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监测区划和布局研究》以服务天保为宗,以科学量化为旨,基于对相关规划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影响天保工程生态功能有关驱动力的内在联系和结构,构建了合理的指标体系,利用地统计学、叠置分析等空间分层异质性抽样技术,对全国天然林保护修复进行了科学区划。在科学分区的基础上,计算站点密度、依据分区结果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优先、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优先等布局原则,充分整合了全国各部门的天然林生态监测研究资源,科学规划了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功能监测网络布局以及生物多样性大样地观测计划、时空格局演变大样带观测计划、CO2/水/热通量观测计划、植被物候观测计划,既满足了对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功能监测评估的需要,又满足了开展天然林群落动态与生物多样性、天然林大尺度空间格局生态过程、天然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及天然林植被物候等专题监测研究的需求。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一、天然林资源保护发展历史沿革 二、中国典型生态地理区划对比分析 三、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功能监测区划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功能监测区划 一、区划原则 二、区划方法 三、区划结果 第三章 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功能监测网络布局 一、布局思路 二、布局原则 三、布局方法 四、布局结果 五、布局分析 第四章 天然林保护修复专项生态观测计划 一、天然林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大样地观测计划 二、天然林保护修复时空格局演变大样带观测计划 三、天然林保护修复CO2/水/热通量观测(全口径碳汇观测)计划 四、天然林保护修复植被物候观测计划 第五章 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功能监测评估实践 一、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连清体系 二、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连清监测评估标准体系 三、监测评估指标体系 四、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功能监测评估实践 五、黄河流域中上游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功能监测评估实践 六、长江流域上游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功能监测评估实践 参考文献 附表 表1 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功能监测区基础信息 表2 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功能监测网络布局 附件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实现路径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及其价值化实现路径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