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拥抱各种形式的幸福,独处也算是一种。孤独,在现代社会似乎是个贬义词。在小说中,一座孤零零的房子,无论是在荒原上,在峡谷中还是在悬崖上,往往意味着悲惨的故事。然而,这种刻板印象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常见。例如,为什么那么多人难以相信一个朋友真正热爱并且幸福地独居?为什么同事们都疏远那些喜欢独自工作人?为什么拒绝晚会的邀请,会被认为不够热情?其实,对于那些偏爱孤独的人来说,独处时间是个人幸福、健康自尊、情绪恢复和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它还有助于他们维持和滋养他们生活中的友谊和联系。 本书内容包含幸福、生活、正念、创造力、逃离五大部分,旨在引导读者关注生活、关照自我,不惧怕独处所带来的孤独感、恐惧感,并尝试享受其中,在独属于自我的空间中发现新的乐趣。内容包含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增强幸福感,控制运动的正常节奏防止过度,遇到困境和失败时怎样调整自己的心态重新踏上旅程,恐惧目光接触应如何通过特别训练有所改善等。 目录 序言 呼吸,从未有一刻如此重要 与孤独对话 孤独的对面 假如生活是一场实验 呼吸问答 疫情启思特别活动 呼吸推荐 WELLBEING幸福 如伺开启完美的一天 改变形体,让身心平衡 我们谈谈吧 运动,同样过犹不及 小睡一下,世界都变明亮了 LIVING 生活 嗅闻通往幸福之路 失败了也没关系 停止抱怨,提出你的需求 吸猫的乐趣 目光接触,没那么可怕 尽在你的掌心 MINDFULNESS 正念 如善待他人般善待自己 享受独处 化碰壁为重新定位 别忘记给生活留白 专注于自己的比赛 曲线的意义 发现全新的视角 CREATIVITY 创造力 站上舞台,尝试单口喜剧表演 用鲜花装点生活 家中的四季 书写你的人生故事 ESCAPE逃离 鬼魅之美 触碰自然 与无聊共存 序言 欢迎来到呼吸的世界! “孤独”,在西方是一 个沉重的字眼,甚至带有 些许贬损的意味。 在小说中,独居者的 房子一般位于一片荒野或 峡谷之中,或者建在峭壁 之上,随着房门缓缓打开 ,迎面而来的多是一段不 幸的历史,而其中的独居 者正过着悲惨的生活。与 之相似,如果有谁独自待 着或者进餐(这种情况实 际很普遍),其孤独的身 影就会被凸显出来,被其 他人标记为一种反常的、 不被人接受的典型形象。 这种现象如此常见,以至 于孤独成了空虚寂寞、无 依无靠、心情郁结等情绪 和状态的代名词——潜台 词是,孤独者的动机需要 被激发,而他们的生活, 着实令人同情。 虽然那只是小说(的虚 构),但这种陈词滥调且 简单粗暴的假设却也充斥 在现实生活之中。例如,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难以相 信某位朋友是真心喜欢并 享受一个人生活,而且完 全不想谈恋爱呢?例如, 同事都不愿意和喜欢独自 工作、拒绝晚上外出的邀 请、表现得不那么热情的 人打交道。 实际上,对于那些偏 爱独处的人而言,独处的 时光才是保障个人幸福、 健康的自尊心、情绪的恢 复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先 决条件。另外,独处还能 帮助他们维护、滋养友情 和生命中的其他关系。 在适当的情况下,很 多人都能培养并提高自身 享受孤独的能力,并从中 获益良多——无论是花一 晚上读本好书,还是到公 园安静地散会步,或是漫 步于博物馆之中。享受孤 独不同于感到寂寞,寂寞 会令人恐惧,甚至会对人 造成伤害,而孤独却是一 种积极的状态。它可以使 人放松下来,释放生活中 的一些压力,与自身的思 想和情感重新建立联结。 也许,是时候把关于 孤独的刻板印象还给小说 了。去拥抱现实生活中可 以发现的各种快乐吧,其 中之一,就是对独处的偏 爱。 导语 本书是风靡全球的正念生活杂志《呼吸》的第二期,本期的主题为“孤独”。 “孤独”,在西方是一个沉重的字眼,甚至带有些许贬损的意味。 在小说中,独居者的房子一般位于一片荒野或峡谷之中,或者建在峭壁之上,随着房门缓缓打开,迎面而来的多是一段不幸的历史,而其中的独居者正过着悲惨的生活。 虽然那只是小说(的虚构),但这种陈词滥调且简单粗暴的假设却也充斥在现实生活之中。例如,同事都不愿意和喜欢独自工作、拒绝晚上外出的邀请、表现得不那么热情的人打交道。 实际上,对于那些偏爱独处的人而言,独处的时光才是保障个人幸福、健康的自尊心、情绪的恢复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 享受孤独不同于感到寂寞,寂寞会令人恐惧,甚至会对人造成伤害,而孤独却是一种积极的状态。它可以使人放松下来,释放生活中的一些压力,与自身的思想和情感重新建立联结。 也许,是时候把关于孤独的刻板印象还给小说了。去拥抱现实生活中可以发现的各种快乐吧,其中之一,就是对独处的偏爱。 书评(媒体评论) 无常是生活的真相, 无可逃避,让人疑虑丛生 。但是疑虑再大、再重, 也大不过你此时此地的一 次呼吸。 心理学家、《呼吸》 中文版主编@李松蔚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 我们尤其需要正念,它帮 我们学会跟自己深度连接 ,在时代的洪流里找到自 我的锚定。很高兴看到《 呼吸》这本优秀的正念生 活读物在中国出版。 美中心理治疗研究院 创始人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临 床副教授及整合医学中心 正念项目副主任 @童慧 琦 呼吸是变化,是与世 界的交流,是生命的流淌 心理学家、《了不起 的我》作者 @陈海贤 这本书教会人们在这 个充满了异化的时代,如 何过一种“全人”的生活, 守住自己的幸福感和福祉 。这一点和Knowyourself 的使命不谋而合。值得被 焦虑和压力困扰的年轻人 一读。 KnowYourself创始人 、CEO @钱庄 2020年,我们最需要 的是:放轻松,这是众乐 纪的年度主题,希望这本 《呼吸》也能够让你放轻 松。 独立音乐人、众乐纪 创始人 @陈鸿宇 精彩页 与孤独对话 疫情在全世界蔓延,刚以为可以喘一口气,结果死灰复燃。(注:本文写于2020年7月)国际生物伦理委员会特别组织了一系列的网络研讨会,其中一场就是探讨这次疫情究竟是怎样影响世界各地的家庭及夫妻关系的,我们又当如何面对。受邀参与的专家来自英国、美国、德国、阿根廷、墨西哥、土耳其、印度以及非洲,我也作为亚洲区代表发言。一连两个周日,我们通过网络交流疫情和心得。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怎样影响全球的家庭和婚姻的?有没有文化上的差别?从出席者的反应上来看,疫情对全球家庭和婚姻的影响与差别与其说是文化上的异同,不如说是阶级上的分别。不管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中产阶级的家庭似乎总是比普通家庭有办法。有资源的家庭,并没有那么容易被疫情难倒,反而因为禁足家中,让家人多了时间发挥创意,亲子时间增加了,夫妻的亲密度也提高了。欧美的学者,尤其着力于推动各种有助于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活动,以及夫妻恩爱之道。但在一些人口密度高的地方,例如墨西哥、印度及中国香港等,人们几乎在家闭门不出,离婚与家暴的案例却变多了。有趣的是,自杀人数却下降了,可能因为身边都是人,想自杀也不容易。 疫情已经持续几个月了,每个地区的情况及处理手段也发生着变化。人们由初期的不知所措,抢厕纸、抢口罩,直至渐渐适应在疫惰中维持日常生活。只是,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态度,都有很大改变,对以前看似不正常的状态,现在都变得习以为常。人人活在疫情中,专家也不例外。 我们这些代表,身处世界各地,却在同一荧幕中出现,大家都有相同又不尽相同的见解。有的悲天悯人,有的提供正念,也有的觉得世事无常,很难做出定论。世界上每一个家庭都有共通之处,而同一个地区的家庭,也有它不一样的地方,要找一套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应对方式,实在困难。但是,大难当头,人人很自然地费尽心思,提出各种应变方式。美国学者的代表彼得·弗伦克尔,分享了一篇他与韩国学者合写的论文,名为“Reaching Up,Down,In,and Around:Couple and Family Coping During the Corona Virus Pandemic”,可以翻译为“上天下地内外四方:找寻伴侣、家庭应对世纪疫情的良方”。 弗伦克尔是我多年前的同学,那时我们一同跟随米纽庆在纽约学习家庭治疗,我常称他为我的“犹太弟弟”。虽是同一师门,但他的取向是典型西方人的进取式,大刀阔斧。面对疫情险峻,他探索了涵盖人类存在的各种元素:精神上的、灵性上的、心理上的、社会道德伦理学上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去理解和应对这场人类大灾祸。作为东方人的我,倒没有那种野心。我也受邀为同一期刊Family Process(《家庭作用》)撰写文章,名为“The Musings of a Family Therapist in AsiaWhen COVID-19 Struck”(《一位亚洲家庭治疗师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思考》)。与弗伦克尔的大气磅礴相比,我所关注的,只是疫情中的一些人际关系小片段,一份彷徨,一种无奈。 例如,一位日本妻子在网页上留言,她说:“我老公的大嗓门、咳嗽声及吃东西的声音,加上电视机终日响个不停,还有他大白天躺在客厅中间的地上,那不断传来的打鼾声!这日子怎么过得下去?还要过多久?”据说很多中国妇女也有类似反映:“等到政府部门复工,我就立刻办理离婚手续!” 这被称为“COVID-19离婚”的现象,将会是疫情的一个副产品。疫情期间被困家中,好像更容易引起女性对婚姻的不满,男性的投诉则较少。但一位日本男性的留言,倒是代表了部分男性的心声:“不论对老板,还是对老婆,我唯有不停地道歉。道歉多到我都记不得究竟为什么要道歉了!” 这次疫情,挑战了我们生活中的常规,很多往常认为很重要的事,现在都变得不再重要,而平时不以为意的小事,却变成大问题。例如,一些孩子原本“拒学”,现在学校都关闭了,本来焦虑的父母就可以喘口气。但是,当夫妻长时间被迫共处一室,相处中的摩擦又会很容易把许多长久以来没有解决的矛盾放大。疫情就成为对家庭关系的一个考验,并非所有婚姻都挨得过。 好在并非一切全无希望。我们相信,这也是“制造”婴儿的好机会,将有新一代随之诞生。 也许东西方的最大差别就是,后者倾向于把敌人赶尽杀绝,前者则尽量做到与敌人共处。 最近,我听了一场台湾作家蒋勋的讲座,介绍在疫情中如何与自己对话,倒是觉得很有东方人的智慧。我们很多时候生活在挤迫的人群中,很少有机会与自己相处,既然疫情让我们不得不保持距离,何不乘机找回自己,面对孤独,与孤独对话? 我们的文明其实很脆弱,刚刚以为渡过难关,疫情卷土重来。有人说,活得过今年,就已经是一种成就。 既然地球患了大病,就要休养生息,而不是否定病情的杀伤力。我本是个闲散人,就只有逍遥以对! 孤独的对面 最近我要搬家,但还没做什么安排。 我想想需要做的所有准备,要一个人开车带着孩子和妈妈搬家,收拾这边,安顿那边,以及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