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系温教授甄选、节录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现代文学课程讲稿中有关经典名篇的部分,结合最新学术研究与中小学教材、教学现状,精心修改、撰写、打磨而成。侧重对现代文学史上数十位名家的多部名作进行细读分析,示范解读作品的多种方法,引导经典的阅读鉴赏。是文学赏析的入门书,也是语文研习的参考书,可作为大学生选修现代文学课程的学习用书,亦可供中小学语文老师和广大文学爱好者参考。 本书有两大特色:1.学术性。北大现代文学讲稿的精华节录,很多珍贵的研究资料注重溯源,以便读者按图索骥,找到研究线索。作品选用经典版本,探讨作品分析的学理性,可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互为补充。2.普及性。新见迭出,有趣有料。帮助读者学会如何读作品,分析文学现象,培养艺术感悟力和思想力,称得上“文学赏析的入门书”“语文研习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温儒敏,1946年生,广东紫金人。北京大学荣休教授,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荣誉所长,全国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等。被评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当代教育名家”。主要从事现代文学史与语文教育研究,著有《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主编)、《温儒敏语文讲习录》《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等二十余种著作。 目录 第1讲 读出《狂人日记》的“忧愤深广” 不止“狂”中有“醒”,还弥漫寂寞与悲哀 就当它是一篇寓言或者诗歌来读 多重叙述产生的“反讽场” 第2讲 创造了“共名”的《阿Q正传》 “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 阿Q为何特别讨厌而又惧怕“假洋鬼子”? 鲁迅担心《阿Q正传》搬上舞台将“只剩了滑稽” 第3讲 《伤逝》为“五四”式爱情唱挽歌 细读:在意那些被忽略的缝隙 “潜隐叙述者”对涓生的批评 第4讲 《野草》是“苦闷的象征” 是“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 《死火》与鲁迅的“自剖” 《腊叶》的自况自虐与常人的哀愁 第5讲 《朝花夕拾》:思乡的蛊惑 比较难读的两篇 鲁迅原来这么“好玩” 为何读鲁迅会有些“隔”? 雍容、幽默与简单味 第6讲 《尝试集》开新诗风气之先 用白话写诗,当时是“造反”行为 “作诗”能和“作文”一样吗? 古典诗词从未有过的特别味道 第7讲 《女神》中的“五四摇滚” “两极阅读现象”与“三步阅读法” 《天狗》分析:理解“五四”的阅读行为 如何判断一首诗的好坏? 怎么会“立在地球边上”? 第8讲 “冰心体”有“不可重复之美” 刚露头,作品就被推为新文学的典范 能让年轻的心“定格”的“小诗” 《寄小读者》:中国最早的儿童文学作品之一 “她爱浸些旧文学的汁水进去” 冰心的清婉是“流于做作”吗?8l 第9讲 郁达夫创作的真性情 “模拟的颓唐派” 《沉沦》正视作为人性的情欲矛盾 《零余者》中的“情绪流” 《故都的秋》与《水样的春愁》 第10讲 闻一多:“戴着镣铐跳舞” 回归理性节制的古典美 《红烛》与《死水》 《口供》与《静夜》 第11讲 徐志摩:“跳着溅着的一道生命水” “诗化”的人生与创作合体 一说徐志摩,仿佛就是说浪漫、潇洒和青春 美好的东西总是带点忧愁的 赏析《再别康桥》不必套用“三美” 第12讲 象征派“诗怪”李金发 《弃妇》的阅读分析 把握意象与暗示,别强加索解 客家话与“翻译腔” 第13讲 周作人散文的涩味和简单味 提倡“人的文学”是要“重新发现人” “叛徒”“隐士”与“名士派” 简单味、涩味与闲话体 第14讲 最受语文课“青睐”的朱自清 《匆匆》与《春》:感悟与直觉思维 《背影》是写“爱”与“被爱”的隔膜 《荷塘月色》中的“独处”与“冥想” 第15讲 “莎菲女士”面对的“世俗”难题 一篇“心理成长小说” 相爱应当是找到“可诉心肺的朋友” 欲望与理性的纠缠 向青涩的浪漫告别 第16讲 被遮蔽了的《子夜》的丰富性 1930年代中国都市的浪漫故事 吴荪甫是一个“新人” 结构、语言与创作模式 第17讲 《家》与“青春型”书写 无政府主义给了巴金创作的动力 要写一部旧家族的衰变史 两种性格,两种人生道路 不一定深刻,但很感人 第18讲 《骆驼祥子》对现代文明病的忧思 人性在城市化过程中被异化了 祥子命运的“旅程结构” 如何看待“女一号”虎妞 “京味儿”牵动了老舍复杂的感情 第19讲 “情欲”是《雷雨》的重要主题 评论家把主题说得很明白,但曹禺不认可 被删去的“一头一尾”其实挺重要的 “带封建色彩的资本家”很多,周朴园只有一个 蘩漪演好了,《雷雨》就成功一大半 第20讲 《边城》与文学的“白日梦” 把“自然”与“蛮性”看作正常生命形式 《边城》悲剧故事为何并不令人悲恸 文学的“白日梦”与心理疏导 第21讲 《呼兰河传》与“越轨的笔致” 《生死场》的“场”是什么? 《呼兰河传》的民俗纪实与童年回忆 乡村女性悲惨无告的命运 靠感觉与情绪在“自动书写” 第22讲 “两脚踏东西文化”的林语堂 双语创作:给外国人讲述中国文化 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小品文的“笔调” 第23讲 朦胧多义的《雨巷》 《雨巷》不宜直解 接续古诗词意象艺术的余脉 诗歌的语言、结构与体式 《寻梦者》:“内在的韵律” 第24讲 艾青:“我始终是旷野的儿子” 平易而又气息鲜活地唱出的《大堰河》 “雪落”一句已经深刻在国人的心中 《手推车》与《我爱这土地》 诗绪、意象抒情与散文化 第25讲 《十四行集》:冥想的艺术 “移植”带“洋味”的十四行诗 《十四行集》的冥想式解读 第26讲 《金锁记》中人性与道德性的玩味 她写的其实是“无情的言情” 将人生的荒诞与悲凉阐释到极致 浓艳的写实中有苍凉的意味 第27讲 《围城》的三重主题意蕴 作为学问家的小说家 “包含对人生的讽刺与感伤” 用“剥竹笋”的读法看三重意蕴 用滑稽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 第28讲 穆旦:“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 “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诗歌的异质性和叛逆性 《诗八首》的爱情书写有些“煞风景” 第29讲 赵树理:“土得掉渣”的美 《小二黑结 序言 从1980年代初开始,我 就在北大讲“中国现代文学” 基础课。北大中文系对本科 教育历来很重视,要求基础 课必须由有经验的老师来讲 ,年轻教员一般还没有资格 上本系的基础课。我研究生 毕业留校的前几年,先给外 系(如几个外语系、图书馆 系)上课,到1980年代末 ,才给本系讲基础课,每隔 一两年讲一轮。与此同时, 还讲过与现代文学研究相关 的十几种课程,大都是选修 课,也有硕士生、博士生的 课程,包括现当代作家作品 专题、现代文学批评史、现 实主义思潮研究、现代文学 与外国文学思潮、“文革”文 学史研究、现当代文学学科 概要、文论精读等。但讲得 最多的还是现代文学基础课 。这门课(我作为主持人之 一),在2005年还获得了“ 国家级精品课”的褒奖。 2011年我从北大退休,被 山东大学聘为“人文社科一 级教授”,继续在山东大学 文学院讲授现代文学课程。 从1981年到现在,我讲现 代文学课已经近40年。 我口才不太好,讲课一 般都要有提纲或讲稿。虽然 现代文学课已讲过多轮,但 每次上课都会认真准备。我 是南方人,有些字音容易读 错,要查字典标注。要根据 学生的情况调整讲课内容, 若有自己新的研究心得,或 者参照了他人新的研究成果 ,都会适当融合进去。因此 讲稿就不断改动,几十年下 来,积累了厚厚的一摞讲稿 ,很难说有哪一份是定稿。 几年前,有朋友劝我把讲稿 整理出版,但讲课和写文章 还是不太一样的,整理成文 的工作量很大,始终没有去 做。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汹涌 袭来,有几个月“宅”在家里 ,有了一些完整的时间,才 又想起这项工作。原想主要 就是内容删节,文字上顺一 顺,但做起来就不是这样简 单了,许多部分几乎重写。 一做就是四五个月,确实也 花了很大力气。 北大的现代文学基础课 原来讲两个学期,后来改为 一个学期,一般安排三十多 次课。这次整理没有照单全 收,只是节录其中一部分, 即重点作家作品的评析部分 ,大约占原讲课内容的一半 。有关文学史的叙述,包括 思潮、流派、文体,以及一 般作家的评述,则基本上不 收。这本书说是“讲现代文 学”,其实淡化了文学史线 索,重点是著名作家及其代 表作的鉴赏分析。 这样来节录也是有考虑 的。钱理群、吴福辉与我合 作编撰有《中国现代文学三 十年》(以下简称“《三十 年》”),那是比较全面的 现代文学史,已经出版30多 年,有3次修订50多次印刷 ,不少大学都采用为教科书 。其实我多年讲课也并不全 按照《三十年》,凡是《三 十年》中已经有的,我就少 讲,指示学生自己去读。我 的课还是偏重作家作品分析 。所以本书和《三十年》并 不重复,还可以互为补充, 供修习现代文学课的大学师 生参考。 全书共选现代著名作家 26位,涉及代表性作品40 多篇(部)。所节录部分基 本上保持原有讲课的内容与 讲授风格,但也做了许多修 改和补充。每一讲集中分析 一位作家的创作。鲁迅成就 比较大,原来讲课也用较多 的课时,本书特别安排了5 讲。其中有关《朝花夕拾》 一讲,直接采用了最近我为 人民文学出版社新出该书单 行本所写的“导读”,是面向 高中生的,这里加以说明。 冰心、朱自清等几课以前不 是文学史学习的重点,这次 整理书稿考虑他们特别受到 中学语文教材的“青睐”,就 各列一讲,几乎是新写的。 还有些比较重要的作家,如 田汉、丁西林、叶圣陶、李 劫人、夏衍、何其芳、林庚 、卞之琳、张恨水、孙犁等 ,本书没有专列章节论述, 有遗珠之憾,但限于本书节 录的体例,也只好如此。 这本根据基础课节录的 书,是现代文学欣赏和研究 的“入门”书,讲的多是相对 稳定的基本内容,是那些已 经沉淀下来、学术界有大致 共识的文学史知识,以及对 代表性作家作品的评价,同 时也融入了自己的或者学术 界新的研究成果。希望读者 读过这本书,能对现代文学 主要的作家作品有较深入的 了解,对现代文学的轮廓有 一个“史”的印象。 这本书可以提供给大学 中文系的师生阅读参考,也 适合社会上关心和喜欢文学 的读者阅读。我看现在网上 还有许多读者和听众在点播 十多年前“超星”录制的我的 讲课,如果他们有兴趣看这 本节录整理的书,会发现内 容变化不小。这本书更加注 意显示作品鉴赏分析的“方 法性知识”,也更集中,让 读者找到“干货”。 本书专业性较强,但尽 可能深入浅出,对于中小学 语文老师以及喜欢文学的中 学生,也是适合的。书中论 述的名篇,几乎覆盖了中小 学语文统编教材所有现代文 的课文选目。中学语文的教 学内容目标和大学不一样, 不一定要把这本书的内容“ 移植”到中学语文课上,但 在某些方面(比如多读书、 思维训练、“方法性知识”的 传授)又是可以衔接的。我 在整理讲稿时有意把中小学 师生当作其中一部分“拟想 读者”,希望这本书对他们 有些帮助。几年前我写过一 篇文章《我讲现代文学基础 课》,其中一部分专门论及 大学低年级的课程如何与中 学课程衔接。把有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