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音乐让时间苏醒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作者 [阿根廷] 丹尼尔·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 著,王歌群 译
出版社 中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简介

作为二十世纪出色的音乐家之一,丹尼尔·巴伦博伊姆一直以钢琴家、指挥家、室内演奏家等令人惊叹的“多重身份”活跃于靠前乐坛。《音乐让时间苏醒》凝聚了他六十年的艺术实践和思索,是涉及乐队、钢琴、歌剧、艺术美学、历史、政治、哲学、数学等知识领域的一部音乐史诗。 丹尼尔·巴伦博伊姆运用他对音乐独特而深具哲学性的思辨,向人们展示了音乐在生命中的特殊性与重要性。尤其在当今中国对美育少见重视的大环境下,让我们可以结合音乐来看待人生,从音乐中感悟生命,从生命中学习音乐。

作者简介

作者:丹尼尔·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1942年11月15日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是以色列有名钢琴家、指挥家,也是我国有名钢琴家郎朗的老师。他7岁抢先发售举行贝多芬作品独奏会,1951年随家移居欧洲,1952年定居以色列。曾获得过许多荣誉,1958年贝多芬奖、1963年帕德雷夫斯基奖、1982年贝多芬学会奖等。 巴伦勃伊姆还是一位语言天才,能说流利的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希伯莱语。

译者:王歌群,旅美男高音歌唱家,山东艺术学院声乐教授, 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周小燕歌剧中心,两次入选美国旧金山歌剧院歌剧中心,应邀进入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攻读并获得歌剧表演硕士研究生学位。曾两次荣获旧金山歌剧院职业奖金,美国李氏基金会奖金。曾在北美、欧洲、南亚等地举行过多场独唱音乐会,并多次与美国旧金山歌剧院、洛杉矶歌剧院、费城歌剧院、康乃狄克州立歌剧院等歌剧院合作演出。

目录

第一部分 音乐的力量 前奏曲

1 声音和思想

2 听见和聆听

3 思考和诠释的自由

4 乐队

5 两个巴勒斯坦人的故事

6 终曲

第二部分 变奏曲

1 我有一个梦

2 关于舒曼

3 纪念爱德华·萨义德

4 巴赫的音乐养育了我

5 关于威廉·富特文格勒

6 关于皮埃尔·布列兹

7 关于唐璜

8 关于西东合集管弦乐团

9 关于莫扎特

10 关于双重国籍

译者后记

备注

精彩书摘

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达》前奏曲开始的时候,他的音乐从寂静中来,仅有一个音符。但是当我们非常睿智而认真地聆听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这个音符可以属于很多音乐调性。为了给著名的第二小节开始时出现的“特里斯坦和弦”做铺垫,开头创造出的模棱两可性和期盼值是绝对必要的。假如瓦格纳把前一小节完整清晰地写出来并且和弦调性非常明确的话,“特里斯坦和弦”的不协和性将不会带来同样强烈的戏剧效果。但是瓦格纳并没有这样做,他起先通过和声和旋律制造了一个仿若无人之境的场景,紧接着一个不和谐和弦的不完全解决让人感觉被悬在半空中。一位不具有瓦格纳天赋的、对音乐的神秘感缺少深度理解的作曲家会认为他必须解决之前制造的这种紧张度。正是瓦格纳制造的这种半解决或是部分解决而让人产生的感觉,才使得瓦格纳在之后的写作中能制造更多的模棱两可性和更多的紧张度:每一个不被解决的和弦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在音乐之外的世界中模棱两可性并不是一个褒义词——它经常是犹豫不决的信号,表现在政治生活中则代表着缺乏明确的态度和方向——但是在声音世界中模棱两可性就变成了一种美德,可以为后面的音乐提供许多可能性。声音能把各个基本元素联系在一起,所以没有任何一种元素仅具有消极或是积极的一面,在音乐中甚至连苦难也可以是愉悦的。我们在演奏贝多芬《英雄》交响曲中的《葬礼进行曲》的时候也会感觉到一种愉悦。感受是一种为平衡而努力挣扎的表达,且不能被允许脱离思考而存在。如哲学家斯宾诺莎所述,愉悦和它的衍生物能带来更多的“功能性完善”;悲哀和它的负面影响则是不健康的,所以应该规避。但是在音乐中愉悦和悲哀是同时存在的,会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和谐。音乐这个词在哲学的含义中永远是对位性质的,是所有各自独立的声部的相互作用。甚至当它只是在线性进展的时候,也永远有一些相对立的元素共存,甚至有时彼此冲突。音乐总是在接受一个声部对另一个声部的评论,而且可以承受一些具有颠覆性的伴奏部分对主声部的必要对抗。冲突、否决和承诺在音乐中永远共存。

音乐不能从世界中分离,它能同时帮助我们忘记自己、理解自己。当两个人对话的时候,一个人会等另一个人说完再回复或评论,但在音乐中两个声音则是同时进行对话的,每一个声音都能够完全地表达它自己,同时聆听对方。我们看到从中学习的可能性,不仅仅是关于音乐,而是从音乐中学习生命——这是一辈子的事。儿童可以通过学习节奏来认识秩序和自律,青年人在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爱的激情时会失去所有的自律,他们可以通过音乐看到这两种状态必须共同存在。我们甚至在演奏最富激情的乐句时也必须保持深层的秩序。这对人来说是最困难的课程:自律的同时还拥有激情,自由的同时又保持秩序——这些可以在任何一个乐句中找到证据。

我们已经分析了音乐中的速度和内容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如同内容和时间之间永远地相互依赖:时间是怎样影响事件按照一定方式逐步发展的,内容便怎样影响着我们对时间的主观感受。愉悦让我们的主观时间过得更快,磨难和悲哀则会让时间变慢。音乐表情记号Tempo Rubato——“弹性速度”,直接翻译就是被偷掉的时间,这恰恰是给客观时间赋予主观性质的能力。在这种“弹性速度”的限制内所做的轻微改变给了音乐家和听众一种能够忽视客观时间的能力。最终是耳朵决定了音乐中的可闻度和透明性;必须由耳朵来引导我们在“弹性速度”中因道德的力量而把不经意间偷走的时间还回去。

“弹性速度”的艺术在于不被人觉察地对速度做出改变,同时还能通过内心节奏保持和原速度的联系。这种改变应该是对节奏中一些元素的夸大而非改变。还有在做弹性节奏时必须注意时间范围,不能失去与精准的客观时间的联系。

……

前言/序言

“这不是一本专门写给音乐专业或非专业人士的书,而是写给那些有好奇精神的头脑,这些头脑希望探索音乐和生命的并行空间,探索会思考的耳朵所听到的智慧”,“听到和会听”。

当我看到王歌群发来的第一份试译稿中的内容,就已迫不及待地想要马上阅读全书了。当然,吸引我的除了此书作者本人的非凡艺术成就以外,更令我由衷期待深入了解的是艺术和音乐外的一切。

我从他的挚友爱德华·萨义德(著名文学评论家、The Nation杂志乐评人)对他的评述中看到:“巴伦博伊姆之所以异于其他音乐家,是因为他似乎有无限的能力将生命本身的密度和复杂赋予音乐,而由生命自行阐释成样式、结构、秩序、元气以及令人惊讶的喜悦。”至此,你可以感受到萨义德描述的巴伦博伊姆多维度的生命相像。他的音乐、他的行为、他的语言、他的思想,是他在生命体验中获得的深刻悟“道”。因此《音乐让时间苏醒》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是生命美学的光芒。

出版此书也是天意,缘起似是一个巧合。从2020年初起,疫情使我们的生活经历了从未有过的状况:隔离、限行、恐惧与未知。日间奔忙突然停滞,社会化的我们打破了常态而居家隔离。难得有如此完整的时间看书,于是我从书堆里挑选了各种想看的、买了没来得及看的、看过还想再看的书摞在床的一边。还记得是夏日的一个晚上接到歌群的电话,聊起他正在看的书《音乐让时间苏醒》,作者是如今八十几岁高龄依然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巴伦博伊姆。我立刻问歌群是否可以获得授权翻译?他说可以试试,我说要全力争取,越快越好!我等好消息!放下电话我还沉浸在歌群的话题中,巴伦博伊姆的名字一直在脑子里,像挥之不去的声波……我拿起放在床头一排书中的一本《音乐的极境》(爱德华·萨义德)。翻开书我惊呆了:前言——巴伦博伊姆。难道这就是冥冥之中的安排?

王歌群的译文相当好。他中文功底如此之深厚是我未曾预料的,这应源于他的教育背景——出自文化世家,在国外学习生活许多年基本使用英语。从他翻译的文字表述中非常容易看出原文的精彩以及非同凡响的思路与特有的语境。体会思想震荡出的涟漪,令人不由自主地难以平静。英语水平高,中文水平更高才使翻译好这本书成为可能。谢谢歌群,能让中国的读者得以阅之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5:2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