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融合机械检测项目,着重介绍机械检测过程的基本思路,并对操作技巧进行指点,以帮助读者切实掌握机械检测的方法和技巧。全书共13个单元,包括绪论、检测技术基础、极限与配合、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及其检测、通用计量器具及其使用方法、三坐标测量机介绍、坐标测量的准备工作、测头的选择和校验、零件坐标系的建立、几何特征的测量、尺寸评价和报告输出、三坐标测量项目实训。
本书适合作为应用型本科、高等职业院校“机械检测”等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各类技能培训的教材,还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自学使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机械检测技术(第3版高等职业教育智能制造专业群系列教材)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机械工业 |
作者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融合机械检测项目,着重介绍机械检测过程的基本思路,并对操作技巧进行指点,以帮助读者切实掌握机械检测的方法和技巧。全书共13个单元,包括绪论、检测技术基础、极限与配合、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及其检测、通用计量器具及其使用方法、三坐标测量机介绍、坐标测量的准备工作、测头的选择和校验、零件坐标系的建立、几何特征的测量、尺寸评价和报告输出、三坐标测量项目实训。 本书适合作为应用型本科、高等职业院校“机械检测”等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各类技能培训的教材,还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自学使用。 目录 单元1 绪论 1.1 互换性 1.1.1 互换性的概念 1.1.2 互换性的作用 1.1.3 互换性的分类 1.1.4 互换性的实现条件 1.2 标准化和优先数 1.2.1 标准化及其作用 1.2.2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 1.3 互换性与检测技术 1.3.1 检测技术 1.3.2 机械检测的现状及趋势 1.4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 1.4.1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概念及作用 1.4.2 新一代GPS体系简介 1.5 本课程的性质与主要内容 习题 单元2 检测技术基础 2.1 检测技术基本概念 2.2 测量基准与量值传递 2.2.1 长度基准与量值传递系统 2.2.2 角度基准与量值传递系统 2.3 测量方法与计量器具 2.3.1 测量方法的分类 2.3.2 计量器具的分类 2.3.3 计量器具的度量指标 2.4 测量误差及其处理 2.4.1 测量误差的概念 2.4.2 测量误差的来源 2.4.3 测量误差的分类及处理 2.4.4 测量精度 习题 单元3 极限与配合 3.1 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 3.1.1 要素 3.1.2 孔和轴 3.1.3 尺寸 3.1.4 偏差与公差 3.1.5 配合与基准制 3.2 标准公差系列 3.2.1 标准公差因子 3.2.2 公差等级及数值 3.2.3 公称尺寸分段 3.3 基本偏差系列 3.3.1 基本偏差代号 3.3.2 轴的基本偏差 3.3.3 孔的基本偏差 3.3.4 尺寸公差表查法介绍 3.3.5 尺寸公差与配合代号的标注 3.4 常用尺寸公差带与配合 3.4.1 优先和常用的公差带 3.4.2 优先和常用配合 3.4.3 线性尺寸的未注公差 3.5 公差与配合的选用 3.5.1 基准制的选用 3.5.2 公差等级的确定 3.5.3 配合种类的确定 3.6 尺寸链 3.6.1 尺寸链概述 3.6.2 用完全互换法解尺寸链 3.6.3 用大数互换法解尺寸链 3.6.4 用其他方法解装配尺寸链 习题 单元4 几何公差 4.1 几何公差概述 4.1.1 几何要素 4.1.2 几何公差的种类 4.1.3 基准 4.1.4 几何公差标注方法 4.1.5 公差与几何公差带 4.2 几何公差及公差带的特点分析 4.2.1 形状公差及公差带 4.2.2 轮廓度公差及公差带 4.2.3 定向公差及公差带 4.2.4 定位公差及公差带 4.2.5 跳动公差及公差带 4.3 公差原则 4.3.1 有关公差原则的术语及定义 4.3.2 独立原则 4.3.3 相关原则 4.4 几何公差的选择 4.4.1 几何公差项目的选择 4.4.2 基准的选择 4.4.3 公差原则的选择 4.4.4 几何公差值的选择 4.5 几何误差的评定及检测原则 4.5.1 几何误差的评定 4.5.2 几何误差的检测原则 习题 单元5 表面粗糙度及其检测 5.1 概述 5.1.1 表面粗糙度的概念 5.1.2 表面粗糙度对零件使用性能和寿命的影响 5.2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5.2.1 主要术语及定义 5.2.2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 5.3 表面粗糙度的选择及标注 5.3.1 评定参数的选择 5.3.2 评定参数值的选择 5.3.3 表面粗糙度的符号 5.3.4 表面粗糙度的标注 5.4 表面粗糙度的检测 5.4.1 比较法 5.4.2 光切法 5.4.3 干涉法 5.4.4 感触法 5.5 表面粗糙度理论与标准 5.5.1 表面粗糙度标准的产生和发展 5.5.2 表面粗糙度标准发展的迫切性 习题 单元6 通用计量器具及其使用方法 6.1 计量器具简介 6.2 通用计量器具的使用及维护 6.2.1 基准量具 6.2.2 游标类量具 6.2.3 螺旋类器具 6.2.4 指示表 6.2.5 角度器具 6.2.6 量规 6.2.7 辅助量具 6.3 计量器具的日常维护和保养 习题 单元7 三坐标测量机介绍 7.1 三坐标测量机简介 7.1.1 三坐标测量机的原理 7.1.2 三坐标测量机的分类 7.1.3 三坐标测量机的常用结构形式 7.2 三坐标测量机的系统组成 7.2.1 三坐标测量机的主机 7.2.2 三坐标测量机的控制系统 7.2.3 三坐标测量机的探测系统 7.2.4 三坐标测量机的软件系统 7.3 三坐标测量机的精度 7.3.1 三坐标测量机的精度指标 7.3.2 零件公差要求与测量机精度 7.4 坐标测量的几个重要概念 7.4.1 坐标、坐标系和机器坐标系 7.4.2 矢量的概念 7.4.3 测点半径补偿与几何特征拟合 7.4.4 零件找正和零件坐标系 7.4.5 工作平面和投影平面 习题 单元8 坐标测量的准备工作 8.1 三坐标测量机的工作环境 8.2 三坐标测量机的维护保养 8.2.1 三坐标测量机主要部件的维护保养 8.2.2 三坐标测量机的精度维护 8.2.3 三坐标测量机的日常维护计划 8.2.4 制定三坐标测量机维护和保养规程 8.3 三坐标 序言 前言 机械检测技术为产品质量提供保障,是生产 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制造工程师必备的 基本技能。“机械检测技术”是高等工科院校制 造类专业群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内容涉及机 械设计、机械制造、质量控制与生产管理等多个 方面。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公差的基 础知识,掌握机械产品的检测项目和方法,培养 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本书第一版、第二版分别于2012年、2015 年出版。自2012年首次出版至今,本书以检测技 术全面且融入新技术、案例实用、编写严谨、理 实兼顾的优点,获得了各院校师生的好评。为进 一步提升本书的教学效果,使其更好地适应基于 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我们对本书进行了 优化修订。本次修订是在“对接产业、工学结合 、提升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 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根据全国机 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制造类专业群课程 改革的要求,以及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标准,践 行和创新“理实一体化教学”先进职业教育理念 而进行的。修订过程中,我们整合了知名检测设 备厂商——海克斯康测量技术有限公司(产)、 高职院校(学)、零部件制造企业(用)三方的 要求,确保本书与检测技术的发展同步、与高职 院校的教学需求匹配、与测量技术的实际应用对 接。 本书由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模具专业指导委员 会副主任罗晓晔、海克斯康测量技术有限公司王 慧珍和陈发波担任主编,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周渝庆、青岛工程职业学院赵永磊、安徽汽车工 业学校翟富林担任副主编,青岛工程职业学院郇 艳、宋绍刚参与编写。全书由“基础知识、通用 检测技能、三坐标检测技能”构成三位一体的教 学内容,共分13个单元,主要包括机械检测基础 知识(单元1~单元5)、通用测量工具检测(单 元6)、坐标检测知识与项目实践(单元7~单元 13)。为了让读者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检测技 术,本书提供了典型检测实例,以便读者能边学 边练,扎实掌握相关技能。 本书广泛吸收了国内外机械检测技术各个领 域成熟的经验及最新参考资料中的精华,大部分 内容是编者在实践中积累的、有实用价值的检测 实例和技巧,并对一些有普遍实用意义的检测内 容进行了总结和提高,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反映国内外先进水平。本书突出对人才创新素质 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求达到使读者在实际应用 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本书充分体现了 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用特色和能力本位,重点突出 、简明扼要,实例实用可靠,有利于“基于工作 过程”“做中学”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实现。 针对教学的需要,本书由杭州浙大旭日科技 开发有限公司配套提供全新的立体教学资源库。 其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并可灵活、自由地 组合和修改。在此对杭州浙大旭日科技开发有限 公司为本书配套提供的教学资源库表示衷心的感 谢。 限于编写时间和编者水平,疏漏之处在所难 免,我们十分期望读者与专业人士提出宝贵意见 与建议,以便今后不断加以完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