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上古文的羽翼,从一朵花、一条鱼、一座楼、一个传说、一场梦出发,穿梭千年中国文化史,去看课本里的古诗文与真实历史的鲜活互动,品尝历史细节中的人情味儿,领略古文中的生趣盎然与波澜壮阔。
同样是花儿,梅花、菊花、荷花、牡丹花……除了样子不同,还有什么不同?浪漫的中国古代文人,几乎为每一种常见的花草都赋予了精神特质,在他们的笔下,一朵花从来就不单单是一朵花,一朵花可以开出千百种样子……
为什么说周敦颐写《爱莲说》,表面上写莲花,其实是在写自己?为什么一提“东篱”就知道是菊花,一提菊花就要提陶渊明?为什么同样是树,柳树掌管别离,而松树却象征高洁?不知道这是谁定的规矩,更奇怪的是,大家竟然都这样不约而同地遵守了千百年?
提出上面这一连串的问题,其实是想说,读古文不能光看表面的意思。有时候,一篇古文的每一个字我们都理解了,还是有点不能明白作者的心思,那就钻到这文章的更深处去,看看里面隐藏着的、也是传承了千百年的文化奥秘。短短一篇《爱莲说》,里面藏着中国文化对一花一木的价值判断和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这本书中引用和解析了一些关于花的历史、故事、人物、诗词等,希望能够串起一把钥匙,让你能从这二篇古文出发,漫步千年时空,领略历史花园中的美景。如果读完本书,你还意犹未尽,那就试着用类似的发散思维继续在阅读中探索和积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