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随着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为了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课内学时在不断压缩,许多高校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压缩成一门课程,学时设置各异。本书旨在满足短学时的情况下,高等学校非化学化工类工科专业人才对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需求,在传统的工程化学内容基础上纳入了元素化学和分析化学中的滴定分析法,还同时编写了配套的习题集,所以在本教材中没有提供课后习题。 本书对工科非化学化工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了精选和整合,按照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基础、元素化学和定量分析四大部分展开,共分12章。 目录 第1章 绪论和理想气体简介 1.1 化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学科体系 1.1.1 化学的研究对象 1.1.2 化学的学科体系 1.1.3 化学的学科体系中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1.2 工程化学基础的教学对象和目的 1.3 理想气体简介 1.3.1 理想气体的性质 1.3.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1.3.3 理想气体分压定律 第2章 热化学 2.1 热力学的基本概念 2.1.1 系统和环境 2.1.2 状态和状态函数 2.1.3 过程和途径 2.1.4 相和态 2.2 热力学第一定律 2.2.1 热和功 2.2.2 热力学能 2.2.3 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2.3 焓 2.3.1 焓的定义 2.3.2 标准摩尔反应焓 2.3.3 标准摩尔生成焓 2.4 Hess定律及其反应热的计算 2.4.1 Hess定律 2.4.2 反应热的计算 第3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3.1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方程 3.1.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测定 3.1.2 化学反应速率方程 3.2 Arrhenius方程及其应用 3.2.1 Arrhenius方程 3.2.2 Arrhenius方程的应用 3.3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 3.3.1 碰撞理论 3.3.2 活化络合物理论 3.4 催化作用 3.4.1 均相催化 3.4.2 非均相催化反应 3.4.3 酶催化 第4章 化学平衡 4.1 化学平衡和标准平衡常数 4.1.1 化学平衡的基本特征 4.1.2 标准平衡常数及其计算 4.2 标准平衡常数的应用 4.2.1 判断反应程度 4.2.2 预测反应方向 4.2.3 计算平衡组成 4.2.4 多重平衡规则 4.3 化学平衡的移动 4.3.1 浓度的影响 4.3.2 压力的影响 4.3.3 温度的影响 4.3.4 勒夏特列原理 4.4 自发反应的能量变化和熵 4.4.1 焓和自发反应的变化 4.4.2 熵和熵变 4.4.3 熵增加原理 4.5 Gibbs函数和化学反应方向 4.5.1 化学反应方向和限度 4.5.2 Gibbs函数的概念和Gibbs函数变判据 4.5.3 Gibbs函数变的计算 4.5.4 Gibbs函数变与化学平衡 第5章 酸碱平衡 5.1 酸碱质子理论 5.1.1 酸碱理论的发展 5.1.2 酸碱质子理论 5.1.3 酸碱的相对强弱 5.2 水、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5.2.1 水的解离平衡和溶液的pH 5.2.2 弱酸和弱碱的解离平衡 5.3 盐溶液的解离平衡 5.3.1 强酸弱碱盐 5.3.2 弱酸强碱盐 5.3.3 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 5.4 缓冲溶液 5.4.1 同离子效应 5.4.2 缓冲溶液的pH计算 5.4.3 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 5.5 酸碱电子理论、配位化合物及配位平衡 5.5.1 酸碱电子理论 5.5.2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命名和分类 5.5.3 配位平衡 第6章 沉淀溶解平衡 6.1 溶解度和溶度积 6.1.1 溶解度的概念 6.1.2 溶度积的概念 6.1.3 溶解度和溶度积之间的换算 6.2 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6.2.1 溶度积规则 6.2.2 同离子效应 6.2.3 盐效应 6.2.4 沉淀的溶解 6.3 沉淀的次序和沉淀的转化 6.3.1 分步沉淀和共同沉淀 6.3.2 沉淀的转化 第7章 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 7.1 氧化还原反应 7.1.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7.1.2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7.2 原电池与电动势 7.2.1 原电池的构造 7.2.2 电极和电池反应 7.2.3 原电池电动势产生的原因 7.2.4 原电池的能量变化 7.3 电极电势和标准电极电势 7.3.1 标准电极和标准电极电势 7.3.2 标准电极电势的测定 7.4 Nernst方程及其应用 7.4.1 Nernst方程 7.4.2 Nernst方程的应用 7.5 电极电势的应用和元素电势图 7.5.1 电极电势的应用 7.5.2 元素电势图 第8章 原子结构 8.1 氢原子光谱和单电子原子结构 8.1.1 氢原子光谱 8.1.2 波尔原子结构理论 8.1.3 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8.1.4 薛定谔方程与四个量子数 8.1.5 原子轨道与电子云的空间图像 8.2 多电子原子结构和核外电子排布 8.2.1 多电子原子轨道能级 8.2.2 核外电子的排布 8.3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8.3.1 元素周期表 8.3.2 元素周期律 第9章 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和配合物结构 9.1 价键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 9.1 I 1价键理论 9.1.2 杂化轨道理论 9.2 分子轨道理论 9.2.1 分子轨道理论概述 9.2.2 分子轨道能级图 9.3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9.3.1 分子间作用力 9.3.2 氢键 9.4 晶体结构 9.4.1 晶体结构特征 9.4.2 晶格理论 9.4.3 晶体类型 9.5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9.5.1 基本要点 9.5.2 价键理论的应用 第10章 p区元素 10.1 硼族元素 10.1.1 硼族元素概述 10.1.2 硼及其化合物 10.1.3 铝及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