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黄达传略(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黄达传略》无意于“全景式”地展现先生的人生传奇——这个儿近无法完成的任务。全书以平铺直叙、图文相互交映的方式,将先生在生活、学习、工作的若干画面娓娓道来,让读者在浏览一张张历史照片、一行行朴素文字的同时,捕获到原本“遥不可及”的先生最为真实的生活瞬间! 作者简介 宋科:经济学博士、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助理、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金融科技研究所执行所长,主要从事货币银行、国际金融、金融科技、金融监管等领域的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著有《宏观审慎政策研究》等著作。 目录 第一章 坎坷少年 1925—1950年 生于“20后 年少志高 “邂逅”金融 第二章 初识金融 20世纪50年代 “土法上马 从翻译教材到编写教材 囿于时代的困惑 第三章 思想“萌芽 20世纪50年代末—改革开放前后走进宏观分析的新天地 “土八路”的“洋问题 “藕断丝连 第四章 攀登巅峰 改革开放前后—20世纪80年代末 “财政”+“金融”=? 学术生涯的路标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第五章 漫展风华 20世纪90年代教研行政两不误 《货币银行学》 关注广阔的金融实践 境外出访—走入更广阔的课堂 第六章 老骥伏枥 新世纪以来 “大金融”之争与《金融学》 培养在东西方两个文化平台上自由漫步的人才 永远奋进在时代的前沿 黄达著述、获奖全纪录 后记 序言 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信用借贷系、财政贸易系,到财 政系、财政金融系,再到今天的财政金融学院,黄达作为 这个“大家庭”的一分子,始终与大家一起探讨,一起钻 研,一起为中国金融学科的发展鼓与呼。 无沦何时何地,即使是在金融已经成为显学中的显学 ,各种荣誉与光环接踵而至的今天,黄达始终保持着略显 书生气的真性情。 这就是黄达,一个视金融学术如生命的人! 《黄达传略》无意于“全景式”地展现先生的人生传 奇——这个儿近无法完成的任务。若能以平铺直叙、图文 相互交映的方式,将先生在生活、学习、工作的若干画面 娓娓道来,让读者在浏览一张张历史照片、一行行朴素文 字的同时,捕获到原本“遥不可及”的先生最为真实的生 活瞬间,如此足矣! 在中国金融学界,黄达的事迹或许会对我们有所启迪 …… 导语 宋科编著的《黄达传略(精)》结合黄达教授从事金融学教学的一些经历以及一些重要场合的重要讲话的精彩片段,并配备了照片,记录了黄达教授从事金融学教学和研究60余年的结晶。本书是了解黄达老先生的成长足迹以及他对金融学的研究以及贡献的一本难得的著作。书稿为中英文双语图书,而且图文并茂,既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又有很大的可读性。 后记 从2011年提出动议,到今天出版,已六年有余。 在此期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校史研究窒 、档案馆和出版社,以及黄达先生家人、朋友、同事和学 生等各个方面为本书的编辑出版提供了大力支持。 需要感谢的人很多却又难以一一尽数。或许当您翻阅 此书时,看到的一张张熟悉笑脸和一个个闪亮的名字,就 是我们应该感谢的人!当然,最应该感谢的还应当是黄达先 生本人,没有他几十年如一日,细心专注地收集照片、整 理文稿,此书很难如期与大家见面。 行将收笔之际,亦是遗憾丛生之时。有限的图片、贫 瘠的文字显然无法勾勒出我们心中的先生之风,也许唯有 在大家口口相传之中,才能使之变得更为真实、清晰。 既然无法一一捕捉那精彩而闪亮的历史瞬间,无法真 正体悟那份浓烈的家国情怀所裹挟着的金融挚爱,无法切 身感受那种淡泊、从容而大度的先生风骨,那就不要勉强 “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 可能,最好的结语就是祝愿老先生健康长寿,一如既 往地继续把他在与金融学结伴中所积累的感悟书写下来… … 精彩页 1925年2月22日.黄达出生在天津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排行老三,有两个姐姐。那时他的祖母尚健在,管理家务。母亲是家庭妇女,家庭生汁全靠常年在外地做工程师的父亲的薪水维持,口子过得虽不算宽裕却也衣食无虞。 长辈的偏爱,姐姐的呵护,使得童年的黄达沉浸在家庭的温馨当中。 然而,初中二年级时的一场变故改变了黄达的生活轨迹。这一年,父亲的不幸病逝中断了黄达温馨而短暂的儿时记忆。失去顶梁柱的黄家日渐贫寒。而且,当时天津正处于日本侵略军的占领时期,城市满目疮痍,百姓苦不堪言。国与家的双重不幸让黄达过早地感悟到生活的艰难与坎坷。 迫于生计,黄达不得不辗转于富人区与贫民区之间,跟富赶人家打交道,与穷苦人民攀谈往来,与上中下阶层的各式人等频繁接触。残酷的生活情状、“病态’’社会的众生相深深地镌刻在这位十儿岁少年的脑海当中。 强烈的生活与地位的反差,也让黄达亲身感知了人情玲暖与世态炎凉,但是由此掌握的第一手社会资料却让他终身受益。此间,他似懂非懂地了解了一些金融概念,朦胧地意识到何为银行、股票、黄金、经纪人、当铺以及印子钱等等。这些零散的知识拼凑出少年黄达脑海中模糊的“金融”图景,成为他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后理论联系实际的有用“素材”。 “温馨的童年,贫苦的少年,中学毕业后坎坷的谋生。”黄达曾在日后的《自述》中如是描述此时的生活。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古之成大器者,离不开艰难困苦的磨炼。 自小以来,家庭、熟悉的亲戚朋友,在黄达的心中深深地种下这样的观念:只有知识才是一辈子谁也夺不走的真依靠。同时,在大家的帮助与督促下,他也养成了勤于学习的好习惯。 日后来看,正是这一时期刻苦努力的学习。为他在若干年后误打误撞闯进金融学的宏伟殿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确切地说,这是从孩童到步入社会的漫长时光。但其问最为关键的是他的高中时代。 “一个人的思想品格基础是在青少年时期奠定的;其文化底子也是在中学时期打下的。比如,初中时数学学不好,高中时可能还能弥补,但若高中时再学不好,到大学就很难学了。”对黄达而言,能够享受到较好的高中教育,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在天津市立第一中学,黄达度过了三年高中生活。这所学校师资阵容强、教学质量高、校风校纪严,是当时天津最为著名的男生学校,也是天津第一所官办中学,有着可以追溯至光绪年问的悠久历史。 在这里,黄达受教于杨学涵、裴学海以及王荫浓等铝师,使他获益终身。杨学涵是数学老师。学问扎实,风骨清介,治学严谨,令学生肃然起敬。在他的严格教育下,黄达学到了最基础的高中数学,培养了从数量方面思考问题的基本素养。裴学海和王荫浓都是语文老师,对黄达的影响同样很大。裴学海是著名的浯言文学家,长于古汉语虚词研究及音韵、训诂等。他拆音析句,辨字正源,把黄达带入了汉语语言学的圣殿。王荫浓是毕业于北大的高材生,文学造诣深厚。在他的引领下,黄达游历于中国古往今来的文学园地,徜徉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之间,王荫浓为黄达理解这个伟大的民族打开了一扇窗户。 在老师们的教导下,黄达打下了历史、文学与思辨的功底,形成了基本的人文素养。日后,他的著述逻辑严谨、文采飞扬、妙语连珠,读来如水银泻地、一气呵成,文字之间透露着自有韵味儿的“黄氏风格”,大都源自于此。 除了在课堂内努力汲取营养之外,这所中学的一个图书馆成为他的另一个“老师”。 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