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在新时代的大众传媒语境中,主持人节目受众的审美经验已经成为一种新生且不可忽视的美学现象。本书以文艺美学视角考察节目主持传播活动,立足现象学美学视域,研究其受众审美经验的生成、性质、特点与节目主持人的审美素养从中起到的建构作用。具体而言,首先由主持人节目“对话交谈式”的传播方式,发现其信息传播话语的内、外双重文本,进而揭示主持人节目富有强烈主体间性特征的信息传受结构。以此为基础,深入分析主持人节目受众审美经验的生成条件,在现象学的审美知觉意向性结构中界定其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总结出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指出主持人的审美素养在受众审美经验构成中的决定性作用,并由内、外两个文本层面展开具体研究。 作者简介 尹航,山东大学文艺学专业文学博士,研究领域为西方文艺理沦、文艺美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被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中法博士生学院项目”录取,赴法国雷恩第一大学哲学系接受联合培养。现任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著有学术专著《重返本源和谐之途——杜大海纳美学思想的主体问性内涵》;在《社会科学》《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艺美学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生持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项、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两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一项。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主持人节目信息传受结构 第一节 主持人节目信息传播的话语文本 一 主持人节目信息传播的话语要素 二 主持人节目信息传播的话语特征 三 主持人节目信息传播的话语层级 第二节 主持人节目信息传受结构的特殊性 一 非主持人节目信息传受结构的单层单向性 二 主持人节目信息传受结构的双层双向性 三 主持人节目信息传受结构双向性的再认识 第三节 主持人节目信息传受结构的主体间性特征 一 主持人节目信息传受结构主体间性的生成 二 主持人节目信息传受结构主体间性的构成 三 主持人节目信息传受结构主体间性的社会意义 第二章 主持人节目受众审美经验的生成 第一节 受众审美经验在主持人节目信息传播中的生成条件 一 从功利态度向审美态度的转换 二 从信息接受向审美经验的转变 三 从客观认知向情感体验的转化 四 从被动接受到参与共享的转向 第二节 主持人节目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 一 主持人节目的审美主体 二 主持人节目的审美对象 第三节 主持人节目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意向关系 一 主持人节目受众的知觉意向性对一般意识意向性的取代 二 主持人节目受众的审美知觉意向性对一般知觉意向性的超越 三 主持人节目受众审美知觉意向性的三重结构 四 “人-人”向度的审美知觉意向性在三重结构中的中心地位 第四节 主持人的审美素养对受众审美经验的建构作用 第三章 主持人审美素养对节目内文本受众审美经验的建构 第一节 主持人的审美态度对节目内文本受众审美经验的建构 一 以审美眼光发现世界 二 从积极角度观察世界 三 凭机智幽默化丑为美 四 用传神形象表达概念 第二节 主持人的审美能力对节目内文本受众审美经验的建构 一 对信息内容的审美化加工 二 对信息话语的审美化表达 三 对信息传达方式的审美化设计 四 对信息内部氛围的审美化营造 第三节 主持人的审美趣味对节目内文本受众审美经验的建构 一 主持人的个人审美趣味对节目内文本受众审美经验的建构 二 主持人的时代审美趣味对节目内文本受众审美经验的建构 三 主持人的民族审美趣味对节目内文本受众审美经验的建构 第四节 主持人的人文关怀对节目内文本受众审美经验的建构 一 倾听心声,表达善意 二 尊重对方,善解人意 第四章 主持人审美素养对节目外文本受众审美经验的建构 第一节 主持人节目外文本受众审美主体的意向指向 一 朝向受众的主持人审美态度及其所建构的传受关系之美 二 朝向受众的主持人审美能力及其所建构的传受关系之美 三 朝向受众的主持人审美趣味及其所建构的传受关系之美 四 朝向受众的主持人人文关怀及其所建构的传受关系之美 第二节 主持人节目外文本受众审美经验的特点与层次 一 主持人节目外文本受众审美经验的特点 二 主持人节目外文本受众审美经验的层次 第三节 主持人节目外文本受众审美经验的美育功能 一 美育在视听化信息传播活动中的可能性 二 主持人节目外文本受众审美经验对美育的实施 三 主持人节目外文本受众审美经验对美育的正面促进 参考文献 导语 本书是综合文艺美学、播音主持艺术学和传播学的跨学科研究成果。通过研究,深入分析了何为“美的信息”以及主持人的审美素养作为审美对象在审美经验结构中对广大受众(审美主体)的深广影响,进而揭示出节目主持传播活动的美育功能,启迪“美的信息”的传播、建构主持人的审美自觉意识,增强主持人的社会责任感。这对反思当前节目主持人队伍普遍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升主持人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社会形象,提高节目主持传播活动的质量和水平,推进我国传媒事业的发展与大众传播语境下人民精神素养的提升,或将起到启发和指导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