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在中国文化史中的代表性是毋庸置疑的,即使是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然可以从孟子的思想当中汲取生命的智慧。由金潜星编著的《悦读国学》分为经典探微;博览通幽;读史明智三个部分,内容包括:领悟《周易》中的君子人格;《诗经》的史诗价值;以“九德”检验为政者的言行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悦读国学 |
分类 | |
作者 | 金潜星 |
出版社 |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孟子在中国文化史中的代表性是毋庸置疑的,即使是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然可以从孟子的思想当中汲取生命的智慧。由金潜星编著的《悦读国学》分为经典探微;博览通幽;读史明智三个部分,内容包括:领悟《周易》中的君子人格;《诗经》的史诗价值;以“九德”检验为政者的言行等。 内容推荐 由金潜星编著的《悦读国学》在开篇即写到“读完整部《孟子》,印象最深的是‘万物皆备于我’和‘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两旬……‘气’不再是‘寂兮寥兮、恍兮惚兮’的神秘奠测,而是被赋予了道德、意志和力量,‘此气也,不可止之以力,而安之以德’……必须通过聪明、智慧来巩固它、提炼它”。从《悦读国学》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强调人必须要有道德,并且道德要通过学习、通过智慧来获取。 目录 壹 经典探微 领悟《周易》中的君子人格 《诗经》的史诗价值 以“九德”检验为政者的言行 《礼记》:校园文化的思想典藏 杨朱是极端的自利与纵欲者? 德政合一的《贞观政要》 御风而行:尽享过程之美——列子的御风人生 孟子:书性知天 凝练孟子的浩然之气 劝学隆礼话荀子 深夜的天籁之音——参悟王永彬的《围炉夜话》 视大自然为衣食父母的王充 魏晋玄学不会导致清谈误国 《吕氏春秋》:天道、世道、人道的交响 老庄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 庄子哲学中的“人” 贰 博览通幽 尽享孔孟的人生三乐 屈子和他的朝圣之路 秦汉文人的“入世”与“出世” 被历史改画脸谱的短命帝王:王莽 唐代科举制度的兴盛与流弊 天地之间存理气——近思朱熹 走进王阳明的“良知”世界 文人雅玩的经典之作——《长物志》 雍正玩弄的是权谋并非建立制度 中国古代的“快餐”文化 闲话《闲情偶寄》 淡雅的民间奇葩——《屑琼集》初考 晚清文人的“知”与“行”——小议《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 蔡志忠给我们的启示 山寨历史权当野史读读 叁 读史明智 藏富于民的为政之道——领略《管子》的政治智慧 谁洒热血写《春秋》 老庄的“低碳”生活 崇尚绩效、注重实用的墨子 孔子:把智慧融入到生命的每一个环节 汉武大帝如何应对社会危机? 魏晋风骨:返朴与归隐 潇洒的宋代文人与郁闷的武将 明代废宰相:把专制集权推向巅峰 文化康熙 找钱穆借点智慧——纪念国学大师钱穆逝世20周年闲笔 当下历史散文的若干误区 换一个角度审视中国:不妨读两本书 后记 试读章节 在当今的道德称谓中,“伟人”、“英雄”已经远去,“老板”、“老总”流于庸俗,“先生”、“小姐”、“同志”完全变味,“大丈夫”、“汉子”限于市井,唯独“君子”与“好人”能够恒久不变,并且让人肃然起敬。 其实,成书于殷周之际的《周易》,在探索、阐释天地万物象数与人间义理的同时,早就给我们塑造了健全而又完美的君子人格。尽管当时君子只是贵族的身份象征,但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为崇高道德的代名词,“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一部《周易》共有64卦,上经30卦,旨在明天道,下经34卦,意在明人伦,《卦》、《彖》、《象》及《文言》各部分文字十分洗练,但涉及到君子行为和准则的却有50多处,其内涵丰富而又博大,包括:“知”、“行”、“德”、“仁”、“礼”、“义”、“正”、“乐”等,为随后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奠定了雄厚的文化基础,也给历代仁人志士树起了理想的道德标杆。 《周易》借助天际谈人事,究天人之际、探真善之道。以乾、坤两卦为纲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故“刚毅”与“仁厚”成为君子人格的基准点,君子人格的最高目标就是合乎“天道”的“圣人”。 通览全书,以笔者肤浅的领悟,《周易》的君子人格主要有七: 其一,立人之本,仁义为先。“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无规矩不成方圆,天行有道、人生有常,人之。本在于什么呢?《说卦》云:“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天道、地道、人道是天人之际的主要纲纪,在严格遵循天地之道的基础上,君子最基本的准则是“仁”和“义”,因而构成了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标准的核心。孔子反复强调:“仁者爱人”,由亲情之爱,延伸到氏族之爱、群落之爱、国家之爱乃至对所有生命之博爱,是君子最高的风范!《文言》有言:“君子体仁,足以长人”,这表明,只要能够以慈爱之心体恤他人,并协调处理好人际关系,就可以胜任人之“首长”,维系社会、管理国家。 在“仁爱”的基础上,君子还需要足够的“义”,既要讲义气,又要公道正派,处事得宜。《文言》劝言:“利物,足以和义”,也就是广施恩惠于人,必须做到公平合理,不徇私情。君子是绝对不会贪恋不义之财、见利忘义的,只有心中常存“义”,才能为人楷模、率先垂范。而小人则“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其处世哲学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一切行为以“我需要”为基准。P2-4 序言 通读金潜星先生的《悦读国学》书稿,与其说是作序,不如说是谈学习体会。该书稿内容丰富,每读一篇,都有很多话想说,其中《孟子:书性知天》一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受益匪浅。 孟子在中国文化史中的代表性是毋庸置疑的,即使是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然可以从孟子的思想当中汲取生命的智慧。 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道德学习和修养践履的过程 作者在开篇即写到“读完整部《孟子》,印象最深的是‘万物皆备于我’和‘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两旬……‘气’不再是‘寂兮寥兮、恍兮惚兮’的神秘奠测,而是被赋予了道德、意志和力量,‘此气也,不可止之以力,而安之以德’……必须通过聪明、智慧来巩固它、提炼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强调人必须要有道德,并且道德要通过学习、通过智慧来获取。 作者接着强调,“儒学认为:天命直接投射于人,体现在人之‘德性’,只有遵从人性,才符合‘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道与人道始终联系在一起,德是天道,善是人道。一个人如果能够‘仁而能安’,是合天道的,‘书性知天’则象征着人的悟性与智慧直接与‘天道’合一,此境界,非常人所为也。” 社会的道德教育和个人的品德修养一直是我国古代教育家和思想家非常注重的课题,二者的结合能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维系的作用。道德是以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对自身的认识、改造与完善;品德则是社会道德通过个体行为的表现。加强道德修养的学习有利于人们自觉地以仁义礼智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安分于自己的社会地位,对封建统治起着维护的作用。道德修养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学习者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进行道德实践的过程。 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求知与修养的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秀文化传统。”儒家中,孟子最重修养,认为只有修身养性才能更好地治天下。正如作者文中写到的,在孟子看来,为了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要学习、顿悟,以便获取聪明和智慧的最佳途径,而“书性”则是人类传递智慧的不竭源泉,于是,也就有了“书性知天”的命题。 “尽心、知性、知天”是中国传统的终身修习观 作者在文中说,孟子多次强调,“良知良能”的养成是需要不断学习的,而学习的途径更多的则是向内心探求。要通过“扩充”和发挥原有至善的“性”,排斥外面繁杂世界的影响,以达到“不动心”的境界。“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认识了“性”,也就认识了“天”,从而达到真正的“天人合一”。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是终身学习的典范,“吾年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终生不断地学习和接受教育,才能够不断完善自我,求得发展。另外中国有些古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活到老,学到老”,其中包含的学无止境的意思与当今的终身学习的概念是相通的。 与孔子相比,孟子的观点更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理论上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所以说孟子是我国终身修习观的先驱。孟子本身并不重视对天道的探求,他讲天道仅仅是为了论证其人道,从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观点中,我们能够看出孟子在提倡道德先验论的同时,强调后天的学习,体现了孟子既讲究内心体悟,又讲究身体力行。孟子认为,天赋予人人性,人通过自我认识来了解天道,同时为了更好地理解天命,又必须不断地修养自身。按照孟子的观点,人通过对内心的追求和思索,便可以把握人的仁义礼智的道德善性,而对道德善性存养扩充就是所谓的“事天”,也就是能够使行事符合“天命”,按照这种说法,只有向善才能知天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天道与人道是相通合一的。作者在文中明确指出,孟子强调的是“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只有在天地之中,“人”才有了不言而喻的合理性。 孟子的学习思想与现代融合 1.道德修养与理想人格融合 孟子明确地提出了德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道德人格。从伦理学角度来看,所谓人格,就是人与其他动物桕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是个体做人的尊严、价值品质的总和。与现代西方强调学习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不同,孟子更强调的是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他认为学习要达到的境界是精神上的理想人格境界,德行圆满。作为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目标,向善,有一个制高点,那就是理想人格的建立。孟子的学习思想除了达到明人伦的目的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成就理想人格,这是对个体达到完美的一种道德期待,对个体树立信心也起着极大的激励作用。文中指出,学习和数育可以改变人的涵养和气质,“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从社会的发展来讲,人的素质的提高对社会的进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应该在孟子的理想人格与塑造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格模式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实现古代与现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双向链接,塑造出一个适应现实的自我,并对现实的自我进行超越。 2.人文与科学融合 孟子的思想对人的主观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其对客观世界和物质生活的关注,具有非常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体现了对人自身的价值的追求。当时所学的主要学科“六艺”属人文学科,其归宿点都是为了培养理想人性,完善人性。特别是孟子的德性修养论,强调知行结合,强调道德理性和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作用,对个人精神的提升和社会秩序的安定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剔除其不利于当时社会和现时社会发展的一面。 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的人文观让我们再一次去思考如何去处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问题。在追究道德本源时,孟子有着一种对自然的感悟,从人与天的角度去探讨这一问题,将自然界视为生命和道德价值的根源,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以我们必须在发展科技的理念下贯穿人文精神,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改善世界的生存状况,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隔阂,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纵观孟子的学习思想,正如作者文末的总结那样,如果用现在的语言来表达,孟子可以说是步孔子之后,把“学习型”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对后世的影响可谓巨大! 周运清 2010年12月4日于武汉大学 后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置身浩瀚的中国古典文化,深感自身的渺小和赢弱;翻阅尘封已久的经史子集,备觉余心之肤浅与浮躁。尽管于青春年少之际,藉初生牛犊之莽劲,粗略浏览国学经典之段落与章节,但终究未能领略其要义之一二。之后的日子里,只是久怀仰慕之心,与国学若即若离,常有《四书》、《五经》置案头,或阅或抚,收效甚微。 促成笔者走近国学的契机有二:其一是近年追随央视《百家讲坛》以及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系统精读所涉相关书目,并随手记录心得一二,尔后草草整理成篇,暂置于个人博客,亦即“品书系列”;其二是借法制宣传之名、行国学讲座之实,在岭南几所大中专学校尝试性地开了几次《国学》讲座,尤其广东警官学院、惠州学院、惠阳高级中学提供了理想的交流平台,于此与师生互动互学,收效渐长。惠阳高级中学(高中部)赵海玮校长建议本人把开设的《国学》讲座整理成册,作为校本教材,乃是辑成此册的直接动因。 闲暇之余,本人把先后写成的数篇讲义及杂感整理归纳为《经典探微》、《博览通幽》、《读史明智》三部分,算是初阅国学心得汇集。写作风格上,由于立意、境况、时间不一,也就显得有些零乱,其表述方式大致有三:一为“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对国学之精髓予以概览,聊作入门而已,如《孔子:把智慧融入到生命的每一个环节》、《魏晋玄学不会导致清谈误国》是也;二为“取其一隅、以小见大”,具体到某章某篇,稍作深度分析和引证,如《以“九德”检验为政者的言行》、《尽享孔孟的人生三乐》是也;三为“观古鉴今、有感而发”,罗列史料作必要引申,杂糅个人之感想,不排斥有调侃历史的成分,但尽量不“水煮”。 若将本书作为国学入门之读物,未免有些牵强,但余生力图辟一新视野阐释国学、注解历史,既存客观介绍,也穿插笔者的理解和感悟,余唯恐才疏学浅,误导读者诸君,因而尽量减少主观臆断和妄自猜测,良莠与否,诚愿接受读者检验与裁决! 写作与成书过程之中,景仰诸多良师益友,彼为之操劳甚至付诸心血:钱穆、冯友兰、杨伯峻、汤用彤等国学先辈尽管业已作古,但阅读先生注释之经典,犹谆谆于耳;恩师周运清教授于百忙之中,欣阅初稿,为之作序,并热心举荐出版单位;赵海玮校长融合国学与德育,力主以其精髓滋润莘莘学子;家丈、贤妻则是每篇必阅,随时修正瑕疵;朋友本镐兄承当编外校对之责,委实可敬;难能可贵如是,诸多初识甚或未曾谋面之博友,如:左岸词宗、卡卡、沅芷、周小娅、开心果、斯旺夕照、任老师、慧子等,或谏言、或鞭策、或勘误、或点校,使笔者受益匪浅;承蒙新浪网《读书论坛》“斑竹”和静、林电锋之厚爱,屡次置顶推荐……众多施恩之人,不一一列举,愿惠存于心,日后择机答谢! 特别鸣谢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几位编辑,于编务繁忙之际,细心编辑拙著,使之得以顺利面世。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为文之过程,是积淀、是收获,但也是遗憾!不留遗憾的作品为精品、上品,作为普通一作者,能够将遗憾降为最小限度,足矣! 金潜星 庚寅年冬于西湖格物斋 书评(媒体评论) 《吕氏春秋》:天道、世道、人道的交响 晚清文人的“知”与“行” ——被新浪网《读书论坛》列入“百家讲坛” 潇洒的宋代文人与郁闷的武将 领悟《周易》中的君子人格 ——被新浪网推荐至《草根名博》 当下历史散文的若干误区 ——被新浪网推荐至《文化博客》,点击量居榜首 被历史改画脸谱的短命帝王:王莽 魏晋玄学不会导致清谈误国 ——被新浪网《读书论坛》“重磅推荐” 老庄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 ——被新浪网《读书论坛》列为精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