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诗歌翻译论/文明互鉴与现代中国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王东风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西诗汉译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诗歌翻译论》从诗学的角度对西诗汉译展开批评性研究,重新审视和梳理这段历史,尤其是五四时期的西诗汉译,探讨了西诗汉译与中国新诗之间的关系,展示诗歌翻译范式的更迭与方法的进步,分析诗歌翻译中存在的诗学问题及其对中国诗歌文化的影响,提出改进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并将理论上的探索验证于实践,旨在提出更符合诗学理念的诗歌翻译方法,构建西诗汉译的翻译诗学。 作者简介 王东风,中山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外国语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外语教学中心主任,翻译学院常务副院长;翻译界知名学者,著有《连贯与翻译》《跨学科的翻译研究》等多部专著,并发表论文上百篇。 目录 第一部分 文史篇 第一章 中国百年西诗汉译反思 一、当历史被问题化 二、当断代被问题化 三、当偶像被问题化 第二章 西诗汉译的范式更迭 一、佛经的范式 二、胡适的范式 三、闻一多的范式 结语 第三章 误区形成的误导 误区之一:理念上的矛盾 误区之二:语言上的误解 误区之三:语体上的错位 误区之四:体裁上的失配 误区之五:诗律上的无措 误区之六:功能上的混乱 结语 第四章 被操纵的诗歌翻译 一、五四时期西诗汉译是诗学诉求,还是意识形态诉求? 二、新诗诗体是受西方诗歌的影响吗? 结语 第五章 诗歌翻译与中国新诗的形成 一、为什么在中国新诗中除了自由体之外,看不到别的西方诗体? 二、主导新诗运动的《新青年》翻译了什么西方名诗? 三、是先有原创白话新诗,还是先有白话译诗? 四、白话自由诗真的是胡适“最早”吗? 五、思考 第二部分 诗学篇 第一章 拍子的翻译:以逗代步 一、格律的纠结 二、节奏的理据 三、量化的尺度 结语 第二章 以逗代步的可行性验证 一、重译《哀希腊》 二、重译《西风颂》 第三章 调子的翻译:以平仄代抑扬 小引:诗歌翻译研究中的一个盲区 一、英汉诗歌节奏的结构比较 二、英诗汉译的声律对应策略:以平仄代抑扬 三、诗歌翻译的难度量表 结语 第四章 以平仄代抑扬的可行性验证 一、再译《西风颂》 二、在自由诗中的应用 结语 第五章 诗意与诗意的翻译 一、诗意的生成 二、诗意是诗形对情意表达的诗化效果 三、诗意来自于诗歌中独有的文学性 四、意象还需诗化才可凝聚起诗意 五、译诗也应有译诗的诗意 结语 第三部分 译者篇 第一章 刘半农:诗体的纠结 一、刘半农译诗的三个阶段 二、韵体-归化翻译时期 三、散体-自由化翻译时期 四、歌体-准异化翻译时期 结语 第二章 朱湘:节奏的牵挂 一、朱湘翻译的一首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二、对朱湘译诗的误读? 第三章 朱生豪:莎剧的再生 一、To be or not to be 二、引申还是不引申 三、重组还是不重组 第四章 查良铮:自由的诱惑 引言 一、韵脚的设置 二、节奏的营造 三、诗行的建构 四、意象的重生 五、美玉的微瑕 参考书目 序言 我不是诗人,也不是诗 歌翻译家。翻译诗的目的有 两个:一是体验翻译转换的 审美快感,二是检验理论研 究的效度。 我不是诗人,也没有写 过诗,因此不知道诗歌创作 的语言感受,但从诗歌翻译 的角度看,我个人的体验是 :那是一种创造语言美的过 程,就像是德莱顿所说的“ 戴着脚镣跳舞”。很多人都 将此语理解成不自由、受约 束,但我却在诗歌翻译的过 程中悟出此语之妙:戴着脚 镣还能够跳舞。能称为“跳 舞”的,必定是具有审美冲 击力的;虽有约束,却因为 这样的约束,而使这样的舞 蹈别具魅力;虽有约束,却 还得要舞出优美、舞出精彩 、舞出惊艳。中国大概没有 戴着脚镣跳舞的文化记忆, 但却有与此相类似的一种武 术套路——武松脱铐。据说 该套路的灵感来自于武松在 被押解过程中遭暗算,戴着 枷锁奋起反抗的事迹。武者 在整个套路过程中,双手紧 合,以模拟双手戴铐,但却 能做出各种复杂、高难和优 美的动作,辗转腾挪、上下 翻飞,完全不受双手被缚的 约束。可见,对武林高手来 说,区区手铐岂能束缚其手 脚。对于诗歌创作和诗歌翻 译而言,其实道理也是一样 。闻一多就说过: ……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 ,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 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 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 不会做诗的才感觉得格律的 缚束。对于不会作诗的,格 律是表现的障碍物;对于一 个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现的 利器。 (闻一多,1993a:139 ) 我不是诗歌翻译家,但 诗歌翻译却做得不少。早在 本科学习期间,就在《青海 湖》杂志发表过美国诗人兰 斯顿·休斯的诗歌译文。记 得当时看到译文发表,心里 无比高兴,但高兴之余,却 又感觉有点诚惶诚恐,自问 :我懂诗吗?我懂西诗吗? 答案自知——一窍不通。虽 然后来又翻译了大量的英美 诗人的作品,但却再也没有 那个胆气拿出去发表,只是 作为一种英语学习的手段和 感受诗歌翻译的体验,希望 通过实践能弄懂诗歌理论, 但这条路最后还是没有走通 ,也就是并没有通过诗歌翻 译而系统掌握英语诗歌的理 论。看来摸着石头过个小沟 小溪还可以,过河,尤其是 宽广的大河,还真不行。最 后还是在攻博的时候接触到 了西方诗学,继而是西方诗 歌理论,才有了一种顿悟的 感觉:之所以会顿悟,早先 的诗歌翻译实践所建立的感 性认识还是很有帮助。可见 ,实践还是需要与理论相结 合。如今,早年的那些译作 都遗失了,但并不觉得很可 惜,因为那时对诗学和诗歌 理论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不 懂诗,尤其是不懂西诗,顶 多只是用自以为优美的辞藻 把原文的意思译出来了,难 以反映出原诗真正的诗意/ 艺。 回想起来,当时翻译英 美诗歌,基本操作就是用分 行散文体,无论是哪个诗人 ,翻译时都是一个套路、一 种文风,管他十四行诗、八 行诗、六行诗、四行诗、自 由体,统统译成分行散文体 ,如此显然是无法把不同诗 人的诗学风格体现出来,难 免千人一面、千人一腔,无 法把原诗作者的个性和特定 诗歌的诗体彰显出来。当时 ,之所以会采用这样的方法 去翻译,也是受了五四以来 诗歌翻译主流的影响。这个 主流就是把西方诗歌译成分 行散文体。 1989年,我参加了“中国 英汉比译学会”(今中国英 汉语比较研究会)的第一次 会议,会议期间结识了刘重 德先生、楚至大先生、郭著 章先生和黄新渠先生;几年 后又有幸结识了黄杲炘先生 。他们要么是诗歌翻译家, 要么是诗歌翻译研究者。听 他们在谈论诗歌时才知道, 当时的诗歌翻译界正在热议 下之琳先生的“以顿代步”的 翻译方法。这算是我在诗歌 翻译理论方面的第一次扫盲 。仔细研究了这一方法,感 觉不是很难,相比较过去自 己用分行散文体所作的诗歌 翻译,“以顿代步”只要求一 行之中的顿数与原诗的音步 数相同就可以了。但初步的 感觉是,“以顿代步”所生成 的译文还是散文体,而且怎 么读也还是读不出明显的节 奏来,怎么读都还像是自由 诗。问题出在哪里?当时想 不明白。此事一放就放了好 多年,直到再次回到象牙塔 读书的时候,才慢慢找到了 这一问题的答案。 原来,英美诗歌,乃至 西方诗歌,也有严格的格律 ,并非像五四以来的诗歌翻 译那样自由散漫。西方格律 诗跟中国格律诗一样,也有 押韵和节奏,这是二者的共 性。二者的差异也很突出, 但从卡特福德对不可译性的 界定(见Catford,1965: 94)来看,这些差异并非是 不可译的元素。于是,暗暗 拿定主意,未来一定要对诗 歌翻译问题展开更加深入的 研究。 又过了很多年,2008年 ,我获得了中美富布赖特研 究学者项目的资助,赴加州 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访学。我 的接待教授是黄运特先生, 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英汉两 栖诗人和学者。他的书斋里 ,还有学校的图书馆里,有 大量的诗集和诗歌理论著作 ,其中不乏中国诗歌翻译家 的译著。于是,从那时起, 我开始逐步将研究重心从前 一阶段对连贯与翻译的研究 转到诗歌翻译研究。 进入系统研究之后,不 难看出,自新文化运动 导语 本书从诗学的角度来研究西方诗歌的汉译,既有对百年西诗汉译的历史的梳理,也有对诗歌翻译方法现存问题的分析和改进,对于重新评估西方诗歌对中国白话新诗的影响具有颠覆性的意义,对于改进西诗汉译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