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雕塑续问/中国雕塑史论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作者 | 宋伟光 |
出版社 | 上海书画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雕塑续问》系宋伟光教授的雕塑美学论文集,收录作者近年来的相关文论50余篇。本书对于中国美术史尤其是雕塑史上的一些重要问题和现象进行了持续的追问和探讨。对于中国雕塑的发展问题,作者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多个因素进行了考察和阐释,揭示了中国雕塑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作者简介 宋伟光,美术史论家,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陶瓷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评审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最终学位论文答辩评审委员,安徽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咨询专家,国家大剧院咨询专家等。 2016年获“中国雕塑史论奖”。主要著作有《追问》《考古学的发展脉络及东西方联系》《迟读阴翳——诗性构成的法则比较》《有书迟读》等。在《新华社每日电讯》、国家核刊、报纸等重要媒体上,发表艺术理论与艺术评论文章已逾百万字。 目录 总序 自序 第一章 美术史论 对南朝帝王陵墓石狮形态的比较 关中唐十八陵石雕造型风格演变略说 盛唐菩萨造像的细节处理方式 云冈石窟中的外来样式 对“雕塑”一词原始出处的考证 历史的必然——说“陶院现象” 当代形塑——品味传统文化的滋味 敦煌莫高窟考察笔记 从唐代帝陵造像谈中国的文化观 技术进步与新媒介方式对雕塑的影响 从乌东到吕德艺术思想形成的路径和社会根源 ——兼及从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转型 中国当代雕塑的转化与创新 第二章 文化论丛 关于东方学 辨章学术,以避误讹 中西学术差异与融通 艺术史的观点和方法问题 对维度思考的笔记 哲学与艺术的偏移 重提悲剧 从考古学方法论联及后现代艺术观念 浪漫主义影响考古学 隐语中的诗性 文艺中的母题——关于“倩女离魂”与“影子之恋” 当世之玉 第三章 公共艺术文论 公共艺术文化价值的实现及保障机制的建设 自然、创新、共享 ——2018首届“中国·民勤沙漠雕塑艺术国际创作营” 传统人文精神的创新性实践 中国·万荣黄河文化国际雕塑艺术大展的文化指向 以公共艺术的方式体现公众性艺术关系 ——由中国美术学院街区改造引发的思考 《北京地铁公共艺术材料与工艺应用导则》序言 公共艺术的性质与价值实现——兼及公共艺术教育 第四章 美术评论 视觉化的数理逻辑——唐尧的雕塑形态 美在深情——黄胜的陶塑艺术 现实主义艺术的永恒价值——对陈克红色文化主题雕塑的图像分析 非语言交流的语言方式——景育民的雕塑语式 回归审美恒常——李惠东中国式的新古典主义 吟咏性情,阔略不羁——刘艺杰雕塑之路的审美轨迹 诱发于悖论的艺术思维——马天羽艺术思维的特性 从“天象”到“鸿蒙”——郅敏的艺术心象 耀然春秋——周国桢陶瓷艺术的大匠之道 界域介入——有感于谭勋新作《徐渭像》 许鸿飞的艺术历程 重大题材中的审美表现——孙家彬“主旋律”雕塑中的艺术情感 水墨与雕塑之间的跨维度融合——雕塑家沈建国的抽象艺术 钞氏兄弟的心思 现代性与雕塑时尚——蔡志松个案分析 表象之下的意蕴——屈峰的雕塑艺术 张烽的影子 鹅卵石的生命——曹智勇的鹅卵石雕塑 石头中的生命——窦付坤的石雕艺术 序言 这本集子是继数年前出 版的《追问》之后的又一本 文集,选录了我近年来五十 余篇文论,分“美术史论”“ 文化论丛”“公共艺术文论” 以及“美术评论”,书名唤作 《续问》。 如何“续问”,我想大约 离不开对于现象的警惕,对 于既成定论的追问,对于确 然性的追寻,等等。这种态 度大概是受我历史考古学的 背景之影响。 在“美术史论”部分,力 求做到考察、实证互为一体 ,争取做到“有一分材料, 说一分话”,如此,也难免 存一管窥天,挂一漏万之嫌 ;于“文化论丛”部分,则着 力于从跨专业的视角来思考 文艺的人文问题,乃至涉及 诸如方法论等方面的思考。 在此中就时间维度的探讨, 可能会对于艺术思维的扩展 有一点微弱的启发。如拙文 《哲学与艺术的偏移》所言 :“由此想到了有关的艺术 现象,当代艺术出现了偏向 观念,或者说带有明显哲学 化倾向的视觉艺术。这样看 来,似乎当代哲学是科学性 哲学,当代艺术是哲学化艺 术。这样,原本各自所固有 的特征正在向其他领域游移 ,形成新的形态。”在“美术 评论”部分,则坚持“为这个 人而写”。尽可能避免套话 、虚话、不当夸饰、同质化 等问题和倾向。至于“公共 艺术文论”部分,努力从案 例入手,探讨中国的公共艺 术之路、公共艺术的人文价 值和功能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等。 从《追问》到《续问》 相隔春秋六载。目睹近年来 中国的当代艺术和学术生态 ,较之20世纪80年代初已 发生了突变,所展现的面貌 令世人惊艳,可谓成就斐然 。然,追问的习惯仍在继续 ,实践和探索的精神、批判 和怀疑的科学态度依然是策 动我创新的精神源泉。以此 ,奉上拙文,倘若存有一丝 可供参考的作用,将是我最 大的快乐! 壬寅大暑宋伟光于北京 迟读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