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变革的一个伟大里程碑。 为纪念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事件,国家图书馆联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等单位,于2010年策划了“百年辛亥专题研究系列讲座”。主讲嘉宾皆为国内近代史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讲座内容丰富,涉及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多方面,见解精辟,兼具学术性、知识性、思想性与普及性。 该系列讲座于当年8月22日隆重开幕,至次年3月18日圆满结束,受到学界专家、各大媒体与广大公众的一致好评。本书即收录该系列讲座讲稿20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目录 《百年辛亥》序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与孙中山研究的几个问题 为辛亥革命正名 ——兼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百年回眸 ——孙中山法律思想的昨日与今朝 革命的余波 ——中华民国成立之初的西式民主实验及其挫折 海峡两岸的辛亥革命史研究与学术交流 清王朝的最后十年 ——以清政府的“新政”为中心的考察 清末政治转型与辛亥革命 ——以谘议局、资政院为视角 留日学生和辛亥革命 清末民初的思想文化变迁与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认同和民族主义 辛亥革命与社会经济发展 辛亥时期的社会风尚 三民主义与中华民国的意识形态教育 辛亥革命时期知识界的平民意识 美国政府与辛亥革命 蔡锷在北京 宣传气节学问 ——章太炎与辛亥革命 辛亥:改革与革命赛跑 辛亥:摇晃的中国 序言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 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变革的一个 伟大里程碑。为了纪念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事件,国 家图书馆于2010年策划“百年辛亥专题研究系列讲座”, 积极联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中国社会科 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大学历 史学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等单位,深入开展合作。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该系列讲座于当年8月22日隆重开幕 ,至次年3月18日圆满结束,共举办了二十期,受到学界专 家、各大媒体与广大公众的一致好评。中国人民大学原校 长、著名近代史研究专家李文海先生特地发来贺词,称此 举“意义重大”。 讲座的主讲嘉宾皆为国内近代史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 。讲座内容丰富、见解精辟、格调高雅,兼具学术性、知 识性、思想性与普及性。选题涉及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多方面,突出孙中山先生 等重要历史人物的贡献,并探讨辛亥革命深远的历史影响 等。 各位主讲专家精心准备讲座,又在其后认真审订文稿 ,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可讲座文集却迟迟没有着落, 其间不少学者还特别给予了关心与鼓励。如今,在商务印 书馆的鼎力支持下,当年策划讲座的金龙、曹丽萍再次组 织协调出版事宜,终使尘封多年的文稿有了同读者见面的 机会。 无论是在国图开坛讲学的时候,还是在将文稿结集成 《百年辛亥》一书的过程中,各位专家都付出了辛勤的劳 动,他们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精深研究凝聚在短短的讲座 和文稿中。现在,距离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倏忽又过去了八 年,但是讲座的内容一点也没有过时,相反,在新时代的 背景下反而更加凸显其价值。而这些文字,也必将成为留 予后世的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是当时的讲稿结集,为使行 文流畅,免于混乱,原文的表述方式,尤其是其中所涉及 的时间节点一仍其旧,并不随现在书的出版时间做相应调 整。这既是尊重作者,更重要的还是尊重历史,希望广大 读者理解、海涵。 从各位专家的观点中不难得出这样一个共同的结论: 历史的发展进程虽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却是按照规律朝 着某种不变的方向前进!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 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去年,是改革开放四十 周年;今年,我们又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 。诚如当年李文海先生在贺词中所言:“回顾历史,牢记 历史,就是要深刻认识我国近代走过的必由之路,更加团 结一心、意气风发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编辑组 2019年2月 导语 本书即为此系列讲座的文字整理稿。全书二十讲,内容丰富,广泛地涉及了与辛亥革命有关的许多历史问题:比如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历史评价问题;海峡两岸的辛亥革命研究状况;清朝末年的“新政”;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的关系;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认同问题;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风尚;美国政府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总之,本书从多个角度围绕辛亥革命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于辛亥革命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带领读者重新回到那个新旧交替的大时代。 书评(媒体评论)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 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们没有看 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 件事。 ——林伯渠 一百年前的中国,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 ,外患频仍、内乱不止,国家积贫积弱,社会动荡不 安。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数千年封建帝制,打开了进步 的闸门,使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周铁农 精彩页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周铁农 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一百年来,中国进行民族民主革命、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成为政治上充满活力,经济上繁荣发展,日益对国际社会产生影响、做出贡献的社会主义强国。而一百年前的中国,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外患频仍、内乱不止,国家积贫积弱,社会动荡不安。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数千年封建帝制,打开了进步的闸门,使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辛亥革命是划时代的伟大历史事件,而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在辛亥百年之际,怎样看待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如何评价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如何评说辛亥革命的功过是非,看起来像是老问题,实际上却是新问题。因为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受“告别革命”论的影响,有人公开否认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贬低辛亥革命的重大功绩,认为辛亥革命是“改朝换代”,是“假革命”。今天,我重点讲五个问题:一是孙中山及革命党人为什么要进行反清革命,说明革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二是孙中山怎样领导了这场新式民主革命,进而说明辛亥革命之新在何处;三是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四是孙中山及辛亥革命的历史遗产问题,说明孙中山思想的现代价值;最后讲一讲纪念辛亥革命与两岸增进互信。 一、孙中山为什么要进行反清革命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用现代革命方式进行反清革命的先觉者和先驱者。他摈弃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上书、请愿方式,又超越了局囿于皇权主义的农民战争,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数千年封建帝制,“为以后中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回望历史,结论只有一个:反清革命是必然的,革命是为了建设。 (一)革命是客观必然的 从1840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的七十年历史,是一部古老中国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冲开国门,备受欺凌、丧权辱国的灾难史,也是一部中国人艰难探索救亡振兴道路的变革史。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不甘沦落的中国人曾一次又一次地变革图强,但是,一次又一次地惨遭失败。 首先,局囿于皇权主义的农民起义没有出路。从1850年到1893年,仅仅会党发动的大规模起义就有三十多次。其中太平天国运动声势最为浩大,历时十四年,影响遍及半个中国。然而,这些农民起义最后都归于失败。 其次,洋务运动不可能富国强兵。屈辱的《北京条约》签订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一批中央和地方官员试图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实现自强,发起了洋务运动。他们在中国建起了第一批机器生产的兵工厂、造船厂、纺织厂、钢铁厂和煤矿、铁矿场,创办了第一家轮船公司,铺设了第一条铁路,架设了第一条电线,建立了第一支海军舰队,开设了第一批外语、科技学校,派遣了第一批留美、留欧学生,翻译了第一批科技书籍,培养出了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造就了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形成了第一批从地主、官僚、买办商人转化来的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但由于政治制度的腐败和军事体制的混乱,大清帝国还是被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的日本打败了。可悲的是,“天朝上国”惨败给一向臣服自己的东邻岛国,竟然丝毫没有影响慈禧太后的心情,甲午年她的六十寿辰庆典整整耗去七百万两白银!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夭折,也暴露出统治者的腐败与无可救药。 再次,甲午战败后兴起的维新派的上书、请愿,同样求不来政治的改良。在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底层知识分子的鼓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戊戌变法自这一天开始。但是光绪所要推行的新政,无论是裁汰冗员、废八股,还是开学堂、练新军,没有哪一项被执行,反而触怒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9月21日,慈禧太后重新训政,幽禁光绪、通缉康梁、废除新政。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六君子”被杀于菜市口。 百日维新被扼杀的事实,使清政府失去知识精英的支持。有识之士意识到,依靠腐败、顽固的清政府是不可能推进中国政治和经济现代化的,更难以挽救民族危亡。“六君子”淋漓的鲜血使大批有识之士醒悟,随后的八国联军入侵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他们最终抛弃幻想,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由此可见,革命是客观时势所逼! 此时的中国处在极端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山河破碎,国势危亟,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处在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亡国灭种的威胁,像一个可怕的阴影笼罩在每个爱国者的心头。而当时统治着中国的清政府,不仅是封建势力的顽固堡垒,并且已变成“洋人的朝廷”。皇皇上谕中公然宣称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对民众的爱国行动却一味严酷地镇压。这个反动政府的卖国和腐败,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人们实在忍无可忍,再也无法对其抱有希望了。正是帝国主义的狂妄野心和步步紧逼,封建帝制对于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无能为力和日益成为民族复兴的巨大障碍,才使得中国的革命成为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