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师生情缘录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师生情缘录》是编者从数以万计的学生写的近300万字的信件和文章中挑选出来编撰而成的。全书300多篇文章共60多万字,以编者40多年教学生涯为经,以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学生和老师教学互动、情感交流为纬,通过学生在校时的电子邮件、课程总结、收获体会、感想札记以及毕业后有关爱情婚姻、工作生活等方面情况汇报的书信往来等形式,生动、客观地记录了40多年来的师生情缘,充分展示了一位教师坚持的“教书育人”的教学理念、“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及其人格魅力。
本书在编写体例上划分为7个板块:贵州支教篇、华师硕士篇、中文本科篇、大学语文篇、14级“满珍班”篇、汉口学院篇及附录。文体有诗歌、散文、书信、日记等,也有报刊、媒体发表的消息。选录的文章以各种方式生动地记叙或反映了课堂上、生活中师生之间的那种默契、融洽、互爱,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可割断的情丝。
作者简介
吴满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全国大学语文学会常务理事,全国乡土诗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大学语文学会名誉顾问。大学从教48年,素以激情教学著称,深受学生欢迎。曾多次荣获校级教学工作一等奖、优秀实习指导教师奖。主编《大学语文》等教材6部,编撰各种教材、教辅、辞书共30多部,编著《国学三宝一百讲》《中国古代诗词讲析》丛书等共9部,在各种报刊上发表文章30多篇。
2015年退休后曾担任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14级师范二班(“满珍班”)班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院、研究生院教学督导,华中师范大学校友会基础教育合作办评估专家。2019年被聘为华中师范大学桂岳计划主讲教授。
目录
贵州支教篇
伴游散记
颂歌献给吴老师
生命中最美的“缘”
风雨三十四载师生情缘未了
三十四年再相逢
三十四年的牵挂
我的满珍老师
流水它带不走光阴的故事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写给支边教师的信
往事如昨
赞支教老师吴满珍
致恩师的一封信——赠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吴满珍教授
华师硕士篇
最是那一腔爽朗
幸福人生自您始
我的导师,我的亲人
记忆中的最美年华
月满中天花满枝
想您,真好!
师恩难忘
硕士生活回忆:满是吴老师的“珍”情
我的导师是“慈母”
在最美的时光遇见最美的导师
您是我心中的一首歌
春风化雨,润物无痕
淡淡桂花香 莘莘学子意浓浓师生情
师恩难忘怀
难忘师恩历久弥新
一日为师,终身为母
吾师“吴妈妈”
吴老师是个很会生活的人
拾忆
九日黄花如有意,依旧满珍丛
记我与吴老师二三事
这样的老师怎能不幸福
难忘母校恩师情
缘起缘再续,情深情更长
记忆总是慢慢地累积
爱的教育
吴老师的三样宝贝
有位教授是妈妈
平平淡淡的真
满心真意桂花香
不知您是否
良师益友——记我最喜爱的吴满珍老师
难忘桂子山,难忘师恩
慈爱如母,温暖如阳
我爱上了生活中的吴老师
多么幸运,让我遇上您
浓香的桂子山上,那里有妈妈的感觉!
“华师港湾”永在心中
贵人福缘
最可爱的人
我与吴老师的“四部曲”
中文本科篇
火红的记忆——致我的老师
师恩深如海——致我的姐姐老师
桂子清芬润物无声
青松不老师生情——写于吴满珍老师退休纪念宴
和“老师妈妈”的不解之缘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李遍天涯,师恩永难忘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最是那一声亲昵的呼唤
最长情的陪伴
桃李时节忆良师
满院春风桃李珍藏岁月芳华
语文就是发现生活中的美
一步一步走进语文
吴老师课堂忆事
难忘师恩——记与满珍老师的两三事
满心真意——致我最敬爱的吴满珍老师
往事拾遗——我和吴老师的几次相见
满心真意满心珍意
桂子山的牵挂
满珍老师二三事
难忘师生情
桂香深处有人家
何其有幸,与您相识——我的老师吴满珍
大学语文篇
带着对生命的喜爱去创造生命的喜悦、美好和神奇——回忆吴满珍老师的大学语文课堂
致满珍老师的信
记我的大学语文老师吴满珍教授
忆满珍追华年
百尺竿头须进步
学子满珍情桂苑师生谊
难忘的三次大学语文课
难忘的大学语文课
相识相知
十年师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遇见您,是我一辈子的幸福
最美丽的遇见
难忘恩师
吴老师印象
老师的爱是一种传承的爱
写给“吴妈妈”的诗
最美的情歌
经济舱的思绪
来自大理的思念和问候
桂苑凝思
华中师范大学有我永远的师生情结
大学语文,我的大学第一课
我们的故事
师之魅力
一位学子对老师的告白
致我尊敬的大学语文老师吴满珍
亦师亦亲人
她已经成了我在远方的牵挂
活力如暖阳,微笑似春风
这才是语文教师该有的模样
道不尽的感谢与祝福
真好,与你们相遇
爱之火焰重又点燃
“吴妈妈”送我的珍品
一封迟到的感谢信
真幸运,遇见您
幸福的暖阳
我心中的明灯
逆流而上
一棵长大会开花的树
亦师亦友亦母亲
晨光中,那暖阳
我与大学语文老师的情缘
一名普通理科生与大学语文老师的缘
老师让我懂得了感恩
忆“吴妈妈”的满心真意
满心真意,薪火相传
致最亲爱的吴老师
吴妈妈,我的大学语文老师
您是我永远追随的那道光
遇见您,是一种幸福
您是我永远的榜样
写在课程最后
回忆我的大学语文课
师生情山高水长
低头看路,抬头挺胸
爱您的大学语文,更爱教大学语文的您
大学语文让我诗意地生活
大学语文课堂的魅力
哦,你那美丽的蓝眼睛
吴老师,让我悄悄地告诉您!
大学语文的那些事儿
剪不断的师生情
亦师亦友
“妈妈老师”,师情似海
回忆恩师满珍先生
陪我度过漫长冬季
世间情感最美妙
大学语文,且行且悟
那是您我的满珍老师
有您的日子里,生活多了一种力量
一段美好的回忆
求知不为学而为做人——致敬人师吴满珍
真情可以动人,可以感人
14级“满珍班”篇
愿您的眼中,流淌着诗句永恒
遇见您,何其有幸
与您相遇,与爱相伴
满珍“妈妈”二三事
“扎西德勒”,一份来自西藏的感恩
美好的回忆太多太多
关爱永不缺席
与您一起走过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像妈妈一样的吴老师
满心“珍”意
人生路上的明灯
那样的笑容,那样的教师
与吴老师的小故事
我们的“吴妈妈”
我们的相见好似久别重逢
可亲可爱的吴老师
愿以成绩回馈老师妈妈的爱
给吴满珍老师的一封信
永不缺席的“吴妈妈”
日思
序言
一言一行皆关情
——序吴满珍老师的《师
生情缘录》
彭南生
桂子山不高,但“山不在
高,有仙则名”,她不仅是
一座大树参天、林木茂盛的
山峰,更是一座人文荟萃、
名师辈出的高峰!桂子山因
华师而闻名遐迩,华师因其
百年底蕴而深沉厚重,大师
、大树在这里相映生辉!桂
子山上印满了华师人的足迹
!有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别
的一届又一届学子们奋斗的
青春足迹,他们从这里振翅
远飞!有从满头青丝到华发
白头的园丁为了“后浪”的成
长而甘当铺路石的人生轨迹
,他们将自己的青春、智慧
挥洒在三尺讲台上,将自己
的爱心和热情铺展在三尺讲
台外的日常中。吴满珍老师
就是其中一位,她从华师毕
业,又在华师从教,直至退
休。摆在我面前的这本《师
生情缘录》就是学子们关于
吴老师一辈子教书育人的留
痕!这些印痕是师生用心刻
成的,选自她从教40多年来
自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
的信函,无论是文学专业的
学子,还是公共课上的其他
专业的学生,抑或是师父带
徒弟式的研究生,学生回忆
起从她教授“大学语文”“文
学欣赏与写作”“文学概论”“
文学名篇解读”这些课程或
指导学位论文时所获得的知
识的增进、智力的开发和心
灵的升华时,那种肯定、那
种欣喜、那份感恩是对于一
个教师工作价值的最难得也
是最可信的评判,也是一道
道刻下了深深烙印的痕迹!
坦率地讲,我与吴老师
交往不多,当初我投票同意
《师生情缘录》作为华师出
版基金资助出版的丛书之一
,并不是因为它有什么重大
的学术意义,而是它为桂子
山留下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幅由师生情缘构筑起
来的风采画!其他委员或许
也抱持同样的想法。我浏览
完这本60余万言的《师生情
缘录》,满脑子充满了三个
字:爱!善!真!吴老师和
她的学生之间那绵延了数十
年的师生情像一根不断线的
风筝,大概也是缘于这三个
字。
武汉高校众多,“爱”似
乎成了华师的标签,坊问传
言“爱在华师”!此言不虚。
大学不仅是学术的金字塔,
更应该是爱的圣殿,华师秉
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爱
之道,吸取了西方近代文化
中的博爱之基,形成了“博
雅、博学、博爱”的华师风
格。因此,华师的爱,是人
间的大爱,作为一所师范大
学,华师不仅注重知识的传
授,更加看重爱的传递。教
师对学生的爱就是一种大爱
,无论是早年的“老”学生,
还是近期的“小”学生,吴老
师一如既往地倾注了自己全
部的爱,她爱生如子,学生
对吴老师也不吝赞美之词,
有的将她视同“慈母”,有的
满含深情地称她为“吴妈妈”
“老师妈妈”,有的将遇见吴
老师的日子视为“最美的时
光”,有的将她比作“心中的
一首歌”。我看到,学子们
不吝赞美之词的背后,何尝
不是吴老师累积起来的对学
子们的爱!学生将吴老师的
点滴之爱记在心间,写在纸
上,不厌其详:“导师在生
活上对学生亦十分关心,由
此得到了‘老师妈妈’的称号
,享誉华师。她经常召集学
生一起吃饭,有时在食堂定
包问,有时在家里下厨房。
席间,她总是忙着给大家夹
菜,生怕有人吃不饱,学生
临走时,还不忘让他们带回
去再吃。过端午时,她也会
把香喷喷的粽子、咸鸭蛋带
到学校,让学生们在分享食
物的过程中品尝到浓浓的节
日滋味。一次,得知某学生
缺钱,她毫不犹豫借出一大
笔钱,帮助该学生渡过了难
关。”
爱并非人类所独有,但
人类之外的爱,多是一种自
然本能,只有人类的爱才是
一种善意的表达和自觉。善
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为人处
事的至高至美原则,也是教
师应该传递给学生的一种情
怀!每当学生毕业时,我常
常告之以八个字:与人为善
,于事善为!吴老师则是以
行为诠释着善、传递着爱。
吴老师对生病的学生无微不
至的关爱,将粽子、咸鸭蛋
、感冒药送到病床前;偏远
之地学生买不到的书,吴老
师买了给她寄去;身处困境
、心在困惑中的学生总会得
到吴老师的安慰和鼓励;学
生结婚生子,也会收到吴老
师一声温馨的祝福!“人之
初,性本善”,人与人之间
本应以善相待,以诚相见,
但总有人在刻意玷污它,甚
至亵渎它。教育应该纠偏,
教风应该引导世风,吴老师
在践行着一个教师的崇高职
责!
吴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不
是对个别学生的特别关照,
而是对一群学生的普遍关怀
,不是一时的特殊照顾,而
是一种长情相伴的日常行为
。没有一种真诚,没有一种
高尚的情操,没有一种既教
书,又育人的使命感,是很
难数十年如一日把关爱送给
每一位学生的。陶行知先生
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
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一个真正的人,是一个敢
于追求真理的人,更是一个
热情正直的人!吴老师用自
己一辈子的教书育人在实践
陶先生的理论,她在自序中
说:“我的做人理念和教学
理念是一致的,那就是学知
识得先学做人,教知识得先
教学生怎么做人。”学生不
仅仰慕她满腹知识,更喜欢
吴老师这位“真人”:“吴满
珍教授——我们的吴妈妈—
—真的是一名不可多得的人
生导师和榜样!
导语
本书记录了作者几十年在教学中潜心教育,关爱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温暖学生的记忆,体现了吴满珍老师与其学生之间的点点滴滴。在学生及家长眼中,书的主人公吴满珍老师永远都是那么美丽、优雅、热情、投入、开心、快乐,全身心地爱着和她相遇的每一个学生,并像母亲一样全方位地关心着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后记
吴运思 许雅倩
桂子山四载,和吴老师
相处的日子是心中的桂香灵
动。2018年元旦前夕听说
吴老师计划将从卷帙浩繁的
学生信件中选60多万字编辑
成书,记录四十多年从教生
涯中师生交往的故事。作为
“满珍班”的学生,平日里便
得到吴老师许多关爱,这次
我和雅倩荣幸地加入这项神
圣的事业中。在为期七个月
的编辑工作中,我们花的心
血少,得到耳濡目染的教诲
多;我们做的事情少,收获
得多。
在整理编辑过程中有许
多有趣味、有意义的事。我
们在一大堆信件里找到现任
辅导员十一年前的信件时惊
呼感叹缘分之妙;我们沉醉
于文章本身的情感,有时莞
尔一笑,有时又湿了眼眶,
心生无限感慨。我们的工作
主要是收集稿件、修改润色
、设计板块。改稿件的大部
分工作是我们三人在吴老师
的书房完成的,我和雅倩一
人一台电脑,吴老师在旁兢
兢业业指导。在这期间吴老
师付出了非常多心血,每一
篇文章她都会亲自过目,认
真审视字句细节,追求表达
的最佳效果,夏日炎炎一坐
就是一天,从不怠慢。可以
说最后的这60多万字凝聚了
吴老师的浓浓深情。一次我
们读得人了迷,我连续改完
研究生和贵州生的十几万稿
件还舍不得停下,直到凌晨
一点多才暂停。我不仅为师
生问的趣事着迷,更为人情
冷暖中的超越师生、超越舐
犊的真情而感动,震撼于年
岁流转间人生变化背后情谊
的恒久。“斯人若彩虹,遇
上方知有。”若不是能这样
亲密地接触,我不敢相信师
生间竟有这般特殊的情感。
借着一些力所能及的编
书工作,我们有机会能和吴
老师亲密地相处,建立更深
厚的友谊,有幸从吴老师为
人处世的儒雅风度中景仰老
师道德品质的至高光辉,我
想这是我们一生的财富。整
理稿件初期,我们常被邀在
吴老师家住,一住就是四五
天,与吴老师、海叔共起居
,吴老师真是一个你越了解
就会越敬爱的人。她是满心
真意爱学生和备受学生爱戴
的温暖“妈妈”,是学识渊博
的教授、认真负责的老师,
是乐观向上的生活智者;她
是人生的标杆,也是生活中
亲近的友人。陶行知先生说
过:“爱是一把钥匙,开启
学生智慧。”吴老师正是用
对学生的极度热爱这把钥匙
,打开了无数学生的心灵,
因此老师也成了最受爱戴的
老师妈妈。叔叔说:“关于
学生的,她什么都珍藏着,
舍不得扔。”在整理了近70
万字的电子版信件后,吴老
师从柜子里搬出了一大摞珍
宝——可追溯到几十年前的
学生原始信件、作业,甚至
小纸条。大多是学生手写的
,部分是学生打印的,部分
是老师自己打印的(学生的
留言、QQ消息等零散的学
生信息)。从泛黄的却保存
完好的纸张上看,几十年前
的学生谈着对语文的认识,
对吴老师学识渊博、幽默风
格的喜爱,对逃课的愧疚,
等等,很是有趣。在读这些
感情真挚的文字时,我常常
会被一些细节触动,也更能
体会老师的拳拳之心。吴老
师总会主动去关心学生,对
几百个学生的籍贯、工作、
过去与现在的生活如数家珍
;不管是生活在美国的已经
为人父母的学生,还是身患
重病的学生,她都主动发视
频,像妈妈牵挂女儿一样关
心她们的生活;一听到学生
有什么困难,不管是不是自
己的学生,她都会尽力去帮
他解决;她会真心地张开双
臂拥抱、温暖每一个想接近
她的学生。吴老师就是这样
一位热心的大学教授,她付
出的真情也得到了无数学生
的爱,她如阳光般温暖学子
的心,又如星辰般为万千学
子提供指引,师恩浩瀚,我
相信每一个受到触动的学生
都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以他的
形式回应和回报老师,一代
一代将真情传承。
满心真意是吴老师的至
善至美,让无数学生亲近她
;但若你见识到吴老师的渊
博学识和扎实的专业本领,
你会在这爱戴上立即增加许
多敬佩之情。运思和雅倩没
上过吴老师的语文课,在数
百学生的文章里有所认识,
但有更多切身体会的要数那
晚九点到凌晨一点的夜谈演
讲了!大学语文教材上是密
密麻麻的笔记,一大本一大
本的是至少补充修改过三次
的手写教案。吴老师对文章
深入解读,对经典文章倒背
如流、旁征博引,用十分巧
妙有趣的角度来鉴赏,充分
发挥自己文学理论出身的文
本解读优势;把故事讲得生
龙活虎的功底,出口惊人的
朗诵功力;和学生良好的互
动,调动活跃轻松的学习氛
围;四十年前便开始实践的
翻转课堂,用教考结合的先
进教学方法……语文在这儿
真是活了!吴老师的学生是
幸运的,领会到文学之美的
人是幸运的。“学生是学习
者,老师有责任把最好的东
西给他们。”吴老师这样说
。爱,是我们在吴老师身上
很容易看到的;而这认真、
真挚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
学习的!吴老师在细致入微
的事情和无数的光阴中践行
着“德高为师,行为世范”。
吴老师还有一个绝佳本
领,就是和叔叔一起将平凡
的生活过得妙趣横生,这令
我们年轻人也艳羡不已。他
们有甜蜜的爱情,甜言蜜语
秀恩爱让我们招架不住,只
有祈祷以后有他们一半的幸
福就已心满意足;他们都热
心肠、真性情,所以生活中
吴老
精彩页
伴游散记
中文81级 张绪海
那是公元2016年的夏天,吴满珍老师来电话说要携其海明先生游览黔东南,我立即打电话转告在其他县的同学,大家都沉浸在儿时过年过节的期盼中。过两天吴老师又来电话说她84岁的婆婆也要一起来,并在微信上发来她婆婆身姿硬朗、神采飞扬的照片,其意是证明她婆婆的体能。我立即想到这是满珍老师在尽孝,电话里她还说带她婆婆游过美国、日本、东南亚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及其他地方,她要和她婆婆住在一个房间,贴身照顾婆婆。我们当然十二分地欢迎,后来我给老师规划路线,与天柱同学杨建河商量各自开着自己的车伴游黔东南。不时令我想起伴游老师之事古已有之,孔子的学生公西华子路侍坐言志,一群学生侍游列国,历朝历代不乏侍游师长近身研习的先例。我俩能陪伴老师游览大美黔东南,那是何等快乐的事,跟着师父的增知悟道之旅,心中倍感荣幸。游览完毕,时间已过去一个月有余,日记该整理一下了。
7月21日 晴
中午1点,我带着赶去剑河接班的女儿美皓,杨建河、陈清文自驾车,莫天秀从施秉的家驾车赶来,快到三穗高铁站秀平来电说他从剑河过来接老师。四辆车汇集三穗高铁站,会面得知秀平两口子早答应今年参加高考的女儿要去外地旅游,慰劳辛苦的千金,怕见不到老师因此赶到三穗高铁站见老师一面。令我们几个同学想不到的是秀平特意叫人制作了一个标牌:热烈欢迎吴满珍、李海明老师。秀平心思真细,从大学毕业后一直坚持写东西,输出真挚的心灵,所以比我们想得仔细些。他说这会让老师高兴点。下午2点20分,我们打着标牌,接到了老师。毕业后,建河我俩见过老师,认得我俩不足为奇,34年后老师还能依稀记起清文、天秀、秀平同学,老师青春时记忆真牢固。我记得有位心理学家说,用心的记忆不会忘,越久越记得,可见老师34年前教我们是用心的。烈日下,打着标牌,大家在三穗高铁站照了相,火热的情感让人忘记了烈日的高温。吴老师一家坐我的车,我们往天柱走,吴老师一路走一路赞叹:“你们这植被真好,到处是树,青山绿水,空气好,真舒服,真凉爽。”近5点,我们赶到清水江岸边一个古朴的打上古代移民和开发印迹的山村——三门塘。我们走着青石板路,游了石栏栈道、“歪门邪道”、300年前建造的杆栏式木房、王氏和刘氏家祠等景点。吴老师是华中师大中文系教授,海明老师曾是资深媒体人、报刊社老总兼高级记者,他们游兴很浓,以独到眼光谈了游后感:三门塘没有打造痕迹,原汁原味,保留了历史原貌,是真的历史;历史遗迹景点至今还有纯朴的村民居住生活着,构成一幅特有的饱含文化意义的人景合一的图画。这是他们游后的感受,这大大出乎我们的预料,我们认为天柱没有叫得响的景点,勉为其难请老师去游三门塘,老师却评价三门塘是没有打磨的璞玉式旅游景点,依然保留旧式原貌,少打造,打造多了反而让人觉得在做假。连老太太也说看到古代人生活的场景,真好。像三门塘这样的富有苗侗风情的古村落,天柱还有很多,以外地人的眼光看天柱旅游资源很丰富,但交通路道要改造,从天柱至三门塘一个来回,山路弯弯耗时近3个小时,路途耗时太多了。晚饭赶回天柱县城原味酒店就餐,吃原汁原味的血浆鸭和稻花鱼。老师是家庭出游,我们也带上妻子和还在家的儿女参加,共两大桌,家庭气氛浓烈,让老师感受苗乡侗寨家庭生活的情调。漫饮金质酒,畅叙师生情。吴老师喝得谨慎是婉约派,李老师开放豪爽是豪放派。老师住东方明珠酒店,开了两个标准间,第二天去酒店接老师吃早餐时我才知道,为照顾老太太他们只住了一间,老太太真幸福,得儿媳贴心尽孝。吃完早餐,老师特意游览了学生工作的学校:三中、民中。天柱县伴游的学生有杨建和、莫天秀、杨孝玉、杨万宁、龚文龙、陈清文、谭光海、罗永良、张绪海。
7月22日 晴
游锦屏隆里古镇。万宁调休,送老师到锦屏隆里古镇并全程陪游,文龙利用午休时间赶到隆里送别老师。几天前联络锦屏籍同学,王明相在浙大培训,龙跃贵陪夫人在长沙照顾刚生娃的女儿,欧阳大锡退休在贵阳带孙崽,各有其事忙着,身不由己,各表遗憾。
隆里是明初建立的军事屯堡,是当时的中央政权为强化对湖广边民的统治所建的一座亦兵亦民、能攻能守的军事城堡。到了清代,进士出身的张应诒做官,衣锦还乡复建龙标书院,将王昌龄到龙标兴学的历史传说具体化,让古军事屯堡多了一些书香的色彩。历史书籍记载,中央曾置龙标县管辖过这些地方甚至到更远的现在的黎平地界。有说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是在黔阳的芙蓉楼。我们知道,辛渐从未到黔阳,真正的芙蓉楼在江苏镇江,古称润州,其时王昌龄任江宁丞,好友辛渐造访,由江宁送别同游至润州,于芙蓉楼上设酒席饯别。这里同名而误,读诗当读史只能说是别样趣味了。
真实的是2016年7月22日上午,湖北武汉的李海明老师登上锦屏隆里龙标书院二楼,饱含深情地诵吟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