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将报告文学视为具有自身独立性的文体进行研究,聚焦现代报告文学的文体属性、独立品格与美学旨趣。本书以问题导向,突破“拿来主义”的研究误区,以中国百年报告文学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借鉴文体学、叙事学、类型学、比较文学等多重文艺研究方法,具体探讨现代报告文学文体的历史演进、文体特征、文体功能、聚焦方式、叙述策略、文体类型、比较特性等相关基本理论命题,在学理意义上建构起了报告文学文体理论的基本框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创新性。 作者简介 郭志云,福建泉州人,文学博士,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茅盾研究会会员,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报告文学研究。主持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两项、中国作协年度重点扶持项目一项、全国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一项、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东吴学术》《茅盾研究》期刊等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目录 导论 报告文学作为一个文体概念 第一章 报告文学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传统继承与报告文学的历史溯源 第二节 时代选择与报告文学的文体发生 第三节 域外资源与报告文学的文体成长 第四节 媒介视域与报告文学的文体转型 第二章 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第一节 真实性——报告文学的文体之基 第二节 新闻性——报告文学的本质特征 第三节 思想性——报告文学的文体高度 第四节 文学性——报告文学的文体属性 第三章 报告文学的文体功能 第一节 行走现实:报告文学的文体要务 第二节 干预生活:报告文学的文体力量 第三节 文化批判:作为知识分子的写作 第四节 张力平衡:报告文学的价值导向 第四章 报告文学的聚焦方式 第一节 报告文学聚焦方式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 报告文学聚焦方式的历史转变 第三节 聚焦对象与报告文学聚焦选择 第四节 认知聚焦:报告文学的艺术想象 第五章 报告文学的叙述策略 第一节 报告文学叙述时间的基本类型 第二节 报告文学叙述节奏的基本形式 第三节 报告文学话语模式的基本形态 第四节 报告文学文体叙述的读者意识 第六章 报告文学的文体类型 第一节 篇幅长短:微型、短篇、中篇、长篇 第二节 创作动机:写入、记事、述实、立传 第三节 文体风格:政论、思辨、学术、散文 第四节 结构形态:单线、复线、环状、非线型 第七章 报告文学的比较特性 第一节 报告文学与新闻文体之比较分析 第二节 报告文学与纪实文学之比较分析 第三节 报告文学与虚构文学之比较分析 第四节 作为一种博采众长的开放性文体 第八章 报告文学的发展向度 第一节 组织化:报告文学文体的大众普及 第二节 政治化:报告文学文体的历史担当 第三节 互文性:报告文学写作的文体互渗 第四节 民族性:中西报告文学的文体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