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的一生淡泊名利,简单而精彩,在古典文学、红学等方面做出了卓著的贡献。本书从俞平伯出生书香世家写起,从早年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成员,到赴欧游学、浙江一师、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执教为主线,重点描写了俞平伯大半生的学术经历和文学活动,用抒情而简洁的文字,记叙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学问的执着追求。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书籍史传馆 - 俞平伯的诗书人生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武 |
出版社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简介 俞平伯的一生淡泊名利,简单而精彩,在古典文学、红学等方面做出了卓著的贡献。本书从俞平伯出生书香世家写起,从早年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成员,到赴欧游学、浙江一师、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执教为主线,重点描写了俞平伯大半生的学术经历和文学活动,用抒情而简洁的文字,记叙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学问的执着追求。 作者简介 陈武,1963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现任江苏作协理事,连云港市作协驻会副主席。陆续出版长篇小说《连滚带爬》、中短篇小说集《阳光影楼》《六月雪》《一棵树的四季》《洁白的手帕》《一路上》《倒立行走》《在别处》等以及散文随笔集《流年书影》,现为连云港市文联创作研究室专业作家。 目录 目录 曲园文脉 / 001 山塘光阴 / 014 求学北大 / 024 陶然亭的雪 / 039 苏州好,水调旧家乡 / 049 山阴五日记游 / 068 秦淮桨声寻灯影 / 077 白马湖畔 / 084 永恒的《忆》 / 096 葺芷缭衡 / 106 痴爱“红楼” / 114 湖秀山灵杭州忆 / 123 “古槐书屋”今安在 / 139 古槐梦遇 / 144 拍 曲 / 150 清宫与画 / 162 跋《秦妇吟》 / 167 和周作人的私信中 / 174 中年南游 / 185 北京苦雨中 / 190 只因“红楼”累终生 / 199 主要参考书目 / 206 后 记 / 208 精彩书摘 曲园文脉 写俞平伯,不能不从曲园写起。 季节虽是隆冬,却有春的感觉——看一下天气预报,最高气温已达十八摄氏度,加上温煦的阳光、湿润的河岸草坪和身边知心的好友,心情特别愉悦——我们是相约去寻访曲园的。 说来有趣,载我们前往的出租车司机就住在马医科巷里,却从未听说过曲园,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去处,也不知道俞樾是谁,俞平伯是干什么的。我心里有些嘀咕,莫非这曲园还是一片荒芜?或像别的私家小园那样,被许多居民所占?不然,又怎会深藏老巷而不为人知?待从巷口迈进小巷,心中的疑虑又深一层。和别的苏州小巷不同的是,马医科巷似乎“大”了些,粗陋了些,没有那种曲径通幽的奇妙,也没有那种古色古香的雅致,和我预想中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亭台楼榭合不上拍。 往深处走,移步中,小巷发生些许细微的变化,门庭上的砖雕和墙壁上的装饰,依稀有了“吴门”的味道,一种在某些特定情境中才会出现的感觉,如雾蔼一样飘忽而至,虽抓不着、看不见,却有明显的气场和存在感。随便问一位散步的老人,请问曲园在这儿吗?他更是随手一指,说,前边,三十米就是。闻听此言,心中顿时开朗起来,友人的脸上也是笑容甜美,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曲园的“门脸”,精致中透出非凡的品质,是典型的江南庭院风格。正门紧闭,侧门也紧闭。在侧门的上方,有砖雕“曲园”二字,书风古朴稳重,文雅大气。“冂”形的门框,是两块完整的磨平麻石拼接而成,和墙面浑然一体,也看得出当年主人的讲究和严谨。为什么会双门紧闭呢?莫非我们来得不是时候?我举手敲门。少顷,便有应门声——嚯,还真有些古时风范。 应门的是一位中年妇女,她满面笑容地站在我们面前,就像接待到她家走亲访友的贵客一样,没容我们问“能进吗”,她就做出欢迎的样子了。 和苏州名园相比,曲园是个不大的园子,建筑时间也相对较晚,据说俞樾当年穷困潦倒,靠朋友的资助才购得这儿的几间残基废宅,又几经营造,才渐成规模。我们在园中轻步走动,仔细观看,生怕错过一处精美之处。首先走进的,是曲园的门楼(厅),经过一个青砖铺地、修竹婆娑的小小天井,来到俞家的轿厅。厅里的陈设应该不是旧时模样吧,因为四角挂上了红色宫灯,还有一幅俞樾的油画像。画像上的俞樾身穿冬装,白须飘然,面色慈善,被置于轿厅的正中。画像上方是晚清名臣李鸿章手书“德清俞太史著书之处”的牌匾,古色古香,熠熠生辉。我和友人在油画像前伫立良久,想象着当年老人在这里读书、会客、授课的情景,想象老人在这里和友人交谈、切磋那卷帙浩瀚的《春在堂全书》,并挑灯修订,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暗暗后悔没有带相机来,错过留影纪念的机会。好友深知我意,适时取出相机,拍了几幅。 轿厅的墙壁上,还挂着不少画作,大多是描绘俞樾生平故事的水墨作品。或许是太注重“纪实”元素了,绘画笔墨稚嫩,技法稍显呆板,倒是墙壁上砖刻的《曲园记》,因是俞樾所撰,让人增添无尽的怀想。 …… 前言/序言 自 序 在诸位现代文学大师中,我对俞平伯有一种特别的喜欢——说不上为什么,在那一代文化人中,他的性格、行为和作品,甚至包括家世,都让我从情感上向他靠近。 早先,对他作品的了解,是通过上海书店出版的一本《读词偶得》。那是1984年冬天,我住在东海县西双湖边一个偏僻的大院里,有大把的时间读书,毫无目的,只把读书当成消磨时光的手段。后来又买到一本《冬夜》,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的。这两本书都很简朴,是我较早的一批藏书,至今还在我的书架上。在书房里喝茶、闲读,把书搬来搬去,不经意间会看到这两本书,一本谈古词,一本是新诗创作集,抽出来翻翻,依然那么亲切。 真正深入地读俞平伯的作品,始自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的那本《俞平伯散文选集》。那是1992年夏秋之际,我住在新浦后河底一处破旧的小耳房里,把这本散文集读了好几遍,初步认识了俞平伯散文的精致、绵密和细腻,也知道散文还可以这么写。这之后,只要看到俞平伯的书,或关于他的书,我都要买。有的也并非一定要读,只是出于对他的喜欢,对书的喜欢,买来了,也就踏实了。现在,包括十卷本的《俞平伯全集》,我有他的各种作品集三十余种。 有一次和朋友聊天,说到众多现代作家,朋友对他们都不以为然。提到俞平伯时,朋友说,俞平伯是个另类,有真性情,能坚持自我,不容易。后来他知道我喜欢俞平伯,便从他供职的大学图书馆里,给我借来两本书,都出版于1980年代初。他告诉我说,图书馆有个规定,书弄丢了,要以原书三倍的价格赔偿。这两本书的定价一共只有两块多,三倍也才六七块钱,比现在的一本书还便宜十几块,我看可以弄丢的。就这样,这两本书成了我的藏品。这种方式当然不可取,但我喜欢俞平伯,在朋友们中间是人所共知的。 一直以来,读写书评、书话类文章成为我的习惯。十多年前,也尝试写过几篇关于俞平伯的小文章,都是从人家的作品里东拽一块西拼一点,以为得到什么稀罕材料,后来读多了,才知道俞氏那点掌故和轶事,基本上尽人皆知,但这并不影响我敝帚自珍地把这几篇小文收在自编的一本《南窗书灯》书话集里。 在动笔写这篇序文之前,再看那几篇书话时,我惊讶于自己会写这样的文章,它们过于闲适和空洞了,缺少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完全是对俞平伯作品写作时间、发表时间的罗列和“考证”,再加上所发表的杂志的介绍和同时代作家对他评价的摘录,抒发自己的一点感想和评价一篇书话小文就算勾勒完成了。 对于即将写作的这本书,惶恐中有些兴奋。系统地写一本我喜爱的现代文学大师的随笔,这还是第一次。我不知道是否有热情和勇气来挑战自己,试试看吧。 新浦河南庄 2012年12月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