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简明西欧百科全书(精)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作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总览以及对西欧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的介绍,展现了西欧作为西方文明的发祥地,其理性化思维、工业化的经济、民主制的政治三个基本原则为特征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为现代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本书全面介绍了当代西欧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这也对中欧关系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目录
第一部分 地区综合
第一编 概述
第一章 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理位置
第二节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一 地质构造的演变特点
二 西欧的地形分区
三 半岛、岛屿和海峡
第三节 水体
一 边缘海与陆间海
二 河流
三 湖泊
第四节 气候
一 气候的特点
二 气温与降水的分布特点
三 气候分区
第五节 土壤、植被与动物
一 土壤类型与植被带
二 动物
第六节 矿产资源
一 金属矿藏
二 非金属矿
第二章 人文环境
第一节 人口概况
一 西欧居民的历史来源
二 西欧人口的城市化
三 西欧人口的老龄化
第二节 民族概况
一 英格兰人
二 苏格兰人
三 威尔士人
四 爱尔兰人
五 奥尔斯特人
六 法兰西人
七 布列塔尼人
八 科西嘉人
九 阿尔萨斯人
十 荷兰人
十一 弗里斯人
十二 佛拉芒人
十三 瓦隆人
十四 摩纳哥人
十五 卢森堡人
十六 列支敦士登人
十七 瑞士人
十八 奥地利人
十九 西班牙人
二十 加泰隆人
二十一 加利西亚人
二十二 巴斯克人
二十三 葡萄牙人
二十四 安道尔人
二十五 意大利人
二十六 圣马力诺人
二十七 马耳他人
二十八 希腊人
二十九 德意志人
三十 芬兰人
三十一 瑞典人
三十二 挪威人
三十三 拉普人
三十四 丹麦人
三十五 冰岛人
三十六 法罗人
第三节 语言概况
一 英语
二 德语
三 荷兰语
四 佛拉芒语
五 丹麦语
六 瑞典语
七 挪威语
八 冰岛语
九 法罗语
十 法语
十一 意大利语
十二 西班牙语
十三 葡萄牙语
十四 威尔士语
十五 布列塔尼语
十六 苏格兰盖尔语
十七 爱尔兰语
十八 希腊语
十九 芬兰语
二十 巴斯克语
二十一 马耳他语
第四节 宗教信仰
一 基督教
二 犹太教
三 伊斯兰教
第五节 各国人口状况和人口政策
一 西欧西部国家
二 西欧中部国家
三 西欧南部国家
四 西欧北部国家
第二编 西欧简史
第一章 古代史
第一节 古代希腊
一 克里特——迈锡尼文明
二 荷马时代
第一节 德国的分裂
一 大国对德国的分割
二 德国分裂
第二节 美苏对峙与欧洲的分裂
一 欧洲的分裂
二 “杜鲁门主义”
三 “马歇尔计”
四 《敦刻尔克条约》和《布鲁塞尔条约》
五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第三节 德法之争和联邦德国重新武装
一 《萨尔协定》
二 联邦德国重新武装
第四节 《奥地利国家条约》
第五节 东西方缓和的努力
一 日内瓦会议
二 第二次柏林危机
三 《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四 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和中欧裁军谈判
五 北约的“双重决议”
六 美苏日内瓦中程核武器谈判
七 《中导条约》
第六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外交政策
一 英国的“三环外交”
二 撒切尔主义
第七节 戴高乐主义与法国外交政策
一 戴高乐的外交政策
二 蓬皮杜的外交政策
三 德斯坦的外交政策
四 密特朗在冷战结束前的外交政策
第八节 联邦德国外交政策
一 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
二 施密特的外交政策
三 科尔在德国统一前的外交政策
第九节 欧洲与非殖民化
一 英国的非殖民化政策
二 法国的非殖民化政策
三 荷兰、比利时、葡萄牙的非殖民化政策
第三章 冷战后的欧洲国际关系
第一节 冷战的终结
一 柏林墙的倒塌和德国的统一
二 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终结
第二节 冷战后英国外交政策
一 约翰·梅杰政府对外政策
二 布莱尔的“枢纽外交”
三 布朗的外交政策
第三节 冷战后法国外交政策
一 密特朗冷战后的外交政策
二 希拉克的外交政策
三 萨科齐的外交政策
第四节 统一后德国的外交政策
一 科尔在德国统一后的外交政策
二 施罗德的外交政策
三 默克尔的“价值观外交”
第五节 冷战后欧共体/欧盟对外重要双边关系
一 欧美关系
二 欧
序言
我们向读者奉献的是一本关于西欧知识的简明百科全
书。
西欧位于欧亚大陆西端北纬36000和71008之间,面积
约339万平方公里。西欧三面环海,好比欧亚大陆伸出的巨
大半岛,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东面接
欧亚大陆,与俄罗斯、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
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马其顿
等国家相邻。西欧海岸线漫长而弯曲复杂,岛屿众多,内
陆最深处距海岸线不超过400公里,水陆交通便利,这对西
欧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西欧共有24个国家,它们是:英国、爱尔兰、法国、
荷兰、比利时、卢森堡、马耳他、德国、奥地利、瑞士、
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列支敦士登、摩纳哥、
圣马力诺、梵蒂冈、安道尔、冰岛、丹麦、挪威、瑞典、
芬兰。西欧是世界上国家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也是经济
发达国家最为集中的地区。
这片区域,我们谓之“西欧”。它既不是相对欧洲东
部而言的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也不是从冷战时期东西欧
分裂而来的政治概念;它更是一种文明的概念。西欧是“
欧洲文明”的发源地。今日“欧洲”的概念是从西欧这块
土地诞生后一步一步地扩张而来的。东西欧的概念最早可
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到10世纪的这一时期。在基督教文明不
断扩张的过程中,先是罗马帝国于公元395年分裂为东西两
个部分,随后教会也分裂成东西两大教派,并于1054年正
式分裂。自此以后,东西欧的分野便逐渐清晰起来,尽管
其地理上犬牙交错,多有融合、分离之举(包括冷战结束
后欧洲一体化的“东扩”和东欧国家“重返欧洲”的回归
)。但是,作为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
、宗教等因素在内的文明概念,“西欧”具有特定的涵义
,并且是明确的。
作为欧洲文明/西方文明的发祥地,西欧也是资本主义
的发源地。
今天所谓的西方文明是从古代的希腊一罗马文明和基
督教发展而来,再早还可以往两河流域追溯而去。但最终
形成欧洲的早期文明则是先在西欧,并由西欧开始向全欧
传播。基督教在这一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古
代的希腊人文思想和理性主义,到罗马的政治与制度文化
,再到经过文艺复兴的伟大思想革命,直至马克思主义的
诞生,西欧为欧洲乃至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了极为宝贵的文
化财富。
作为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发轫于西欧的启蒙运动、产
业革命和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催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资
本主义产生于西欧并得到迅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西欧
最早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由此带动了经济与社
会的发展。人类社会以此为标记,进入了一个基督教工业
化文明的历史阶段,其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
为现代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西欧在其鼎盛时期,列强林立,它们不仅在欧洲争雄
逐利,频频发生战争,而且也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争夺霸权
。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扩张中,西欧列强依仗着“船
坚炮利”,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财富,并改变了它们的历
史发展进程,同时也将主要诞生于西欧的欧洲文明带到了
全世界,由此促进了当代世界文明的形成。在世界近现代
历史上,西欧曾是世界政治与经济的中心。
从历史上看,欧洲文明在欧洲的扩张基本上是沿着由
西向东的路线发展的,即由西欧向东欧传播,因此在欧洲
由西向东留下了发展阶段的落差。东西欧洲的分离给以后
欧洲的发展留下了深刻烙印。此后东西欧便在拥有共同文
化渊源的情况下走上各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西罗马帝国
时期,西欧一度衰落,以后逐渐兴盛。特别是资本主义诞
生以后,西欧日益强盛。而东欧因受东方蛮族侵扰等原因
,民族国家的形成滞后,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上明显落后
于西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更因两大阵营的对峙而进
一步与西欧拉开了距离。
历史上东西欧洲的分野并非泾渭分明和一成不变的,
冷战时期的政治划分,大体上符合欧洲历史演变的轮廓,
同时也反映了当代欧洲发展的现实。
20世纪上半叶,西欧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衰落
下来,原来不可一世的强国沦为世界的二流国家。在经过
五六十年代的重建以后,西欧再度复兴。特别是欧洲一体
化进程的启动和发展,使西欧各国实力日益强盛,成为当
今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格局中最为引人关注的地区之一。
基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战后西欧国家抛弃了
相互残杀、相互争霸的发展方式,选择了“联合图强”的
发展道路。欧洲一体化进程是欧洲文明对当代世界所做出
的又一杰出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极为积极的意
义,影响深远。
欧洲一体化的积极意义表现在多个方面。在政治上,
欧洲一体化使得历史上相互为仇的国家摒弃宿怨,改兵戈
相见为和平对话和制度建设来解决国家之间的问题。这不
能不说是西欧国家文明成熟的表现。虽然它是二战后诸多
因素的综合使然,但它符合人类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
发展的大方向,符合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给国际
争端的解决和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带来新的启迪。同时,
欧洲一体化进程也改变了西欧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
活。
在经济上,欧洲一体化进程成果比较显赫,它在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西欧各国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参加欧洲一体
化进程的国家绝大部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国家,它们最
早确立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经济发
展水平相近,这为欧洲一体化最先从经济人手提供了可靠
的基础。一体化法律体系和政治体制的确立为之提供了法
律和制度的保证,加之共同的文化背景,一体化进程在20
世纪下半叶里虽然历经风波曲折,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果,西欧国家首先在经济领域里重新崛起,成为世界经济
格局中举足轻重的重要一极。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示范效
应影响下,世界经济区域化得到迅速发展。
近代以降,世界历史的每一重大变化几乎无不以欧洲
为其震源。20世纪90年代以后,欧洲发生的巨大变化又一
次震撼了世界。冷战结束,两大阵营对抗格局的解体,使
欧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世界是带着欧洲剧变
的余震迈进新世纪的门坎的。这是一个一超多强、两极格
局已不复存在而多极化尚在形成中的新世界。在这个历史
的转折时期,世界向何处去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而西欧
因其对欧洲的特殊影响,因其一体化进程的新进展更为世
人关注。在2003年年初,西欧主要国家法、德等国对美国
欲对伊拉克发动的战争响亮地喊出了“不”。西欧已经成
为冷战后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在东欧剧变、冷战结束之后,西欧国家不失时机地发
动了新一轮的整合运动。欧洲联盟的诞生、欧元的问世、
欧盟东扩的启动、欧洲共同安全防务体制的建立,以及
2002—2003年间欧盟提出的“制宪”目标等等,我们看到
西欧国家正以欧盟为主体整合欧洲,进而成为日后多极化
世界中重要一极力量的一系列的努力。特别是欧元于2002
年正式进入流通领域,开始改变了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发
展的格局。西欧的发展一直是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目标之
一。
历史上,中国和欧洲早有交往,古代丝绸之路的驼铃
曾经谱写出了中欧交通史上美丽的乐章。但是,中国对欧
洲有较多的了解却是在近代以后,在西学东渐的年代,中
国人对欧洲的认识日渐丰富,及至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的
知识分子出于对西方国家“船坚炮利”的切肤之痛,抱着
富民强国的愿望,大规模地翻译、介绍欧洲的科技和人文
思想,探索欧洲国家的强国之路,彼时有关欧洲各种知识
的书籍大量问世。但是,过去中国人对欧洲的了解或一味
崇尚、全盘欧化;或一概排斥、全面抵制,两种极端倾向
均比较明显。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对欧洲文明的认
识才具有了科学意义上的研究。
当代中国的欧洲研究当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起计。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与西欧国家的关
系开始具有新型的、平等的、主权国家之间的意义。作为
一个独立的、新兴的主权国家,作为一个在当代世界舞台
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基于新中国成立前
后所面临的严峻的国内外政治和经济形势,中华人民共和
国从其成立之初便对国际问题给予极大的重视,国际问题
研究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专门
的研究队伍和特定的学科范畴。欧洲研究也由此得到发展
,一些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等部门都开始有专业人员对西
欧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国际关系等问题进行研究,
出版了许多学术著述,奠定了当代欧洲问题研究的基本框
架。然而,由于受冷战政治的影响,中国学者对当代欧洲
的研究主要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进行,因而仍然受到一定
的制约,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全国思想大解放、学术研究
蓬勃兴旺的改革开放的年代里,现代意义上的欧洲研究才
有了充分的发展。1981年,当代“西欧研究”意义上的中
国第一个西欧问题专业学术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西欧研究所成立(1993年改名为欧洲研究所),并于1983
年公开出版了中国第一份全国性的西欧研究专业学术刊物
——《西欧研究》杂志(1993年改名为《欧洲》杂志,
2001年更名为《欧洲研究》);1983年中国举行了首次西
欧学科规划会议,会议讨论了欧洲一体化研究等方面的科
研协调工作,并将欧洲一体化列为今后的重点研究项目。
1984年,第一个全国性学术团体——中国西欧学会(1991
年改名为中国欧洲学会)在北京成立。20世纪90年代以后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欧关系的进一步全面
发展,特别是欧洲与世界格局的变化,以及中欧学术交流
的发展,使中国的西欧研究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前
所未有的进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专事西欧问题研究的
专业队伍。学界有关西欧和欧盟的各种书籍纷纷问世,中
国西欧问题的学术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些学术成果
为我们今天编撰《简明西欧百科全书》提供了深厚的学术
准备基础。
在此期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中国与西欧
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不断发展,中国民间对当代
西欧的了解也表现出久盛不衰的热情。特别是习近平总书
记在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后,中国大踏步地走
向世界,为中欧关系新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因此,无论
从推,动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来看,还是从中欧关系的
发展需要来看,出版一部全面介绍当代西欧国家和地区基
本情况的工具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背景
下,《简明西欧百科全书》的出版正当其时。
《简明西欧百科全书》属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科
学院重大课题《简明国际百科全书》子项目。《简明国际
百科全书》于1991年被列入国家新闻署发布的《国家“八
五”重点图书选题、出版计划》;1994年被列为中国社会
科学院重点项目。随后,《简明西欧百科全书》正式启动
,项目最初主持人为欧洲研究所副所长周荣耀。1999年,
在周荣耀调离欧洲研究所后,时任所长裘元伦指派当时的
编辑部主任沈雁南担任主持人。此后,周弘研究员接任欧
洲研究所所长并出任《简明西欧百科全书》编委会主任;
日常项目工作仍由沈雁南负责。2004年8月,《简明西欧百
科全书》绝大部分书稿的初稿完成定稿送交出版社,但部
分章节交稿延误而致使出版拖期,直至2013年沈雁南退休
,《简明西欧百科全书》由欧洲研究所副所长江时学接手
负责。
《简明西欧百科全书》自1997年立项以来,历时20载
,今日得以成书付印,令人不胜唏嘘。在此期间,因欧洲
局势多变,作者们几易其稿,费心颇多。更令人扼腕的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初负责本书出版事项并为此付出
极大心血的刘颖老编辑,终因病逝而未能看到书稿付梓。
《简明西欧百科全书》篇幅巨大,涉及世界三大文明
之一欧洲文明的起源及其历史与当代的发展。从学科来看
,囊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军事、文化、宗教、
民族、国际关系乃至自然地理、科学技术等广泛的知识领
域。编撰工程可谓浩大,成书过程可谓曲折漫长。以中国
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人员为骨干的编撰队伍,在裘
元仑、周弘、黄平前后三任所长的领导下,与所外作者团
结合作,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今天向中国读者奉献出了
一部全面介绍、解析西欧的百科全书,其功莫大焉!在此
,我谨向多年来为此项目付出艰辛劳作的同事们致以崇高
的敬意!
今天,欧洲已无复当年的辉煌,而中国正在走向更加
灿烂的明天。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特别是在“一带一
路”建设的背景下,中国正在以更加坚实有力的脚步走向
世界。帮助中国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世界,是当代中国国际
问题研究者责无旁贷的义务。帮助中国读者更深入地了解
欧洲,是中国欧洲学者应尽的职责。《简明西欧百科全书
》出版之际,欧洲正面临着发展的关键时刻,命运多舛。
但是,曾经在世界历史上有过重要影响,并且在今天依然
具有重要影响的欧洲,仍是我们走向世界无法回避的地域
。同时,作为我国发展经济、推动世界和谐发展、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合作伙伴,中国与西欧国家关系的发
展正有着更为广阔的前景。展望未来,世界正面临数百年
未遇之大变局,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曾经在世界上独领风骚
数百年之西欧的过去与现在,需要研究其发展经验与成败
得失。因此,《简明西欧百科全书》的出版尽管晚了几年
,但是仍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社会价值。特别是西欧作为
马克思主义的故乡,在我们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之际,《简明西欧百科全书》提供的有关知识,对于我们
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相关理论的研究,也会具有一定的参考
价值。
需要说明的是,出于技术原因,并根据中国社会科学
院的相关部署,《简明西欧百科全书》使用资料截止期为
2008年。这些资料主要涉及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动态性介
绍,并不影响西欧基本情况的呈现。同时,我们也欢迎各
界读者对本书提出批评。
中国欧洲学会原副会长 沈雁南
2001年3月5日初稿
2002年10月6日二稿
2012年1月16日三稿
2016年3月17日四稿
2017年10月19日五稿并定稿
导语
本书是一本关于西欧知识的简明百科全书。
本书篇幅巨大,涉及世界三大文明之一欧洲文明的起源及其历史与当代的发展。
西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故乡,在我们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际,本书提供的有关知识,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相关理论的研究,也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精彩页
第一编 概述
第一章 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理位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由于“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在政治上分为“西欧”和“东欧”两大部分。西欧在政区上包括北欧的国家,即冰岛、丹麦、挪威、瑞典和芬兰,以及欧洲西部的国家,即英国、爱尔兰、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还包括中欧和南欧的部分国家,即联邦德国、奥地利、瑞士、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还有马耳他、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圣马力诺、梵蒂冈、安道尔几个小国。政区上西欧总共包括24个国家。
西欧位于北纬36°和北纬71°08'之间。它三面环海,北面为北冰洋,西面是大西洋,南面则是地中海。东面背靠大陆,与俄罗斯、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马其顿等国家相邻。
西欧的最南端是位于伊比利亚半岛南边的马罗基角,位于北纬36°;最北端则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的诺尔辰角,位于北纬71°08';最西端为伊比利亚半岛西边的罗卡角,位于西经9°31'。
第二节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西欧就像是欧洲向西伸出的巨大半岛。西欧三面环海,波罗的海、北海、比斯开湾、地中海等边缘海和陆间海深入大陆内部,使西欧的大陆水平轮廓显得支离破碎,海岸线十分曲折。西欧的绝大多数地方距海不超过400公里,这在世界其他地区是少见的。西欧三面邻海的地理位置在西欧的经济发展史上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整个欧洲的半岛与岛屿所占的面积很大,这在西欧表现得十分明显。西欧最大的半岛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此外,亚平宁半岛和伊比利亚半岛的面积也较大。岛屿中最大的为大不列颠岛,还有爱尔兰岛、冰岛等大岛。
整个欧洲以平原占优势,尤其是东欧平原的面积非常广大。但西欧的地形同东欧相比要复杂得多,山地、丘陵、平原相互交错分布,地势起伏比较大。而东欧地形则简单得多,地形完整、平坦,主要是平原。
一 地质构造的演变特点
西欧是欧洲的一部分,其地质构造与整个欧洲的地质构造联为一体,它的地质构造是整个欧洲地质构造的延续。一个地区的形成,须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通过内力与外力的交互作用,逐渐演变才产生出今天的地貌特点。西欧正是经过几次漫长的构造运动,通过内力的隆起与塌陷,外力的侵蚀、风化与搬运等作用,才形成今天的地表形态。
(一)前寒武纪的陆台构造
在前寒武纪时期,地球上只存在一块泛大陆,是由泛非古陆(又称冈瓦纳古陆)和贝加尔古陆(又称劳亚古陆)缝合而成。大约在寒武纪至奥陶纪期间,劳亚古陆开始分裂,分裂为北美板块、东北欧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三个板块。而东北欧板块即由今天所称的波罗的地盾和俄罗斯地台组成。这两者是整个欧洲地块的核心,两者合称为“原始欧罗巴”,整个欧洲就是围绕它们而逐渐形成的。
波罗的地盾相当于现在瑞典的东部、芬兰及科拉半岛和卡累利一带。波罗的地盾的基岩和俄罗斯地台的基底是连在一起的,它主要由太古界至元古界的结晶岩组成。距今20多亿年的基岩裸露于地表,由片麻岩、混合岩、片岩构成。波罗的地盾自前寒武纪成陆以后,虽然经历了几次隆起与下降并伴随褶皱与断裂作用,但并没有沉降到海平面以下,而是保持着缓慢地上升。自前寒武纪以来的地层基本保持水平状态,在其表面除有第四纪的沉积物以外,没有其他沉积物。
(二)加里东褶皱构造
加里东褶皱构造运动发生在古生代的寒武纪至志留纪初的海侵间歇期以后,主要影响西欧的北部和西部,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冰岛和不列颠群岛的大部。其褶皱带从西面呈半圆形环绕波罗的地盾。此次运动所造成的山脉从爱尔兰向东北经苏格兰、挪威,延伸至俄罗斯北部的提曼岭,由一系列较狭窄的褶皱构成。因为这次运动造成的山脉以苏格兰地区最为发育,而苏格兰在古代称为加里东,因此这次造山运动被称为加里东运动。
加里东海原是陆地,后由于陆地的分裂而不断扩大与加深,到古生代的寒武纪晚期至奥陶纪早期,加里东海扩大至最大宽度,约有2000公里,同时加里东海也成为一个深海,即原始大西洋。它的西北面为北美板块,东南面为欧洲板块。奥陶纪中期,加里东海两侧出现岛弧与海沟,大洋壳开始向欧洲板块与北美板块俯冲并慢慢消亡。北美板块与欧洲板块产生相向运动,加里东板块由于处于两板块之间而受到挤压产生褶皱。古生代的志留纪末到泥盆纪,欧洲板块和北美板块碰撞缝合,发生强烈的褶皱运动。运动的结果就是欧洲板块与北美板块结合在一起,加里东海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环列于波罗的地盾西缘的高大的褶皱山脉。
(三)海西褶皱构造
在晚古生代的石炭纪,大约在比利时、德国的北部、法国的北部和不列颠群岛及至苏格兰的米德兰等地区,发生一次海侵运动,继这次海侵运动后是一个巨大的造山运动,即海西运动。海西褶皱运动(又称为华力西运动)发生在古生代末期的石炭纪和二叠纪,其影响包括不列颠群岛南部、伊比利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13: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