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编余集/福建文史丛书
分类
作者 林正让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系在出版园地耕耘多年的老编辑,利用编余时间撰写了大量杂文、随笔、文艺评论和小说、电影文学剧本等。本书系其作品结集。其中,不少杂文获得过省级奖项;大部分是发表在报刊上的评论文章,亦系作者在图书、报刊审读中的心得体会。
作者简介
林正让,福建福清人,中共党员,民进会员,曾任海峡文艺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民进中央委员、民进福建省委会副主委,第九届省政协委员,第十届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退休后,被省政府聘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史研究院副院长、《福建文史》杂志副主编。创作的电影剧本《皆大欢喜》1981年由珠江电影厂拍摄成彩色故事片上映,电影剧本《月是故乡明》获全国侨联及《华声报》评选的华侨题材优秀作品奖,另有《故土》《父与子》《特区金三角的警报》发表于北京《中外电影》杂志。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又加入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影家协会。兼任福建省文联委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
目录
一、杂文随笔
随想数则
“人大”与“大人”
人间本应有互信
垄断的滋味
谢师宴岂是真谢师
有感于“收费抢着上,出事无人管”
家谈巷议“两会”热
文学新闻化的得与失
书展归来话美国
一天与一生
笑忆黄寿祺、俞元桂两位祖师爷
忍辱负重、永不停息的一匹老马——深切怀念《福建文史》老编委郑颐寿馆丈
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春天的苗圃——中房中学草创时期杂忆
《冰心全集》编辑出版始末
为破解省城“堵”“涝”难题试建言
入世之后,更应加大打击侵权盗版活动的力度
从韬奋先生的生活书店想起
为人作嫁苦乐谈
抑制高房价必须因城施策、巧出实招
二、评论
闽都古城风物志坊巷百姓断代史——喜读长篇小说《双贤街》
梁晓声和他的知青文学——评鹭江出版社最新推出的《守望者》一书
彰显邓小平特殊人格魅力的优秀之作——读《艰辛的探索——1952—1976年的邓小平》有感
方寸之间尽显大气——喜读《邮票上的民政事业》
用大爱抒写壮丽人生——喜读《举爱为炬 百岁人生》
生动反映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悲喜剧——读赖妙宽的长篇小说《城里城外》有感
构建我国史学思想宏大体系的扛鼎之作——福建人民出版社《中国史学思想通论》读后感
天大的话题缜密的思绪——《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读后感
昔日战场成胜地相逢一笑泯恩仇——读《大嶝一寸土》有感
源远流长的血脉与坚韧的纽带——读《厦门与台湾姓氏文化》一书有感
这里承载着真实、形象的历史记忆——评《朱子福建史迹图集》
《邮票上的福建》阅读印象
为“数字中国”建设贡献鲜活的“福建经验”——读《数字福建一省域信息化建设探索与实践》有感
抗击疫情第一线,出版界不会缺席——海峡出版发行集团适时推出一批战“疫”图书
台湾少儿精品短篇小说系列读后印象
翡翠般的宝岛骨肉般的情谊——《年月走宝岛》赏读
特色村寨如画 民族风情似歌——评《福建民族特色村寨》
决战决胜之年的基层报告——喜读福建人民出版社新书《脱贫攻坚日记》
百年沧桑话蛋民——喜读海峡文艺出版社新书《上岸》
优秀的科普读物:“亲亲自然”系列
一本读“心”的书——读《你不知道的留守儿童》
受小读者青睐的“牧笛奖精品童话”系列图书
也谈《福建客家文学发展史》
社会主义事业的宏伟史诗——阅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有感
读《中国共产党农村调查史》有感
大国治贫的壮丽诗篇——喜读何建明新作《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
闪耀在历史天空上的一颗颗巨星——喜读《廉吏传》
三、小说
故乡的云霞(长篇小说节选)
快乐老头
邂逅
四、报告文学
甜蜜与苦涩的交响曲——漳州糖厂纪实
主人
五、电影文学剧本
华灯初上
皆大欢喜(存目。1981年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
月是故乡明(存目。荣获全国侨联、《华声报》联合举办的华侨题材优秀作品奖)
特区金三角的警报(存目。发表于北京《中外电影》杂志)
父与子(存目。发表于北京《中外电影》杂志)
故土(存目。发表于北京《中外电影》杂志)
六、附录
为人作嫁独特人生——记资深编审、电影剧作家林正让 林华光
后记
序言
拙作取名《编余集》,
顾名思义,即指在编辑工作
之余的副产品。作为有30多
年正式编龄的老编辑,退休
之后,编辑生涯并未完全中
断,近十来年里,又以特约
编辑、书报刊审读员名义继
续与书稿打交道。何谓编辑
?在我看来,就是为众多作
者裁剪缝制嫁衣裳的“文字
裁缝”。这样说,似乎有些
委屈感,但也不尽然。
当你从堆积如山的书稿
中发现自带光芒的闪光篇章
,该有何等欣喜?你一定愿
意为有潜质的书稿深耕细作
,也有足够的耐心,去细细
磨砺那些带有坚硬外壳的璞
玉。当璞玉逐渐显示出稀世
宝玉的本相时,你兴奋的心
情并不比作者差。
也许一部来稿的质量稀
松平常,但它却寄托了作者
半生乃至于一生的心血。这
样的稿件自然难以直接成为
精品图书,编辑的作用就在
于尽可能使其独特、精练、
感人,让它最终能够与广大
读者见面。
但要说一辈子为人作嫁
的老编辑完全没有委屈感,
也不尽然。编辑的事业是建
立在慧眼识稿、文字加工、
宣传推介三个环节上,也可
以说是心甘情愿地当好作者
的配角。而图书出版之后,
往往作者受到读者的热捧,
顿时身价倍增,而编辑却被
冷落一旁,无人问津。更有
甚者,有的成名后的作者路
遇编辑竟然视其为陌生人。
这就需要编辑具有“自甘寂
寞、愿当人梯”的精神。其
实,编辑队伍中,也有不少
人本身就是作家,如大名鼎
鼎的鲁迅、叶圣陶、郑振铎
等。想想这些名家名编扶掖
青年的精神,顿觉自己的委
屈感太过可笑。但从个别作
者对自己的冷落中,倒是悟
出一个道理,当编辑也不能
光说不练,应该在繁忙的编
稿之余,操起笔来写点东西
,亲身体会创作的甘苦,这
样才能与作者有更多的共同
语言。
于是,我也开始利用茶
余饭后的点滴时间写些小文
章,先是杂文随笔,接着又
是小说、报告文学,最后竟
迷上了电影文学剧本,连续
发表了五六部,其中一部被
珠江电影制片厂看中,在20
世纪80年代初拍成彩色故事
片上映。另一部在全国华侨
题材作品评奖中获奖。这些
作品在今天看起来略显粗糙
,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和局
限,本人之所以把它们结集
出版,也有敝帚自珍的意思
。另外,在这自选集中,占
有较大篇幅的是关于图书的
评论文章。杂文随笔的数量
也不少,有些还获得福建新
闻奖和杂文奖,但因时效性
强而没有多选,仅选用20篇

总之,《编余集》是一
位即将进入耄耋之年的老编
辑的副产品,对个人也许有
些纪念意义,如果能对刚进
入出版行当的年轻编辑有一
些启发作用,那就更加心满
意足了。
以上表明心迹之言,权
为自序。
导语
本书是一位即将进入耄耋之年的老编辑的副产品,出版此书有助于鼓励编辑人员在为他人作嫁衣的同时,也动笔多写多练,这样不但能为文艺百花园增添缤纷的色彩,而且也能体会作者创作的甘苦,与作者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进一步提高对书稿的鉴赏能力和编辑水平。
后记
拙作《编余集》能够顺
利出版,得益于福建省文史
研究馆和海峡文艺出版社的
大力支持与密切配合。因为
有了文史馆员出版基金的资
助,我才有了将多年来的旧
作整理出版的底气。应该说
,文史馆资助馆员出版的机
制,是有效传承历史文化遗
存的善举,在这个机制的运
作下,许多馆员罕为人知的
文化成果得以保存下来。只
要看看那一排排陈列着的馆
员作品集,就能感受到八闽
文化的厚重。作为这种机制
的受益者,我衷心感谢党和
政府对文史事业的关怀和支
持,也感谢福建省文史研究
馆领导和同人的鼎力相助。
海峡文艺出版社是我原
来的工作单位,对我这个退
休老人倍加照顾。社长林滨
十分关心此书的出版事宜,
在各个环节尽力给予关照;
责任编辑任心宇本来就是一
位频出好书、连连得奖的骨
干主编,她担任责编的图书
曾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
奖及其他重要奖项,因此,
许多作者都希望她担任责任
编辑。即使手边有许多重要
书稿待编,但她仍然挤出宝
贵时间来编我这本陈年老账
式的小书,甚至承担了本应
由作者来做的整理规格不一
的旧稿和复印等琐事,真令
我感到惭愧。只能在此对林
滨社长和任心宇主编表示衷
心的感谢,并祝愿海峡文艺
出版社兴旺发达。
精彩页
随想数则
一、小议主席台
前些年,在中央尚未下达禁建“楼台馆所”的政令时,不少县市大兴土木,盖起了雄伟壮观的会堂,其气势虽然不能与北京的人民大会堂相比,但在当地仍然算得上标志性的建筑,与其毗邻的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等,则相形见绌。顾名思义,会堂的主要功能自然是用于开会,因此,这些会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其主席台宽阔无比,有的甚至占到了整个会堂面积的三分之一。
会堂不是大剧院,主席台不是舞台,为什么要如此宽阔?我就此请教过一位会堂的管理人员。他听了微微一笑:“你说主席台太大?我看还太小了!如今不管什么会议,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纪委与武装部的领导都要上主席台,另外,还得给各界的代表性人士留点座位。主席台如果小了,怎么摆得下那么多桌椅?”
听了他这一席话,我倒释然了。每年我也参加过大大小小几十场会议,确实看到主席台上总是黑压压的一大片。据说有一个山区小县开会时,主席台上坐了四十余人,而台下的听众竞只有三十余人。会堂管理员为了不使台上诸公难堪,只好动员会堂的行政人员和厨师、清洁工等勤杂人员也坐到台下凑数,勉强使得台下人数略多于台上。
为什么任何会议都要摆出阵容强大的主席台?上主席台与不上主席台,感觉又有什么不同呢?
笔者作为一介平民,上主席台的机会极少,但并不羡慕高坐台上的诸公。这倒不是出于“吃不到的葡萄总是酸的”心理效应,而是根据极有限的几次上主席台的感受得出的结论。你想想看,身处主席台上的人,面对睽睽众目以及电视镜头,只能正襟危坐,绝不敢有片刻的闭目养神,更不敢有搔痒、挖耳朵等小动作,咳嗽或打呵欠也得千万忍住,其滋味并不美妙。
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乐此不疲呢?究其原因,只为“官本位”思想作怪。在某些人眼中,上主席台是一次亮相的机会,坐上去了,就说明自己已经上了某个层次,值得芸芸众生仰视;坐不上去而和广大群众同在台下听会,就显得没有身份。因此,宁可坐在主席台上难受,也不愿坐在台下当个自由的听众。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会议的主办者事先得定出上主席台的级别线,然后千辛万苦地按照官阶排出座次,唯恐弄错了前后顺序。
开会的目的是为了传达上级精神或研讨某个问题,而有些与会者对此并不关心。一位某县的第三把手告诉我:“我也不清楚今天要开什么会,但我很清楚我的座位在哪里。”看来,座位的重要性大大超过了会议本身。
我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一律反对会议设主席台。有些重要的大会,如党代会,人大、政协“两会”等,为了显示其重要和庄严,其开幕式与闭幕式必然要设主席台,群众对此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所有的会议一律设主席台,而且台上总是挤满了人,这就很值得商榷了。
国外的许多会议,往往只设一个讲坛。会议开始时,主持人先往讲坛上一站,简要介绍一下开会的内容和报告人的身份,讲完就赶紧坐到台下第一排的空位上,把讲坛让给了报告人。我觉得这种做法好处甚多。其一是突出了主体,让听众把注意力凝聚在报告人身上;其二是不介绍主席台上就座情况,节省了公众的时间;其三是领导人不必全体到会,以利于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实际工作中去;其四是打破了等级观念,密切了官民关系。
正因为有这种种好处,我国有些城市的主政者也宣布,今后该市的会议将采用讲坛制,不设主席台。我觉得这种探索是十分有益的。
但愿今后上会议主席台的领导能逐年减少,而下基层调研的领导会越来越多。摆设的东西再辉煌也不过是摆设,而想真的解决问题,还是要走下主席台,走出会场,走进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中间去。
二、上访与“下访”
每年一度的人大、政协会议期间,会场外,群众上访率骤然上升;会场内,群众上访问题也一直是代表、委员议论的热点。
留意群众上访问题可以发现:某些地、县的群众上访十分频繁,方式也特别激烈,乃至于数年不变,而有些地、县则很少出现这种现象,这是什么原因?
在与一些地、县当政者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对群众上访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其实,在那些群众频繁上访的地、县,有的并没有绝对不能调解的严重矛盾,有的只是存在一些局部性或个别人的历史旧账长期得不到解决而导致的惯性行为。而那些没有出现大量群众上访的地、县也并非万事平安、毫无矛盾。显然,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待群众上访的态度上。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6: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