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慕远(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成思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诗集《慕远》共有300首,现代诗270首,格律诗词30首。
诗集既有青春幻想、生活感悟,又有旅行见闻、读史心得。
诗集遵循“体不可拘、韵不可废”的原则,写法上亦古亦今。所有诗歌均可按照“平长仄短、平低仄高、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吟诵。
目录
五言绝句
平流层
园丁
绿柠檬
烟波景福门
旅人
北方之北
寄宿香江上元夜
上野踏青
山亭会友
游学
七言绝句
漫步岚山
赠别吴正潇
初访早稻田
少年遐想
那些老兵
无题
庚子正月初一返金陵
西湖游
拜文丞相祠
年轮

浪淘沙·而立
浪淘沙·异乡寒食夜
长相思·望乡
长相思·祭官涌
渔歌子·归琼崖
渔歌子·沙漠
相见欢·忘忧
相见欢·南渡江头忆金兰
清平乐·过宋皇台
清平乐·慕远
现代诗
无名钟
进化
白话文
天柱
雨路 夏音
空格
碟头饭
夜暖轩尼诗
无糖
怀中固体
坐标线
再见 坪洲
凡心斋
转弯有落
黑色汁液
雕刻时光
又见碑亭巷
忠烈祠
西元二○○六
西元二○一六
竹筏
太湖游(一)
太湖游(二)
冰凌阁
前站 启德滨
拾荒少女
丙申 而立之冬
匆匆西湖
柳叶新刀
行囊
诗枷
晚安
金陵鲜果园
清风哑剧
彼岸钟声
天龙寺外
南渡江头
露台
灭点
桃源书屋
金水门
冷餐
二楼驿站
十页春夏
丁酉·谷雨
六号码头
五月序曲
黄亭子
神游彼国
古泉
午时三刻
三岁的天梯
佐敦之左
小村
七彩棋盘
南塘
梦客蓉城
绿屠
不过鲤鱼门
此页有曰
魔术城
黄灯
快进中元
铁门
十三摄氏度
听香
序幕
余光
天台绿洲
冒失
天堂一秒
胡辣汤
白雾
幻彩零丁洋
讲台
空腹
饱腹
大雪·无雪
今日,烛光
快速眼动中
昭明锁
独木橇
小偷
寒水乐园
闹钟

神州四季
九段下
丁酉 除夕
同学
行走 元宵
不过河
饮茶时间
封条
吴松街一七三号
二月十九 寒食夜
此处留白
屏风
幻灯片
发条
向北而生
迟到
寻人启事
隧道
拼图
毕业
寻梦雅言(一)
寻梦雅言(二)
寻梦雅言(三)
遥遥四千里
回旋都市
坐天观井
圆规
墨镜
南天门
荒凉一梦
踱步心斋桥
东西二条城
月·灯·南
迷魂汤
那束光
夜下收容所
苑记 怨祭
皇后
黑白信纸
楚囚
赶集
半页
陷阱
冷烛
游走神保町
开饭
分界线
半醒
反光镜
流连东海岸
重览《清明上河图》
昨夜记梦
飘又漂
粗线条
三月追雪
雪之下 镰仓
今日
往日
宣和乙巳 未死
西门牌坊
侠之夏
城中村
流水线
令和元年 镰仓行
柴火
更衣
蓝色笔记本
魔方别墅
红色玻璃杯
蜡像
北京游乐园
一阵邪风
仰望锡南
星月之下 爱猫之城
街边火
应急灯
“国学”课
失控
校庆
闸门
一音成佛
码头一角
漆咸道南
卷帘门
小心行驶
一些后人
自动缴费
离岛浮光
过棕林
秘密通道
八十二
关闸广场
一滴
归零
停业
转身
洗春联
单行道
中转站
冬眠
轻纱·帐
通天索
底片
护城河
半壁图
雨中帘
回光物语
一炷香
子夜熙南里
子午线
司南
未知论者
禁区
入学式
都梁阁
围炉
海市蜃楼
那年中环
意外
仁心梦记
弃婴
信徒
遗民
怒水行朝
搁浅
刺客
白日梦
正音书院
半条巷
叠敷遐想
野树
休止符
画押
旅宴
夜走莲花池
升格 北部湾
末代先生
钢丝人
清谈者云
虚焦之像
麋鹿 迷路
禁止调头
子日
降落
催眠中
新篇
别来有恙
大吉利是
内桥孔明灯
出路
漫天响
铜像
极目梁园
跑道
无人观影
摇篮
鬼舍
一七九三
追光
又别金陵
淇水湾印记
重逢西土城
长河忆少帝
停电之后
鹤望兰
听雨白兰香
夜览竹书
太子不闻
迷雾车厢
江南隐士
草垛
心中的辫子
风祭
入生田
一字碑
七香轮
饮马巷
黄道
失聪
南海一隅
司徒拔道 冬
寒城月影
二十四味
泛黄
序言
自 序
辛丑年,霜降夜,别南国,向北行。
航班起飞,越琼州海峡,过新会崖门之上。舷窗外
,云雾渐浓,昔日景象浮现脑中,可见四 十四岁的陆
君实背起八岁的赵昺纵身投海;可见 四十七岁的文忠
烈面朝南方,从容就义。我听着徐健顺先生吟诵的《过
零丁洋》和《正气歌》,作下新诗《长河忆少帝》,至
此,便完成了诗集《慕远》的全部诗作。
长久以来,工作之余唯旅行与诗书相伴,每逢此景
,多生感慨,遂以咏怀,追忆先贤。 《慕远》是我的
第一部诗集,特别感谢作家出版社,让我有机会把多年
习作与读者分享,感谢我的父亲、母亲,让我自小与诗
词结缘,感受文学之美,从而对历史、汉字、音韵产生
无比浓厚的兴趣。诵经典,读人心,辉煌的中华传统文
化 该如何传承?作为生于盛世的后辈,更要为往圣继
绝学。
五岁开始,母亲便一字一句教我背诵近体诗,怎奈
顽童厌学,整日鹦鹉学舌,不求诗之深意。进入青春期
,逐渐产生强烈的文学创作之欲,深感书到用时方恨少
,那时虽然发表过一些稚嫩的白话诗,却怎么也写不出
“古人那样的诗”来,我认为那样的诗才是美的,可完
全不知从何处入手,更弄不明白何为格律、对仗、韵、
词牌、曲 牌……惊叹,我们的汉语竟是这般复杂。
后来上了艺校,接触到“朗诵”(也就是上世纪二
十年代传入中国的、目前比较有争议的、使 用三声四
调的当代口语、删除旋律、套上英语逻辑来强调外在情
绪的西方朗诵法)。那种约定俗成似的“中西结合”式
腔调令我更加困惑,特别是 “朗诵古诗词”,为什么
那些在文字上看起来多姿 多彩的经典诗句读出来(或
者是表演起来) 却是那样单调无趣?为什么朗诵七言
绝句尽是“上四 下三”这种千篇一律的节奏?为什么
有的古诗读起来并不押韵?特别是那首著名的《将进酒
》,为什么同学们一开口都那么奇怪?那时我想,读唐
诗应该得用长安音才对吧,便请西安的同学用家乡话读
来听听,这一读,不仅更难听,连韵脚都 跑没了。(
后来才明白,现代陕西话和唐朝官话八杆子打不着,真
要穿越回去,也许只有闽南人和 客家人才能和太白勉
强对话吧。为当时的无知感 到惭愧。) 强烈的好奇心
驱使我要重新探索汉语文 学的奥秘,且必须静下心来
从头学起。从《千字文》《声律启蒙》 等蒙学读物到
十三经,再到郑张尚芳先生的《上古音系》,统统恶补
一遍后,总算有些许收获,便开始对照平水韵表学写格
律诗词。好在自小成长于秦淮之畔,保留大量中古音的
下江官话让我很快分清了汉语古四声和普通话的区 别
,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古汉语、大清官话、老国音
、新国音……惊叹,我们的汉语竟是这般博大精深。
大学毕业后,因工作需要录制了不少诗词朗 诵,
有古人写的,也有自己写的,我用四声八调的中古音,
也用九声六调的广府话。可朗诵多了,问题又来了,这
些诗词无论怎么念,听起来依旧是千篇一律,只是押韵
,但一点儿都不美,难道古人写诗就是这样死板?不对
,这似乎不该是诗歌应有的读法。
《尚书》有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 和
声。那时的我大概也知道,词和曲在古代是用 来唱的
,诗可能也是吧,但“声依永”到底怎么咏呢?一时无
从求解,直到2013年夏,我有幸听 到了中华吟诵学会
会长徐健顺教授的课程,更有幸亲临伟大的文学家叶嘉
莹先生的课堂,一切豁然开朗。
原来,自古汉诗皆吟诵。原来,我们的诗词、文章
是用声音来创作的。原来,华夏的音乐就藏 在一个个
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当中,古代的读书人都是自由而浪漫
的作曲家。原来,上古时代的四 声对五音,就是“阴
平、阳平、入声、上声、去 声”对应着“宫、商、角
、徵、羽”。原来,律诗中的每一联都有不同的断句方
式。原来,一百零六韵每个韵部都有属于自己的音乐情
绪,有的表 达喜悦,有的表达悲伤,有的表达愤怒…
…惊叹,原来我们的汉语竟是如此伟大!
至此,我才算真正学会了作诗。
诗歌,首先是声音的艺术,之后结合文字的含义,
随着不同人的不同情绪,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咏出韵
律之美。三千多年来,吟诵是所有汉诗文唯一的正确朗
读方式,是我们独有的中国式读书法、作文法,怎么写
就怎么读,不会读便不会写,更别说体会诗文美感了,
当然,这个“读”“诵”就是指吟诵,可不是今天的“
朗诵”。种种历史原因,民国初年时,中英词汇互译出
了很多错误,至今难以修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言:我们
过去就叫读书,现在叫吟诵。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象形文字,表意
、表音、承载历史。汉语,本是世界上最独特的语言,
它不同于无声调的英语,乃是五音俱 全、具有高低长
短的旋律性语言。从西晋末年衣冠南渡至隋统一天下,
南北融合,方言交汇,汉语也在此期间完全成为一字一
音的单音节语言,雅言作文,文读语音,从古体诗到近
体诗,从骈文到制艺,从词到曲,我们的诗文越发丰富
多彩。即便今时,我们用现代白话文来作新诗,也不能
完全
导语
所有诗歌均可按照“平长仄短、平低仄高、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吟诵
内文扫码,即可聆听诗歌吟诵
精彩页
平流层
纷飞南国雪,
即刻没云间。
一夜风霜尽,
依稀过客颜。
园丁
雨露常滋润,
清风鹤梦知。
宏图多悦泽,
共享谢家池。
绿柠檬
八度秋冬逝,
柠檬树下游。
风驱年少影,
涩果亦无留。
烟波景福门
日暮青天下,
同袍陌路人。
先公何夙愿,
客泪汉君臣。
旅人
柳叶迎风展,
悬铃入梦还。
长河观落日,
夜雨寄钟山。
北方之北
瑟瑟七弦声,
幽幽五国城。
梦华无白首,
何必诉衷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