卷,
亦有当下的风情拾遗;大可
扪及时代走向,小可棘刺间
人街景……”(南翔《镜相
杂陈的五味子》)我尤其赞
赏其“时论”散文共有的质相
:正义、清气在骨,同情、
悲悯在血。没有激浊扬清的
热忱,则无前者;没有民胞
物与的丹衷,则无后者。学
究气、江湖气、浮躁气等,
在他的文章里踪影全无,这
与他曾经扎实做过的一门“
功课”有关——对鲁迅思想
资源的读解与汲取,有编著
的《鲁迅论中国社会改造》
等为证。邵燕祥、商子雍等
杂文大家,都看到了他以鲁
迅为师的文心持守。
作为赵君散文创作的新
收获,《且从诗句看青史》
可以说是作者在最合适的年
龄段写出的一部佳作。关于
成书缘起,作者在后记中有
明确交代:“我在对古诗词
的泛泛阅读中,往往是咏史
怀古之作最能打动我的内心
,让我沉吟再三,扼腕感慨
,击节赞叹!……去年,当
某报副刊的一位编辑朋友约
我给他写点国学方面的文字
时,我看到各种古诗‘赏析’
的文章已经不一而足,便觉
得若从以诗证史、以史证诗
、诗史互证的角度来写,或
许会有点新意,便陆续地写
出了这本书里的大部分内容
。”这段话引起我强烈的共
鸣。“诗史互证”不只是中国
古代文史研究的重要方法、
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不只
是陈寅恪、钱锺书们的治学
路数,也是作家和读者考察
史实、熔冶史识、把握诗心
、评判诗格的必由途径。道
理是明明白白的,但从了然
于胸到得心应手,却需要长
期的修炼。
在我国类型众多的旧体
诗中,以历史题材作为感情
载体、咏写对象的咏史诗,
滥觞于先秦诗骚,定名于东
汉班固,累代形成了规模不
小的库存,大体上可分为述
古、凭吊、论评三类。纵向
而观,浮泛之叙、迂腐之论
、偏执之说,间或不免有之
,然更多的作品,出以个人
怀抱和公共立场的双重给力
,因而也就透散着言说者强
烈的精神呼吸和热烈的情感
体温。这是咏史诗较诸史著
尤其官修正史的生气、活力
、优长所在。比如“历史不
能假设”这个命题,作为著
史者的戒律之一是成立的,
但咏史者则不必死守。“周
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
篡时。向使当时身便死,一
生真伪复谁知”(白居易《
放言五首》之一)的精彩论
议,其谁曰不能?又比如很
多主体生命意志介入程度很
高的咏史诗,不唯揭橥了被
史书忽视、绕过或遮蔽了的
真相,更呈现了作者最本真
的人格气象、精神向往,因
之别具认识价值。龚自珍和
鲁迅正是通过《归园田居》
《饮酒》和《咏荆轲》《读
山海经》等的对读,剀切明
察到陶渊明并不是“浑身静
穆”而也有着“金刚怒目”的
一面。
康德将人的认知分成感
性、知性和理性三种,知性
是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一种认
知能力。众所周知,诗歌是
典型的感性文本,其主要任
务是张扬情感、情绪而不是
表达抽象认知或科学结论。
但咏史诗有一定的特殊性:
知性介入程度一般高于纪行
诗、述志诗、抒怀诗、赠答
诗、咏物诗等。一言以蔽之
,它是感性思维和知性思维
共同作用的结果。
历代咏史诗虽林林总总
,但主要所涉所指,不外事
实认定与价值判断两个方面
。后人涵泳、评说咏史诗,
同样主要关乎这两个方面。
赵君撰为此书,眼力、心力
、笔力之所聚焦,亦在是矣
。全书收文40余篇,皆以随
笔出之,长短不一,紧扣“
同题吟咏”之作,在集束性
式考察与互文性辨析中申说
己见、论长较短、明事明理
。窃以为,原始
导语
“以诗证史”是中国文学的一个老传统了,从左丘明、司马迁“到杜少陵,直至近代的陈寅恪、钱锤书,真的是不胜枚举,赵倚平老师这本也是的,在古诗词的阅读中,寻味历史的另一面。本书是每一篇里面都有作者亲笔的书法作品一幅,精致的绝对算图文并茂的艺术品了。封面设计也漂亮,出自于著名的艺术家、收藏家崔文川先生之手,看起来那么的清新亮丽。文章耐读、书法耐看、好书耐藏,真的特别特别值得推荐。
后记
后记:最是感慨动人心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代文
学艺术的瑰宝,它就像一颗
颗珍珠,几千年来,在文化
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历史上
层出不穷的一代代诗人,用
他们深邃的目光、高超的识
见、丰富的阅历、独特的感
受、细腻的内心和生花的妙
笔,描摹自然风光、市井生
活、朝堂政治、社会百态、
羁旅征战、离情别绪,咏古
述怀……其所见所闻、所思
所感,无不形诸笔墨,结为
精华,成为我们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在百花齐放的古诗词大
花园中,咏史怀古诗是一株
奇葩。大体来说,咏史由读
史书引发,怀古由看古迹引
发,即诗人或者在披阅史籍
时,或者在经过某一历史遗
迹或某位历史人物足迹曾到
之处时,当然,更多的时候
是追昔抚今,或为家国情怀
所激励,或因身世遭际而感
奋,内心忽被打动,便沉吟
出一首诗来。咏史或者偏重
于理性或议论,读史伤时,
激情于事;怀古或者偏重于
情感或形象,睹物兴悲,托
情于景。事件抑或人物经过
了时间的沉淀,且后人已经
置身事外,因此对往事看得
更为透彻深刻;或者诗人此
刻与前人的境遇类似,所以
发出的感慨也就更加深沉、
更加打动人心,对历史事件
的总结也更精辟,又因为这
种总结是以诗词的形式表达
,所以也就更凝练,更深刻
,往往会产生警句!严羽在
《沧浪诗话》中说高适、岑
参的诗因为悲壮,“读之使
人感慨”。《文章精义》的
作者说,欧阳修的文字“遇
感慨处便精神”。也可能是
这样的原因,我在对古诗词
的泛泛阅读中,往往是咏史
怀古之作最能打动我的内心
,让我沉吟再三,扼腕感慨
,击节赞叹!有的诗词烂熟
于心,有的记住了其中精彩
的几句,有的则仅仅有个印
象。而在后来也是在对史籍
的披览中,当看到某个事件
、某个人物,忽然想起后世
曾有对此吟咏的诗,于是赶
紧翻出来重新品味。在诗史
互读中,加深了对历史事件
(人物)的理解,同时也更
好地解读了该诗(词)与诗
人。反之亦然,有时读到一
首咏史诗,便也去更深入地
阅读诗中描写的那段历史,
收到的是同样的效果。
去年,当某报副刊的一
位编辑朋友约我给他写点国
学方面的文字时,我看到各
种古诗“赏析”的文章已经不
一而足,便觉得若从以诗证
史、以史证诗、诗史互证的
角度来写,或许会有点新意
,便陆续地写出了这本书里
的大部分内容。当然,如果
把古诗词比作一个海洋,咏
史诗起码也是一个湖泊,我
只是取了其中一瓢水而已—
—我尽量写自己感兴趣同时
并非大家都已熟知的历史事
件与人物,或者自以为有新
见的题目,使读者有新鲜感
。同时还在文后附了一些关
联的诗词,以延伸和扩大读
者的阅读视野,并在大部分
文章中用毛笔手抄了相关诗
词。我不敢说其是书法,但
觉得:第一,我们的古人就
是用毛笔进行书写的,因此
内容、形式都比较契合;第
二,作为插图之用,希望能
够略怡看书人之倦眼。
当今出版业发达,网络
又无所不包,纸质的古诗出
版物和网上相关古诗众多,
但我发现,因为版本不同而
往往同一首诗词中竟然会出
现不同的用字用词。当然,
有些诗句从古至今流传下来
的就有两种甚至三种,比如
杜牧的“卧看牵牛织女星”,
又作“坐看”;戴叔伦的“旧
宅秋荒草”,又作“旧宅愁荒
草”;李绅的“庭竹移阴就小
斋”,又作“近小斋”;温庭
筠的“金蝉玉柄俱持颐,对
局含情见千里”,又作“金蝉
玉柄俱支颐,对局含濒见千
里”;李山甫的“一拓纤痕更
不收”,又作“一招”;罗隐
的“马嵬山色翠依依”又作“
马嵬烟柳正依依”;等等,
应该是两种都各有所本,都
不为错。我在引用时便取其
一种。但也有不属于这种情
况,而是明显错讹的。所以
,我对所引用的诗词进行了
大量的考订工作。这项工作
颇费时间和心力。因为我文
章中所引有些诗词,不是诗
人的代表作,甚至不是他最
好最有名的作品,所以虽然
流行的古诗词选本甚多,但
这些诗词一般都不会被收录
其中,这就需要到个人的全
集或类似于《全唐诗》《全
宋诗》这样的书里去找。当
然我考订的原则是尽量以权
威版本为准。比如中华书局
、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辞
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等所出的本子。有些实在找
不到的,我最后只好求助于
我的同学——陕西省图书馆
原馆长谢林先生,他给予了
我很大的支持。陕西省图书
馆的张宇先生不辞辛苦,几
次为我查找所引诗句的出处
,帮我纠正了不少讹误。所
以在这里我要感谢谢林兄、
感谢陕西省图书馆的张宇先
生、窦鹏女士。尽管如此,
仍然可能会有错讹之处,希
望得到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

我还要感谢著名诗人、
西北大学教授刘炜评先生为
此书作序。炜评先生是我的
朋友,他有极高的古典文学
修养和古诗词造诣,在我看
来他是当今中国一位得唐诗
宋词精髓并将之发扬光大写
出自己诗风的高标诗人。他
的诗作每每让我沉吟赞叹。
他读了大部分(因为我后来
又加写了一些内容)文章,
并指出一些不足让我订正。
我还要感谢九十八岁高龄的
父亲赵熙若老先
精彩页
一富贵,就相忘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在患难时相约“苟富贵,勿相忘”,但一旦飞黄腾达,就把当初的许诺忘到九霄云外、甚至恩断义绝的事。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被父兄追杀,狼狈逃亡,风餐露宿,缺吃少喝(当然也受到过不少国家的优待,但也受过不少国家的冷遇)。一次,在他快要饿昏的时候,忠心耿耿跟随着他的介子推在僻静处悄悄地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了汤给他吃。重耳后来得知,非常感动,说将来一定好好报答介子推。可是就在他回国当了君王(晋文公)之后,却把这件事忘在脑后。当年跟随他流亡的都有不错的回报,可偏偏忘了这个割股啖君的人。而介子推也耻于以此邀赏,隐入了莽莽绵山。这才有后来的晋文公为求介子推出来,放火烧山,反而烧死了介子推的事。
楚汉相争时,项羽将刘邦围困在荥阳城中,情势危急。汉将纪信给刘邦出了个主意,说由他伪装成汉王,向项羽投降,让刘邦趁此机会,从荥阳逃跑。“于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夜晚派妇女出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纪信乘黄屋车(天子乘坐的以黄缯覆裹的车子),傅左纛(舆车衡左上方竖着大旗),日:‘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岁。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信日:‘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史记.项羽本纪》)纪信在危难关头,舍身诳楚,使刘邦死里逃生。可以说,没有纪信的捐躯,就没有汉家的天下。可是,在刘邦当了皇帝后,却没有给纪信记以相应的功绩。因此,宋代诗人王禹偁在途经荥阳这个古战场时,看到荒草中孤零零的纪信坟墓,想象纪信当年为刘邦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概,对此颇为不平,写下《荥阳怀古》一诗:
纪信生降为沛公,草荒孤垒想英风。
汉家青史缘何事,却道萧何第一功。当然,诗人并非真的对萧何功居第一持有异议,而是激愤于汉王的寡恩薄义吧!同为宋人的徐钧也有一首《纪信》,抒发同样的情绪:“诳楚言降乐受烹,重围得脱汉基成。论封无爵死无传,幸有唐碑为发明。”
韩愈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历史上不平之事,给了诗人们广泛的题材和兴发的由头。当年三国之时,刘备东奔西走,寄人篱下,没有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建功立业。这主要是由于他身边没有辅佐的人才,后来得了一个徐庶,才稍有起色。可惜时间不长,徐母为曹操所执,徐事母至孝,为了保全母亲只好离开刘备。临别时“走马荐诸葛”,并且告诉他:“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这才有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依仗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成就了蜀汉大业之事。但是,刘备在成都称帝以后,论功行赏,就是把这个关键的举荐人徐庶忘记了,以致唐朝诗人崔道融在路过诸葛当年隐居的隆中时,吟出一首《过隆中》来:
玄德苍黄起卧龙,鼎分天下一言中。
可怜蜀国关张后,不见商量徐庶功。意思是刘备在仓皇的乱世中起用诸葛亮,三分天下、三足鼎立之势被他一语言中,成为事实。可惜蜀国的名臣良将排名在关羽张飞之后,依然不见公正评价徐庶的推荐之功。
其实,诗人们有时对帝王的期望值也太高了一些。君不见,“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吗?那些帝王一旦得了天下,忘恩负义算什么,杀戮功臣之事多得是!纪信不过是没有给予相应的功劳,那个为汉王争得天下立了汗马功劳的韩信,最后还不是见诛于刘邦的基业稳固之后?说起来,还是那个重耳有点情义。他在别人提及介子推后,对自己的疏忽追悔莫及,急召不见之下,采纳了烧山的下策。待介子推死后,他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不许烧火做饭;还把介子推临死时抱着的已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原载《证券时报》2020年1月15日)P2-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