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作为赏石艺术的奠基之作,阐述了一种赏石艺术理论,阐明了一种赏石艺术理念,为赏石艺术这种新生的艺术形式提供了一种合理的解释,为赏石艺术与主流艺术的交融铺就了一条道路,为新时代大众赏石指明了新的方向。同时,观赏石艺术品也从身份的焦虑转向了身份的自觉。 作者简介 李国树,2003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学历。赏石艺术家。 观赏石艺术品代表作:《潘天寿鹰石图》《仿常玉侧卧的马》《一个女子的头像》《野渡无人舟自横》和《江山晓思》等。 目录 绪论 新逻辑:自然、自由与艺术 第一章 石头何以成为艺术 第二章 赏石之思:不同观照下的意象世界 第三章 赏石标准与赏石理念之辩 第四章 赏石现状的倾向和诸多问题 第五章 赏石艺术的载体:观赏石 第六章 赏石艺术理念 第七章 赏石艺术语言 第八章 赏石艺术的实践范例:画面石 第九章 赏石艺术与主流艺术之关系 第十章 中国赏石的文化因素 第十一章 中国赏石流变之本源 第十二章 中国赏石与当代精神状况 第十三章 中国赏石艺术精神 结束语 附录一 中国赏石文化年表 附录二 插图目录及索引 参考文献 序言 石头如何成为艺术品 石头在传统艺术的发展 中占有重要位置。石头与中 国人的文化精神有密切关系 。在当代艺术生活和日常审 美中,往往有石头的身影。 顽然一片石,其中饱含着中 国人独特的生活感悟和艺术 理想。 中国有漫长的赏石传统 。石头也参与累积中国文化 传统的基座,拓展艺术表现 的领域,美化人的生活世界 。在一个奉“天人合一”哲学 为圭臬的文化传统里,赏石 伴随着中国人有关人工与天 趣的认识里程。从老子的“ 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到南朝高僧竺道生的“高 僧说法,顽石点头”的传说 ,再到东坡“石丑而文”的思 考,赏石中凝固了中华民族 智慧的精髓。 石头作为一种欣赏对象 ,在艺术与非艺术、天然与 人为之间的界线非常模糊。 数千年来,在中国文化的天 地里,爱石、赏石、藏石的 风气愈演愈烈,有关石头的 文字和图像文献极多,但这 方面的理论建构却并不多。 虽然有《云林石谱》《素园 石谱》一些专门性著作,但 很少有触及基础理论方面的 探讨。放眼当今艺坛,赏石 风气与古代相比有过之而无 不及,但在这方面的深度理 论思考还是罕值其人。 正是在此背景下,能读 到像李国树先生《中国当代 赏石艺术纲要》这样的著作 特别高兴。李国树先生是赏 石家,又是观赏石收藏家, 还是一位赏石理论家。这部 皇皇巨著,是有关赏石的系 统性理论著作。它在当代世 界文化和审美发展的宏阔视 野中,透视中国人的赏石文 化,涉及赏石理论中的一系 列基础理论问题。如中国赏 石文化的源流和发展态势( 书的后面还附有“中国赏石 文化年表”),清晰地展现 中国赏石文化发展的历史脉 络、重大事件。其中涉及一 系列赏石中关键的理论问题 ,如“石头如何成为艺术”“ 瘦漏透皱丑等赏石审美标准 的建立和发展脉络”“赏石和 主流艺术的关系”“石头的文 化和艺术语言”“赏石文化中 所体现出的哲学精神”“透视 当代赏石文化的得失”,等 等。书中既有具体案例的分 析,又有深度的哲学与美学 思考,在历史和逻辑的基础 上,展现了中华赏石文化的 独具魅力。这是一部酣畅淋 漓的赏石理论著作。 沉默无言、难以纳入一 般形式法则的石头如何成为 艺术品,是李国树先生这部 著作所想解决的关键问题, 作者提供的思路极有价值。 作者认为,赏石文化中包含 中国人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观照和转化”是沉默的石头 转换为艺术品的关键,作为 鉴赏对象的顽石是真实和想 象的艺术统一,等等。这些 理论思考都具有重要启发性 。他对当代赏石文化的分析 ,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 部著作的出版,必将推动对 赏石文化的理论探讨,对促 进中国当代赏石文化的良性 发展也大有裨益。谨此表示 衷心的祝贺。 朱良志 二〇二一年十一月二日 于北京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