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达央阿瓦/阿坝作家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白羊子
出版社 四川民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达央阿瓦》是一本散文集,共收录作者散文数十篇,主要围绕阿坝展开描写。文集主要生活记述、作者家乡“白草羌”集中地带即白草河畔成长史、玉垒山下汶川威州写真,再的名山大川特色小镇或者小山村都有涉及。该书介绍了美丽的阿坝大地不一样的自然山水书充满了亲和力,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对阿坝的热爱和眷念之情,本书语言优美流畅,行文可圈可点、引人入胜。
作者简介
白羊子,本名顺定强,羌族,四川松潘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阿坝州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鲁迅文学院第九期作家班学员。现供职于阿坝州新闻传媒中心。先后发表作品200余万字。出版有散文集《相约阿曲河》《行走阿坝》《神奇的莲宝叶则》,报告文学《洒满阿坝的阳光》《抗争百年顽疾》,长篇小说《雪线》。《达央阿瓦》是作者的第四部散文集。
目录
守望川西高原
阿曲河的怀想
雪落在“达央阿瓦”的脊背上
牛粪烟的味道
莲宝叶则的湖泊
夏尔尕牧场
寻找灵魂深处的“达央阿瓦”
怀念阿坝的春天
难忘那片青稞地
我们从远古走来
岷水泱泱
岷江之歌
汶川采韵
洞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薛城散记
相遇甘溪
梓橦塔下南沟水
松州古城断想
白草羌的怀想
怀念故乡的水竹林
我从羌山深处走来
怀念我的父亲
春到九寨
达古冰山畅想
金川梨花白如雪
爱上马尔康
梭磨河畔采韵
走进天边的若尔盖
在若尔盖偶遇“梅朵措”在日干乔寻找秋草地的美丽壤塘的路
在小金,追寻红军足迹
游阆中古城
邛海唱晚
再回母校
邂逅攀枝花
蒙顶山上茶
后记
序言
多民族文化的羌笛颂——
顺定强散文集《达央阿瓦》

张放
如果从民族学、人类学
也即学术角度来看,顺定强
(白羊子)这部散文集《达
央阿瓦》强项无疑在于民族
人类学、语言学角度的思考
。顺定强的母语是羌语,并
精通藏语(他曾经送我一部
由他记录译写的阿坝地区藏
传民间故事),日常工作用
语是汉语文,而其专业出身
则是英文。在熟练地掌握多
语种的情况下,他对家乡阿
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书写描
绘可称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他讲述历史、考证渊源、
辨析得失、抒发情怀,毫无
疑问,他的文章别人难以代
替,他的能力不是任何人可
以一蹴而就的,就像阿坝高
原的奇峰异境不是任何一处
都可以轻易复制的。这是一
种血脉关系、民族认同、心
灵生长史,这是川西北多民
族生活自古而今融合、迁徙
、发展的有力见证。
这部长约二十万言的散
文集主要分几个板块,作者
工作达二十年之久的阿坝草
原生活记述、作者家乡“白
草羌”集中地带即白草河畔
成长史、现供职处所玉垒山
下汶川威州写真,再有即阿
坝州内外地区的行旅掇拾。
几乎每个板块都有可圈可点
、引人入胜的行文,最让我
着迷的还是作者与生俱来的
那一份抒情气质这与他高原
牧歌般的生活形成强烈呼应
,使其行文带有诗歌般的韵
味与边塞地理自然的雄浑与
美好。如果要给出一个比喻
,我想羌族的羊皮鼓铃舞比
较雄壮奔放,似有相似,但
作者颇多时候,耽于静思,
甚至是喁喁独语,行走于高
原宝石蓝的天空下奇花异草
、人情深邃之间,不无淡淡
的是时间的忧伤,我想用“
羌笛颂”来加以形容,可称
天衣无缝。而顺定强正如那
一个在雪域高原向我们演奏
着羌笛的“白草羌”史诗传唱
者,古老沧桑,清新美好,
集于其行文中,让人颇为感
动。
而事实上在顺定强当下
供职的师范学校,20世纪
50年代末国内有名制片厂拍
摄片名《羌笛颂》电影,学
校师生应邀倾巢出动扮演当
年的红军将士,长长的队伍
突破那一座在风雨与弹雨中
摇曳的岷江竹索桥。那一支
羌笛的旋律,至今回肠荡气
、袅袅不绝。顺定强接过他
祖辈的古老乐器,则用新时
代与新世界的胸襟豪情与知
识体系,演奏着羌笛颂的续
篇,叫人如何不聆音?
我们的先辈是一个历经
苦难和沧桑的民族。千百年
来,牧羊人出生的先辈摈弃
繁华,挺进洪荒,白手起家
,逐鹿高原,用智慧和胆识
以及骁勇建设出了一种神奇
美丽的真实,缔造出了灿烂
的游牧文化与堪称富饶的部
落生活。
(《我们从远古走来》

带着岷江大峡谷泥土的
母语,宏阔,神圣,流淌成
一条永不封冻的岷江河。不
变的纯朴,走不出的乡愁。
是故乡人的一生。落叶归根
,告别陪着明月寂寞的长夜
,踏上归程。蹚过那条母语
流淌的河流,望着岷江大峡
谷的天空,明天更加灿烂辉
煌。
(《岷江之歌》)
托马斯·卡莱尔在称赞但
丁《神曲》精彩的诗意描写
时由衷感叹:“任何一个曾
经离开家园,离开挚爱的人
,都不能不在内心引起强烈
的共鸣!”(《卡莱尔文学
史演讲集·第五讲》)顺定
强散文集之所以请我为序,
缘在二十多年前我曾经为他
的创作初集作序,还因为他
现供职的单位,即我父母献
出青春与热情的历史所在,
也即我生命的“摇篮”。阅读
顺定强羌山与藏乡的散文篇
幅,我仿佛还看见我父亲与
学生扮作红军,持着道具枪
,听导演呵呼指挥摇摇晃晃
冲向惊涛骇浪上的竹索桥。
咿呀学语时,母亲教会
的第一个单词沾满了岷江大
峡谷的泥土。泥土的单词,
沾满谦卑,让母语成为谦卑
的土语……然而,谦卑的土
语,却是智慧的天籁,在那
么厚的时间里,让我们在岷
江大峡谷与时空对话。
(《岷江之歌》)
“那么厚的时间里”,真
让人为之动容!谁不思念自
己的母亲、自己的母语?时
间的长河并不能隔断人间亲
情。我不会羌语,只会方言
土话,亦曾会日常藏语(若
尔盖草原生活四年)。比较
近同的生活轨迹,因此读顺
定强的叙事抒情篇章,有如
亲历,感同身受,多处阅读
,近乎于要高唱低吟,甚至
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
如经他考证:
“阿坝”是藏语“阿里瓦”的
音译,简称“阿瓦”,“净土
阿坝”的藏语音译就是“达央
阿瓦”……阿坝州因阿坝县
而得名。传说阿坝人是阿里
人的后代,是阿曲河上游那
座神山莲宝叶则山神的女儿
与来自西藏阿里地区的朱拉
加人神结合所繁衍的后代。
(《阿曲河的怀想》)
经他查阅:
赶马人的吆喝声以及与
店老板的讨价还价声尚不肯
在流年里安顿下来,更兼有
清代陈克绳所著《保县志》
:“濛濛朝雨过甘溪,几户
人家屋盖泥,云雾不分山左
右,汉羌民族河东西。”
(《相遇甘溪》)
经他联想:
身临其境地想到了唐代
诗人薛涛吟唱薛城的又一首
诗《筹边楼》:“频临云鸟
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
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上
见边头。”再一次感受了这
座千年古镇的风采。
(《梓橦塔下南
导语
这部长约二十万言的散文集展示了美丽阿坝大地不一样的自然山水和人文风情。正如那一个在雪域高原向我们演奏着羌笛的“白草羌”史诗传唱者,古老沧桑,清新美好,集于其行文中,让人颇为感动。文学散文这支“羌笛”,作者应用得得心应手,是川西北多民族文化交融与爱心的正能量传递。
后记
川西高原最美是阿坝。“
阿坝”是藏语“阿里瓦”的音
译,简称“阿瓦”,这本散文
集《达央阿瓦》就是“净土
阿坝”的藏语音译。我是土
生土长的阿坝人,十分熟悉
阿坝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多年来,我一直是发自内心
地描写阿坝、讴歌阿坝、宣
传阿坝。这本散文集里,共
收录了我这些年来零星写就
的散文三十六篇,除少量篇
章外,全是描写阿坝的。对
我们阿坝境内的名山大川特
色小镇或者小山村都有涉及

阿坝各县有特色的地方
大多我曾去过,有的地方甚
至不止去过一次两次,因此
写出来有些亲切感。阿坝人
看了,一定会唤起一些美好
的回忆。外地人看了,就会
对阿坝有一个大致了解,产
生一个好印象和想来阿坝看
一看的愿望。
记得小时候我就好动,
爱到处乱跑,长大后便养成
了喜欢旅游的爱好。可以这
样说,“读万卷书,行万里
路”是我的追求。“读万卷书
”确有必要,因为没有大量
的知识积累是写不出好作品
的,所以,一直以来我坚持
不断地阅读。“行万里路”也
有必要,因为不深入生活也
不会写出好作品的。因此,
在美丽的阿坝大地,我常常
找时间外出,看不一样的自
然山水和名胜古迹,感受不
同风格的风土人物,开阔视
野,从书本和大自然中不断
汲取营养。
我把这些年外出旅游或
调查采访时的所见所闻以及
所思所想记录了下来,写了
许多游记。收入集子的也只
是我二○○八年以后写成的
一部分。旅游也是学习的一
种方式,学习是在书中旅游
。自然和社会是无字的书本
,在旅游中仔细观察、悉心
聆听、用心感悟,就能听懂
自然物语,就能明白这个世
界的风土人情,就能收获满
满。
我曾在川甘青三省结合
部的阿坝县工作二十年,做
过中学英语教师,县委宣传
部新闻干事、副部长,县广
播电视局局长、县发改委主
任。因工作需要,我先后深
入阿坝的农区、牧区及村村
寨寨,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人
物和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
为我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后来又调至马尔康民族师
范学校、中共阿坝州委宣传
部、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
校等单位工作。自此开始,
我一方面安心工作,另一方
面静心读书,我不断地阅读
,通过阅读不断吸吮各种养
分,然后又寄情于文怡情于
字,一篇一篇叠加起来居然
厚成一册,让我欣喜,也算
是对我这些年来安心写作的
一个回报和安慰。
写作增添情趣,阅读怡
神静心,阅读是一种纯粹的
个性化的心智活动。要忍受
得了寂寞,厚积才能薄发。
写作的过程就是反思自己的
过程,也是不断积累的过程
。写作一定要热爱生活,多
深入生活感悟生活,要有充
沛的感悟能力,细致入微的
观察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有真情实感,才能写出让
人喜欢看的东西。刚刚调离
阿坝县的那些时日,一直静
不下心来,浮躁的情绪仍在
蔓延,从脚跟一直到头发,
有些是冰凉的,还有些是热
气腾腾的,冰火两重天的感
受曾让自己陷入不可名状中
无法自拔。
还记得在中共阿坝州委
讲师团工作期间,我开始了
长篇小说的写作,在小说的
创作中,虚构的情绪左右了
我,让我处于茫然无措中,
凌乱而又粗糙地应付疲惫的
生活。从二O一八年由上海
文化出版社出版我的第一部
长篇小说《雪线》以来,我
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在时
光和岁月的打磨中,渐渐褪
去不安和慌乱,开始了以一
种更加务实和沉着的态度面
对生活。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
声”,人到中年,对人生多
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领悟。
特别是在岷江之滨、姜维城
下、南沟水旁,在素有“山
水间读书处”之美誉的四川
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工作期
间,闲暇时分,我喜欢靠在
阳台上,沐浴着岷江大峡谷
的暖阳,泡一杯清茶,执一
本书刊,在时光的氤氲中,
怡然自乐。
这些年来,特别是二○二
○年八月因身体原因做过一
次不小的手术后,对生活、
对人生有了新的领悟和认知
,甚至当时觉得这本册子里
很多篇章似乎已经成为我留
在世上的“遗言”了。于是,
我慢慢地疏远了虚构、疏远
了小说,重新回到了真实的
世界里,从内心的自虐中跳
跃而出,又继续漫步于真实
散文的边缘,欣闻灵性文字
散发的清香,忘我地陶醉。
在散文的写作中,我不断地
锤炼写作功底,推敲语言文
字,用散文这种“形散而神
不散”的文体,表达抒发内
心的情怀。在这本《达央阿
瓦》散文集中,有很多篇文
字我是有感而发,一气呵成
,没有追求文字的华丽,没
有刻意表达内心的不安,在
平铺直述中把昔日的点滴生
活感悟和所观所思罗列了出
来。
结集出版的这本散文集
,很多是我离开阿坝县后写
下的文字,有心得体会,有
人物散记,还有游记,也有
不少回忆录等,是我这一阶
段对于人生和生活的感悟。
我希望用朴素无华的文字在
浅浅的岁月中留下深深的烙
印,在以后的时光中慢慢品
悟和回忆。
感谢四川大学教授、博
士生导师张放先生为散文集
作序!感谢所有帮助、支持
我的朋友们!
顺定强
2021年7月于山水间读书
精彩页
守望川西高原
守望川西高原,借一场比牛毛还细的雨丝清洗我疲惫的心灵。川西高原上空闪烁的繁星,遥不可及,星空下是透彻心灵的冷。
无法感受的寂寞,晶莹而透明,呈现出如梦般心悸的蓝。从1990年大学毕业那一刻开始,我就沐浴着时间的眼泪,刻骨铭心地记忆着无法吹落的羽毛,一路彷徨,守望在川西北高原的蓝天白云下。
在川西高原的尽头,我见到过一个个磕着长头,三步一叩首,徒步迈向雪域圣地的父老乡亲们,见到过一双双虔诚的期盼的眼眸,我的眼睛——怎么擦也是一片模糊。川西高原上的生活从清晨开始,湛蓝的天空就像水洗过的玻璃。我和那些虔诚的朝圣者一样,从脚下开始丈量这片无边的土地。
太阳的光芒为川西高原的青草披上了金色的外衣,整天整月与寂寞作伴,孤独的牧歌飘向远方,白云在唱歌,歌声走过四季。春风吹来的时候,格桑花儿格外美丽。远处,当炊烟散尽,百灵鸟找到了各自的情侣的时候,草原上每一个故事、每一朵花都是一个谜。清晨,低低的曦阳在我的诗中呓语,把深情都融入蜿蜒流淌的阿曲河,让它在溪边饮马。风来了,从东往西,都有骏马的铁蹄声。再看看圆圆的穹庐,山鹰在天上划过了一丝痕迹。从此,我深深地爱上了这片高原。或许,星星闪亮的时候,我将到帐篷外的嘛呢旗下等你,与你一起守望这片圣洁的高原。
夏季牧场里飘来的歌声,仿佛来自夏风中迷路的藏羚羊。我曾经伴着这样的歌声,一次又一次地捡起成熟的牧草,捡起一片片叶子,奔向那可爱的羊群。从此,那首流浪的牧歌,伴着银色的月光,始终萦绕在我的耳际。一个转身的背影,一个川西高原的夏天,一个需要弥补的伤痕,就永远定格在了我的记忆深处。
作为川西高原主体民族之一的安多藏族有着悠久的历史。那里的山,那里的云,那里的路,那里的牧草和风雪造就了这样一个民族:坚韧并且乐观。要真正了解他们,你必须走进那些山和路,用香甜的酥油糌粑、香喷喷的手抓牦牛肉和着香醇的奶茶,盘腿坐在草原上或帐篷里听着阿爸阿妈们讲述关于这个古老民族的古老传说,这时,你就会发现,川西高原真真切切的是一个圣洁的天堂。
2005年春天,我有幸骑马来到靠近青海果洛交界处的尼玛的远牧帐篷里。那天恰恰下着鹅毛大雪,到了那里,尼玛一家人很友好地接待了我们,帮我们拴马、喂马、卸马褡子,并邀请我们进了他家的帐篷。当尼玛掀开黑色牛毛毡帐篷时,里面就是一股股风雪难掩生命气息的暖流。尼玛请我们吃手抓牦牛肉,喝洁白的奶子茶。席间,他们向我们讲诉着一个个莲宝叶则神山下的神奇故事。
在政府尚未实施“牧民定居”工程之前,川西高原上的牧人祖祖辈辈都是追着草情走,哪里落脚哪里就是他们的家。尼玛一家沿着一年周转的牧道,在阿曲河上游盖起了一处冬窝子,莲宝叶则神山下的那片广袤草原是他们的夏牧场。整个夏秋两季,他们几乎都在这片夏牧场上迁徙和游走,逐水草而居。在与青海果洛接壤的那些山口,也就是人迹罕至的地方,有几条峡谷,峡谷走到头儿就是四川的边界。尼玛说每年冬天转场时,莲宝叶则神山下远牧的牧民们都会带着家人驮着帐篷及一应家用,赶着牛羊迁回冬窝子。这段路少则一两天,多则几天,一路风尘,风餐露宿,举家迁徙。在川西高原上,苍天的神秘之手排出一个特别的布景让莲宝叶则神山下的牧人来演绎人生的浩茫飘荡。以牛群为前景,后面是驮着家什的马和牦牛,刚出生的婴儿和牛犊绑在牦牛背上的马褡子里,男人、女人和其他稍大的孩子们骑在马背上,围绕牛群跑前跑后,全力照顾着牛群。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5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