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为什么有的孩子合群,有的孩子不合群? 为什么有的孩子外向却交不到朋友,有的孩子内向却有好人缘? 那些政治家、谈判专家、社会精英,他们的强大社交能力从何而来? 国际公认的儿童心智理论权威亨利·威尔曼教授在这本书中首度揭示,决定孩子未来社交能力的关键,不是性格,不是情商,更没有技巧,而是每个孩子从出生起,就在不断发展的心智解读力。 威尔曼教授在这本书中讲述了儿童如何一步一步构建出一套复杂的心智理论,并借此来理解人们说话、做事、思想和感觉。心智解读力是一种洞察别人内在心智状态,以及解读、表述和交流自己心智状态的能力,既是一种“思考他人”的方式,也是一种“思考自己“的方式,它能帮助孩子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交朋友、合作、玩游戏和共情,是人类社交能力的关键基础。 这本书告诉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孩子天生具有潜在的强大社交力,培养孩子的心智解读力,就像想象力、创造力一样重要。这项关键能力,是孩子未来驾驭社会的地基。 作者简介 叶壮,心理学者,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现任北京交通大学特聘讲师。北京社会心理联合会科普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心理学会(CPA)成员,美国心理科学协会(APS) 成员。知乎心理学领域优质回答者,拥有27万关注者。 曾出版《边游戏,边成长》《21招,让孩子独立》《秒懂力》《智慧教养》,译著《自驱型成长》。 目录 第一部分 什么是心智理论 01 心智理论让我们与外界相连 02 解读彼此心智的能力让我们成为人 03 撒谎、保密、说服,三个行为判断孩子的心智解读力 04 假想世界是孕育心智理论的沃土与最聪明的人共同进化 05 假如没有心智理论 第二部分 童年是心智解读力发展窗口期 06 心智解读力发展的5个阶段 07 孩子如何解读他人 08 孩子如何解读虚构 09 全世界的孩子都一样吗 第三部分 心智理论的现在与未来 10 黑猩猩和狗能解读心智吗 11人类如何拥有社交脑 12 孩子如何解读AI的心智 13 心智理论的应用与误区 14 日常生活中的心智理论 注释 致谢 译者后记 好孩子和好父母的共性 序言 读心魔法从何而来 2007年3月5日,美国全 国广播公司(NBC)发布 了一篇文章——《科学家 能预测行为,“读心术”成真 了》(Mindreading Scientists Predict Behavior )。文章以此开篇:“在德 国的某个实验室,志愿者 们被推进一台看起来像甜 甜圈的磁共振成像仪,并 在其中执行一些简单的任 务,比如把两个数相加或 相减。”与此同时,隔壁的 科学家们正在尽力解读这 些志愿者的心智,以判断 他们在行动之前想了些什 么。科学家们的判断依据 是磁共振成像仪对大脑扫 描后呈现的图像。柏林的 神经科学家约翰- 戴伦·海 恩斯(John-Deylen Haynes)领导的研究团队 取得了斐然成果,他们可 以有效预测志愿者在这种 情况下要做出怎样的决策 :到底是打算做加法,还 是做减法。 志愿者们被告知,在看 到某个任意数字在屏幕上 闪烁之前,他们只有几秒 的时间来决定是加还是减 。而就在这几秒里,磁共 振成像仪与计算机相配合 ,呈现出了志愿者大脑活 动的图像。研究人员便可 据此预测他们会做出怎样 的决策:一种图像暗示他 们打算做加法,另一种则 暗示他们打算做减法。不 过,正如文章中所说:“这 个启动于2005年7月的研 究难免有所局限,到目前 为止,仅有21 人参与了实 验。而71%的预测准确率 也只比随机选择的准确率 高了20% 左右。” 尽管如此,还是一石激 起千层浪。宾夕法尼亚大 学精神病学教授保罗·沃尔 普(Paul Wolpe)评论道 :“如果真的可以预测个体 心中的意图,我们对主观 思想的理解将达到一个全 新的水平。”这项研究的一 位成年参与者坦娅表示:“ 这让我感觉很奇怪。好在 我知道他们只有在某些机 器的协助下才能做到,不 然我真的会担心,是不是 连街上的陌生人都能读懂 我的心思。”还有一些人则 对这种解读他人心智的应 用结果表示担忧:“科学家 的步子迈得太大,已经到 了伦理学家都要紧张的地 步。” 解读心智,真是了不得 ! 然而实际上,就连两三 岁的孩子,每天也都在使 用这种解读心智的能力。 非但如此,我们甚至发现 婴儿也能弄清楚他人的意 图。孩子们甚至都不必用 那些花哨的机器,只靠自 己那并不特殊、仍在发展 中的认知能力,就能检验 、推断他人的心理活动与 心智状态。事实上,我们 每个人都在以这种平凡但 惊人的方式施展着解读心 智的能力。 那篇文章的作者采用了 一种评论者的视角,所以 行文有着猎奇感与警示的 意味。可当我们看到某个 人抬头仰望晴朗的夜空时 ,就能看出他已在点点繁 星的影响下“神游天外”;当 我们乘坐飞机,看到邻座 的乘客突然起身,费了很 大力气去取头顶上的行李 箱时,就知道他一定是想 拿什么东西。一番折腾后 ,当他终于拿到了自己的 笔记本电脑,我们立刻明 白:原来他找的就是这台 电脑。不管是成年人,还 是孩子,每天都有着类似 的经历,解读心智离我们 并不遥远。非但如此,我 们甚至还很擅长这件事: 即便不用那些昂贵的设备 ,也能比科学家们做得更 好。虽然我们也不能保证 预测准确,但如果是限定 条件下的简单预测,正确 率有可能超过70%。毕竟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 在较为复杂的情况下进行 心智解读的。 那么,我们究竟是如何 解读心智的呢?我们为什 么要做这件事?又是什么 时候学会的?这项能力会 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自 我意识以及和他人的互动 呢?要是有人不会解读心 智,又会怎样呢?如果我 们解读后的结果是错误的 ,该怎么办呢?所有这些 问题,本书都有解答。但 我不妨先给出一个简短的 答案:对心智的解读既是 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又 是我们生活的要务。 我对这些问题极为着迷 并钻研了30 多年,不少科 学家也与我一样,在此领 域深耕多年,他们对本书 同样做出了卓越贡献。其 中一些科学家的名字在书 中有所提及,与之相关的 内容会出现在后的注释中 ,所以我并不会在正文中 引用。与此同时,出于阅 读体验的考量,当我引用 他人的文章或故事时,没 有使用省略号与括号。在 转述中,我尽量确保改动 与删减都不损作者原意。 在注释中,我也专门标注 了可以在哪里找到未经删 改的原始引文。 在此,我向这些科学家 深表谢意。同时,也感谢 参与研究的家长们、孩子 们,以及无名的贡献者们 。 导语 本书是来自被《园丁与木匠》作者高普尼克誉为“儿童心智理论世界权威”的威尔曼教授的经典力作,继《园丁与木匠》《孩子如何学习》《孩子如何思考》之后,为广大父母呈现孩子的强大社交学习力。 系统的心智理论,为孩子未来积淀强大社交力。 那些政治家、谈判专家、社会精英,他们的强大社交能力来自人类社交的关键地基:心智解读力。培养孩子的这项能力,就像想象力、创造力一样重要。而本书中给出了系统的方法,从3大行为判断孩子心智解读力,了解孩子心智发展的5个阶段,一步步抓住孩子的社交敏感期,为未来积淀强大的社交力。 后记 好孩子和好父母的共性 我经常被问道:“老师, 我们家孩子总爱撒谎.怎 么办?”提问的家长,往往 有点儿焦虑,孩子撒谎让 他对未来产生了担忧:也 总带点儿不好意思,孩子 居然能撒谎,那在别人看 来,家长多少也有点儿管 教不严。但我会回应:“别 担心,这是个好消息。” 从家长们的表情和反应 来看,这肯定不是他们预 期的答案。居然没有管教 方法、沟通技巧和惩戒手 段?再说了,好孩子谁撒 谎啊? 我说这是好消息,是因 为会撒谎说明孩子已经拥 有了比较成熟的“心智理论” 。别以为撒谎很简单:孩 子只有清楚你知道什么, 不知道什么,在他跟你说 过话后你会进一步怎么想 ,才能忽悠得了大人。而 与这个话题相关的,更深 刻、更科学的阐述,这本 书里就有。 撒谎.是心理机制上质 变的证明,当然,是好的 那种质变。所以,我为那 些四五岁的“小骗人精’’感到 格外欣慰。6岁前的孩子撒 谎,还上升不到什么道德 缺失的地步,比起焦虑, 我们更应该感到开心:孩 子的心智在一步步走向成 熟。 我家小儿子两岁半,正 处于表达技能飞速发展、 表达技巧却基本没有的状 态。每当他想腻在妈妈身 边,而我又在一旁“碍事”的 时候,他都会狠狠地用手 指向最近的门,奶声奶气 地对我喊:“走开!”他不会 因为考虑我的感受,就用 更加婉转的表达方式,也 不会觉得跟这声“走开”相比 ,时不时因为怕黑缩在我 怀里是件“打脸”的事儿。 与小儿子相比,6岁半 的大儿子就截然不同。有 的时候,他晚上独自入睡 会感到害怕,就想让我在 他的屋子里开着小灯,坐 着看书,陪他入眠。但作 为一个多次被我表扬过“已 经能自己睡觉了,真棒!” 的小伙子,他又不希望折 损了自己在我心中的形象 。这时的他,就会从卧室 出来,一溜小跑进我的书 房,对正在看书或者加班 的我严厉地说:“这都多晚 了,你不是说自己再也不 熬夜了吗?怎么还不休息 ?”然后气鼓鼓地把我拉进 他的房间,给我安排个地 方坐下,自己再爬回床上 ,看似是要监督我别再熬 夜,实际上,是保护他入 睡。 虽然明知道他佯装生气 说出的那些话的用意,我 还是喜欢配合他把戏演完 。看着他越来越高明地利 用自己对别人心理的认知 与分析,我很开心,甚至 开心到愿意装糊涂。 4年的年龄差,区别不 仅仅在于体格,更在于心 智,而其中不可或缺的重 要一项.便是心智理论的 发展与成熟。孩子们开始 学着更深入地认识人、分 析人、影响人。本书所探 讨的,就是其中的奥秘。 孩子们逐渐长大,慢慢就 学会了怎么让那些表面上 是甲的事儿,实际上起到 潜伏在暗处的乙的效果。 不过我在翻译的过程中 ,却有了这样的发现:家 长往往是孩子最早试图去 参透的对象,可家长本身 却对参透孩子这件事越来 越不耐烦。 在最近几年的工作中, 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家长试 图以一种维修机器的套路 来教育孩子。在聊孩子不 写作业的“问题”时,他们希 望知道怎么能让孩子积极 主动地去完成作业:在谈 孩子过早恋爱的‘‘问题”时, 他们希望知道用什么招数 能让孩子麻利分手:在交 流孩子玩手机太多的“问题” 时,他们希望知道靠什么 话术能让孩子放下电子产 品,转而拿起练习册。 这种需求可以理解,家 长们普遍希望掌握解决孩 子“问题”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但很少有人愿意像孩子 分析我们一样,去分析孩 子究竟是怎么想的。 孩子为什么不主动写作 业呢?为什么太早谈恋爱 呢?为什么抱着手机不撒 手呢?就像前文提及的“撒 谎”,家长的第一反应是让 孩子别撒谎,可我们真正 该做的,应该是去理解一 下孩子们的发展现状和撒 谎背后的真实原理。 被“摆平问题”思维裹挟 的育儿观念,我称为“功利 主义育儿观”,其最大的特 点,就是家长只聚焦教育 中的问题行为,而不分析 教育的对象本身。有太多 的家长受累于行为指标的 绑架,习惯于揣测、分析 、深入了解自家的孩子。 我很难过——孩子们四 五岁时就掌握的心智理论 ,大人们却不愿意在教育 孩子的过程中好好用用。 如果我们在育儿过程中更 多地利用心智理论,去了 解孩子们的需求、动机和 真实自我,我们当然可以 成为更好的父母。 这并非我擅自揣测。 2021年,南加州大学的心 理学家研究并发布了一项 科学结果:“什么样的男人 更能成为好爸爸”,其中有 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这 些准爸爸对心智理论的使 用水平。更能想象他人的 需求与感受、更能分析出 他人的动机并对其做出回 应的男人,就更有可能成 为优秀的父亲。我坚信, 这个研究如果在本书出版 前发布J作者一定会有所提 及。 在当今的互联网上,海 量的教育博主与公号“大V” 都在探讨孩子遇见了各种 各样的问题后该“怎么办”, 其段位有高有低,从促膝 长谈到“打就对了”,不一而 同。但我以为,不管孩子 遇见了怎样的挑战,我们 恐怕都要先动用心智理论 ,琢磨琢磨孩子为什么会 这么做,他可能是基 书评(媒体评论) 读心这种心理理解能力 在生活中是如此普遍和平 常,甚至我们常常会忽视 它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循 着威尔曼教授这本小书帮 助我们梳理的路径,重温 这个过程,当然不只是为 了理解孩子,还有我们对 自己的理解。 ——苏彦捷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 学学院教授 学会使用心智理论,是 解决诸多孩子“问题”的方法 论,有趣的研究,有品的 翻译,帮助父母洞察孩子 ,从容教育。 ——罗静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博士 《孩子如何社交》这部 书以心智理论为基点,向 我们逐渐展示了孩子是如 何从一无所知一步一步地 学会更深入地认识人、分 析人、影响人,从而掌握 精妙的社交技能的。作者 不仅为读者透彻地解读了 孩子心智理论发展的原理 和特点,而且用通俗的语 言和丰富的实验例子,解 答了困扰众多家长的育儿 烦恼:我们家孩子总爱撒 谎,怎么办?为什么孩子 总爱问“为什么”?为什么孩 子会出现“可怕的两岁”阶段 ?等等,引导家长利用心 智理论,更好地了解孩子 的需求、动机和真实自我 ,成为更好的父母。 ——苏静 《孩子的语言》作者 威尔曼是儿童心智理论 的世界权威。“心智理论”是 一个在发展心理学、临床 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中越来 越重要的课题,对家长和 老师都非常重要。这本书 可读性极强,生动地介绍 了儿童心智理与最聪明的 人共同进化论及其前沿的 研究和发展,其中包含了 众多令人着迷和兴奋的新 想法。 ——艾莉森·高普尼克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 理学教授 《园丁与木匠》 作者 精彩页 心智理论让我们与外界相连 2010年,被困在超过一千米厚的岩石泥土下17天后,33名一息尚存的智利矿工终于被找到。通过一条细细的电缆,矿工们得以向地面传递信息。其中一位矿工在给妻子的第一条信息中这样说: 我们原以为自己就要饿死了。我多么想告 诉你我们还活着,却根本做不到,你完全没法 想象这让我的灵魂多么煎熬。 这条信息揭示了人性中最基本的一面:我们会不断地以内在的心智来揣度他人与自我。即使在这种极为艰险的处境中,矿工依然会发出简略的信息:他以为会饿肚子,苦于无法联系上妻子,还担心妻子不知道自己还活着。我们拥有一种极为发达的能力,可以用来解读并诠释心智状态。凭借这项能力,我们可以理解这两句简短的话语并得到更多的信息。在矿工的陈述中,我们觉察到的有:恐惧、决心、希望和疲惫。虽然我们并不确定这位矿工的心智状态具体如何,但知道他已被困地下17天之久,也知道救援行动已经开始,搜救人员最终找到了他们。把他的话和我们已知的信息一结合,就能在他的话语中同时解读出如释重负与身心俱疲。 我们所做到的这一点,其实是人之为人的一个特性。日日夜夜,无时无刻,我们都在试图进入别人的思想。我们观察他人的言行,以弄清他们的想法、感受、希望和意图。更令人惊讶的是,我们竞真的能做到。我们不仅可以洞察别人内在的心智状态,还可以解读、表述和交流自己的心智状态,从而向他人表达自我或帮助自己厘清思路。 解读心智是一种普通的日常技能,但我们对它的学习会从婴儿时期一直持续到成年,从不间断。从那些下意识的评断,再到深思熟虑后的决策,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解读心智。我们未曾主动去做这些事,但也难以自控。 人类在本质上是社交的生物,即使最孤僻的人也会社交,所以解 读心智就成了一种至关重要的技能。 我们由父母抚养,在家庭和社区中成长,不断与他人互动,关心着他人并与之合作。我们当然要去探究这个满是交往的世界,进一步去了解自我和他人。这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会更有秩序、更靠谱,而非混乱、不可控,让人难受。 只有人类如此广泛地发展出了这种解读心智的能力。人类学家认为,从理论上讲,这项技能是我们作为智人进化的关键。。的确,研究人员发现,仅0个月或12个月大的婴儿,就开始具有这种技能了,这也说明它对人类生存来说举足轻重。从那时候起,我们对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思想越来越熟练,也越来越依赖。 解读心智已是我们生活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我们甚至都不曾注意过,自己无时无刻不在使用这一技能。某个星期五的晚上,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这时倘若不去解读心智的话,那些没有经过意识加工,直接进人我们眼帘的感官信息,将是这样的: 塞在几件衣服里的皮囊。垮搭在椅子上,还毫无规律地动来动去。 皮囊的顶端,有两个动来动去的小黑点,黑点下面则有个窟窿,能发出 不规则的噪声。 这样的一幕既可怕又怪异。可我们只要稍微运用一些对社交的基本理解,那么“皮囊”就变成了“家人”,“噪声”也就变成了“麻烦把土豆递给我”和“甜点吃什么”。再使用心智解读力,我们会明白:父亲想吃土豆;比起蔬菜,女儿更喜欢吃甜点。如果小儿子在席间烦躁不安,我们甚至能读出他的想法:“难道我们还没吃完吗?”只要我们打算探究他人的想法,就会不断地进行这种普遍存在却十分有效的心智解读。心理学家称其为“心智理论”。 心智理论使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它定义了我们以何种方式对自我和他人进行思考。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好奇与思虑着,别人在想什么、想要什么,以及担心什么。不仅如此,我们还是唯一会这么做的物种。 P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