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友谊奖是为表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而设立的最高荣誉奖项。2016年度共有来自18个国家的50名外国专家获得友谊奖。
《外国专家在中国——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的故事》全书共三册,包括文教篇、经济篇、科技篇。本书讲述专家们扎根中国,在中国工作、生活的经历和故事。用他们的视角讲述中国经济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书为经济篇,收录布罗斯、诺博、石本正一等人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外国专家在中国--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的故事(经济篇)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黄山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中国政府友谊奖是为表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而设立的最高荣誉奖项。2016年度共有来自18个国家的50名外国专家获得友谊奖。 《外国专家在中国——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的故事》全书共三册,包括文教篇、经济篇、科技篇。本书讲述专家们扎根中国,在中国工作、生活的经历和故事。用他们的视角讲述中国经济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书为经济篇,收录布罗斯、诺博、石本正一等人的故事。 目录 前言 “燕麦博士”布罗斯 “洋厂长”格里希 “希望先生”霍普 互联网金融先行者计葵生 德国葡萄酒专家诺博 地膜栽培先驱石本正一 援华桥梁专家西林 “洋劳模”西特里维 治沙“愚公”远山正瑛 水稻旱育稀植专家原正市 后}己 序言 外国专家在中国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我国经 济和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在自己的专业岗位挥洒汗水,付 出心血;他们是追求梦想的寻梦者,在广袤的华夏大地绽 放美丽人生,实现生命价值;他们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友谊 使者,在这里的工作生活不但给他们留下美好记忆,同时 也让他们与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留下了一篇篇动 人的故事。他们在这里的经历,也使得世界各国更多的专 家了解到一个真实而多彩的中国,产生来华工作发展的意 愿。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六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们当中 的突出贡献者,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受到了中 国政府的褒奖。他们被授予中国政府“友谊奖”,这是为 表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 外国专家而设立的最高荣誉奖项。 这个奖项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大批苏联专 家来到中国,为新中国建设的起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 国政府向来华工作的外国专家授予“友谊纪念章”和周恩 来总理签名的感谢状。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专家全 部撤离中国,“友谊纪念章”授予活动也就此终止。1991 年,中国政府“友谊奖”正式恢复设立。每年评选一次, 截至2016年已有1499名外国专家获此殊荣。从那时起,每 年国庆前夕,国家领导人为“友谊奖”获奖专家颁奖,国 务院总理接见并邀请获奖专家参加国庆活动等已经形成惯 例。 《外国专家在中国——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的 故事》所讲述的正是这个获奖群体中的杰出代表在中国发 生的故事。通过一个个有血有肉、跳动着时代脉搏的外国 面孔,向国内外读者展现他们在中国真实而又精彩的经历 ,同时也用他们的视角观察中国的进步。 根据所选专家的专业领域,《外国专家在中国——中 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的故事》共分“经济篇”“文教 篇”“科技篇”三册,每一册精选10位杰出代表,以中英 文双语形式在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 本书由梁伯枢先生担任主编,他是国家外国专家局主 管的外国专家和国际人才领域权威期刊《国际人才交流》 杂志的总编辑、全国新闻出版领域领军人才,对外国专家 面对面采访,并从事写作、编辑工作超过25年。 本书的目标读者主要是世界各地外国专家,中国外国 专家聘请及管理部门,从事对外传播、外交和跨国文化交 流的从业人员,在华涉外机构及我国各驻外使领馆人员, 国外孔子学院师生,国内外广大读者。 编者 2016年9月30日 导语 《外国专家在中国--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的故事(经济篇)》通过一个个有血有肉、跳动着时代脉搏的外国面孔,向国内外读者展现“燕麦博士”布罗斯、“希望先生”霍普、“洋厂长”格里希、互联网金融先行者计葵生……在中国真实而又精彩的经历,同时也用他们的视角观察中国的进步。 后记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从来不缺少外国专家的身影。你也 许并不知道,我国万里长江的第一座跨江大桥——武汉长 江大桥的总工程师,就是一位名叫西林的外国专家。这位 来自苏联的世界著名桥梁专家一生多次来到中国,将自己 参与建设的桥梁,都视为珍爱的“铁儿子”。他去世后, 武汉长江大桥图案被永远镌刻在他的墓碑之上。 “你们有人可能认为我是发疯了,每天不知道享受, 天天到车间去吹零部件,累得满身是汗……我六七十岁的 老人了,我拼命干,不是为自己,是为了你们,为了你们 的老婆孩子!”1984年,德国专家格里希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受聘担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国有 企业聘请的第一位“洋厂长”。这一消息曾轰动中外。有 国外评论说,格里希当厂长是中国对外开放和改革进程中 “一则令人吃惊的新闻”。格里希担任厂长开启了中国企 业引进国外管理人才的先河。在他之前,我国所引进的人 才主要集中在专业技术领域,在他之后,则开始大胆引进 管理人才。 西林和格里希,毫无疑问是外国专家队伍中值得铭记 的历史性人物。本书记载了他们与中国的感人故事。和他 们一起,被收入本书的外国专家还有: 帮助中国种植燕麦的加拿大燕麦博士布罗斯;帮助中 国首次夺得国际汽车设计重量级大奖的“洋设计师”霍普 ;参与打造中国最大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美国专家计葵生; 无私授艺和助学的德国葡萄酒专家诺博;在中国掀起农业 种植“白色革命”的日本地膜覆盖栽培专家石本正一;中 俄两国氟化工交流合作的功臣、浙江省第一位“洋劳模” 西特里维;绿化恩格贝沙漠的日本治沙“愚公”远山正瑛 ;引发中国水稻栽培史上一次革命的日本水稻旱育秧栽培 技术专家原正市。 这10位外国专家,他们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 出贡献,他们在中国的事迹感人至深,在神州大地广为流 传。本书将这10位外国专家的故事一一编写成篇,以中英 文双语形式出版,用他们的事迹讲述、传播中国与世界各 国的故事和友谊。 本书所介绍的外国专家在华工作的时间跨度较大,涉 及材料众多,原计划在每篇文章之后列出参考文献,收录 在编写过程中曾经参考吸纳的相关文章和著作等,最终因 为篇幅所限未能实现。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外国专家聘请 单位以及迄今仍在中国工作的专家本人的大力支持,得到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三局原局长静瑞彬先生的指导和支持。 黄山书社副社长马磊、编辑江一常为本书的选题立项和编 辑出版付出了艰辛的工作,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 谢。 编者 2016年9月30日 精彩页 中国吉林省西部常年饱受风沙、干旱、盐碱之苦。人们曾经多么渴望有这样一种神奇的作物:人能充饥,牲畜也能啃食,任何恶劣的条件都不能阻止它生长。如今,这种神奇的作物已经出现,它就是中加燕麦,带有中国血统的加拿大燕麦。 1998年,加拿大燕麦育种专家弗农·布罗斯(VernonBurrows)带着他的160多个燕麦品种,来到气候条件与加拿大相似的吉林省西部。他把那里当作自己的战场,帮助那里的人们种植燕麦,同时,为改善当地土壤沙化、发展生态农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布罗斯在加拿大农业部研究所工作。在他的办公室里,除了四周书架上摆放的各种有关农业的书籍,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周围的“孩子们”;不过这些“孩子”不是活蹦乱跳的儿童,而是他用毕生心血培育出来的数十个燕麦新品种。 布罗斯研究燕麦40余年,1996年退休,当时他66岁。 退休那天,研究所的同事们给了他一个惊喜。他们专门制作了一个写有“燕麦博士”英文字样的汽车牌照,赠送给他作纪念。布罗斯退而不休,天天开着那辆挂着“燕麦博士”牌照的汽车,来实验农场看望和照料他的“孩子们”。 在实验农场现代化的暖房里,各种管道纵横交错,一排排插有标签的培植器皿或高或低地放在不同的架子上。在灯光的照射下,有的燕麦种子刚刚吐绿,有的已长到半尺高,还有的新品种已开始吐穗。布罗斯置身其中,不时地用手摸摸这个,扶扶那个,目光温和,笑容满面,俨然一位慈祥的父亲。 而这些“孩子”,不负父亲的期望,各有所长。比如“无壳”燕麦,和一般的燕麦相比,它颗粒大而饱满、光泽好、品质高。一般的燕麦,因为口感不好,综合加工困难,尽管价格便宜,但在市场上仍不受欢迎,长期以来,它们在北美地区只能当作饲料。而这款“无壳”燕麦,并不是真正没有壳,而是颗粒饱满,脱粒容易。普通燕麦放大1000倍后,表面上“毛刺儿”丛生,这些“毛刺儿”不利于燕麦的运输、储存和加工,而布罗斯培育出来的“无壳”燕麦粒表面却十分光洁。 研究所其他专家采用先进技术对布罗斯培育的“无壳”燕麦进行深加工,实现了用燕麦代替米、面的设想,这为解决粮食生产不足问题开辟了新的思路。 民以食为天,粮食供应不足,关乎国计民生,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敢掉以轻心的大事。燕麦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日显重要。 为表彰布罗斯在农业领域的卓越贡献,2001年加拿大总督阿德里安娜·克拉克森授予他“加拿大勋章”,并授予他“终身教授”称号。 退休后的布罗斯,尽管仍在继续燕麦的研究,但他最大的心愿,是将这些燕麦品种送回中国。 他说:“燕麦是400多年前从中国传到海外的,我培育的许多燕麦品种都含有中国燕麦的血缘,燕麦是我的‘孩子’,也是中国人民的‘孩子’,我愿意把它们送回中国,协助农民脱贫和增加收入。我相信燕麦会更好地造福人类,也希望中加农业领域里的合作在未来会更好。” 也许是机缘巧合,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与布罗斯博士办公室相邻的房间来了一位中国学者,他叫周坚强,后来他成为加拿大农业科学研究院国际局的副局长。两人交上了朋友,一来二去就谈到如何让带有中国裸燕麦基因的燕麦品种回到中国去。 1997年,江泽民出访北美,布罗斯特意给他写信说道:“我愿意不收取任何报酬,到气候条件与加拿大相似的中国经济落后地区,发扬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帮助那里的人们种植燕麦。” 1998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燕麦博士和他的“孩子们”》,将布罗斯的心愿传递到中国各地。这之后,布罗斯收到中国10多个省市的来信或来电,纷纷要求引进加拿大的燕麦品种。 在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吉林省外国专家局和其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布罗斯终于得偿所愿。随后布罗斯经常到吉林省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使吉林省不但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燕麦品种,而且系统地掌握了燕麦育种、栽培、植保、加工等技术。布罗斯表示:“要用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为中国贫困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做贡献。”可以说,他把自己一生的研究成果无偿地奉献了出来。 自1998年以来,布罗斯先后12次访问中国,足迹遍及内蒙古、河北、山西、吉林等地,并无偿援助中国100多千克皮燕麦、裸燕麦、休眠燕麦、黑燕麦等种质资源260多份,含有中加燕麦优良基因的组合材料162个。 布罗斯与吉林省白城市农科院开展中加燕麦科技合作,传授先进的燕麦研究技术,合作育成了11个燕麦新品种,并带动中国其他研究单位育成20个燕麦新品种。他也由此荣获2003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2014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吉林白城是“燕麦博士”布罗斯的“孩子们”回乡的第一站。谈到布罗斯,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中国学生、白城市农业科学院院长任长忠。P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