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明清文人的世界(黄卫总自选集)(精)/海外汉学研究新视野丛书
分类
作者 (美)黄卫总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收入作者三十年学术生涯不同时期所撰写的十余篇论文。对明清文化中有关欲望、性别、友道等相关议题及其不同载体(包括诗文、章回小说、拟话本和戏曲等)进行了探讨。从西方汉学的视角揭示了文人文化在明清时期的新趋势和变迁。作者还撰写自序详细回顾了学术生涯发展各个阶段的治学方法以及主要的学术成果。
作者简介
黄卫总(Martin W. Huang),美国华盛顿大学博士,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东亚系教授。主要研究明清小说与文化。除本书外,另著有Negotiating Masculinit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6)、Intimate Memory: Gender and Mourning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18)。
目录
《海外汉学研究新视野丛书》序
自序
明清小说的世界
明清小说研究在美国
“情”“欲”之间:清代艳情小说《姑妄言》初探
英语世界中《金瓶梅》的研究与翻译
明清文人与友道
遗民与贰臣的交往:明清易代之际友道的一个侧面
晚明朋友楷模的重写:冯梦龙《三言》中的友伦故事
党争、同学、同乡:钟惺和晚明的友道实践
明清文人与性别
《弁而钗》和《林兰香》:“情”与同性恋
国难与士人的性别焦虑:从明亡之后有关贞洁烈女的话语说起
是“英雄失路”还是“寡妇夜哭”:徐渭的性别焦虑
明清小说中的同性交际(Homosocial)和同性恋(Homosexual)
死得好!清初一个烈妇父亲的荣耀与悲伤
附录 难以逃遁的困境:《阿Q正传》的叙述者及其话语
作者英文论著论文目录
后记
序言
我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
第一篇论文是《难以逃遁的
困境:<阿Q正传>的叙述
者及其话语》一文。距今正
好三十年。这篇论文是我根
据当时在华盛顿大学攻读比
较文学博士时的一门课程的
期末报告改写而成的。这门
课是当时我与比较文学系的
爱玛·卡法莱诺斯(Emma
Kafalenos)教授以叙事理
论为题而做的独立研究
(independent study)。
卡法莱诺斯教授是叙事学理
论的专家。她学术作风严谨
,为人却非常和善可亲。我
读博士期间在她那里学到不
少有关叙事理论的知识,特
别是法国派的叙事学理论(
narratology)。论文发表在
1990年第4期的《现代中国
》(Modern China)上,
此文的中文译文第二年即在
《上海文论》上刊出了。译
者是当时还在读硕士研究生
的孙绍谊教授。孙教授后来
在上海大学和上海戏剧学院
任教,在电影和电影文学理
论研究领域内极有建树,是
这方面的知名学者。但那时
我们还互相不认识,所以,
那时他将我的中文名字音译
为“黄维宗”。后来,他到南
加州大学读博士,而我刚开
始到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任教
,所有我们才有机会在南加
州相识。此后我们多有来往
。还有一次竟然在从洛杉矶
飞上海的飞机上不期而遇,
一路畅叙,那是我越洋飞回
中国最愉快的,也是感觉飞
行时间最短的一次长途旅行
。孙教授多次到我们学校东
亚系客座讲授过有关当代中
国文学的课程,是一位很受
学生欢迎的老师。但没想到
这两位与此篇论文关系很深
的师友却都在去年同一年(
2019年)去世了,而孙绍
谊教授年仅58岁,让人不胜
唏嘘!这次把这篇论文的中
文译文作为附录收在这本自
选集中,以寄托我对两位的
深切追思。这篇文章是本集
中唯一一篇在撰写时以“理
论先行”的论文。像许多在
北美攻读文学的研究生一样
,当时我也是对各类新的文
学理论特别感兴趣。学了之
后,总希望能用到具体文学
作品的分析上。这篇论文即
这种理论热情的产物。但以
后写博士论文时,开始仔细
思考中国文学史上一些较大
的议题,就觉得这些西方文
学理论未必都能帮得上忙,
因为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古
典文学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
逻辑。卡法莱诺斯老师在读
了我博士论文后曾说过:“
那时你对巴赫金的理论那么
倾心,可在你博士论文中几
乎没提到他!”不过文学理
论上的严格训练对我后来的
治学还是多有裨益的。
虽然这篇文章是自选集
中唯一一篇讨论中国现代文
学的论文,而且西方文学理
论气息比较浓,但它预示了
我今后学术研究的走向,能
让读者看到我学术研究风格
和兴趣在之后的三十年中是
如何发展变化的。譬如,文
章触及了鲁迅作为五四运动
新知识分子的自我认同以及
他与古代文人传统爱恨交织
的复杂关系。而传统文人的
自我认同(1iterali identity
)则是我之后一直关注的一
个主要学术议题。一方面,
作为五四新知识分子的一员
,鲁迅一生为“打倒孔家店”
不遗余力,自视肩负着拯救
被关在“小黑屋”里的中国人
之重任,另一方面,他又对
自己能否胜任这一重任时有
疑虑,对自己这种疑虑也颇
多自我解剖。在我看来,这
就是他的作品如《祥林嫂》
等至今读来还如此富有魅力
的原因。在这一点上,他的
疑虑与传统儒家的忧患意识
可能不是没有传承关系的,
虽然他平时对程朱理学是那
么的深恶痛绝。而在《难以
逃遁的困境》一文中,我正
是朝着这个思路去细读《阿
Q正传》的:像被他讽刺嘲
笑的阿Q那样,小说的叙述
者自己也是被讽刺的对象。
他作为一个接受过传统教育
的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无法
逃遁的困境恰恰是他不得不
依赖这个传统的话语来批判
这一传统,这位叙述者与这
一他要唾弃的传统有着难分
难解的关系。
在我学术生涯的前十多
年里,明清小说研究是重点
。但同时“文人”还是一个经
常触及的议题。在这方面我
于1995年出版的第一部专
著《文人与自我的再呈现:
十八世纪中国小说中的自传
倾向》(Literati and Self-
Re/Presentation:
Autobiographical
Sensibilitie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ese Novel)是一个具
体例子。按当时在普林斯顿
大学执教的浦安迪教授的建
议,初稿写成后还寄给了周
汝昌先生请教。那时他亲笔
回了长信提出了不少看法。
该书首先从明清小说的“文
人化”以及那个时代文人所
经历的自我认同危机的角度
探讨了十八世纪小说中自传
倾向抬头的原因。接下来具
体讨论了《儒林外史》《红
楼梦》和《野叟曝言》三部
长篇小说中的自传因素。一
个主要的论点是:西方自传
小说往往以第一人称写成,
所以自传叙述比较直接而连
贯。但这三部小说尤其《儒
林外史》和《红楼梦》中的
自传叙述是间接的,其结构
比较松散而且不那么连贯,
有时还要借助于面具
(masking)。《儒林外史
》将当时一个文人在社会上
能或想担当的各种角色走马
灯似的一一排列出来加以审
视,从热衷功名之士,到以
遁世邀名的科举失意者,再
到想通过做学问而保持自己
社会精英地位的学者。实际
上读者也可以把这些人物看
作作者吴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5: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