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妈妈知道怎么办(解决育儿难题的心理学方法)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宋洁
出版社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详细介绍了心理学知识在教育孩子中的应用技巧。针对孩子的心理需求、人际交往、自控能力、思维能力、自立能力等各个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我们为大家提供了教育孩子时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揭开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真相,帮助妈妈们避开教育中的暗礁。本书内容贴近现实生活,科学实用,书中收录的一些实例,极具参考价值,是妈妈了解孩子心理、塑造优秀孩子不可多得的好帮手。每个孩子都是珍贵的存在,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天才,而每位妈妈,都可能是培养天才的教育家。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孩子智力的开发和身体的成长,更应该关注孩子心理上的微妙变化,更应该知道妈妈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懂得的心理学,知道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它们。
目录
第一章 不打不骂教出优秀孩子的妙招
制定惩罚,不如先规定纪律
“有心无痕”的批评和表扬才能对孩子生效
当出了问题,要回应,而不是反应
给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
说教和批评产生距离和怨恨
“打是亲,骂是爱”是最大的谎言
吓孩子,吓出儿童神经衰弱
多一点引导,少一点控制
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讲话
伤害孩子的话永远别说出口
第二章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每天要有和孩子“单独在一起说话”的时间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尊重孩子的说话权,做会“听话”的妈妈
80/20——与孩子对话的黄金法则
做积极倾听的妈妈,耐心地听孩子把话说完
用好身体语言比说好口头语言更重要
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孩子才会听你的道理
争辩有理顶嘴无罪,亲子沟通更容易
让孩子服从你,不如让孩子理解你
第三章 怎样把学习的“苦差”变成轻松的事儿
把学习做成一场表演,让孩子在角色中学习
不要把学习暗示为“苦”事
不规定具体时间,写作业心甘情愿
多向孩子请教,“小老师”进步快
“减压”比“拼命学习”更重要
学习遇到瓶颈时,多动心力而不是体力
饭后学习效率低,不如轻松小憩
营造爱读书的家庭氛围,轻轻松松熏陶出爱学习的孩子
第四章 “反着干”培养出良好学习习惯
“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不要包办孩子的作业
想让孩子喜欢写作业,就不要让他写太多作业
越渴望孩子取得好成绩,越不要向他要分数
不用“暴力作业”惩罚孩子,不让孩子的学习变无趣
想让孩子坚持发展兴趣爱好,就不要把兴趣变成责任
考好了不奖励,考坏了不批评
越不让他学他越要学习,越让他看电视他就越看不进去
多看“没用”的书,培养出阅读的习惯
“温故”比“知新”更重要,不要等墙倒塌了再来造墙
第五章 妈妈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
考试,不怕!帮助孩子战胜考试焦虑
笑出来,哭出来,走出忧郁的泥潭
“我怀疑全班同学都恨我”,那不是真的
赶走堆积的压力,不让抑郁找上孩子
孩子也会“心累”,需要妈妈帮助恢复“元气”
妈妈消除“红眼病”,让童心远离嫉妒
取消不当的奖惩方法,赶走可怕的“考试瘾”
呵护孩子的自信,保护孩子远离自卑
尽早处理孩子的恐惧,赶走孩子心中的“鬼”
第六章 学龄儿童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孩子做事拖拉怎么办
孩子容易发脾气怎么办
如何让孩子主动不挑食
孩子说谎话怎么办
如何改掉孩子乱扔东西的坏习惯
如何转变孩子的厌学情绪
孩子遇到“小霸王”怎么办
当孩子出现口吃毛病时怎么办
不容忽视的儿童攻击性心理
孩子有“社交恐惧症”怎么办
怎么才能带孩子走出自闭
孩子喜欢吮吸手指怎么办
序言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
烈,每位妈妈都希望自己是
最好的妈妈,能够教出最优
秀的孩子。遗憾的是,不少
妈妈对如何教育孩子感到力
不从心。有的妈妈,她们想
当然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教
育”孩子,可最后发现孩子
越来越难教,越来越不“听
话”,于是,她们的“教育”
方法就“升级”了——呵斥孩
子,甚至是打骂孩子,结果
可想而知。有的妈妈不惜血
本儿把孩子送进各种名气很
大的“艺术班”,并且花重金
把孩子送到一流的幼儿园、
一流的学校,希望孩子样样
都好,可到头来孩子特长、
才艺、学习成绩却没有一样
突出,甚至还产生抵触心理
,变得越来越叛逆。为什么
妈妈们用心良苦、付出颇多
,教育的结果却与初衷背道
而驰呢?究其原因,就在于
妈妈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
心。孩子是一本无字的书,
妈妈们在解读孩子的成长问
题时,应该从“心灵”入手,
而非单纯地从“行为”入手。
教育实际上就是一门“动心”
艺术,妈妈们应该懂得教育
孩子的心理学。孩子的内心
世界,跟成年人是大不相同
的。鲁迅先生就曾说过:“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
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
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
发达。”教育孩子,很关键
的一点就是要走进孩子的心
里,了解他的心理,知道他
在想什么,“对症下药”,对
孩子施以正确的、有效的教
育,这样才能培养出卓越不
凡的孩子。
本书旨在帮助妈妈了解
最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
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技巧,用心理学的规律去调
适孩子,培养出真正优秀的
孩子。本书详细介绍了心理
学知识在教育孩子中的应用
技巧。针对孩子的心理需求
、人际交往、自控能力、思
维能力、自立能力等各个方
面可能存在的问题,我们为
大家提供了教育孩子时切实
可行的操作方法,揭开孩子
行为背后的心理真相,帮助
妈妈们避开教育中的暗礁。
本书内容贴近现实生活,科
学实用,书中收录的一些实
例,极具参考价值,是妈妈
了解孩子心理、塑造优秀孩
子不可多得的好帮手。每个
孩子都是珍贵的存在,每个
孩子都可能成为天才,而每
位妈妈,都可能是培养天才
的教育家。我们不能仅仅关
注孩子智力的开发和身体的
成长,更应该关注孩子心理
上的微妙变化,更应该知道
妈妈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懂得
的心理学,知道如何在生活
中运用它们。最后,衷心祝
愿每一位妈妈都能做有智慧
、懂教育的好妈妈,每一个
孩子都能受到最好的教育,
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导语
遇到育儿难题,就读这一本!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每位妈妈都希望自己是最好的妈妈,能够教出最优秀的孩子。遗憾的是,不少妈妈对如何教育孩子感到力不从心。有的妈妈,她们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教育”孩子,可最后发现孩子越来越难教,越来越不“听话”,于是,她们的“教育”方法就“升级”了——呵斥孩子,甚至是打骂孩子,结果可想而知。有的妈妈不惜血本把孩子送进各种名气很大的“艺术班”,并且花重金把孩子送到一流的幼儿园、一流的学校,希望孩子样样都好,可到头来孩子特长、才艺、学习成绩却没有一样突出,甚至还产生抵触心理,变得越来越叛逆。为什么妈妈们用心良苦、付出颇多,教育的结果却与初衷背道而驰呢?究其原因,就在于妈妈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
精彩页
制定惩罚,不如先规定纪律
内科医师有一句座右铭,大概意思是:“首要原则是不伤害病人”。妈妈也需要类似的规定来帮助自己,在约束孩子守纪律的过程中,不要对孩子情感上的快乐造成伤害。
纪律的关键在于寻找惩罚的有效替代手段。
布莱克夫人要去给那些犯过过失的男生上第一次课,她很担心。当她轻快地走上讲台时,她绊了一下,摔倒了,课堂里爆发出哄堂大笑。布莱克夫人没有惩罚那些嘲笑她的学生,而是慢慢站起来,直起身子,说:“这是我给你们的第一个教训:一个人会摔倒趴下,但是依然可以再站起来。”教室里寂静无声,孩子们接受了这个教训。
这样的方法,所有的妈妈都可以仿效,使用智慧的力量,而不是用威胁和惩罚来影响孩子的行为。
当妈妈惩罚孩子的时候,孩子会怨恨妈妈,当他内心充满愤怒和怨恨时,是不可能听得进妈妈的话,不可能集中注意力的。在训诫孩子时,任何可能会导致愤怒的行为都应该避免,而那些会增强自信、增强自尊,并且尊重他人的方法应该大力提倡。
为什么当妈妈惩罚孩子的时候,会激怒孩子?不是因为她们不和蔼,而是因为她们不懂得方法。她们没有意识到她们的哪句话是有破坏性的。她们很严厉,是因为没有人告诉她们如何在不骂孩子的前提下处理棘手的问题。
一天,儿子贾宏从学校回到家,一开门就朝妈妈大声嚷嚷:“我恨我的老师,她当着我朋友的面冲我大声叫,她说我说话扰乱了课堂秩序,然后她惩罚我,让我整堂课站在大厅里。我再也不要回学校了!”儿子的怒气让这位妈妈失去了平静,于是她不假思索地把心里所想的话脱口而出:“你知道得很清楚,你应该遵守纪律,你不能想讲话就讲话,如果你不听话,你就会受到惩罚,我希望你已经得到了教训。”
当妈妈如此回应了儿子的烦躁情绪后,儿子也非常生妈妈的气。如果那位妈妈没有说上面那些话,而是说:“站在大厅里多尴尬啊!当着朋友的面冲你嚷嚷也很让人丢脸!怪不得你要生气。没有人喜欢遭到那样的对待。”这样同情的回应说出了贾宏的烦躁情绪,会消除他的怒气,让他感到妈妈对他的理解和爱。
有些妈妈会担心,如果她们承认孩子的烦躁,提供情感上的急救,会给孩子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她们不担心孩子的不良行为。但是,就像上面提到的一样,儿子的捣乱行为发生在学校里,而老师已经处理过了。她苦恼的儿子从她那儿需要的不是额外的训斥,而是同情的话语和理解的心情,他希望妈妈能帮助他消除心烦。
纪律就像外科手术,需要精确,不能随意下刀,不能草率地抨击孩子。不端行为和惩罚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不能互相抵消,相反,它们会互相滋养、互相增强。惩罚无法制止不当行为,只会让肇事者在躲避侦查上更有技巧。当孩子受到惩罚后,他们会想办法更加小心,而不是更顺从,或更有责任心。
所以,妈妈们可以通过纪律使孩子自愿接受限制和改变某种行为。从这个意义来说,妈妈的训诫可能最终带来孩子的自律。通过认同妈妈和妈妈体现出来的价值,孩子内心会获得自我调整的标准。
“有心无痕"的批评和表扬才能对孩子生效
明明早晨喝完牛奶,随手把空牛奶盒从教室的窗户扔了出去,正巧打着楼下的一位学生。事情反映到老师那里,乱扔盒子的明明被班主任叫到了办公室。
“你知道这种行为的严重后果吗?”班主任厉声质问。
“老师,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往楼下扔东西了!”这时,明明眼里的泪水已在打转。
“幸亏你扔的是纸盒,如果是铁盒、砖块呢?还不把人家脑袋砸破?”
“万一砸出人命来怎么办?”
班主任连连质问、斥责,由纸盒而铁盒、砖块甚至人命,说了一大堆,越说越严重,越说越玄乎,似乎还不满足,仍想继续“发挥”,但这时,明明已变得充耳不闻,表情淡漠了。
生活中有很多妈妈也会像这位老师一样,唠唠叨叨地对孩子批评一番,她们经常抱怨,为什么孩子总是听不进去教诲,对批评一点都不能虚心接受。那是因为长篇大论的批评已经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范围,致使他们感到麻木或是厌倦了。这好比孩子一次只能吃2根雪糕,你非得一次逼他吃掉10根,那他自然因为吃腻了而从此对雪糕丧失兴趣。
当人的机体接受某种刺激过多、过强或时间过长的时候,人会调动“自我保护”的本能,出现自然的逃避倾向。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之为“超限效应”。
P2-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