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把科学交给人民(高士其学术成长研究)(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陈晓红 |
出版社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为高士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研究报告。高士其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该书主要讲述了高士其先生用自己传奇的一生践行了一位身残志坚的爱国知识分子把科学知识交给人民的坚定信念,终身不懈地传播和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文化和科学精神,为我们民族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该书是科技工作者为祖国、为人民自觉肩负起向人民群众传播科学的社会责任的杰出典范。现阶段发扬高士其精神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读书生活 一、家学渊源 二、启蒙教育 三、小学生活 四、求学清华 五、留学美国 第二章 思想的转变 一、童子军教育 二、刘瑞恒事件 三、李公朴、艾思奇的影响 第三章 “把科学交给人民”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参加科代会、文代会 二、爱国主义的人民科学 三、党领导下的科学 四、为人民服务的科学 五、科学服务于生产、经济 六、“把科学交给人民”思想的形成 七、科学不能脱离政治 第四章 科普工作思想 一、对科普工作的基本认识 二、科普必须联系实际,服务于生产 三、科普工作者的素质 四、科普工作重点人群 五、科普工作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紧跟时代需求 六、科普工作的方法 七、关于科普组织的认识 第五章 科学文艺思想 一、科学应该和文艺结合 二、科学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 三、不同体裁科学文艺作品的创作 四、儿童科普文学 后记 参考文献 序言 一、高士其简介 开宗明义,本书为高士 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项目的 研究报告。高士其,福建省 福州市人。1905年,他出 生于一户书礼世家。1925- 1930年留美;1939年在延 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 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局顾问 、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 会(以下简称“科普协会”) 委员、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 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 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 协会顾问等。从1958年起 ,先后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委员、常委兼顾问、三届荣 誉委员。他是第一届至第六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18年,高士其考取了 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五四 运动”时期,他走上街头, 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参加 反帝反封建斗争。“科学民 主”“科学救国”的思潮在他 心里萌芽生根。他刻苦攻读 ,荣获多门学科优等奖章, 毕业时成绩全优;先后在美 国威斯康星大学、芝加哥大 学留学。1927年3月,高士 其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理 学学士学位,并考入该校的 医学院,攻读医学博士学位 。同时,他在每个学期都安 排一部分时间专门研究细菌 学,研究的主题是“食物毒 细菌”,在实验期间曾经吞 食过减毒后的菌液,并负责 保管几十种病毒。1928年 ,他在一次脑炎滤过性病毒 试验中被严重感染,留下了 无法治愈的脑炎病毒后遗症 。从此,他和病魔、全身瘫 痪苦斗了60年。在半个多世 纪的漫长岁月里,他虽然被 禁锢在轮椅上,但一直顽强 地活着、战斗着。他一次次 濒临绝境,又一次次战胜死 亡。他以钢铁般的意志,把 一颗赤诚的心和全部知识奉 献给人民,创造了令人难以 置信的生命奇迹! 1930年,在经常眼球失 控、脖颈僵硬、手足颤抖等 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与困 境中,他以惊人的毅力修完 了医学博士的全部课程,还 加入了美国公共卫生学会与 化学学会。为丰富阅历、博 采众长,作为一个重病在身 的残疾人,他实地考察了美 洲、欧洲和东南亚的17个国 家,掌握了世界公共卫生现 状与发展趋势的第一手资料 。同年秋,他经香港回到上 海。学成归来,他渴望报效 祖国,可展现在他眼前的却 是满目疮痍、瘟疫猖獗、民 不聊生。他受聘的南京中央 医院,充斥着罪恶腐朽,如 同社会缩影。这同他正直善 良的秉性和崇高理想格格不 人,他面临抉择:是同流合 污,还是泾渭分明?他义无 反顾地选择了后者,决不向 黑暗势力妥协,愤然辞职! 这在当时就意味着失业,贫 病交迫,度日维艰,生命受 到威胁。他刚迈出人生道路 的第一步,便荆棘遍布、危 机四伏。后来的“七君子”之 一的李公朴先生首先援助了 他,接他到家里,帮他安定 生活,给予他友谊和温暖。 从1931年起,他开始发 表诗作和译文。1932年参 加陶行知发起的“科学大众 化”运动,并与董纯才、李 伯韬等人编写《儿童科学丛 书》。抗日战争前夕,他结 识了哲学家艾思奇,并从进 步刊物中开始接触辩证唯物 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他 逐渐悟出:残害劳苦大众的 敌人,不仅有病菌一类的“ 小魔王”,还有更凶狠的旧 制度这个“大魔王”。于是, 他急切地寻找适合自己战斗 的武器。在《新青年》《读 书生活》等进步书刊和鲁迅 杂文的启示下,他发现:一 支犀利的笔,可以成为教育 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 。于是,在他后来的传播科 学知识的作品中,都融进了 唤起民众、铲除邪恶的主题 。他在发表第一篇科普作品 时,将原名“高仕錤”改为“ 高士其”,并郑重声明:“去 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 不要钱!”从此,他不再是 卖文糊口的“洋学士”,而是 自觉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战士。 1935-1937年,他用颤抖 的手写下近百篇科学小品, 汇成《我们的抗敌英雄》《 抗战与防疫》《细菌与人》 及长篇连载专集《菌儿自传 》等。深厚的文学素养,系 统的科学知识,坚实的专业 基础,富有想象力的构思和 深刻的寓意与哲理,使他的 作品将思想性、科学性与艺 术性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在他笔下的那些菌儿,分别 被打上了抗日英雄及帝国主 义强盗、汉奸、恶棍、投机 商等标记。他的作品有对科 学知识的阐述,对时政的讽 刺,对抗战的号召,对腐败 的抨击! 为丰富我国科学文化宝 库,他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劳 动,成为科普文坛上一面光 辉的旗帜。进步思想与马克 思列宁主义影响、促进了一 名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觉醒 和成长。在用笔战斗的同时 ,他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抗日救亡运动。1936 年10月,他参加了上海人民 公祭鲁迅的群众集会;11月 ,他又参加了全国抗议反动 当局迫害“七君子”的群众声 援活动,并亲赴苏州监狱探 望李公朴等人。 …… 第四章是高士其作为文 化部科普局顾问和科普协会 、中国科协顾问,对科普工 作和科协工作的认识。例如 ,科普工作就是要把科学交 给人民,使他们在生产、生 活中具备改造自然的能力, 不仅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改 善自己的生活,还要努力为 技术的进步作贡献。科普工 作有重点人群,少年儿童、 农民、工人、解放军等都是 应该重视的人 导语 本书对高士其的研究建立在前述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不同于以往仅聚焦于高士其本身的研究,更侧重于史实基础上的历史和文化分析,将对高士其的研究放入大时代背景下,力图还原高士其“把科学交给人民”思想的产生、发展和完善过程;同时,希冀发现科普作家应该具备的普遍素养,以求对科普作家的培养提供参考。 后记 一、“高士其同志代表科 普” 1967年,叶永烈拜访高 士其,看到高士其在没有暖 气的房子里坚持写作,劝他 说即使作品写出来也没有办 法发表。高士其回答道:“ 不能发表,我也要写!”就 这样,他完成了《杀菌的战 术》一书。其中,《杀菌的 物理兵》发表在《革命接班 人》1974年第9期上。高士 其不仅自己坚持创作,还经 常写信给全国各地的科普作 家,鼓励他们要坚持科普创 作。 从1969年开始,目睹全 国科学文化被破坏的高士其 给周恩来总理、全国人大常 委会、中国科学院写了三十 多封信,不断强调科协工作 的重要意义,呼吁恢复中国 科协的业务并开展科普二r 作。同时,秘密召集中国科 协的同志在家中开会,讨论 恢复开展科协工作的问题。 1971年,在与周培源交谈 时,高士其也阐述了恢复中 国科协工作的理由。周培源 告诉他,有次陪周恩来总理 在机场迎接外宾时,总理告 诉他科协还是要恢复的。大 家听后都非常高兴。 1974年,周总理亲自提 名高士其同志为第四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说:“ 高士其同志代表科 普。”1975年1月17日,第 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将 结束的时候,高士其和天津 市的代表一起在人民大会堂 的台湾厅里等候周总理接见 。周总理走到他的身边,弯 下身来,紧紧地握住他的手 ,亲切地询问他的生活和工 作情况。高士其让秘书写了 个意见递给了周总理,内容 是:“科学普及工作,现在 无人过问。工人农民群众迫 切要求科学知识的武装,请 您对科学普及工作给予关心 、支持!”周总理看后随即 举起了这个条子,响亮地向 周围的同志说:“高士其同 志的意见很好!很好!”接 见结束时,周总理再次走到 高士其身边同他亲切握手。 事隔一天,周总理在19日上 午9时就给这个条子作了亲 笔批示。可是这个批示转到 中国科学院后,竞被“四人 帮”在科学院的爪牙扣压了 。 高士其和周总理是在延 安认识的,高士其在回忆延 安生活时记录道:“初夏, 有一天躲空袭警报的时候, 我躲在成仿吾校长的窑洞里 ,那次周副主席来陕北公学 做报告,也来这个窑洞里暂 避。当时只有我们两个人, 周副主席亲切地和我握手, 问我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并 对我说,边区政府已派人到 香港去购买我所需要的药品 ,共约6000片,可供我在 边区3年之用。我听了后感 到无比兴奋,党对我的关怀 真是无微不至。” 后来由于病情发展,中 共中央决定让高士其去香港 治病。1939年5月4日他到 达重庆,就在到达重庆的那 一天,重庆遭遇了大轰炸。 高士其和汪仑夫妇、滕剑等 同志一起到化龙桥躲避轰炸 ,在那里遇见了周恩来、邓 颖超和吴玉章等同志。直到 9月下旬登上赴昆明的飞机 ,高士其一直住在重庆,他 和吴玉章、汪仑、叶剑英一 起组成了临时党小组。陶行 知和董必武也到他的住处探 望过他。 二、让科学技术为祖国 贡献才华 高士其的科学诗中有三 首作品具有重要意义,像黑 暗中的明灯照亮前方的道路 。 第一首是《天的进行曲 》。这首诗于1946年5月在 广州创作完成,是高士其公 开发表的第一首科学诗。这 首诗用丰富的想象,生动形 象地描写了宇宙、天体和地 球,也展示了人们对它们不 断深入的认识过程。同时, 通过对荒诞无稽和错误认识 的批判,宣传了辩证唯物主 义的思想。在诗歌的最后, 高士其呐喊道: 天不是不变的天, 天不是死硬派的天. 天不是顽固分子的天; 太阳不是天空的独裁者 , 而是太阳系的领袖, 太阳和其他的恒星一样 , 都是天国里的人民; 星云不过是一个大家庭 , 地球不过是一个小孩子 , 天是人民的天呀! 面对国家的危难和人民 的痛苦,高士其向人民宣传 科学,宣传辩证唯物主义, 唤醒他们自己决定自己的命 运,成为历史的主人。鼓励 人民——天,必将是属于人 民的天。 第二首是科学诗《生命 进行曲》。这首诗发表在 1973年第2期的《化石》杂 志上。《化石》杂志是中国 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研究所创办的古生物学科普 杂志。1973年,《化石》 杂志主编刘后一向高士其约 稿,高士其欣然应允。诗歌 发表后,许多读者都欣喜万 分,他们通过这首诗知道我 们的人民科学家还坚强地活 着,还在和死亡搏斗,并在 生存斗争中取胜。在那样黑 暗的时刻,高士其畅想科学 春天的来临,鼓励人们要看 到光明灿烂的前景,要心存 美好的希望: 生命啊! …… 邓小平同志和方毅同志 都对这封信做了批示。中国 科协根据批示于1980年4月 19日给国务院写了《关于建 立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的请 示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 与上封信基本一致,成立中 国科普创作研究所,下设创 作室、研究室、外国科普作 品研究室、编辑室和办公室 。国家编制委员会1980年5 月19日下发《关于建立中国 科普创作研究所及其编制的 通知》,同意建立中国科普 创作研究所,与中国科普创 作协会合署办公,编制50人 。为了加强科 精彩页 第一章 读书生活 一、家学渊源 我们了解一个人,一般要先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哪一年出生,生于什么地方,这样才便于对他进行初步的认识。 根据《高士其回忆录》和他填写的个人履历,高士其1905年11月1日生于福州。 先让我们来看一下“高士其”这个名字。高士其原名“高仕錤”,高士其这个名字是他从美国留学回来之后开始创作科学小品时自己改的,他说:“去掉‘人’字不做官,去掉‘金’字不要钱。” 我们先看看他的原名“高仕錤”。 “仕”是他的辈分,从《中山高氏福房系家谱》中可知,高氏六世霁亭公在初修家谱时,编订名字联文,上下各17字,上联为名的次序,下联为字的次序,由此建立了从第6世到第22世的次序。其联文如下: 国启隆运清时仕学成宜佐理襄猷宣政纪 允在纯臣孝子训行有道本仁祖义守家箴 这幅联文体现了这个家族的家国情怀和对子孙自我修养的要求,是儒家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具体化。 再来看看“錤”字。《高士其自传》中详细记述了为什么选这个字,他说:“我平安地出世了,家里人自然是异常欢喜。得到这个喜讯,我的祖父算一算我的生辰八字,是五行缺金,就在案上翻《康熙字典》,翻来翻去,拣出一个‘錤’字,就决定命名我为‘仕錤’。‘仕’是我这一辈的排名,在我祖宅的神主盒里,有一副对联,上联写道:国启隆运清时仕学咸……。我的祖辈排行是清字,我的父辈是时字,我的同辈是仕字,我的儿辈是学字,我的孙辈是咸字。‘錤’却是一个古字,有许多人都不懂这个字的意义,因而后来常常把我的名字写错了,不是写一个‘镇’就是写同音别字了。” 錤(jī)读音不是其(qí),而是基(jī),是一种锄头。《康熙字典》上对“錤”字的解释为:“鎡錤,组也。《礼·月令·具田器注》鎡錤之属。《孟子》作鎡基。《史记·樊哙传赞》作兹基。” 按照传统,给男孩取名字常从四书上取,给女孩取名字常从《诗经》中取。“高仕錤”这个名字取自四书中的《孟子》,又有这样一个以王道统一天下、仁爱黎民的故事,可见祖父希望他能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天时、地利、人和”的认知,获得人生的智慧。后来高士其在人生道路中遇到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坎坷,但都以极其顽强的毅力坚持下来,在残缺的躯体中闪现出对国家、对人民的大爱,这些与他父辈期望的这种大智慧很契合。这样一个充满哲学和寄托的名字写在一个什么样的家谱上呢?让我们来看看高士其的家族。 从《中山高氏福房系家谱》中可知:“我高家先辈(九世以前)为官,官阶最大到知府,不算很高,政治上对中国社会影响不甚大,主要是菊屏公回籍后主持经营盐业,范围扩大到闽西北。伯隅公即坐镇南平与福州之间的水口镇;刍民公泽坐镇永安。盐业在当时属于垄断性行业,经营权非寻常家所能取得。但高家并不以此牟取暴利,属于儒商,还兼办众多慈善事业。到民国,盐业归公,即不存在高家以办盐闻名,远近均呼为‘高郧馆’。我家从十世,特别是十一世以后,主要从事法律、海军、教育、科技。”文中所指菊屏公,是高士其的高祖,据家谱记载:“菊屏公,由侯邑庠生中式道光丁酉科第五十五名举人;戊戌科会试挑取誊录;咸丰壬子年传补国史馆誊录;癸丑科大挑一等,分发云南知县,亲老改近浙江,署龙泉县知县;借补布政司经历,总办行营粮台,克复玉山,奏准开缺以同知留浙补用,加三级,摄理乐清县知县。丁本生母忧,回籍遂不出,主持经营盐业。”也就是说,菊屏公高福康先是考中秀才进入侯官县学读书,然后又考取了举人,在考进士的过程中可能不太顺利,但是,乾隆以后为了使举人出身的士人有较宽的出路,清廷从三科以上会试不中的举人中,挑取其中一等的以知县用,二等的以教职用。大挑每六年举行一次,挑选的标准重在形貌与应对。高福康虽然没考中进士,但是因为形貌、应对比较符合条件,被选中,先是到云南任知县,后为了能孝敬父母,改任离家较近的浙江龙泉县知县,正七品,正印官,后来补为浙江布政司经历一职。布政司经历虽为首领官,但比知县高一品,为从六品。太平天国起义后,1864年清军收复玉山,高福康补为府同知,正五品,那时他已50岁。后来因为亲生母亲去世,他回到福建,主持经营盐业。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