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书者散也(中国历代书法家评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黄进//王永辉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为一部关于中国书法史的随笔集,包含《敢为驰纵的性情中人》《客死越南的“有唐一代教化主”》《华彩与绝唱》《“痛至骨”化作“琼琚词”》《轻佻“何如”》《乱世文人的自我放逐》《终结、开启,皆出吴门》等,重点从“文人精神演化史”角度进行阐述和写作,阐明书法给中国人的精神提供了一个释放的窗口,维系着一个平衡、完整的精神世界。 目录 绪论 关于字、书与书法 第一节 文字与书写 第二节 书写与工具 第三节 工具之魂——毛笔 第四节 书法的诞生 第一位有图有真相的楷书大家 钟繇书法评述兼谈东汉末年书法状态 一、乱世与重臣 二、资源与书事 三、成就与影响 “书圣”何以为“圣” 王羲之书法评述 一、酝酿:诸体皆备的突变,晋室南迁的奇境 二、出炉:“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 三、发展:标准件与发挥 四、贵族门阀的身份与交游 五、帝王的推崇,书法成为教化 附:王羲之书法集评 敢为驰纵的性情中人 王献之书法评述 一、高洁的品格 二、“敢”字当头的个性 三、管窥风云评说 附:关于《中秋帖》真伪 “唐人尚法”吗 欧阳询的贡献与我们的误会 一、悲催还是幸运 二、为什么是欧阳询写《九成宫》 三、如何理解欧阳询“楷则”深处的匠心 四、我们的误会在哪里 客死越南的“有唐一代教化主” 褚遂良书法评述 一、客死越南的顾命大臣 二、书风演变:从欧虞遗风到崭新境界 三、《圣教序》的高妙与独特 四、枢纽地位——一代教化主 巨制丰碑耸然千古,雄秀独出力鼎二王 颜真卿的伟大人格及书法创造 一、忠肝义胆,正色立朝 二、如何成为经典 三、语言形式感分析 四、澎湃激荡的影响力 附:颜真卿《争座位帖》简析 华彩与绝唱 怀素、狂草及其他 一、生平还原 二、精神世界的深度探索 三、案头、书壁与公开表演 四、以“快”为核心的书法特征 五、《自叙帖》细览 六、怀素与张旭及其后继者 附一:评怀素书 附二:怀素上人草书歌集锦 附三:怀素书法集评 “我书意造本无法” 苏轼书法评述 一、浮朝沉野犹旷达 二、“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三、苏书形式感研究 附一:苏氏一门之书简评 附二:苏轼论书 附三:论苏轼书 “痛至骨”化作“琼琚词” 黄庭坚书法评述 一、艰辛宦海路,生硬人格骨 二、“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附一:黄庭坚论书 附二:论黄庭坚书 轻佻“何如” 米芾书法评述 一、直击:“轻佻”的表达 二、片段:生平与生活 三、轨迹:由唐人晋,自成一家 四、书风:复杂、偏促、爽利 五、米书形式感描述 六、书论:呵祖骂佛,以求自立 七、影响:学米者多,得米者少 附一:米芾论书 附二:论米芾书 褒贬不一的二王正宗守护者 赵孟頫书法评述 一、身世:宋亡仕元,终得圆满 二、书事:书画主业,皇室宠幸 三、书迹:楷列四体之一,碑楷圆熟至俗 四、影响:变唐宋体制,开一代衰风 附一:明清人评赵孟頫 附二: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解读 乱世文人的自我放逐 杨维桢书法评述 一、一个读书人,颓废之原 二、追求自然,摇撼正统 终结、开启,皆出吴门 祝允明、文征明书法评述 一、祝允明的颓放才情 二、文征明的严谨规整 附一:“二王”的“闪回”——略说王宠 附二:祝允明、文征明书论及后人评述 “畸谱” 徐渭书法评述 一、徐渭疯了吗 二、回望职业生涯 三、如何写字、写好字 附一:徐渭论书 附二:袁宏道《徐文长传》 道貌岸然 董其昌书法评述 一、作为高官的横征暴敛 二、疏淡为核心的书法特征 三、声名之大 附一:董其昌书论 附二:多受追捧的败笔恶札 悲壮身世,灿烂书事 黄道周、倪元璐书法评述 一、黄道周书法评述 二、倪元璐书法评述 附:黄道周书论 从庙堂到炼狱 王铎书法评述 一、乱世庸政,降清铸辱 二、怪力乱神,挣扎腾挪 三、后日史上,好书数行 复杂的世界 傅山书法评述 一、遗民的复杂心态 二、颜真卿的感召 三、“四宁四毋” 四、前身后事 两个八大山人,孰真 八大山人及其书法的评述 一、第一个八大山人 二、第二个八大山人 三、谁是真的八大山人 四、非典型文人的禅境 五、取法乎上,书画互动 附:八大山人纪念馆——青云谱 畸形繁华催生的“奇葩” “扬州八怪”、郑板桥书法评述 一、“扬州八怪”的成立 二、其人其书 书法界的新阶级 邓石如书法评述 一、笈游道人 二、保持自立:完白山民 三、刻苦训练:铁砚山房主人 四、篆书:有生命感的书写 五、篆刻:主流外的一面大旗 附:邓石如书法集评 拓宽审美体验的集大成书家 何绍基的书法探索及其影响 一、时代、家学与朋友圈 二、考场、官场与职场 三、认知与实践 四、启发与检讨 五、不得不说的一点补充 碑学、帖学的混乱与澄清 康有为书法评述 一、“变法”以及“变书法” 二、醉翁之意不在酒:《广 序言 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 文人精神演化史。 我们并不知道传统经典 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 的,但我们总是仍旧照着它 的样子来,这就是经典的力 量。这种力量并不完全取决 于那些创造出经典的作者, 更多取决于后来的继承者, 他们一辈又一辈地从先人那 里获取思想、形态与灵感, 一边创造出新的经典,一边 巩固着传统。这形成了一个 巨大无比的气场,它束缚着 我们,也支撑着我们,锤炼 着我们,也推升着我们。 这是我们作为后人始终 不停地去探索先贤的意义所 在。 书为心画,书如其人, 书者散也,这些观点都不能 自圆其说,但也确实找不到 更好的圆满之说,而且我认 为,这是中国书法品评的优 秀传统,更是中国书法批评 的根本出发点,离开了这个 点去讨论书法,好似隔靴搔 痒。 书法有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书写的对象是汉 字。每一个汉字都是一段沉 甸甸的历史,从被创造出来 开始到今天还在被使用,它 塑造着我们的灵魂,激发出 我们的灵感,梳理出我们的 思想,其力量之强大,超越 所有其他的工具实体。尤其 在当下,当汉字可以被滥用 、被冒用、被扭曲、被扼杀 的时代,我们似乎拥有了一 个新的使命,那就是保卫汉 字。而保卫汉字的精神准备 ,就是奉其为至尊。 第二,书写汉字的活动 ,是知识分子表意抒情、审 美娱乐的手段。人们之所以 依赖它,是因为心怀彼岸之 理想,它给我们的精神提供 了一个释放的窗口;人们之 所以反复需要它,是因为它 表情达意的无限多样性,让 各种可能,维系着一个平衡 、完整而不至于崩坍、畸形 的精神世界。即使是印刷体 ,也有各种字体,何况是手 写。因此,“书者散也”的最 本质含义是,书法是追求独 立人格与自由思想的一种方 式。 这也是作者之所以取名 《书者散也》的用意所在。 当今的书法研究已经普 及,然而正如古人论书云: 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 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 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 之于身。“德而熟之于身, 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 ,研习书法的真谛,应该走 到书法的深处,这个深处, 无疑是把形式感与创造这种 形式感的精神力量相结合, 古代书法家当然是最好的案 例:书法艺术的百川归海, 往上推则本出同源,后来的 分派,丰富了书法的风格, 但如互不相让、自立门户, 便使本来宽广的道路变得狭 窄,书法代有才人出,促使 书法艺术生生不息,或故作 方拙,或颤抖掣笔,或消化 博采,或自我表现。虽说书 法皆从临帖摹碑始,但除了 勤学,先天气质、章法气度 自然内蕴其中。基于此,研 究者对于一个有原创力的书 法家,倘非要只是从作品中 找到一笔一画的出处不可, 就算不上真懂艺术了。 这本书的特点是作者以 独立的思考、诚实的态度、 难得的原创精神,从书法批 评的视角,紧扣书品和人品 ,尝试勾勒出一部书法史的 轮廓,也尝试探索了书法史 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是 一部努力创新的书。 作者是勤勉的求索者, 近年来考察金石学渊源,叙 说碑学体系演变,为成此书 打下了广博的基础。此书详 细罗列书家翘楚,将其书法 风骨的涵养流变置于历史的 大视野之中娓娓道来,是水 到渠成的产物,可为书法研 究者借鉴,其中所探讨的人 品、书品及巧思,也触及“ 经世致用”“述而不作”等书 法以外的视角,以期惠人良 多。 兴之所至,写了以上感 想。是为序。 黄进 2021年冬于金陵 导语 本书是作者以独立的思考、诚实的态度、难得的原创精神,从书法批评的视角,紧扣书品和人品,尝试勾勒出一部书法史的轮廓,也尝试探索了书法史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一部努力创新的书。认识书法中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现象,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可以从书中领略到书法艺术深刻的哲学内涵,不但能够为欣赏书法作品提供一把新的钥匙,而且有助于在创作过程中更好地发挥。 后记 这本书做了三件事: 第一,勾勒了历代重要 书法家的形象,很多勾勒可 能不合已有的研究描述。 第二,清晰了每个书法 家的形式感要素,更着力分 析造成这种形式感的人格原 因。 第三,建立了一套评估 体系,进而揭示了中国书法 风格演进的内在逻辑,并且 得出了简单的结论一一颜真 卿、怀素,是最高峰,然后 大致一代一代渐弱。 本书文责自负,是完全 的原创而不是东搬西抄,从 观点论证到资料组织,都是 如此,所以23篇文章,花了 近两年的时间。在这个资讯 “整合”的年代,这样吃力不 讨好的原创,或许并不讨喜 。 用作品说话,而不仅仅 用文字说话,尽量用图片把 问题说清楚,图片是对应着 文字,也是作者在排版时的 追求,所以,懒得读字的人 ,读图和图注也基本可行。 在这个时代,亲近书法 已是奢侈,何况研究。当硬 笔取代了毛笔,电脑录入取 代了手写,电子传媒取代了 纸媒,书法显得那么“离群 索居”。所以,能够打开这 本书的人们,我们就是“同 道人”。 王永辉 2021.03 金陵 精彩页 绪论 关于字、书与书法 第一节 文字与书写 一、文字的重量 文字是人类的创造。 表面上看,文字的产生,是记录和传递信息的需要,进一步看,是人类为了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而形成的能力。人类由于时空限制而产生的困境和与之较量的激情,使文字具有了永恒的重力。他有话想说,却无法说给远方,也无法说给后人,于是,只能倾注于文字。 所以,文字是人类为了超越“当下”的制约而产生的工具,或者说,是人类想具有神的本领而发明的工具,因为有了文字,就有了永恒的可能性。所以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 这样的精神自觉和精神表达,与舞蹈和音乐、歌唱不同,后者是欲望的表达,释放完毕以后人类安静了,除了表达之外,没有记录的功能;而文字,则是理性的表达,是独自的、内在的,它可以记录和传递,在传递到远方或者未来的时候,会引起思考和围观。 一般认识将文字作为文明的标志之一,笔者更认为这是唯一的标志。有的人类群落会舞蹈歌唱,甚至会制作陶罐和青铜器,却没有文字,说明他们没有达到文明状态,因为信息有效传递的时空跨度远远不够。 所以,在书写文字的时候,就是对文字中所含文明力量的敬畏,对伟大时间力量的敬畏。这该是所有书写者面对文字的底层态度或日本能姿态。正如东汉蔡邕所说,“如对至尊”。 二、书画不同源 从上述角度出发,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书画同源”是浅显草率的表述。 画,是人类对外界物象的“摄取”,而字,则是人类心灵世界的“溢出”,一进一出,是其本质差别。有人说,最早的文字是画。不对。那是借助外界物象的形将其抽象和组合以表达自身之意。写字与绘画确实都借助了外来的“象”,但是人类在运用它们时,精神指向是不同的。 当然,如果执着地认为字与画都是人类的精神活动的产物,所以书画同源,就把话说顶了,因为一切精神活动都同源。 大部分人说书画同源,可能是指中国书法和绘画都要借助于毛笔。但这叫书画同技、同具,不是同源。 三、望文生义 中国人书写文字的特殊性不是仅由书写导致,还有文字。 前面我们提到了“如对至尊”,谈到了文字的产生以及它所代表的内容。问题的核心是,只有中国文字保留和演化到今天,历史上没有出现过显见的隔断,而其他古老文明的象征——文字,都已经早早远离了他们的生活,成为“化石”,创造和使用这些文字的祖先,也成为一代代远去的背影。换一句话说,汉字所承载的信息可能有变化,却没有消失,而其他文字所承载的信息均已消失在民族记忆中。 文字学中有自源文字和借源文字之分。自源文字是一个民族独创的文字体系,现有资料表明,所有自源文字均为象形文字,表达了人类文字起源的共同特征。借源文字则是借用其他文字体系而发展出的文字体系,比如日本文字,就是一种混杂了多种文字体系的文字,其中的汉字,语义接近,读音却不同,而一些草体汉字则演化为假名的纯粹拼音符号。其他文字,如拉丁文字,则是完全的字母文字,又称拼音文字,它只能表音而无法“望文生义”。所有的字母文字,都是借源文字,是由可以表意的象形文字蜕变转化而来。 这是从文字性质上所作的分析,中国人在书写汉字时,面对的是民族记忆,是一种显性的文化基因,而不仅仅是记录语音的符号。 下面从字形上加以分析。 “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竖如万岁枯藤”,这些都是古人对汉字笔画的联想性描述,正像蔡邕说的那样“纵横皆可象者”,这只是比较浅显的理解。更进一步,汉字的独特构造与其他自源文字体系一样,有着显而易见的构成逻辑。比如偏旁部首,比如独体象形字,组合体会意字,以及由形旁和声旁组合而成的形声字。汉字是可以“望文生义”的,因为它记录的是意而不是读音。而且,它的形态更像积木而不是线团,每个组件都是独立的,每个组件的内部构成也是独立的,由一笔一画组成,类似于建筑的结构。这样,与字母文字相比,它自然有着先后笔顺,完成各个组件才完成一个字,而不像字母文字那样,必须以一个方向不问断地书写下去。 这样的构字特征,决定了汉字书写的节奏感以及极大的表现场域,几乎可以呈现出无限多的风格。正是这种无限可能性与汉字写法的规定性之间的张力,拓展了游戏与抒情的空间,也就是有了更为宽广的审美可塑性。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