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守望昆华 |
分类 | |
作者 | |
出版社 | 云南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守望昆华》选取了民国以来,曾经在一中学习、生活过的一部分学生、教师、校长的文章。他们中有享誉全球的科学家,有独步某一领域的学者,有中学教育的佼佼者,有参加近代革命的老干部。他们在一中留下的人生轨迹,推开了一中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能让我们感受一中特有的精神文化。 目录 我的父亲熊庆来 还原真实的艾思奇 我的老师罗稷南 我和昆华中学 历史教学四十年 大哉!昆一中——回忆在母校的学习与生活 我的故事 父亲和他的黑布袄 春风催我育桃李 我在昆一中走过的路 七律拜访马曜老人 我认识的昆明一中——回顾、反思及其它 回忆往事(点滴) 序言 一直没敢忘记,自己几 年前在竟职演讲中对学校 未来发展的定位:“继承传 统、发扬特色、有所创新 。”在云南基础教育的领域 里,昆一中漫步百年,形 成了一中人特有的精神文 化“宽容的品质、自强的精 神、和谐的氛围和创造的 勇气”,凝聚成“大器、包容 、自主、拼搏和尽责”的核 心价值观。但是,一中人 是如伺建立这种普遍共识 ,又是由哪些人推动建立 这种普遍共识的,却缺乏 历史的记忆和整理,使学 校的精神品质更多的是留 在抽象层面上,削弱了它 的价值和对学校发展持续 的推动作用。 回首凝视一中的传统文 化,留下的多是记忆的碎 片,总想用学校核心价值 的丝带,将百年历史的细 节串起来,使学校文化因 为学生的求学、教师的奉 献、管理者的追求,这些 具体实在的细节而变得鲜 活,增强学校发展的内存 动力。一代又一代一中人 从基础教育的田园里跋涉 而过,留下了他们的足印 ,需要我们在记忆中继承 与发展。《守望昆华》契 合了这一主题,是学校文 化建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 《守望昆华》选取了民 国以来,曾经在一中学习 、生活过的一部分学生、 教师、校长的文章。他们 中有享誉全球的科学家, 有独步某一领域的学者, 有中学教育的佼佼者,有 参加近代革命的老干部。 他们在一中留下的人生轨 迹,推开了一中传统文化 的一扇窗口,能让我们感 受一中特有的精神文化。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杨振宁先生,曾经在一中 求学和授课,2000年10月 回母校作了一场精彩的演 讲,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 诉现场的学子们,如何学 习、如何探索、如何思考 ,他对母校的深情,更是 赢得阵阵掌声。“如果母校 的定义是我所进的最后一 个中学,那么,昆华中学( 昆一中)就是我的母校。”感 恩的情感、自强不息的奋 斗精神是一中人的情怀。 国际知名数学家、清华大 学数学系主任,后又出任 云南大学校长的熊庆来先 生毕业于省立第一中学(昆 一中),他勤奋好学、严谨 求实的学习态度是一中人 的一个缩影。 昆一中是中国共产党在 云南近代民主革命的摇篮 、云南第一个共青团组织 的诞生地。“风声、雨声、 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 、国事、天下事,事事关 心”,一中人较早地具有了 近代公民意识、国家意识 。关心国家的命运、社会 的进步,把个人的命运与 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从 这里走上革命的道路,上 下求索。1920年考入省立 第一中学的李国柱毕业后 留校任图书管理员,发起 组织进步团体“云南青年努 力会”,并成为云南省内第 一个共青团员和共产党员 。蜚声中外的哲学家艾思 奇,在省立第一中学读书 时加入了云南青年努力会 ,积极参加各种革命活动 ,开始了他人生的重要转 折。1979年任昆一中党支 部书记的温智舟,也在20 世纪40年代积极参加民主 革命运动。可以这样说, 温书记的人生历程正是云 南和一中民主革命和社会 主义建设的一个缩影,折 射在云南教育的沃土里。 《守望昆华》收录了一 批优秀教师的文章,他们 现在已离休或是退休,却 仍然眷念着教育、关爱着 学校。在他们的文章中, 回顾了自己在一中工作成 长的经历,读来感人至深 。他们尊重前辈教师、谦 虚好学;他们感恩一中, 包括自己的学生;他们兢 兢业业,乐于奉献;他们 严于律己,包容学生;他 们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学生 的喜怒哀乐之中,融入学 校的起伏跌宕之中,相互 之间人格心灵的水乳交融 ,将学生、将自己、将学 校推向美好的未来。有希 望的未来总是激动人心的 ,激励着我们前行。 包容大器的价值观,舒 展了人性,使自由民主有 了空间,兴趣爱好有了发 展,使一中的教育能够百 花齐放,硕果累累,科学 、教育、文学、艺术、体 育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人 才辈出。流淌的精神之河 ,润泽今天的一中人,不 断塑造出优秀的教师员工 和学生。 不论未来社会怎样变化 ,抑或浮躁一时;不论前 行道路怎样曲折,抑或柳 暗一时,我们将坚持学校 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教 育功能意义深远,符合人 性的本质要求,有益于人 们对学业和职业的幸福追 求。近几年,学校在传统 、仪式和价值观方面做了 大量工作,但也只是一个 开端,深感这项工作任重 而道远。 在此,特别要感谢刘晓 燕老师。由于以前对校园 文化缺欠重视,学校历史 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十 分艰巨。刘老师怀着对一 中和一中传统文化的热爱 ,耗费心力,牺牲大量业 余时间,投入这项工作, 已经初见成效。这本书的 出版,与校志、校史展览 室筹建等工作,同属于学 校文化建设工程的重要内 容。 导语 《守望昆华》收录了一批优秀教师的文章,他们现在已离休或是退休,却仍然眷念着教育、关爱着学校。在他们的文章中,回顾了自己在一中工作成长的经历,读来感人至深。他们尊重前辈教师、谦虚好学;他们感恩一中,包括自己的学生;他们兢兢业业,乐于奉献;他们严于律己,包容学生;他们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学生的喜怒哀乐之中,融入学校的起伏跌宕之中,相互之间人格心灵的水乳交融,将学生、将自己、将学校推向美好的未来。有希望的未来总是激动人心的,激励着我们前行。 精彩页 我的父亲熊庆来 熊秉明 若要简单扼要地用一两个词来描写父亲熊庆来的性格,我想 可以说:“平实、诚笃。” 他的面貌方正,嘴阔,鼻系“悬胆”型,眼睛较细而近视, 目光含蓄平和,举止言谈也比较缓慢而持重。我记得很小的时 候,他便常训诫我:“不要心急,慢慢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 我生性灵活好动而常显浮躁。 我没有看到他非常的动怒过,或者激烈地表现过欢欣与悲 哀。他没有浪漫主义的素质,可以说相反,他厌恶浮夸与虚饰, 在把笔起文稿的时候,很费斟酌。他的要求是文从字顺,精确达 意。他的美学原则是从数学来的,推理的缜密和巧妙乃是法语里 所说的“优美”(elegance)。他为我们改文章时常说:用字要恰 当,陈述要中肯,推理要清晰。 他并不善辞令,至少,我如此觉得。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十 数年,他一直说着云南话,音调低沉而缓慢。我六岁到北京,他 告诉我北方话的特点,举了一个例子:“黑板”,“板”字念第三 声,拖得报长。这是我唯一听到他所说的北京话。当然云南话很 容易懂,他不需要改变自己的腔调去讲课或和人交谈。此外,他好像也没有去学习语调较抑扬的北方话的欲求。云南人说云南话,似乎是十分自然的、本色的,和他的平实、诚笃的气质正是一致的。我想他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云南人、山国的人。 待人接物以诚,是他一向为人的原则。外表的浮华、机巧的欺谎、曲折的T-腕,都是他所排斥的。学校里建造考究的美国式体育馆,他认为没有必要。他常说,巴斯德发现细菌、居里夫妇发现镭,都不是在漂亮的实验室里完成的。 他爱恬淡朴素的生活,不吸烟,不喝酒,不许母亲打牌。这些都不是立意要做自律严正的道学家或者清教徒。他确乎爱恬淡的生活情调。家里的烹调是清淡的家常口味。他的衣着也朴素,但也有一定的考究和大方。室内没有奢侈的陈设。工作之余他爰收藏一些字画,但是并不苦心搜求稀见难得的古董。较古的物件不过是祝枝山的字、何绍基的字而已。他爱齐白石的画,买过十多件。我九岁时,他曾带我去过白石老人家。所以我现在手边还藏有老人那天送我的一幅《雁来红》。其他当代书画家的作品也不,扮,特别是徐悲鸿的画、胡小石的字,他和他们是多年的朋友和同事。不知名的画家的作品,他见了喜欢,也买,并不只因慕名而收藏。 他自己也写字,亲自为人题婚联、挽联,措辞总求有新意。但机会不多。他的字体开阔平稳,没有外在规矩的拘束,也没有内在情绪的紧张。点画丰润,顿挫舒缓,给人以宽和端厚的感觉,一如他的性格。眼光尖锐的还可以察觉出他对空间的敏感,这一点大概和他的数学训练有关。半身不遂之后,左手握笔难以控制,笔画颤抖,但过去的笔致和结构仍隐隐然可见。 他喜欢京戏,却不常看,若去,必和母亲一道。 诵读古诗是他心情好时的遣兴,也是他失意时的慰藉和支持。1950年他在巴黎,对自己的未来颇多烦忧,正考虑留在法国,重新拾起数学研究工作,说是已想好若干题目可做。不料1951年1月突患脑溢血,引起半身不遂,住入医院。病情稍稍好转时,命我带一册唐诗,放在枕边。我深知那时他的心情是极为低沉的。那些唐诗似乎能够给老人受伤的根蒂带来甘露,其回生的作用和药物相同。有意兴时,他自己也作诗。遣词造句,常见新意。1957年东返后,颇有不少赞扬祖国新气象的咏唱。 诗人中他最爱陶渊明。他喜欢菊花。住清华园西院时,每到秋初,便向学校的花房订十数盆各色的菊花放在石阶的两旁,一两个月,院里充满“秋菊有佳色”的氛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